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为明确玉米品种抗病性及施肥覆膜措施对玉米北方炭疽病发生的影响,于2016—2018年利用五点取样法系统调查东北部分玉米种植区北方炭疽病的发生危害,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确定气象因子与炭疽病发生的相关性,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鉴定101个玉米品种对北方炭疽病的抗性,并观察肥料施用方式、种类以及地膜使用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2018年玉米北方炭疽病在东北玉米种植区普遍发生,其中吉林省和黑龙江省部分地区为重发区,病害发生程度与7—8月份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密切相关。供试玉米品种中辽单752、禾农九、中元999和山与城1号4个品种对玉米北方炭疽病表现为高抗,占总数的3.96%,无免疫品种。基肥和追肥量分别为675 kg/hm2和150 kg/hm2时病害发生较轻,病情指数为18.61,减肥30%对病害发生无明显影响;缓释肥和地膜均可有效减轻病害发生。表明种植抗病品种、合理使用肥料及地膜是东北地区防治玉米北方炭疽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不同油茶种和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林间调查了广东省内栽培的高州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和39个品种的普通油茶对油茶炭疽病的抗病性,并在室内研究了高州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和9个品种的普通油茶叶片对炭疽病的抗病性。林间自然状态下调查结果表明,广宁红花油茶对炭疽病的抗病性最强,普通油茶‘粤韶77-1号’、‘铁城1号’和‘湘林1号’抗性中等,其他品种均表现为感病;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广宁红花油茶属于抗病种类,‘铁城1号’和‘粤韶77-1号’属于中度抗病品种,其他为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辽宁省疽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致病菌,并利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计数法研究了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系统发育树显示,分离菌株SYND-12与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亲缘关系最近,位于同一分支,并与玉蜀黍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zeae聚为一类,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表明引起辽宁省玉米北方炭疽病的致病菌为玉蜀黍出芽短梗霉A.zeae(Narita et Hiratsuka)Dingley。该病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为25℃,最适p H为7,光照条件为全黑暗,适宜的碳、氮源和培养基分别为蔗糖、硝酸钾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其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其它最适宜生长条件与菌丝相同,该病菌在添加不同氮源的水琼脂培养基中均不产生分生孢子;其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条件为28℃、p H 8、光暗交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牛肉膏,单一氮源条件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玉米青枯病 ,又名玉米茎腐病、茎基腐病等。国外早有发生 ,2 0世纪初便开始有研究报道 ,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南斯拉夫、日本、印度等发生较严重 ,其中美国因此病减产 2 0 %~ 30 % ,局部地区50 %以上 ,被称为玉米的头号病害。在我国 ,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各玉米产区也相继发生 ,一般病株率 1 0 %~ 30 % ,严重的达 80 %以上 ,遂引起各省、市、自治区生产和科研部门的极大关注 ,并予以研究 ,现将研究进展概述如下。1 症状 玉米青枯病是典型的土传根病 ,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 ,乳熟期到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玉米发病后 ,叶片出现青…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玉米新月弯孢叶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弯孢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玉米病害,也是中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20多年来,国内外在该病害发生规律、致病性分化与诱导抗性机理、生物防治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就该病害优势致病菌新月弯孢菌 [Curvularia lunata (Wakker)Boedijn]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因子与生理分化机理、毒素结构鉴定、毒素合成与调控、诱导抗病性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玉米弯孢叶斑病防控技术的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由宽颈附球孢菌Epicoccum latusicollum Qian Chen, Crous & L. Cai引起的玉米白斑病正在我国局部地区流行, 导致重大损失, 并有扩大流行范围的趋势。为了增加植保及玉米抗病育种工作者对玉米白斑病的了解, 本文描述了该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菌特征, 总结了发生规律、病害循环及分离鉴定和诊断技术。玉米白斑病菌能在病残体上越冬, 种子带菌是其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风夹雨、昆虫及农事操作人员活动是近距离传播途径。7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是白斑病流行高峰期, 病菌与玉米适宜生长温度基本一致, 具有扩散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aker]引起的叶斑病是大麦上重要的病害叶部之一,在世界各大麦主要种植区均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3个致病力不同的蠕孢叶斑病菌株Z 12010、Z 12014和Z 13010分别对来源于中国及国外引进的61份大麦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抗蠕孢菌叶斑病鉴定,田间接种Z 12014菌株进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在所鉴定的大麦种质中未发现在苗期或成株期对叶斑病免疫的材料。苗期抗叶斑病分析发现,品种之间对3个菌株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Varunda、Legacy、Tradition、09GW-01、09GW-07、08PJ-36、09PJ-39、垦啤麦7号、垦啤麦10号、驻大麦3号、S-4和中饲麦1号等12份材料对3个菌株表现为中抗至高抗反应型。7份材料成株期抗Z 12014菌株,其中Legacy、蒙啤麦3号、09PJ-39、垦啤麦9号、垦啤麦11号和龙啤麦3号等6份材料具有全生育期抗性特点,品种10-3苗期对菌株Z 12014感病,而成株期抗该菌株。 相似文献
15.
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aker]引起的叶斑病是大麦上重要的病害叶部之一,在世界各大麦主要种植区均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3个致病力不同的蠕孢叶斑病菌株Z 12010、Z 12014和Z 13010分别对来源于中国及国外引进的61份大麦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抗蠕孢菌叶斑病鉴定,田间接种Z 12014菌株进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在所鉴定的大麦种质中未发现在苗期或成株期对叶斑病免疫的材料。苗期抗叶斑病分析发现,品种之间对3个菌株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Varunda、Legacy、Tradition、09GW-01、09GW-07、08PJ-36、09PJ-39、垦啤麦7号、垦啤麦10号、驻大麦3号、S-4和中饲麦1号等12份材料对3个菌株表现为中抗至高抗反应型。7份材料成株期抗Z 12014菌株,其中Legacy、蒙啤麦3号、09PJ-39、垦啤麦9号、垦啤麦11号和龙啤麦3号等6份材料具有全生育期抗性特点,品种10-3苗期对菌株Z 12014感病,而成株期抗该菌株。 相似文献
16.
17.
为明确近年来云南省严重发生的玉米白斑病病原菌及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白斑病的抗性差异,2021年于云南省昆明市阿子营乡和曲靖市罗平县九龙镇采集病样,进行病斑组织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九龙镇采用田间自然发病方法对622份玉米品种的抗性进行鉴定。从2个采样地点的病叶中各分离出5株和9株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了菌株WS-1、WS-191为白斑病致病菌;经形态学观察以及基于ITS、rpb2、tub2和LSU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确定其分类学种名为宽颈附球菌Epicoccum latusicollum。田间抗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在622份区域试验品种中对白斑病表现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的品种分别为4、184、216、186和32份,分别占品种总数的0.64%、29.58%、34.73%、29.90%和5.14%。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