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文章结合阳谷县夏玉米生产实际,从科学选择品种、种子精选及处理、抢茬直播、田间管理、机械晚收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夏玉米适时晚收增产技术要点,以指导当地夏玉米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5.
玉米适时晚收技术是一项利农惠民的好技术,推广应用玉米晚收技术,正确掌握玉米收获期,延长灌浆时间,是增加千粒重、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夏玉米是黄淮海流域主要粮食作物,其常年播种面积约1000万hm~2,约占全国玉米面积的37%,约占全国玉米产量的35%。由于农民认识不足和气候等因素影响,玉米生产普遍存在着玉米提前收获现象,造成不必要的产量损失。综合各方面研究数据,夏玉米适时晚收能提高千粒重10%~15%,甚至更高,玉米增产50~80kg/667m~2。玉米品种选择、后期光热资源条件、水肥条件和病虫危害是影响夏玉米后期生长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夏玉米后期生育特点,探讨生产管理措施,为实现适时晚收创高产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在2012年玉米生产中,安阳市大力推广玉米适时晚收技术,有效克服了低温阴雨寡照影响,促进了玉米灌浆后熟,增加了粒重,为夺取秋粮丰收和实现全市粮食产量"十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生产调研,该文提出以玉米适时晚收技术推广为抓手,以实现夏秋一体化栽培耕作制度为目标,按照现代农业的标准,结合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高标准粮田建设要求,对传统种粮模式进行改造提升,全面促进安阳粮食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2.
13.
不同生态区玉米适时晚收增产效果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适时晚收技术的增产效果和适应性,为玉米适时晚收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7年和2008年分别在中国主要玉米产区(东北、华北和黄淮海地区)的41个试验点,设置推迟7d和14d两个时间收获,分析适时晚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调查数据显示,适时晚收,玉米产量和千粒重显著增加。推迟7d收获,两年各试点的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4.20%和4.94%;推迟14d收获,两年各试点的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7.79%和7.92%。玉米晚收增产效果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增加(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淮海地区),推迟7d收获时,纬度每降低一度,2007年和2008年的增产幅度分别为0.08%.d-1和0.06%.d-1;推迟14d收获时,纬度每降低一度,2007年和2008年的增产幅度分别为0.06%.d-1和0.07%.d-1。玉米适时晚收提高了对光温资源的有效利用,推迟7d和14d收获,有效积温分别增加了109.5℃和194.5℃,日照时数分别增加了44.55h和83.38h。【结论】玉米适时晚收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但增产幅度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增加,适宜的晚收时间与当地生态条件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夏玉米直播晚收高产栽培技术是2012年农业部全国100项农业主推技术中,针对黄淮海地区玉米作物的两大技术之一。技术概述夏玉米直播晚收高产栽培技术内容为选用中、晚熟高产紧凑型玉米新品种(生 相似文献
18.
19.
玉米生长后期适时晚收,可延长灌浆时间,增大灌浆强度,提高玉米产量。试验表明,玉米推迟7 d收获,产量增加5.27%;推迟14 d收获,产量增加8.69%。玉米每晚收1 d,千粒重增加2~3 g,每667 m2增产5~7 kg。 相似文献
20.
黄淮海夏玉米区是我国第二大玉米优势产区,常年种植面积在1000万hm^2左右,约占全国玉米面积的37%,年总产量5000万t,占全国玉米产量的35%以上。根据近几年黄淮海夏玉米生产情况看,普遍存在玉米早收现象严重,造成不必要的减产。综合各地研究表明,玉米适时晚收(苞叶干枯变白,乳线消失,黑层出现,籽粒硬亮)千粒重增加10%~15%,增产玉米50~80kg/667m^2。从黄淮海夏玉米品种遗传、气候条件、光温利用、栽培措施和病害侵染等方面,对玉米适时晚收诸多方面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