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高原粳稻品种在云南籼稻种植区的生态适应性,以杂交籼稻宜香725为对照品种,选用6个优质高产抗病耐寒的高原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各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抗病性等特征特性。结果表明,高原粳稻在该地籼稻区均能正常安全成熟,生育期与对照品种相当或略短于对照,产量与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各粳稻品种的生育期为155~161 d,产量为6 939.0~10 374.0 kg/hm~2,其中云粳39号的生育进程与对照品种同步,生育期161 d,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对照,且综合性状好,抗逆性较强,可见云粳39号较适宜于该地籼稻区示范推广种植。楚粳28号和云粳26号的产量分别为9 738.0和9 676.5 kg/hm~2,略低于对照籼稻品种,在当地生产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对新疆农业科学院温宿水稻试验站培育的8个优质水稻新品种(系)在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肖尔巴格村进行试种,以新稻11号作为对照品种,通过对新品种(系)的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等特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筛选出适合喀什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系),以满足当地优质稻米品牌创建和当地稻农对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需求。试验结果表明:新粳2号、新粳4号、新粳10号、新稻49号产量均高于对照品种新稻11号,适合在喀什推广种植;新粳6号比对照早熟18天,建议作为当地中熟品种进行种植,或在5月底6月初进行育苗,用于冬麦收割后复播移栽;新粳伊20号作为香型品种,可作为当地的特色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生产 促进邳州稻米产业化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全市优质无公害稻米产业化开发情况 1.1水稻品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近几年来,围绕调高产量、调优品质、调活效益的原则,粳稻上在着力推广早丰9号的基础上,又大量引进、示范推广了连嘉粳1号、华粳2号、连粳971等米质达国标三级以上的品种;籼稻上着力推广丰优香占、Ⅱ优084、汕优559等品种。今年由于实行水稻良种补贴,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和研究不同粳稻品种的特征和特性,筛选出适合响水县自然生态条件种植的水稻新品种,本站选择8个粳稻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连粳7号、连粳6号和宁粳4号综合性状和产量表现均比较好,目前在响水县大面积种植综合表现也比较好;连粳9号在2014年试验过程中产量性状表现较好,但其综合性状具体表现还有待于进一步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6.
旨在筛选适宜当地机插的优质丰产粳稻品种。2019年,在淮安市稻麦综合示范基地,以13个国(省)审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参照机插粳稻高产栽培管理方法,比较不同品种综合生产力。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生育期在129~155 d,亩产量变幅为673.16~775.28 kg,较苏秀867(CK)产量高的品种有淮稻268、金粳698、南粳505、金粳818、徐稻9号等8个品种,而综合比较供试品种生育期、产量、品质及其抗性,适宜当地机插的优质丰产粳稻品种以金粳698、徐稻9号、南粳2728为主。  相似文献   

7.
盐渍化对不同水稻品种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菊香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13-5213,5220
以江苏籼稻、湖南粳稻、予粳6号、予粳8号4个水稻品种幼苗为试验材料,将硝酸钠、硫酸镁、硝酸钾、无水碳酸钠配成浓度为0.15%的盐液,进行幼苗生长耐盐性试验。结果表明:江苏籼稻的耐盐性最强,予粳8号次之,再次为湖南粳稻,予粳6号最弱。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杂交水稻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水稻品种宁粳28为试验材料,选取分布于水稻12个连锁群上的136对SSR引物,以2个测序品种日本晴和9311分别为典型粳稻与籼稻标准,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3个品种在DNA水平上的多态性差异,研究宁粳28粳稻与籼稻成分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结果]宁粳28叶片DNA的PCR扩增产物经5%琼脂糖凝胶电泳后,16个标记位点为偏籼稻带型(大多数位点分布于3、5、8号染色体上),4个标记位点无多态性,8个标记位点为籼粳中间型,其余107个标记位点为偏粳稻带型。[结论]宁粳28为典型的粳稻,其籼稻成分只占被抽查位点的9.56%。  相似文献   

9.
选择热粳优35(粳杂)、甬优1540(籼粳杂交)、扬两优6号(籼杂,对照品种)3种水稻,考察不同播种期对其秧苗素质、生育进程、产量的影响,比较粳稻和籼稻的差别,探索在京山县适宜种植的粳稻品种和最佳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所设定的3个高产播种期(4月25日、5月5日、5月15日)内,籼粳杂交品种甬优1540的产量高于对照品种籼杂扬两优6号和粳杂品种热粳优35。以产量为考察指标,适宜在京山县种植的粳稻品种为甬优1540(籼粳杂交),其适宜播种期为4月25日至5月15日。  相似文献   

10.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杂交籼稻占籼稻种植总面积的70%左右,而杂交粳稻仅占粳稻种植面积的3%左右,前景巨大。通优粳1号是于2009年育成的杂交粳稻,2013年通过江苏审定,每667m2产650kg以上,属于国家二级优质稻谷。本文就杂交粳稻新品种"通优粳1号"的产量水平、品质特性、抗病特性以及栽培技术做简要的概述,为培育优质杂交粳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西藏自治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特性进行分析,为雪域高原水稻品种的选择提供依据,更好地推动藏区水稻产业的发展。以14个粳稻和7个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当地品种"芒白(音译)"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20年4~10月在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开展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的试种试验,考察指标包括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稻米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RVA谱特征值等。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WJ313、赣73优8601、赣宁粳1号和莲香早等12个品种产量达7500 kg/hm2以上,较对照增产75.9%~122.3%,其中粳稻品种在藏区更具增产优势;对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穗实粒数是影响藏区水稻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在供试材料中仅8个品种的整精米率达到国优稻谷标准,除WJ313外其他参试品种的垩白度均达到国优稻谷标准,粳稻中直链淀粉含量达到国优稻谷标准的有8个,籼稻则全部达到国优稻谷标准。综上,藏区种植水稻应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并兼顾结实率与千粒重;优质稻引种应首选整精米率高的水稻品种,同时直链淀粉含量也是藏区粳稻选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不同粳稻品种在江西不同生态区的农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个杂交籼稻(II优838和天优华占)为对照,在江西3个生态区(新建、抚州和吉安)开展对比试验以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江西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总体上,杂交粳稻比常规粳稻更具产量优势,晚粳比中粳表现更好。新建点两个播期(5月30日和6月19日,各点均为30 d秧龄)均为杂交晚粳产量最高,常规中粳最低,特别是5月30日播期的杂交晚粳平均产量达到10.95 t/hm2,显著高于对照籼稻。抚州点两个播期(5月30日和6月29日)均是对照籼稻产量最高,常规中粳最低,常规晚粳、杂交中粳和杂交晚粳之间无显著差异。吉安点5月30日和6月9日播期均是对照籼稻产量最高,杂交中粳最低;6月19日和6月29日播期分别是杂交晚粳和杂交中粳产量最高,但均与对照籼稻无显著差异。新建和抚州点均为5月30日播期产量最高,而吉安点6月9日播种最佳。新建点两个播期均是来自浙江的粳稻品种产量最高,但与来自湖北的品种和对照籼稻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抚州和吉安点不同来源地的粳稻品种产量随播期的不同表现不一。因此,江西发展粳稻生产的适宜地区应该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平原及以北地区,品种应该以杂交晚粳为主,品种的引进以从纬度相近的浙江省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明确江西不同纬度不同类型双季晚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差异,为江西双季晚稻适宜粳稻品种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CK)4种类型品种为材料,在江西乐平市(29.00°N,117.12°E)、上高县(28.27°N,115.12°E)、赣州市(25.81°N,114.96°E)3个试验点进行试验,比较研究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在纬度上的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差异特征。【结果】随着纬度升高,3种类型粳稻产量均增加,2013年(2014年)平均纬度每增加1°,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分别增产0.36(0.32)、0.18(0.22)、0.25(0.20)t·hm~(-2)。同一纬度下,除赣州试验点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的产量低于杂交籼稻外,其余各点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产量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各试验点3种类型粳稻均能安全成熟,随着纬度升高,各类型水稻播种至拔节期显著延长,全生育期天数增加;同一试验点3种类型粳稻全生育期均极显著长于杂交籼稻,主要表现在抽穗至成熟期天数的增加。3种类型粳稻光照与积温及其利用效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在安全成熟条件下,双季晚稻生育期越长,温光资源利用率越高。【结论】江西不同纬度地区实行双季晚稻"籼改粳",可显著提高当地温光资源利用率与稻谷产量。与大面积种植的籼型杂交稻相比,在乐平与上高地区选种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均具有显著的产量及温光资源利用优势;在赣州地区选种籼粳杂交稻的优势明显。双季晚稻"籼改粳"可能是提高双季稻区水稻产量的现实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分别以5种籼稻品种、5种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安徽省全椒县进行水稻适应性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粳稻品种生育期普遍高于籼稻,粳稻品种中Ⅲ优98生育期最短,为148 d,籼稻中苏秀867生育期最短,为131 d,镇稻15生育期最长,可能影响到下茬作物播种和生长;甬优1109株高最高,为134 cm,武运粳32株高最低,为93 cm;南粳5055有效穗数最高,达到了360.0万穗/hm2;荣两优华占每穗粒数最多,为276.1个;开两优17千粒重最高,为29.0 g;粳稻品种镇稻15产量最高,为8 311.5 kg/hm2,籼稻品种开优17产量最高,为7 900.5 kg/hm2。粳稻品种武运粳32、南粳5055和籼稻品种C两优华占、开两优17整体表现较好,是适合全椒县种植的品种,建议加大推广面积。  相似文献   

15.
张耗 《农家顾问》2013,(4):35-35
<正>2个节水抗旱品种旱优113(杂交籼稻)和旱优8号(杂交粳稻)及2个当地高产品种两优培九(两系杂交籼稻)和扬辐粳8号(粳稻)种植于土培池和大田,自移栽后10天至成熟设置常规灌溉和节水灌溉处理。结果与常规灌溉相比,当地高产品种在节水灌溉条件下产量显著降低,两种灌溉方式间的节水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适宜临沂市种植的香粳稻新品种,以本地主栽水稻品种临稻16号作对照,对引进的5个常规粳型香稻品种进行了旱育秧移栽稻田间小区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中粳08-62、中粳198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可作为优质香粳稻在临沂市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西藏自治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特性进行分析,为雪域高原水稻品种的选择提供依据,更好地推动藏区水稻产业的发展.以14个粳稻和7个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当地品种"芒白(音译)"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20年4~10月在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开展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的试种试验,考察指标包括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稻米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RVA谱特征值等.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WJ313、赣73优8601、赣宁粳1号和莲香早等12个品种产量达7500 kg/hm2以上,较对照增产75.9% ~122.3%,其中粳稻品种在藏区更具增产优势;对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穗实粒数是影响藏区水稻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在供试材料中仅8个品种的整精米率达到国优稻谷标准,除WJ313外其他参试品种的垩白度均达到国优稻谷标准,粳稻中直链淀粉含量达到国优稻谷标准的有8个,籼稻则全部达到国优稻谷标准.综上,藏区种植水稻应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并兼顾结实率与千粒重;优质稻引种应首选整精米率高的水稻品种,同时直链淀粉含量也是藏区粳稻选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系统研究了稻纵卷叶螟在6种不同水稻品种(常规粳稻武育粳3号,杂交粳稻宁粳1号,常规籼稻TN1,杂交籼稻汕优63,超级杂交籼稻两优培九,超级杂交籼粳稻甬优9号)上取食后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卵巢发育进度、繁殖力和飞行能力。结果表明,武育粳3号和宁粳1号能显著延长稻纵卷叶螟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降低其存活率,延缓卵巢发育进度,降低成虫繁殖率,并提高成虫的飞行能力;不同水稻品种间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影响从大到小排列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常规籼稻>杂交籼稻>超级杂交稻。这说明,幼虫期营养对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存活、生殖和飞行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我市粳稻优质品种布局,加快水稻品种更新换代,优选一批优质粳稻品种,进行丰产性和抗倒性直播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宣粳糯7号、南粳5055、南粳9212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其株高适中,抗倒,熟期偏早,适合在我市大面积直播生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小;穗发育期略有缩短(1—6 d),而灌浆期显著延长(12—22 d);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贡献来自灌浆期的延长。(2)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供试双季晚稻产量构成与生育特性降维为主成分一(穗粒型因子,37.7%)和主成分二(生育期因子,24.7%)。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为少穗多粒、长灌浆期;晚籼稻为穗粒兼顾、短灌浆期;常规和杂交粳稻的品种特征无显著差异,均为多穗少粒、长灌浆期。(3)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晚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R~2=0.607,P0.001)、库容(R~2=0.779,P0.001)和灌浆期(R~2=0.50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双季晚籼稻相比,双季晚粳稻产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品种间、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大,这就需要品种的属地化和因种栽培。【结论】双季晚稻"籼改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与其他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产量高,表现为大穗型、高库容及长灌浆期,更适宜于长江下游双季晚稻种植。选用籼粳杂交稻,对于提高双季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保证双季稻生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