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作物秸秆属农业生产废弃物,但若使用得当,又是宝贵的资源,具有可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浙江省遂昌县地处山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分散、面广量大,存在收贮困难等问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为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遂昌县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机收粉碎还田、腐熟还田和堆沤发酵还田等利用技术模式,初步形成了多途径、多层次的利用格局,从而进一步加快遂昌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步伐,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秸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废弃物,随着农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秸秆产量也迅速增加,秸秆综合利用的压力越来越大,秸秆综合利用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直接粉碎还田,秸秆机械化直接粉碎还田,不仅省工节本,而且简便易行,同时有利于改善环境,培肥地力,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春 《农学学报》2015,5(2):42-46
为了明确农村种植业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对北京市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了各地区的秸秆资源量及利用现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作物秸秆资源的分布特点以及利用途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北京地区农作物秸秆主要是玉米和小麦,占全部秸秆产量的94.9%,秸秆利用主要以秸秆还田为主。除家庭燃用、秸秆还田以及养畜等用途外,北京仍有10%的剩余秸秆资源。通过分析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价值以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北京郊区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方法】实地调查钦州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农作物秸秆还田情况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结果】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主要为直接还田、作为饲料、作燃料、作原料及焚烧;秸秆综合利用特点:秸秆还田量占资源总量的72.4%,作饲料用量占13.9%,作燃料用量占7.6%,作原料用量占0.20%,焚烧及废弃占5.9%;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秸秆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70%,玉米占6%;水稻的秸秆的还田用量占74.2%,高于其他作物的还田量比例;秸秆的综合加工利用量占比很低;主要粮食作物秸秆焚烧及废弃量占比相对其他作物较低。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情况: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占69.3%,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占33.6%,其他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占41.6%。主要问题:部分农民思想观念难以转变;技术培训力度亟需加强;秸秆利用产业化规模较小;政策扶持力度小;宣传力度不够。【建议】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5.
农作物秸秆还田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最直接的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敦煌市农作物秸秆还田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科学建议,以期为科学合理进行秸秆还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小麦秸秆还田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最直接的途径,2015年安徽临泉县小麦秸秆还田工作取得了空前的成效,全县151.6万亩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率接近100%,其中直接还田比例达到90%以上。为切实掌握秸秆还田与接茬夏玉米生产的利弊关系,进一步探讨其技术改革新途径,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深入开展,临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015年7月上旬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杨桥、  相似文献   

7.
为摸清安徽省肥东县水旱轮作区域农作物秸秆全量还田效果,从2014年开始,在肥东县桥头集镇竹塘村建立1个连续5年的稻麦秸秆还田定位监测点,通过跟踪监测秸秆还田后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及农作物产量情况,以期为秸秆全量还田循环利用模式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为政府制定秸秆禁烧、综合利用等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吴雪珍 《油气储运》2005,(12):34-35
三、坚持多种渠道、多种措施。加快农业残留物资源化利用步伐 大力开展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为重点的农业残留物的综合利用?一是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步伐,扩大秸秆传统利用渠道,引进开发秸秆利用新技术,多渠道加快利用步伐,提高利用效益。改进秸秆直接还田技术,降低还田成本,大幅度增加还田面积。加快调整畜禽养殖结构,扩大食草动物养殖,增加秸秆过腹还田利用量。提高秸秆养殖食用菌的产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黑龙江省农作物种植面积和农作物秸秆产量,针对2018年秸秆综合利用的"五化"及秸秆还田的量,进行占比分析。特别是在秸秆能源化和秸秆还田方面,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和成功经验,提出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建议,使人们对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趋势有了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面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秸秆全量还田难、劳动力缺乏、秸秆利用途径少和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不够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秀洲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需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收储、秸秆焚烧发电技术、秸秆多途径利用等,同时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的宣传教育,强化执法监督力度,从而形成一个绿色、生态的农业生产环境。  相似文献   

11.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列出农作物秸秆资源评价指标,同时利用SPSS对农户问卷调查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高邮市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高邮秸秆资源的主要利用形式是直接还田,其他形式的秸秆利用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秸秆利用模式有待优化。正在逐步地推广秸秆能源化、秸秆基料化、秸秆养畜等多种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为实现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耿庄镇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开发,全镇玉米播种面积12.6万亩,我们采用联合收获、秸秆还田、青贮氨化、秸秆加工颗粒饲料、秸秆养殖蚯蚓等秸秆加工利用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通过实施秸秆还田与禁止焚烧,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有所提高。目前真正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不多,大部分农作物秸秆尚未得到合理利用,因此农作物秸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本文针对滁州地区农作物秸秆还田现状进行调查,并简析秸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以期给全国农作物秸秆还田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宜昌市夷陵区找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切入点,因地制宜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通过推行肥料化利用(全量还田)、饲料化利用、原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拓宽秸秆利用途径,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针对主要矛盾提出政策扶持、产业支持、资金投入、宣传引导等相应对策,稳步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5.
林秀渠  任利鹏 《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02-303,307
阐述了农作物秸秆的利用价值,论述了秸秆直接还田的作用,总结了文登市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的概况、技术,以期提高当地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农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农作物生产系统中一项主要生物资源的农作物秸秆已经不再是广大农村的主要燃料和饲料来源了,而是在作物收获后付之一炬。秸秆焚烧既污染环境、影响交通,又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人员财产损失。该文通过开展农作物秸秆还田试验,探讨农作物秸秆还田后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从而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介绍了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从秸秆还田、饲料、能源化利用、制板、造纸、循环利用等方面详细论述了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旨在推广实用性强、易操作、农民容易接受的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进而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鹤壁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对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归纳,同时分析了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据此提出了促进鹤壁市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的重要措施及建议对策,以期为今后各地区更好地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工作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上海市奉贤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对奉贤区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同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依此提出了促进奉贤区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的主要措施及建议,以期为今后各地区更好地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与综合利用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的种类多、分布广,因此秸秆的产量大。长期以来,秸秆一直是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宝贵资源。农作物秸秆利用集再生能源利用和节能减排于一身,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宝库,是造福百姓、利国利民的大事。农作物的秸秆还田是平衡土壤养分,是一种有效改良土壤的方法,也是高产田建设的基本措施,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主要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