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煤塌陷区生态重建绿地景观设计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煤炭塌陷区生态治理、修复和重建,以淮南后湖生态园为例,详细地介绍了采煤塌陷区修复型农业生态园的绿地景观规划及设计。后湖生态园前期规划面积为100 hm2,分为道路、休闲绿地和苗圃3个功能区,通过彩叶、芳香植物的合理配置,营造特色植物景观,利用林业复垦的方式达到实现塌陷区生态重建的目的。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塌陷区形成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层次多样的生态体系,有利于促进塌陷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为生态农业的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采煤塌陷区形成的湿地为背景,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得到该采煤塌陷区所面临着水体的破坏、湿地环境条件薄弱、煤矿塌陷地危害等问题,提出在原地形构建湿地生态系统网、建立湿地圈保护模式、丰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修复湿地生境系统,实现塌陷地的再利用等策略对该地区进行湿地的生态恢复景观设计,并以此来探究采煤塌陷区湿地生态修复的发展方向,为采煤塌陷区的湿地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植被修复是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的基础工作.为了更好地发挥自生植物在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徐州市九里湖采煤塌陷区自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九里湖采煤塌陷区共有自生植物53科122属147种;菊科、禾本科、豆科是优势科,在群落演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活型组成中以草本植物为主,占...  相似文献   

4.
针对淮南采煤塌陷区多次塌陷的特点,分析了塌陷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现状,阐述了塌陷区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思路,提出了塌陷区生态修复优化设计模式和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利用CiteSpace软件梳理当前国内外采煤塌陷研究热点,对国外侧重于矿区环境评价、回填材料更新和地表形态变化等研究,并对我国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分类与评价。现有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技术包括:1)土壤重构与地貌重塑技术。该技术从充填材料、土壤重构方式和修复理念上不断创新,未来技术研究向更为高效、绿色和经济转变。2)土壤修复技术。未来应不断扩展复合菌种的筛选与匹配、微生物修复生态风险评价、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等研究。3)景观重建技术。该技术模式多样,亟需体系化、全域化和模式化的景观重建技术研究与推广。针对当前研究不足,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应在理论研究、创新联合修复手段和修复后监测技术等方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6.
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恢复再利用是我国矿山废弃地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根据具体矿区采煤塌陷地的形成原因、生态特征等,设计相关的治理方法。该文介绍了淮北市南湖塌陷区的概况和治理思路,结合传统塌陷区的形成规模和发育特征,分析了淮北南湖湿地生态公园的治理模式,并总结了多项切实可行的针对性措施,以期为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塌陷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已成为了煤矿后期治理的重点,国内外学者对塌陷区的修复治理技术都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文以淮南大通湿地为例,探讨了采煤塌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修复措施,为今后相似条件下塌陷区的修复治理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受损特点和农业经济发展态势,以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土地整理项目区为对象,开展3方面研究:①在框架导向的基础上,提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观与问题导向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路线;②提出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生态坑塘等特色工程布局;③针对采煤塌陷区区特有潜水位上升,生态环境恶化与土壤质量及结构受到破坏等现状,提出生态型降水排水沟道与土壤修复工程等特色设计。这一针对性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为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科学开展土地整理,科学恢复生产能力,重建农田生态和区域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淮北市临涣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提供参考。采用临涣矿塌陷区2004年的IKONOS影像和2014年的World View-3影像,结合eCongnition分类技术和景观指数分析方法,研究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临涣矿塌陷区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净减少43.7%,其中约有236 hm~2的耕地转化为塌陷区、126 hm~2耕地用于堆放粉煤灰与煤矸石和359 hm~2耕地转化为工业用地与居民区等;塌陷区的面积由2004年的96 hm~2变成2014年的443 hm~2,大幅增加了246.6%。该矿区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煤矿开发、农业发展和生态治理政策。这些驱动因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影响矿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淮北市临涣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提供参考.采用临涣矿塌陷区2004年的IKONOS影像和2014年的WorldView-3影像,结合eCongnition分类技术和景观指数分析方法,研究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临涣矿塌陷区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净减少43.7%,其中约有236 hm2的耕地转化为塌陷区、126hm2耕地用于堆放粉煤灰与煤矸石和359 hm2耕地转化为工业用地与居民区等;塌陷区的面积由2004年的96 hm2变成2014年的443 hm2,大幅增加了246.6%.该矿区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煤矿开发、农业发展和生态治理政策.这些驱动因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影响矿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5):185-187
以山东省采煤塌陷地治理及存在的问题为基础,结合塌陷区的自然社会具体情况,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论为导向,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山东省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有效模式和措施,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相关企业服务,实现矿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利益最大化,促进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2.
国外在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多种修复理念。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某一具体河流的修复理念与实践过程的介绍,缺少对河流生态修复理念的系统梳理与对比分析。本文通过梳理河流生态修复的发展历程,归纳了在国外河流生态修复实践中运用较多的四种修复理念;详细介绍了各理念指导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从修复背景、修复模式、修复能力三个层面对各理念进行了具体的对比与分析,提出了对理念运用于发展的展望。通过案例与理念的对比研究深化了对于发达国家河流生态修复理念的理解,以期对我国当前广泛实施的河流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发展时期,该项工作开展已成为国土整治的重要工具和抓手。采煤塌陷区具有移民搬迁、产业发展、生态修复的需求,该区域的保护与发展更应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文章基于社会调研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方法,对彬州市义门镇现状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探究采煤塌陷区周边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路径,提出“民生为重、产业强基、生态为本”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建议,以期为采煤塌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案编制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农业》2021,(5)
近些年,我国政府不断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来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导。同时,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情况来看,经济发展的代价是资源的大量消耗。在长期的粗放式经营管理中,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的大量破坏。对此,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对此,本文主要结合矿山修复工作中工作人员可采用的生态修复方式分析、废气矿山的水源环境改良方式分析以及荒山绿化及矿山修复种植方式分析,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具体的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百里杜鹃化育煤矿非塌陷区和塌陷区的典型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从物种组成、区系成分、生活型、重要值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矿区植物群落的科属组成较为简单;森林植被具有北温带性质;非塌陷区优势种是杜鹃和茅栗,在塌陷区内优势种只有杜鹃;非塌陷区相较于塌陷区更稳定;非塌陷区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普遍高于塌陷区植物群落.总体反映出采煤塌陷对植物群落的生长发育存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江苏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开展大量资料搜集及实地走访调查的基础上,以实例分析归纳总结了江苏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典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探索进一步发展江苏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村发展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利条件;挖掘了进一步发展江苏生态循环农业可对接利用丘陵山区、黄河故道、高沙土地区、沿海滩涂区、采煤塌陷区这五大农业后备资源的综合开发;提出了可持续地推动江苏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本研究对农业资源保护及生态修复、推动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河流岸线被侵占填埋及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量剧增,河流形态及其生态系统显著恶化。为维系河流健康生命,对受损河流的生态修复广受各界关注。本文对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总结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目标,并从修复手段入手,系统阐述了当前河流生态修复的工程类技术(底泥疏浚、河流形态修复、生态补水技术等)和生态类技术(水生生物处理、生物膜、微生物修复、土地处理技术等)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河流生态修复的近自然治理理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针对当前生态修复理论的不足,从顺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环境的需求角度,提出了近自然治理理念指导下的河流生态修复原则,即:综合治理和多种措施并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河流生态修复多目标统筹和兼顾美学的工程技术设计,以期为未来河流生态修复理论发展与工程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淮南煤矿塌陷区土地利用/覆盖方式概况及其对区域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淮南为高潜水位地区,煤矿塌陷后,矿区地表形态遭到破坏,煤矿附近的村庄、农田等渐渐被水淹没,形成永久性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其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微生物等也受到影响;土地利用/覆盖方式的变化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碳循环,而且会引起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尤其是氮循环、水循环、碳浓度、温度等因素的改变,从而间接影响了煤矿塌陷区的碳循环.该研究为淮南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明确生态退化及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分布,是有针对性开展生态调控修复的前提。围绕生态功能退化、自然驱动力、经济社会驱动力,运用地理信息再编码叠加分析技术、生态分区技术等,构建生态退化驱动空间分布识别模型,并以浑善达克防风固沙功能区为例,基于防风固沙生态功能退化空间差异性分析,以生态调控理论为指导,提出重点治理、调控治理、预防治理、维护治理的生态修复分区策略,并根据生态功能退化自然驱动与经济社会驱动复合空间分布特征,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具体的生态调控修复方案。结果显示,重点治理区主要分布在浑善达克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主要包括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镶黄旗、克什克腾旗、多伦县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部分区域,植被、地形、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是其防风固沙功能退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煤矿塌陷区特定的农业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从经济分析和技术析两个方面探讨再造煤矿塌陷区农业生态环境,充分开发利用塌陷区农业资源的途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