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象山港人工放流中国对虾的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象山港中国对虾(包括人工放流群体和自然繁殖群体)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放流群体的生长特征与自然繁殖群体基本相同,人工放流群体雌,雄虾的体重生长拐点分别为8月3日及7月28日,人工放流群体的体长,体重生长方程为:Lt♀=205.3(1-e^-0.13(t+1.13))Wt♀=95.7(1-e^0.13(t+1.13)^3Lt♀=172.3(1-e^-0.14(t+1.56)Wt♀=54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了上海市川沙县孙桥河道的水环境条件,青虾育苗与放流后群体分布、产量及群体数量估算的结果。本河道水温适宜,多数河段水质良好,适宜青虾生长;通过青虾产量统计和群体数量估算,证明人工放流青虾的效果较好,放流后3年产量(3268.95kg)是放流前3年产量(1451.23kg)的2.25倍。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了上海市川沙县孙桥河道的水环境条件,青虾育苗与放流后群体分布、产量及群体数量估算的结果。本河道水温适宜,多数河段水质良好,适宜青虾生长;通过青虾产量统计和群体数量估算,证明人工放流青虾的效果较好,放流后3年产量(3268.95kg)是放流前3年产量(1451.23kg)的2.25倍。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研究了上海市川沙县孙桥河道的水环境条件,青虾育苗与放流后群体分布、产量及群体数量估算的结果。本河道水温适宜,多数河段水质良好,适宜青虾生长;通过青虾产量统计和群体数量估算,证明人工放流青虾的效果较好,放流后3年产量(3268.95kg)是放流前3年产量(1451.23kg)的2.25倍。  相似文献   

5.
上海孙桥河道淡水青虾人工放流与群体数量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了上海市川沙县孙桥河道的水环境条件,青虾育苗与放流后群体分布、产量及群体数量估算的结果。本河道水温适宜,多数河段水质良好,适宜青虾生长;通过青虾产量统计和群体数量估算,证明人工放流青虾的效果较好,放流后3年产量(3268.95kg)是放流前3年产量(1451.23kg)的2.25倍。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洞头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恢复洞头海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资源,2014年采取增殖放流的生态修复措施,人工增殖放流三疣梭子蟹苗种1 894×10~4尾,并在放流前后实施渔业资源调查和社会调查;利用调查数据,分析放流前后洞头海域三疣梭子蟹资源密度和空间分布变化,并引入内禀增长率来表征自然群体在放流前后的种群扩繁能力,由此推算放流后放流群体所占比例;同时,根据三疣梭子蟹的体长频率分布情况,采用世代分析法估算当年补充群体所占比例,进而推算回捕率和放流经济效益,定量评估增殖放流效果。结果表明:洞头海域放流前后三疣梭子蟹资源密度分别为163和7 974尾/km~2,放流后呈现向周边海域扩散的趋势;三疣梭子蟹当年补充群体占总渔获的61.3%,放流群体占24.2%,放流回捕率为3.30%,当年可形成捕捞量39.6 t,回捕经济效益达158.4×10~4元。综上所述,增殖放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修复洞头海域三疣梭子蟹资源、促进渔民增产增收的效果。本研究认为,该海域三疣梭子蟹尚有一定的增殖空间,建议可继续开展该品种的增殖放流,以有效利用该海域的基础生产力,提高渔业捕捞产量。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四川省在天然水域增殖放流上开展了许多工作,但目前的放流往往缺乏科学性的规划:放流种类的选择、放流数量以及放流的预期效果缺乏明确的科学依据和相关技术要求;放流后对生态系统有没有影响,目前还缺乏规范的技术评价标准。本文介绍了四川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现状,并提出相关管理意见,以促进四川省天然水域增殖放流工作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应用基于分子标记的主成分分析法、贝叶斯遗传聚类法和遗传重排技术对鲤4个人工选育群体(兴国红鲤、荷包红鲤、玻璃红鲤和建鲤)和2个长江干流天然群体(湖北监利和江苏扬州)的10个微卫星标记结果进行分析,以有效检测人工选育群体间以及选育群体与天然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人工选育群体与天然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荷包红鲤与天然群体的遗传差异最大,其主成分1(PC1)和主成分2(PC2)解释了总遗传变异的48.23%;在贝叶斯遗传聚类分析中,6个群体的最佳聚类数值为4,即兴国红鲤与2个天然群体聚为一类,玻璃红鲤、荷包红鲤和建鲤3个群体分别单独聚为一类;贝叶斯遗传重排分析显示,6个群体的遗传自排率较高,为81%~100%,玻璃红鲤和荷包红鲤的遗传自排率最高,均为100%。研究结果综合表明:4个人工选育群体与天然群体间存在较明显的遗传差异,而且天然群体已受到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影响;这3种方法能很好地检测鲤人工选育群体间、以及选育群体与天然群体间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9.
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是浙江省自然水域增殖放流的主要鱼类,为了解人工繁育对黄尾鲴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对4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旨在为黄尾鲴增殖放流策略制定和实施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在编码Cyt b的1 140 bp序列中,检测到157个变异位点,界定了21种单倍型,其中长兴、双浦、八里店和醴陵群体的单倍型数目分别为10个、11个、7个和2个,单倍型多样性介于0.226~0.794,核苷酸多样性介于0.006 14~0.023 86。除醴陵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外,其余3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高单倍型数和高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4个黄尾鲴养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18 74~0.092 74,遗传分化指数为0.808 63(P<0.01),其中长兴和八里店群体的分化程度较低,双浦和醴陵群体的分化程度较高,且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间。本研究结果可从分子水平为黄尾鲴的资源保护和人工增殖放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刘家峡水库生态条件、饵料生物及放流虹鳟鱼对水库鱼类区系影响的分析,介绍了在该库人工放流虹鳟鱼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刘家峡水库人工放流虹鳟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护水生生物及鱼类等自然资源,国家在重要流域相继建设了鱼类增殖放流站,对野生鱼类进行人工驯化和人工繁育,并进行人工增殖放流,以补偿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乌东德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为金沙江下游四个梯级电站的第一梯级和第二梯级电站,建成后分别为世界第七、第二大水电站。金沙江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在2015年建成投产,是节水、节能、减排作用显著的保护工程,取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它的成功建设为我国其余增殖放流站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可供广泛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2.
增殖放流就是增加渔业资源量和生物种群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该文就水库放流中水域环境、鱼种要求、放流工作等方面进行介绍,以为大型水库鲢鳙人工增殖放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农技服务》2016,(12):128-129
目前对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价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增殖放流规格偏小,对放流后资源增殖作用也缺乏有效的技术评价手段与装备。今后应在人工增殖放流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如采取合适的标志放流技术,持续深入开展放流效果的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4.
增殖放流是有效增殖和恢复受损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有效维护湘江鱼类资源,2001年开始株洲市连续12年在湘江开展鱼类人工放流。笔者在分析湘江株洲段鱼类资源现状与面临威胁的基础上,总结了所开展的鱼类人工放流工作情况及取得初步成效,并重点提出建议,以期为湘江流域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标记-回捕放流鱼苗是评估增殖放流效果的通用方法,成功标记放流的关键在于标记技术的选择。小规模标记放流时,重点关注标记死亡率、标志保留时间等;而在大规模标记时,则在此基础上需考虑标记的劳动强度、成本等因素。对挂牌、被动整合式雷达标、耳石标及分子标的研究概况及其各自优缺点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大规模标记技术在国内外人工增殖放流中的应用,为不同背景情况下的放流标记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选择人工繁育已实现规模化的澜沧江中上游土著鱼光唇裂腹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野化及放流技术研究,探索光唇裂腹鱼人工繁殖鱼苗野化及增殖放流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停食野化组放流前10 d减少喂食且放流前5 d停食效果最佳;流水野化组放流前10 d加大流水野化效果最佳;放流规格组以全长3~8 cm时效果最佳;放流方式组以平衡水温放流方式效果最佳。试验结果可为提高澜沧江野生土著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的鱼苗成活率和增殖放流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2006-2010年通过"人工诱捕"和"天然捕获"的方法对贺江典型海弯水虱种群动态进行监测,评价生物防控的效果。结果显示:典型海弯水虱在4-6月的寄生数量最少;推测其生命周期为1a,6月是世代交替期,种群世代不重叠或重叠不明显;试验发现草鱼、青鱼、鲤能主动捕食典型海弯水虱。选择典型海弯水虱寄生数量最少的4-6月作为放流时间,于2007-2009年在贺江人工放流草鱼、青鱼、鲤156万尾;比较2006-2010年人工诱捕的典型海弯水虱的数量,发现从2008年开始,典型海弯水虱的数量逐年减少,2010年诱捕到的典型海弯水虱的数量比2006年减少85.1%;天然捕获贺江野生鲮和,发现在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典型海弯水虱对鲮和的感染率、平均感染强度和平均密度均比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显著降低。以上结果初步表明生物防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由于水域环境恶化和过度捕捞,自然水域中华鳈群体数量急剧减少。为保护传统特色自然资源,并为推广池塘生态混养提供优质花色品种,及满足上海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需求,从亲本的来源与培育、亲本挑选、人工催产、孵化、夏花鱼种培育等方面,对华鳈人工繁殖与夏花鱼种培育技术进行了探索与总结。  相似文献   

19.
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属鲑形目,胡瓜鱼科(Osmeridae),一年生淡水亚冷水性小型经济鱼类。近年来,北京市密云县沙厂水库池沼公鱼产量变化较大,1992年-1994年产量呈上升趋势,1995年以后产量呈下降趋势。本文研究了影响沙厂水库池沼公鱼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人工增殖、饵料、人工捕捞、产卵孵化期水库水位变和竞争者等。提出了提高水库池沼公鱼产量的技术措施,即每年大量放流池沼公鱼受精卵。同时,提出了人工放流池沼公鱼受精卵应注意的问题。人工放流池沼公鱼受精卵应注意的问题是:把握采卵时机,保证数量和质量,设法缩短孵化期,在进入水库上游的亲鱼90%以上成熟时进行人工采卵孵化;放流地点选择在沙石底质、水深不大于5 m,避风向阳的库湾。  相似文献   

20.
1.什么是增殖放流? 答:增殖放流就是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苗种或亲体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