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明茶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的生物学特性,为茶轮斑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和田间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系统研究茶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生长的最适温度、pH、培养基和碳氮源.[结果]菌株SQ...  相似文献   

3.
从湖南省武陵山区4个茶叶种植基地采集茶轮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致病性、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为茶拟盘多毛孢(Pseudopestalotiopsistheae)。以病原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从病叶中筛选得到效果最佳的拮抗菌kc–6,抑菌率为79.86%,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分析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对茶树离体叶片的防效、继代培养稳定性以及对10种作物病原菌的拮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拮抗菌kc–6可使茶轮斑病病原菌菌丝萎缩变细,部分膨大;其发酵液原液、稀释10倍液和100倍液对茶树离体叶片的防效分别为72.73%、52.55%、3.03%;连续转接培养25次后的抑菌率仍保持70.33%;kc–6菌株对10种作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效果,其中对茄子褐纹病菌(Phomopsis vexans)、黄瓜枯萎病菌(Phytophthora melonis)、茭白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为83.00%、80.00%、76.00%。  相似文献   

4.
茶轮斑病是茶树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其经济价值.为明确茶树轮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对茶皂素和茶多酚的敏感性,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茶皂素和茶多酚对该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茶树轮斑病病原菌为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真菌;茶皂素和茶多酚对该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  相似文献   

5.
茶轮斑病是安徽产茶区近年来发生的重要病害,可导致叶片脱落甚至植株死亡,严重影响其经济价值。为明确茶树轮斑病病原菌种类和对杀菌剂敏感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并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之后采用形态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应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常见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茶树轮斑病的病原菌为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heae;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其致死中浓度(EC50)最小,为0.03 μg·mL-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对茶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rachicarpicola)联合毒力表现为增效作用的复配生物农药组合,为茶树茶轮斑病生物防控和茶产业的健康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5种生物农药在不同浓度下对茶轮斑病的抑制率及EC50,筛选活性较高的中生菌素和四霉素按不同比例进...  相似文献   

7.
华东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花腐病对华东山茶的观赏性影响极其严重,为明确华东山茶花腐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提升华东山茶花期品质和观赏价值,采用组织分离法对云南省昆明市昆明植物园华东山茶的花腐病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从华东山茶品种‘五彩’(C.japonica‘Wucai’)的病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菌株,其在PDA培养基上为白色菌丝,培养7 d长出黑色的分生孢子;将分离菌株回接于华东山茶品种‘五彩’健康花瓣上,接种后划破的花瓣病症较为明显,花朵失色变黄褐,严重时花瓣干腐或湿腐,并且产生分生孢子,与田间的症状一致;经过多引物(ITS、LSU、β-tubulin)合并系统发育分析,分离菌株与葡萄牙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ortugallica)聚集在同一分支。综上可知,引起华东山茶花腐病的病原菌为葡萄牙拟盘多毛孢(P.portugallica),这是葡萄牙拟盘多毛孢(P.portugallica)侵染华东山茶花朵引起华东山茶花腐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2017—2021年从福建和安徽茶区采集茶树轮斑病叶,利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多位点序列分析和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发现分离获得的40株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不同,共存在4种类型;分生孢子形态特征相似,均为纺锤形、直或稍弯曲、中间3个细胞褐色,两端细胞透明。进一步对代表性菌株进行ITS、TUB2和TEF基因的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将测试菌株分别鉴定为茶假拟盘多毛孢Pseudopestalotiopsis camelliae-sinensis和山茶假拟盘多毛孢Ps. chinensis,其中由Ps. chinensis引致的茶树轮斑病在福建茶区为首次报道。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不同来源的茶树轮斑病菌对3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测试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均较高,EC50值分布在0.035 0~0.267 5μg·mL-1;其次为戊唑醇和多菌灵,EC50值分布在0.126 3~1.582 6μg·mL-1。在生产实践中可应用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作为防治茶树轮斑病的优选药剂。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内感病迎春花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采样、切片组织培养以及柯赫氏法则鉴定病原物等方法对病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样区域迎春花发病率为85%,病情指数为53;病原物属于尾孢属真菌,病原物通过伤口侵入迎春花叶片,且对老叶致病力更强。本研究第一次报道了尾孢属真菌在迎春花上的危害,增加了人们对迎春花病害的认识,为迎春花的病害更新数据及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云南省嵩明县试验基地采集金荞麦叶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病原菌,根据柯赫氏法则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观察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并与ITS、TUB2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鉴定病原菌,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云南金荞麦叶斑病病原菌代表菌株GY3的孢子形态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真菌相似,菌株GY3的rDNA–ITS及TUB2联合序列与小孢拟盘多毛孢(P. microspora)2个菌株(ZK1–1、ZK5–5)的序列聚在同一分支,鉴定认为金荞麦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 microspora);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GY3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以PDA培养基培养GY3,菌丝生长最适pH为7,最适温度为25 ℃,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 ℃(水浴10 min),连续光照最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  相似文献   

11.
油茶皂素对茶轮斑病和茶白星病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油茶皂素对茶轮斑病和茶白星病致病菌菌丝生长及48 h内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通过室内盆栽实验测定了油茶皂素对2种病害的防效。结果表明,油茶皂素对茶轮斑病和茶白星病致病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30.20和17.38 mg·mL-1;对2种病害致病菌孢子萌发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茶轮斑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好,低剂量施药即可短时间内抑制其孢子萌发;油茶皂素浓度100 mg·mL-1对2种病害防效分别达74.58%和88.06%。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杨梅枯萎病在浙江省杨梅主产区的分布、发生规律及病原物种类,我们于2008—2010年以重病区之一的台州市为重点调查了痛害的流行规律,并对病原菌进行了初步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在调查地黄岩屿头乡、上烊乡及仙居县的南峰街道的一些村发病率为30%以上,发病蔓延势头明显,速度加快,感病树在2-4年内黄叶枯萎直至死亡。分离感病枝条、根部得到的病原物种类中,枇杷拟盘多毛孢茵(Pestalotiopsis eriobotryfolia)的分离频率为81.25%,初步认定其为导致杨梅发病的主要病原茵。  相似文献   

13.
几种杀菌剂对茶轮斑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防治茶轮斑病的化学药剂,采用菌落直径法测定了茶轮斑病菌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并对茶轮斑病菌高度敏感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轮斑病菌对阿米西达、世高、丙环唑、百菌清和苯菌灵高度敏感,其抑制中浓度(EC50)在0.0947~3.0630μg/mL;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的 EC50分别为6.9649μg/mL 和7.0405μg/mL,表现为中度敏感(EC50=5~20μg/mL);田间药效以25%阿米西达SC 150 g/hm2的防效最高,达86.96%;其次为10%世高 WG 125 g/hm2、25%丙环唑 EC 112.5 g/hm2和75%百菌清WP 125 g/hm2,防效分别为81.16%、74.79%和72.38%;50%苯菌灵WP 325 g/hm2防效最低,为62.2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生物测定方法在茶树轮斑病病原菌毒素生物检测上的敏感性,筛选其中较好的方法。[方法]用叶片浸渍法、针刺法、涂抹法、根伸长测定法、根冠细胞分析法等生物测定方法测试10种非寄主植物叶片和6种非寄主植物根对茶树轮斑病病原菌毒素的敏感性。[结果]茶树轮斑病病原菌毒素原液对非寄主植物的离体叶片都有致病作用,不同植物反应不同;6种生物测定方法中根冠细胞分析法效果较好。[结论]试验表明根冠细胞分析法快速、简便、精确,是一种能较好地检测茶树轮斑病病原菌毒素毒性的生物测定方法。朱涛(1976一),女,河南平顶山人,在读硕士,讲师,从事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对茶轮斑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生防木霉菌,为茶轮斑病菌生物防治及生防木霉菌的田间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分离不同茶区的茶树根际土壤木霉,通过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筛选拮抗木霉菌,并采用形态特征结合分子发育分析方法明确木霉菌的分类水平.[结果]共分离得到35株木霉菌,从中筛选出7株与茶轮斑病菌对峙培养拮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对茶轮斑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生防木霉菌,为茶轮斑病菌生物防治及生防木霉菌的田间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对茶树根际木霉进行分离,通过平板对峙法和抑菌圈法筛选拮抗木霉菌,并采用形态特征结合分子发育分析方法明确木霉菌的分类水平。【结果】从采自不同茶区的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35株木霉菌,从中筛选出7株与茶轮斑病菌对峙培养拮抗能力大于70%的木霉菌。其中,菌株BLS17112505和DS-GSC-3的发酵液对茶轮斑病菌具有抑菌活性,以菌株DS-GSC-3的抑菌率最高,达70.53%;与对照相比,菌株DS-GSC-3的发酵液有助于提高茶叶中氨基酸和儿茶素的含量,分别提高13.87%和8.92%。菌株DS-GSC-3为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结论】短密木霉菌株DS-GSC-3的发现为丰富木霉菌的开发利用拓宽了途径,同时,研究结果为短密木霉DS-GSC-3的拮抗机理和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以及木霉菌防治茶轮斑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抗茶轮斑病的活性天然产物,为降低茶叶农药残留和提高贵州茶叶品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10种天然产物(香草醛、丁香醛、愈创木酚、百里香酚、吲哚、槲皮素、香叶木素、芹菜素、肉桂酸和L-薄荷)在100 μg/mL浓度下抗茶轮斑病的生物活性,并进行EC50测定;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  相似文献   

18.
玉米黄斑病研究I.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近年来,我国黄上4玉米自交上普遍而严重地发生一种新病害-黄斑病。本研究首次鉴定明确了此病的病原为新月弯孢Curuularia lunata,这一病害与国外已报道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属同一类病害。  相似文献   

19.
2016年在浙江省蓝莓种植基地发现原因不明的幼苗木整株枯死现象,为明确其致病菌,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培养法进行菌株的分离纯化,通过科赫氏法则进行分离菌的致病性检测,运用常规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类鉴定,同时使用载玻片法进行病原菌孢子萌发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蓝莓整株植株枯死是由枝枯病所致,纯化菌株ZA1为该病病原真菌。其菌落圆形,白色;分生孢子呈纺锤形,被4个真隔膜分成5个细胞,中间细胞呈褐色,两端细胞无色。结合r DNA-ITS 序列分析,菌株ZA1被鉴定为棒状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菌株ZA1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对悬浮液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广,p H 3~12时孢子均可萌发;光照和复合碳源均有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20.
首次对越橘圆斑病进行了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室内药剂筛选研究.经形态特征鉴定和rDNA-ITS 序列分析,确定Pp.jlnd09 菌株为石楠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hotiniae).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最佳培养基为PDA,较适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适宜温度范围为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