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索粉垄改造利用盐碱地的效果,利用自主发明的粉垄耕作机械和粉垄技术,于2015-2016年分别在新疆和陕西等地进行了粉垄改造利用盐碱地试验,结果显示:在新疆的重度盐碱地经粉垄种植一季棉花后,土壤全盐量下降幅度31.31%,棉花产量增加48.80%,盐碱程度由重度降为中度;在陕西轻度盐碱地种植麦后夏玉米,土壤全盐量下降幅度42.73%,玉米产量增加34.83%,盐碱程度由轻度脱盐为正常耕地。最后分析了粉垄盐碱地淡盐增产的机理原因。 相似文献
2.
粉垄耕作对潮土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讨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了新型耕作方式——粉垄耕作对旱地潮土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从农作制度的改进上破解粮食增产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设旋耕(12~16cm,CK)和粉垄耕作(FL1:20~30 cm,FL2:30~40 cm)3个处理。结果表明,粉垄耕作能够增加小麦的穗粒数和产量。FL1、FL2处理的群体数分别为730.6万茎/hm2、761.4万茎/hm2,分别比CK(683.9万茎/hm2)显著增加46.7万茎/hm2、77.5万茎/hm2。FL1、FL2处理的小麦穗粒数均为31.2粒,比CK(26.8粒)极显著增加4.4粒。FL1、FL2处理能增强旗叶的光合性能,小麦旗叶的SPAD值分别为51.3、46.7,均极显著高于CK(20.2)。FL1(8 137.6 kg/hm2)、FL2(8 481.2 kg/hm2)处理的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CK(6 518.5 kg/hm2),分别比CK增产24.8%、30.1%。 相似文献
3.
4.
5.
粉垄耕作技术是近代研发的新型耕作技术,通过利用垂直螺旋型钻头进行深旋耕整地,目前粉垄耕作在甘蔗、玉米、水稻等作物生产上起到了增产的作用。从作物农艺性状、产量品质与土壤结构性状、养分效应等方面对粉垄耕作技术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粉垄耕作降低了耕层土壤容重,提高了总孔隙度,土壤渗透性得到了改善,提高了耕层土壤的含水量;粉垄耕作下耕层土壤0.5~0.25 mm和1~0.5 mm粒径机械性团聚体含量增加,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增强,提高了土壤抗侵蚀能力;粉垄耕作疏松了土壤,加速了土壤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增加了CO2、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粉垄耕作提高了耕层土壤养分含量,提高了作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率;在甘蔗、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生产上,粉垄耕作均能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粉垄耕作可能导致土壤优先流发生活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肥向深层土壤流失,存在地下水污染风险。粉垄耕作改善了耕层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利用率,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提高了作物的抗旱能力,粉垄耕作可作为解决农田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7.
为探索粉垄耕作技术的应用效益,采用文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农耕文明发展的探索、对粉垄耕作技术的介绍以及带来的效益分析,提出粉垄耕作技术是农耕方式的革命,是农耕文明的发展,更是绿色发展的有效载体。建议大力推广粉垄耕作技术,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并提出了推广措施。 相似文献
8.
粉垄耕作后效对夏玉米群体微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山西农业科学》2016,(3):348-352
为了探究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玉米群体内微环境因子的改善情况,研究了小麦季粉垄深松对小麦—玉米轮作种植制度下玉米群体内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季,与旋耕(CK,小麦季)相比,粉垄耕作(FL1:20~30 cm,FL2:30~40 cm,小麦季)能够有效降低土壤温度,FL1和FL2处理的土壤温度比CK低1~2℃(P≤0.05或P≤0.01),FL1显著低于FL2;能提高土壤湿度,FL1,FL2处理高于CK(P≤0.01),FL1极显著高于FL2;能降低群体内温度,大喇叭口期,FL1(29.94℃),FL2(30.73℃)均低于CK(33.41℃)(P≤0.01),分别低3.47,2.68℃,FL1FL2(P≤0.01),灌浆期,FL1(30.30℃)和FL2(30.64℃)显著或极显著低于CK(30.89℃),分别低0.59,0.25℃,FL1FL2(P≤0.05)。粉垄耕作(FL1,FL2,小麦季)能提高玉米大喇叭口期、灌浆期群体内相对湿度,大喇叭口期,FL1(58.76%)和FL2(56.06%)均极显著高于CK(51.95%),FL1FL2(P≤0.01);灌浆期,FL1(62.96%)显著高于FL2(61.82%),CK(61.73%)。改善群体内CO2浓度,玉米大喇叭口期,FL1和FL2处理均高于CK(P≤0.01),分别高出81.33,52.50 mg/kg,FL1FL2(P≤0.05);灌浆期,FL1和FL2均低于CK,分别低15.67,18.33 mg/kg,FL1FL2。粉垄耕作(小麦季)能够提高下茬玉米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新型耕作方法(粉垄耕作)对潮土冬小麦田间群体微环境的影响,探索耕作措施与作物群体微环境的关系,为获得小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设旋耕CK(12~16 cm)、粉垄耕作FL1(20~30 cm) 和粉垄耕作FL2(30~40 cm) 3个处理,其他一切农事操作均保持一致.结果表明,粉垄耕作(FL1,FL2)对小麦灌浆期群体的冠层温度、群体内地表的温度以及群体内CO2浓度影响较大.灌浆期,群体的冠层温度FL1(31.72 ℃)、FL2(32.15 ℃)比CK(32.72 ℃)低,群体内地表温度FL1(27.98 ℃)、FL2(28.30 ℃)比CK(27.97 ℃)高群体的CO2浓度FL1(373.5 mg·L-1)、FL2(373.5 mg·L-1)均显着低于CK(431.7 mg·L-1).FL1、FL2处理群体内相对湿度在孕穗期、灌浆期分别为58.1%、60.9%和60.8%、56.6%,高于CK(52.7%和57.7%);相反,群体内温度分别为25.0、23.9 ℃和32.7、33.2 ℃,低于CK(27.0 ℃和33.8 ℃).此外,拔节期粉垄耕作的土壤耕层温度比CK低1~2 ℃,孕穗期比CK高0~0.5 ℃.粉垄耕作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小麦生育中后期田间微环境,提高抗逆能力,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0.
11.
针对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地改良利用难,土壤板结严重,导致作物出苗率低、产量不高等问题,以常规旋耕和粉垄耕作为主处理,设置 5 种副处理比对试验,测定水稻生长性状、产量等指标,分析粉垄处理下各指标在同一处理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粉垄耕作处理水稻产量增产明显,T3(有机肥+22.5kg/hm2菌剂)产量最高,较CK提升了18.8%;T4(有机肥+30kg/hm2菌剂)的总茎数最高,较CK增加了11.3%;T4干物质积累量最,较CK提高了13.4%。T4的千粒重最和穗粒数最高。可见粉垄耕作能够显著改善盐碱地土壤理化,对水稻增产有明显作用,供试地粉垄耕作下配施菌剂(有机肥+22.5kg/hm2菌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粉垄耕作对坝地土壤特性和甘蓝产量的影响,设置平畦旋耕、平畦粉垄30 cm、平畦粉垄40 cm、起垄旋耕、起垄粉垄30 cm和起垄粉垄40 cm共6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甘蓝品质与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0~20、>20~40 cm土层,与平畦旋耕处理相比,起垄粉垄40 cm处理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容重,降幅分别为4.14%、11.45%;显著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增幅分别为2.38、5.12百分点;显著降低了土壤pH值(pH值分别下降0.25、0.20)和电导率(降幅分别为25.98%和28.20%);显著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增幅分别为25.34%、34.57%)、碱解氮(增幅分别为37.89%、18.57%)、速效钾(增幅分别为31.64%、24.64%)、总氮(增幅分别为38.24%、46.67%)、总磷(增幅分别为44.44%、72.22%)含量;显著增强了土壤脲酶(增幅分别为40.06%、166.97%)、过氧化氢酶(增幅分别为25.92%、19.23%)、转化酶(增幅分别为24.01%、50.84%)、碱性磷酸酶(增幅分别为66.67%、26.58%)的活性。与平畦旋耕处理相比,起垄粉垄40 cm处理的甘蓝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23.54%,可溶性糖、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4.42%、21.69%、49.39%,单株球重和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4.50%、13.59%。综上,起垄粉垄40 cm的耕作方式改善了坝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激发了土壤酶活性,提升了甘蓝的品质和产量,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3.
14.
为探究粉垄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对粉垄耕作方式下宁夏银北盐碱地玉米生长期和收获期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对照相比,粉垄深度40 cm提高了玉米生长期0~20 cm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其中:细菌数量和脲酶、磷酸酶及蔗糖酶的活性在3种粉垄深度中均为最高;粉垄深度40 cm和45 cm均能提高玉米生长期20~40 cm、收获期0~40 cm土层的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粉垄耕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盐碱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其中:粉垄40~45 cm深度最佳. 相似文献
15.
针对连年旋耕而引起犁底层上移、耕层变浅、土壤质量退化导致作物产量低下等问题,研究粉垄耕作技术对土壤性状的改良效应。本试验设置粉垄耕作(F30:耕作深度0~30 cm)、粉垄耕作(F45:耕作深度0~45 cm),以传统旋耕(C15:耕作深度0~15 cm)为对照,探究粉垄耕作对马铃薯产量、土壤物理性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15处理相比,粉垄耕作后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含水量,协调土壤三相比,有助于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F30、F45处理马铃薯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6.48%、10.19%,商品薯率分别提高4.46%、6.83%。此外,经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分后,以0~45 cm耕作深度进行粉垄耕作对土壤的综合改良效果最佳。可见,粉垄耕作技术可为雨养农业区提供一种有效的新型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不同粉垄耕作深度和间作大豆对木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为提高木薯种植经济效益和提高现有耕地利用率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华南205木薯和桂春15号大豆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粉垄耕作深度处理下,木薯‖大豆按50 cm的间作行距进行种植,动态测量木薯的农艺性状,称量木薯和大豆产量,并分析粉垄耕作深度和间作对木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1)粉垄耕作深度能显著影响木薯生长前期的株高、茎径,粉垄深度越深其株高越高、茎径越大,但对木薯生长中后期的株高、茎径影响并不显著;在相同粉垄耕作深度下,间作木薯株高、茎径均低于单作木薯,但差异不显著。(2)间作条件下,粉垄耕作深度与株高、单株薯重、单位面积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结薯数呈显著正相关;在相同粉垄耕作深度下,间作木薯产量均低于单作木薯产量,降幅为3.16%~7.19%;其中CF30、CSF30鲜薯产量分别为42 104.4 kg/hm2、39 862.2 kg/hm2,分别显著高于C10、CS10处理,... 相似文献
18.
《山西农业科学》2015,(7)
为探究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耕作方式对下茬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了小麦季粉垄深松对小麦/玉米种植制度下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从耕作制度的改进上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小麦播种季,设旋耕(12~16 cm,CK)、粉垄耕作(FL1:20~30 cm,FL2:30~40 cm)3个处理,夏玉米在小麦收获后机播。结果表明,与旋耕(小麦季)相比,粉垄耕作(小麦季)能增加下茬玉米的株高、穗长、单株干物质质量等生长因子,FL1,FL2处理的株高均极显著(P≤0.01)高于CK,FL1处理的单株干物质质量显著(P≤0.05)高于FL2,CK;粉垄耕作(小麦季)能促进下茬玉米的穗行数、穗粒数、单穗籽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的增加,其中,FL1,FL2处理的穗行数显著(P≤0.05)高于CK;FL1的果穗质量、百粒质量显著(P≤0.05)高于CK。粉垄耕作(小麦季)能够提高下茬玉米的籽粒产量,其中,FL1处理增产效果显著(P≤0.05),各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大小为:FL1(9 723.3 kg/hm2)FL2(8 720.3 kg/hm2)CK(8 273.7 kg/hm2)。 相似文献
19.
20.
为研究粉垄耕作对甜高粱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山农牧场,以BJ0603为供试品种,设置传统耕作(CK)、粉垄30 cm(FL30)、粉垄50 cm(FL50)和深翻40 cm(DT40)4种耕作方式,测定甜高粱农艺性状、产量及叶片光合生理指标.结果 表明,相比CK和DT40处理,粉垄耕作(FL30和F...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