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提升城市群功能的进程稳步推进,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有效的要素资源配置上优势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汇聚成为必然。与此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等一系列的限制,农民工流入城市后的城市身份认同并不高。因此,深入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教育、健康、住房、社会保障等服务均等化以及流动人口职业健康促进工作,构建以落实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社会协同作用,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环节。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农民工的城市身份认同指数,并对该指数的后期应用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业向工业的发展,大量农民以农民工的身份居住在城市,由于农民身份的障碍他们和城市市民享受同样的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的其他政策等福利待遇,使之无法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女性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女性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比男性农民工面临的困难更多,不仅有来自阶层的困难,还有来自社会和家庭基于性别的陈旧观念的困难。促进女性农民工市民化需着力解决其在教育和技术培训、户籍及子女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农民工的公共服务逐渐被人们关注。根据发达国家,如英国与加拿大的历史,我们可以吸取其中的经验,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如政府对待城市农民工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理念,政府内部要建立一整套城市农民工公共服务的体系,政府与国有企业建立"绩效导向"制度,提高办事效率等等,并且要注意符合中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4.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基本住房保障成为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如何解决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城市住房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决定实施《山东省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3年行动计划》、《山东省农民工权益保障3年行动计划》和《山东省农民工公共服务3年行动计划》,推动农民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更好地融入城市。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3年行动计划将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和转岗培训、创业培训。到2017年,力争每年对180.7万名农民工开展各类培训,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农村转移劳动力形成了城市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全国各个城市普遍存在着农民工生活居住条件差,居住条件改善缓慢,也没有把低收入农民工住房全部纳入城市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范围。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需要强化各级政府在解决中低收入农民工家庭住房问题的主导作用,通过完善制度,把低收入农民工家庭纳入住房保障的范围,让农民工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7.
基于3 167份农民工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计量分析方法,探讨农民工社会网络、定居意愿对其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等城市心理融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级社会网络、次级社会网络和社会网络强度都与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水平显著正向相关,城市认同对身份认同起到间接影响;定居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心理融入水平,同时定居意愿与社会网络存在交互影响。在独居和半迁移模式中,初级社会网络、次级社会网络和社会网络强度都显著正向影响身份认同和城市认同水平;而对于全家迁移的农民工来说,社会网络强度没有显著影响身份认同和城市认同水平,表明全家迁移对农民工社会关系具有部分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农民工在许多方面表现“强势”:即在数量及部分行业就业方面渐趋优势,对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建设贡献巨大,对城市管理形成很大冲击,违法犯罪方面也表现突出。这些强势表现有利于改善其自身发展条件,为城市经济发展增添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也存在加剧群体内自我封闭、阻碍融入城市社会,不利于城市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影响社会治安及和谐社会建设等风险。农民工服务管理需由差别式转向平衡型:确立平衡公平、和谐融洽的社会建设理念,创新服务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快平衡型的身份管理制度、基本社会保障模式、公共服务体系、民主参与模式、新苏州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既不同于城市人口也不同于乡村人口的新型群体,自我身份认同模糊化倾向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城市的适应能力。该文通过归纳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从社会舆论氛围、国家制度、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等方面入手,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以期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的困境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城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工留在城市的决策受到其城市归属感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选用福建省农民工就业与城市融入调查的数据,使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医疗服务、就业服务和住房保障的满意度对城市归属感有显著正向影响;子女教育满意度对城市归属感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医疗服务就业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正向影响男性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就业服务住房保障的满意度对女性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离不开农民工的参与的 ,但农民工却始终没有被他们为之效力的城市所接纳。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最大阻碍就是户籍制度 ,社会歧视及农民工与土地的关系也阻碍了他们与城市的融合。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旧的户籍制度 ,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的社会身份 ,是农民工最终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农民工虽然身在城市,但在城市文化的融入感与身份认同感上难免会存在差异。随着打工人数的逐渐增加,农民工的居住空间呈现出相对集中的趋势,社会交往也以本地务工人员为主,因此农民工难免在主观认知上与城市居民存在差异。本文将展开对农民工的居住空间、社会交往与主观地位认知进行研究,并将其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此对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心理变化进行探讨。通过对各方面的分析总结可以及时发现农民工的心理变化,通过相应的分析结果,可以调整住房政策与社区服务体系,预防农民工居住地出现隔离化与边缘化的现象,导致农民工因居住贫穷集中带来身份认同感差异;帮助农民工融入与市民的沟通之中,提高农民工的自我认同感,努力消除与市民之间的阶级感,使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建设中。  相似文献   

13.
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让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长期稳定融入城市生活,图书馆应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根据国内外图书馆对弱势群体公共服务情况,文章从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服务范式视角出发,图书馆应体现公共性、服务公平性、文化民主性、社会包容性以及发扬人文精神等社会价值,创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服务模式:加大与当地政府机构合作,获取社会力量支持,创新品牌特色服务,创新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借助新技术和新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信息推广服务等。  相似文献   

14.
范文国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232-235
分析了苏北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主要是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市民化任务越来越重,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格局没有调整到位,农民工落户政策存在较大的社会隐患,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在此基础上,建议把增进农民工幸福作为市民化的宗旨,把提升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作为市民化的前提,把推进城乡区域常住人口基本服务均等化作为市民化的核心任务,把科学测算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作为制定市民化政策的基础,把科学评估市民化能力作为制定市民化政策依据,把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政策作为增进农民工幸福的重要路径,把建立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作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举措,把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作为推进苏北外出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抓手,把加大对落后县(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作为推进全省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把建立健全农民工市民化考核机制作为推进苏北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5.
《农技服务》2016,(14):199-200
本文基于沈阳市518份调查数据,对共同存在于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工与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工作强度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认为,由于身份不同,农民工与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工作强度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延长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增加培训等人力资本提升的措施对降低农民工与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工作强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身份融合是理解农民工经济行为的重要概念。基于2013年浙江省的农民工调研数据,本研究探讨了身份融合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为了解决可能存在的自选择问题,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身份融合对农民工的劳动参与有显著影响,身份融合对农民工自我雇佣和工作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身份融合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性别差异以及户籍地差异。本研究获得的政策启示在于: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利于稳定他们的就业预期,实现劳动供给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17年新疆的343份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调查数据,基于社会融入视角从生活体验、身份体验、交往体验和语言体验4个维度考察了城市体验对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体验中的生活体验、身份体验、交往体验对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显著。少数民族农民工的生活体验影响最强,交往体验影响最小。城市体验通过社会融入中的社会适应和文化交融中介变量影响少数民族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其中介效应显著。具体来看,在城市体验的身份体验和交往体验中,社会适应变量起到了中介作用;在城市体验的身份体验中,文化交融变量也起到了中介作用。其中,社会适应在城市体验的交往体验中的中介效应效果值最大。文化交融对于市民化意愿的中介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农村二元化的发展格局和农民工游离在城市和农村边缘的尴尬身份,使农民工长期以来享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却始终没有可行有效的方案。本文正是尝试着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寨进行探讨,提出了新的制度建设路径,构建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南京市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从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就读情况、日常生活的市民化程度和身份认同等层面展开调查分析,重点考察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合与城市居民接纳度之间的偏差和不对等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有效促进城市农民工子女的顺利融合。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外来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梳理近十年来北京市外来农民工在京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政策、相关成效及存在问题,改革完善外来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应不断完善外来农民工平等就业政策,将农民工平等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险制度的跨省转移接续,将外来农民工平等纳入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将农民工平等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