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我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以下简称1号冰川)为例,基于Landsat TM/ETM/OLI和Sentinel-2A MSI数据,利用归一化差异积雪指数(NDSI)和阈值法提取该冰川2002—2015年的平衡线高度,并利用站点实测的冰川ELA数据和气象数据对提取的平衡线高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2002—2015年遥感获取的平衡线高度呈总体上升的趋势,与实测的平衡线具有高度相关性(r=0.9);ELA与年物质平衡序列高度相关,物质平衡波动的平均解释率可高达69%;与气象要素(温度和降水)年际变化的相关性也很高,约有59%的冰川ELA变化可以用夏季气温和降水来解释。因此,利用遥感数据可以提取高精度的冰川平衡线高度数据,对无站点数据冰川的平衡线高度以及物质平衡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非监督分类和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获得呼伦湖1984—2015年7期湿地类型数据,并对呼伦湖湿地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4—2015年呼伦湖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面积均呈波动性减少态势,面积减少率分别为2.1%和50.6%;河流湿地面积增长了40.2%;坑塘湿地平均每年减少0.65 km~2。1984—2015年沼泽湿地主要转为草地和草甸,坑塘湿地主要转为沼泽湿地、草地和草甸,河流湿地主要转为草地、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湖泊湿地主要转为草地和盐碱地。各类型湿地主要转化为草地、草甸和盐碱地,也存在互相转化的现象。呼伦湖湿地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为多年来降水量减少和气温升高导致蒸发量增大,主要人为因素为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和牲畜存栏量的急剧增长使得湿地生态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3.
利用遥感数据分析河南省2000—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及变化趋势,并分析NDVI与气候因子的空间相关性,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变化对气候因子的滞后性。结果表明:由于河南省东西部地形差异较大,NDVI分布呈现出西部和东部高,中部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河南省植被生长条件的改善,2000—2015年河南省植被改善明显,植被改善区域占全省面积的88.08%,减少区域占6.61%,稳定不变区域占5.51%;不同植被类型的NDVI均值会存在差异性,河南省2000—2015年8种植被类型NDVI均值大小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栽培植被>草丛>灌丛>沼泽>草甸>其他;河南省植被NDVI的变化与气温和降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并且16 a间河南省的植被大面积处于改善的趋势;不同的植被类型对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系数是不同的,8种植被类型与降水和气温的最大响应期都在当月;从空间相关性看出降水的相关系数要高于气温,表明河南省年平均NDVI受降水的影响比气温的影响要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确定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类的方法。方法: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以淮安市为研究对象,利用ERDAS IMAGINE遥感处理技术和ARCGIS为主要的处理分析工具,以1998年、2006年和2018年3个时间节点,分析1998—2006年、2006—2018年以及1998—2018年淮安市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状况,并从土地利用面积、土地利用动态、土地利用空间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1998—2006年间,淮安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呈现"两增四减"。耕地及农村用地面积相对分别上涨538.880km~2、370.210km~2;水体、林地、城镇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101.485km~2、85.454km~2、174.539km~2、547.612km~2;(2)2006—2018年间,淮安市土地利用变化呈现"三增三减"。水体、农村用地、城镇用地面积分别增加217.545km~2、464.800km~2、610.411km~2,林地、耕地、未利用地分别下降434.125km~2、19.350km~2、839.281km~2。(3)1998—2018年的20年间,淮安市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呈现"四增两减",即:农村用地、水体、耕地、城镇用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林地面积减少。每种土地类型都有不同数量的相互转化。结论:基于ERDAS IMAGINE遥感处理技术方法是研究土地利用分类的一个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5.
邢婕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15):60-64+131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基于气象数据、遥感监测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研究西藏山南地区2000—2018年冰川融化对土地覆被的影响。结果表明,冰川面积与降水成正比,与气温成反比。随着冰川融水减少,上游冰川边缘纯牧区随草地面积下降,中游农业区耕地面积减少,下游快速城镇化区建设用地扩张。冰川融水对土地覆被造成一定影响,草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减少、水域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6.
以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1992年、1997年、2010年和2017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来源,对保护区土地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草地、林地、冰川与水体、裸地等4大类.1992—2017年,保护区冰川与水体增长量最大,增加面积高达299.42 km2;裸地减少量最大,减少面积达342.67 km2;草地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34.33%;减少幅度最大的是裸地,减少了24.98%.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综合动态度草地最大(2.78),冰川与水体最小(1.09).  相似文献   

7.
尹源  范雪松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2):92-94,153
以Landsat遥感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NDWI)对达里诺尔湖水体进行识别和提取,使该区域形成长时间监测,研究1990—2019年达里诺尔湖的时空变化,并通过气象数据探讨水体面积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达里诺尔湖1990—2019年水体面积呈波浪式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自2000年后,达里诺尔湖水体面积逐渐减少,20年间共减少41.82 km2;在湖体东北方向减少幅度最大,共减少19.89 km2。达里诺尔湖水体面积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7和2015年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分析祁连山地区冰川变化,研究冰川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祁连山冰川退缩较为严重,面积从1987年的2072.7 km2减少到2015年的1506.3 km2,28年来总退缩率为27.3%,年均退缩率为0.98%;冰川存在一定的地形/温度分布差异,海拔在4900~5100 m,坡度为10°~20°,坡向以北和东北方向为主,夏季气温为3~5℃时,是冰川发育的聚集区;冰川退缩也存在一定的地形/温度分布差异,海拔4200~4300 m,坡度10°~20°,坡向南和东南方向,夏季气温小于2℃,是冰川退缩最快的区间.以温度为主导的模拟研究表明,研究区冰川未来15和30年退缩严重,退缩率分别达到10.9%和33.5%.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对典型荒漠草原四子王旗1987—2016年植被NPP进行测算,分析NPP时空变化及其与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等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987—2016年四子王旗植被NPP值为144.52g/(m2·年)(C),植被类型地带性分布差异明显,空间上表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2)1987—2016年四子王旗植被NPP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年际波动为3.09~3.69Tg(C);3)研究区植被NPP与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与年降水量相关系数更高,表明年降水量是影响荒漠草原区植被NPP的主要气候因子。通过研究荒漠草地植被NPP时空分布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有助于认识荒漠草原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达里诺尔湖泊湿地动态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极轨气象卫星NOAA/AVHRR遥感监测资料,结合实地考察数据,绘制遥感影像图及植被指数图,统计了2000年至2005年,每年4月到9月达里诺尔湖的水域面积,分析了达里诺尔湖泊水体的年际变化,并结合1961年至2004年45年的气象数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由于气候及人为因素,从2000年起至2003年达里诺尔湖泊的水域面积处于稳定波动状态,而2003年8月后湖泊面积减少,呈下降趋势。(2)在人为因素对环境的作用保持在1个较低水平时,研究区湖面变化与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有较好的吻合关系,年均气温与湖面积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降水量与湖泊面积之间基本呈正相关关系。(3)该地区气候的变化对湖区生态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影响相对较弱,认为温度和降水是影响研究区湖泊面积和水位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TM/ETM遥感数据和FCD模型植被覆盖度反演方法反演中亚地区马雷绿洲1988、2001和2010年植被覆盖度,分析了马雷绿洲1988—2010年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规律,并结合该区域同时期年均温度和年降水量数据,分别从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马雷绿洲面积呈扩大趋势,植被覆盖度由绿洲内部向外围递减,变化速率为0.12/10km,越趋近于绿洲边缘这种变化就越大;2)1988—2010年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1988—2001年增加尤为明显,平均为0.20/10年,2001—2010年趋于平缓,绿洲内部植被覆盖面积变化强烈、复杂及没有规律性,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土地弃耕、撂荒现象十分严重;3)马雷绿洲植被覆盖度与降水和年均温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年降雨量、年均温度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39和-0.33,其中绿洲内部植被覆盖度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度相关性较高,绿洲外围的荒漠地区相关性一般。  相似文献   

12.
利用美国NOAA/NASA归一化植被指数(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和英国CRU (Climatic Research Unit)全球气温降水数据,分析了1982-2006年陕西泾惠渠灌区年均植被和年均气温、年总降水的变化趋势,研究了植被变化和气温、降水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82-2006年泾惠渠灌区植被(NDVI)呈明显增加趋势(0.1%/年,p<0.05),年均气温也明显增加(0.085C/年,P<0.05),但年总降水呈微弱减少趋势.年均NDVI与年均气温正相关(相关系数R=0.49,P<0.05),但与年总降水的关系并不明显.气温增加导致生长期延长和泾惠渠合理提供植被用水是泾惠渠植被覆盖增加的主要原因.在月尺度上,月气温增加可为植被的生长提供更适宜的温度环境;月降水量增加可为植被生长提供更充足的水分,但当月降水量大于100 mm时,该月NDVI并无明显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和GIS的西藏林芝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90、2005和2015年共3期Landsat卫星影像资料及其他辅助资料,运用遥感(RS)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进行监督分类,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分别制作3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图,分析西藏林芝地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和水域为主,其中林地面积最大,占林芝地区总面积的52.5%;其次为未利用地,占25.9%。1990—2015年,林芝地区林地面积减少118.4 km~2,变化面积最大,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次之,面积分别增加32.65和32.06 km~2,水域主要由未利用地和草地转化而来,未利用地的增加主要由草地和林地转化而来;耕地面积增加26.89 km~2,主要由林地转化而来;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16.96和9.84 km~2,变化幅度相对最小。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林芝地区北部变化明显强于南部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盘锦市位于辽河流域最末端,拥有河口湿地和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生态系统格局的稳定直接影响着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健康。以辽宁省典型城市发展区盘锦市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系统分析2000—2015年生态系统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5年,盘锦市人工表面生态系统类型共增加98.56km~2,增加率为23.04%,主要转换来源是耕地生态系统,共转移174.16km~2。2010—2015年,盘锦市人工表面生态系统类型共增加15.71km~2,增加率为3.06%,主要转换来源同样是耕地生态系统,共转移126.47km~2。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4、1986、1993、2003、2013、2018年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以泸沽湖为研究区,对比了目前常见的7种水体指数模型,采用精度最高的经验型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ENDWI提取了泸沽湖不同时期的湖泊面积,最后结合气象资料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泸沽湖湖泊面积与年降水量变化基本一致,呈正相关关系,与年均气温基本呈负相关关系,气温升高,水体蒸发加剧,以致在降水量恒定的情况下,湖泊面积随气温上升而减小。泸沽湖湖泊面积变化主要受草海面积变化的影响,近45年来,湖泊面积总体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
叶秀江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0):129-132,138
该文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近30年贵州省的气温和降水的时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均温呈上升趋势且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毕节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为气温显著上升区;贵阳、黔南州北部气温上升缓慢;(2)年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呈现自东向西逐步减少趋势;(3)年均降水量与年均温的变化趋势相反。年均降水量的变化速率表现为东快西缓,而年均温表现为西快东缓;(4)毕节市、六盘水市、安顺市、黔西南州等地区年均气温增长较大,年均降水量变化较小,尤其是毕节市的西部年均气温变化最大,而年均降水变化最小。  相似文献   

17.
基于昌都市2000、2005、2010和2015年Landsat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情况,研究2000—2015年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昌都市以草地占主要优势,各地类面积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耕地>建筑用地.2000—2015年草地面积减少量最多,减少101.89 km2;未利用地面积增加量最大,增加118.42 km2,主要由草地转入;水域与耕地面积变化量很小,几乎维持不变.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范围较前10年更广,有向内部方向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以辉腾锡勒草原电场为研究对象,对1995~2015年3期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解译,运用斑块密度、景观优势度等景观指数,计算和分析了1995年、2005年和2015年面积的比例,以及1995~2005年和2005~2015年的类型总面积、斑块数和面积比例的变化,对辉腾锡勒草原电场的景观指数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05年,斑块密度和斑块数都呈上升趋势,2005~2015年上升趋势更加明显。(2)1995~2005年,景观优势度呈下降趋势,2005~2015年下降趋势更加明显。(3)1995~2005年,与其他类型斑块相比,风机基座斑块的密度增加最为明显。2005~2015年,只有草甸、风机检修路和风机基座斑块密度变化较大,其余类型斑块密度变化不明显。风机基座斑块的密度增加最为明显,为17.01个/100 km~2;风机检修路的增加数量次之,为4.17个/100 km~2;草甸的增加数量第三,为3.34个/100 km~2。  相似文献   

19.
以1995年、2005年、2015年3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分别对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空间变化和景观生态安全3个方面开展研究,分析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995—2015年,研究区土地类型以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和水域为主,其中林地、耕地和湿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面积增加,水域和灌草地面积波动变化;1995—2015年,研究区耕地转移面积最多,20 a缩减46%,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新增面积最多,2015年面积是1995年的1.6倍,转入源主要来自耕地、湿地及林地;1995—2015年,研究区面积以较高安全区及中度安全区为主,3个时期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均值分别为38.16、41.50、42.19,安全等级呈缓慢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0.
通过祁连山大野口流域18a的地面气象观测,采用参数特征值算法、相关系数分析、回归分析和无偏估计等方法,研究了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降水与其他气象因子的年际变化特征和月际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大野口流域18a平均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日照时数、水面蒸发分别为374.06mm、1.62℃、60.91%、745.27hPa、2.52m/s、1633.14h、995.64mm,其年际变化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气温、降水、日照时数、水面蒸发、风速、相对湿度和气压.降水与其他气象因子相关性从强到弱依次为气温、水面蒸发、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气压.气温和水面蒸发与降水变化,属于强相关;气压年际变化不大,解释降水不明显,属于极弱相关.综合R2检验、F检验、t检验结果,降水与其他气象因子回归模型除10月份以外,其他月份在95%置信度区间上为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