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本文针对图们江流域的现状与发展特点,通过水资源供需和质量评价、分析,以及水功能需求分析,提出了图们江流域的水功能一级区划。 相似文献
4.
针对图们江流域的资源环境现状,分析其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图们江流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图们江流域水环境价值的能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忠岩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3):68-72
利用能值理论,对水环境价值进行了量化,对图们江流域水环境价值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在水的能值收支平均中所发挥的效益及不同环节上的能值转换。 相似文献
6.
7.
以图们江流域的龙井市勇成村和珲春市光新村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入户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能源利用的特点.分析结果表明,勇成村和光新村包括薪柴和秸秆在内的一次性生物能利用率分别为70%和89%,包括煤炭和电在内的商品能源的利用率分别为24%和10%. 相似文献
8.
用奇异普(SSA)结合Mann—Kendall法分析了图们江流域近50年气温变化的周期振荡和长期趋势,结果表明,图们江流域的气温有明显的周期振荡,这些周期主要是10个月、39个月和24个月;突变发生在1972年,1972年以后年平均气温距平值由1972年以前的-0.36℃上升为0.22℃.1972年以前呈波动下降趋势,1972年以后呈上升趋势,但1953-2002年总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图们江流域200O年暴雨洪水特征及水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2000年影响图们江流域暴雨洪水的成因、空间分布、各主要水文站的洪水组成及各流域中型水库为下游削峰作用的基础上,针对今后水库的防洪调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图们江干流1960—2016年的气象数据和径流数据为基础,运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冗余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BP神经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图们江干流的各个气候因子和径流变化及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径流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研究年份中,秋、冬季平均气温和春季降水量上升最为明显。春季蒸发量、春季日照时数、夏季降水、夏季相对湿度、夏季和冬季平均径流以及各季节平均风速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径流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分别在1973、1975、1978年附近出现由多到少的变化,气温则在1987年前后出现由冷变暖的转变;夏季降水量、春季风速、秋季相对湿度对径流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多元回归模型模拟值在1960、1962、1963—1966和1975—1983年数值差异较大,且模拟值与实测值存在一定差异,而BP神经网络径流模拟曲线与实测值曲线几乎吻合。 相似文献
11.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一侧图们江流域为研究区,选取该流域湿地为研究对象,采集85个表层土壤样本,对Cr、Ni、Cu、Zn、As、Cd和Pb这7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索污染来源,通过地质累积指数与内梅罗指数相结合的综合指数法(GNI)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RI)并结合GIS技术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图们江流域湿地土壤7种重金属中Cu、As、Cd和Pb污染情况显著。Cu、Zn、As和Pb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Cr、Ni和Cd主要由自然因素影响。图们江流域湿地土壤重金属新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总体上基本处于偏中度到中度,其中As污染较为严重;潜在生态危害污染评价总体上处于轻度;其中Cd污染较为严重。从整体流域分界上看,污染程度表现为中游下游上游;从整体空间分布上看,污染程度由西向东表现为先升高在降低,由北向南表现为降低。 相似文献
13.
《湖南农业科学》2015,(10)
为筛选出适应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种植且高产、稳产、优质和抗性强的常规早稻品种,选择了湘早籼6号、湘早籼24号、湘早籼32号、湘早籼45号、早优143和中早39等6个常规早稻品种,开展了各品种水稻生育期、部分综合性状、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湘早籼6号和湘早籼32号全生育期为最短,均为105 d,湘早籼24号、湘早籼45号和早优143的生育期适中;湘早籼45号和中早39水稻植株的抗倒伏性状强、无明显早衰现象、稻谷落色较好;水稻产量大小顺序为:湘早籼45号中早39早优143湘早籼24号湘早籼32号湘早籼6号,其中,湘早籼45号、中早39和早优143分别比湘早籼6号增产23.42%、10.56%和9.90%。这表明湘早籼45号和中早39的产量高且综合性状表现较佳,适宜于在洞庭湖平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双季稻栽培技术发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综述长江流域双季稻栽培技术的沿革和变更,为发展双季稻生产提供参考。根据区域内双季稻品种由单季稻改双季稻,由高秆稻改矮秆稻,由常规稻改杂交稻,由普通稻改超级稻的4次变革,总结和分析栽培技术的发展。随着品种的变更,双季稻栽培技术经历了多穗型栽培、穗粒兼顾型栽培和重穗型栽培3个发展阶段。重点介绍了早稻少耕分厢撒播技术、杂交晚稻“双两大”栽培技术、双季稻起垄栽培技术、早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双季稻“旺壮重”栽培技术、双季稻抛秧栽培技术、双季超级稻“三定”栽培技术的原理、要点及适应范围。指出双季稻生产将向化肥化、轻型化和机械化发展变化,并提出了发展双季稻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13个中早熟菜用型马铃薯品种(系)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3个马铃薯品种(系)品比试验的结果表明,L13120-1、L13105-10综合性状优良,表现突出,L13120-1折合产量26 498 kg/hm~2,较LK99增产5.97%,较费乌瑞它增产129.83%,商品薯率为87.87%,大薯率为52.30%,干物质含量17.52%,蛋白含量2.54%,淀粉含量14.84%,还原糖含量0.39%,Vc含量14.57 mg/100 g;L13105-10折合产量25 548 kg/hm~2,较LK99增产2.17%,较费乌瑞它增产121.59%,商品薯率为77.53%,大薯率为47.58%,干物质含量19.92%,蛋白含量2.39%,淀粉含量16.54%,还原糖0.30%,Vc含量16.71 mg/100 g。建议推荐参加2019年甘肃省马铃薯多点试验。 相似文献
16.
17.
为筛选出适宜鄱阳湖植棉区油棉两熟轻简种植的最佳棉花品种,2020年选用了8个棉花品种进行了大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晶华棉116在10月中旬的吐絮率为85.98%,实收籽棉产量和理论皮棉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262.6和1057.3 kg/hm2,其生育期较短,铃大、衣分高,成铃吐絮集中且适宜机采;赣杂棉0906生育期较长,铃大、衣分高,产量潜力大.因此,从产量的角度考虑,在油棉两熟制种植模式中,棉花油菜连作机播、机收适宜的棉花品种推荐晶华棉116,油后免耕直播,棉林套播油菜的适宜棉花品种推荐赣杂棉0906. 相似文献
18.
利用图们江干流南坪、开山屯、河东及圈河4个水文站1959—2011年径流量资料,采用差积曲线、变异系数法及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各站点径流量的时序变化及周期。结果表明,图们江干流径流年际变化较大,上、中游波动剧烈,径流呈下降趋势且具有明显阶段性;根据流域特征,变异系数相对较大则径流年内分配离散,出现两极分化,易发生旱涝灾害。下游河东与圈河两站1961、1965、1979、1995年的变异系数较大,根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水利志记载,同期历史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发生,因此,变异系数可以作为衡量径流时间分配的一个指标。图们江干流流域径流主要存在32年显著变化周期,上游和下游还存在短周期,中游存在64年长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9.
稻田三熟制是充分利用秋季的光、温、水、热等自然资源,和大小春茬口60 d左右的空闲,以及小春苗期的剩余空间,增种一季晚秋作物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