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栅藻(Scenedesmus)SP-01在NaCl胁迫条件下抗氧化酶活性、色素含量和脂肪酸组分的变化,明确其对盐胁迫条件的适应性,为揭示藻类抗氧化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分别设置0(对照)、0.01、0.05、0.10、0.20、0.60 mol/L6个NaC1浓度处理,将栅藻培养15d后,测定其细胞内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色素和脂肪酸组分的变化,探讨栅藻SP-01应对胁迫条件的抗氧化机制.[结果]随培养基中NaCl浓度的升高,栅藻细胞中SOD和CAT活性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均以对照处理的酶活性最高,而以NaC10.20 mol/L处理最低,分别为57.94和2.94 U/mg.栅藻细胞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总脂肪酸含量均随NaCl浓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当NaC1分别为0.20和0.l0mol/L时均达最高.栅藻细胞中主要脂肪酸成分为C16∶0、C16∶1、C16∶2、C16∶3、C18∶0、C18∶1、C18∶2和C18∶3,其中以C18∶1占总脂肪酸含量的比例最高,而C16∶1、C16∶2和C16∶3较低.[结论]盐胁迫对栅藻细胞中抗氧化酶SOD和CAT活性及色素和脂肪酸的影响相反;适宜的盐度有利于栅藻细胞的生长和代谢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史玉倩  赵艳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8):1429-1442
【目的】从水稻种子中分离出优势内生菌,研究其对小球藻生长、生化组分及油脂积累的影响,探索植物内生菌作为促进微藻生长和生化品质改良的新微生物资源的可行性。【方法】以收获自大田的粳稻品种日本晴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传统表面消毒法分离获得内生菌。内生菌的鉴定采用形态观察和16S rDNA序列分析法。以蛋白核小球藻为研究对象,采用共培养法评估内生菌对小球藻生长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纯藻为对照,将内生菌与蛋白核小球藻种子细胞按菌藻比(10﹕1)接种至BG11培养基进行共培养。采用血球板计数法测定藻细胞数目。同时以纯菌培养为对照,采用平板稀释菌落计数法测定菌藻共培养体系中菌浓的变化曲线。小球藻细胞中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提取采用甲醇浸提法,定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小球藻油脂提取采用氯仿甲醇浸提法,脂肪酸组分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果】分离获得一株在水稻种子中常见且数量较多的内生细菌,编号为REY-1。REY-1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经16S rDNA鉴定属于泛菌属Pantoea sp.。REY-1与蛋白核小球藻共培养14 d后,菌藻共培养组中藻细胞浓度达到1.15×108 cells/mL,是对照组的1.97倍。菌藻共培养组与纯菌培养对照组中水稻内生泛菌REY-1的浓度均呈现峰谷式变化曲线,但菌藻共培养组中REY-1的菌浓同比显著低于纯菌培养对照组。14 d培养结束时,菌藻共培养组的菌藻比反转为1﹕100,说明REY-1促进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其自身增殖又受到藻细胞的抑制,二者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菌藻共培养组藻细胞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总浓度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单细胞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下降42.58%和42.68%,二者差异均显著。菌藻共培养组藻细胞油脂含量达到细胞干重的29.90%,比对照组增加78.00%,差异显著,油脂产率(2.14 mg·L-1·d-1)比对照组增加了1.68倍。2种培养体系中藻细胞脂肪酸主要组分相似,均为棕榈酸(16﹕0)、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REY-1共培养处理使藻细胞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比对照增加了32.37%,短链脂肪酸肉豆蔻酸(14﹕0)相对含量比对照增加了2.12倍,差异显著。此外共培养组藻细胞新合成一种长链脂肪酸-芥酸(22﹕1),相对含量达到藻细胞总脂肪酸的1.68%。【结论】水稻种子内生泛菌REY-1能在BG11培养液中长期存活并与蛋白核小球藻产生互作,显著提高小球藻生物量和油脂含量,大幅提高小球藻油脂产率并影响脂肪酸相对组成比例的生物学效应。水稻种子内生菌可以作为开发小球藻共生菌的优良微生物新资源。  相似文献   

3.
3种淡水硅藻油脂的含量与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3种淡水硅藻(小头端菱形藻、尖针杆藻、肘状针杆藻丹麦变种)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潜能,培养并检测了其油脂含量及成分.结果表明:小头端菱形藻生长周期最短,生物量最高.3种淡水硅藻中总脂含量为2.92%~9.2500,小头端菱形藻的总脂含量最高,达9.25 %;脂肪酸的组成相似,且3种硅藻主要脂肪酸成分是豆蔻酸(C14:0)、软脂酸(C16:0)、棕榈油酸(C16:1)、油酸(C18:1)、亚油酸(C18:2)和十八碳四烯酸(C18: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占总脂肪酸含量的60%以上,小头端菱形藻达63.54%.进一步改善培养条件后小头端菱形藻可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植物激素(IBA、NAA、6-BA、2,4-D、TDA)对原始小球藻(Chlorella protothecoides)的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使用三角瓶进行静置培养,在培养基中添加0.5 mg/L的不同植物激素,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植物激素对原始小球藻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以2,4-D的促进效应最为明显,最终干重为1.18 g/L,是空白对照的1.2倍;不同植物激素对粗油脂含量的影响不同,其中添加2,4-D的培养液中所收获的藻粉油脂含量最高,为藻粉干重的19.74%,比空白对照高26.21%;对粗油脂进行GC-MS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植物激素的添加对于小球藻脂肪酸成分的影响不大,但略微提升了C16和C18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使之更加适合作为生物柴油的来源。结合总脂收获量的高低及脂肪酸成分的不同,本试验最终确定2,4-D为小球藻培养基最理想的植物激素类添加物。  相似文献   

5.
酰基载体蛋白(ACP)是微生物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蛋白。为了促进集胞藻脂肪酸的积累,以集胞藻PCC6803为研究对象,成功构建了用于过量表达ACP(ssl2084)基因的同源重组质粒ssl2084(+)并在集胞藻PCC6803中进行转化。将ssl2084(+)突变株进行D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鉴定,结果表明,ssl2084基因已经得到过量表达。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突变藻株在不同温度下脂肪酸的含量及组分进行检测,发现在30 ℃培养条件下ssl2084(+)突变株中C12:0、C16:0和C18:0的含量显著增加,分别为1.50、8.74和0.60 mg·g-1,与野生型相比分别增加了54.71%、50.82%和155.86%;在20 ℃低温胁迫培养条件下,C12:0、C16:0和C18:0的含量分别达到1.70、11.85和2.31 mg·g-1,与野生型相比分别增加了31.94%、47.35%和39.90%。以上结果表明,在集胞藻PCC6803中过表达ssl2084基因能提高集胞藻中的中长链脂肪酸的含量,低温条件使得集胞藻中的中长链脂肪酸的含量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在DSE分类鉴定和土壤微生物检测上的应用,分别于宁夏银川、沙坡头、甘肃民勤和内蒙古乌海4个样地采集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根样,分离得到DSE,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分类鉴定,并利用Sherlock微生物鉴定系统检测DSE脂肪酸组成。4个样地共分离得到12株DSE,可划分为7属7种。通过对DSE脂肪酸组分进行检测,共得到91种已知脂肪酸和12种Summed Feature型。DSE脂肪酸以C_(14)酸、C_(16)酸和C_(17)酸为主,其中16∶0、16∶1Cis 9(ω7)、18∶2CIS 9,12/18∶0a、18∶0和Summed Feature 8为DSE共有脂肪酸,部分菌株中还具有特有脂肪酸组成,其可作为土壤微生物检测的生物标记。通过脂肪酸分析可将12株DSE分为4个类群,将3株DSE鉴定到种。结果表明,PLFAs生物标记可作为DSE分类鉴定指标,并为土壤微生物检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酶促反应合成的18种含有不同脂肪酸链数量及碳链长度(C_(8∶0)—C_(18∶3))的半乳糖基甘油糖脂对5株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的抑菌活性,并初步探讨其活性构效关系。[方法]通过测定半乳糖基甘油糖脂对蜡样芽胞杆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以及抑菌率来研究半乳糖基甘油糖脂的抑菌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结果]本试验共合成9种半乳糖基甘油单酯和9种酰化半乳糖基甘油单酯。半乳糖基肉豆蔻酸甘油单酯(MMGG)的抑菌效果最好,对5株蜡样芽胞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均为16~20 mm, MIC值和MBC值均为0.039 mg·mL~(-1),且抑菌率均在99%以上;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等其余含有饱和中链脂肪酸(C_(8∶0)—C_(14∶0))的半乳糖基甘油糖脂以及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半乳糖基甘油糖脂的抑菌效果次之;在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半乳糖基甘油糖脂中,半乳糖基亚麻酸甘油单酯的抑菌效果最好,而含有饱和长链脂肪酸(C_(16∶0)、C_(18∶0))的半乳糖基甘油糖脂抑菌效果较差。半乳糖基甘油糖脂的抑菌活性与其所含脂肪酸链的不饱和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所含脂肪酸链的长度存在截断效应,而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结论]脂肪酸链的链长、数量以及不饱和度都会影响半乳糖基甘油糖脂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晏妮  胡晓红  陈椽 《湖北农业科学》2014,(13):3019-3021
为筛选具有产油潜力的能源微藻,从贵州不同淡水环境中分离纯化了10种淡水微藻(4种绿藻,4种硅藻,2种蓝藻)并对其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种含油淡水微藻的总脂含量为2.92%~20.82%,有3种总脂含量超过10%;脂肪酸组成上,均以C16和C18脂肪酸含量丰富,其中蓝、绿藻门C18∶4脂肪酸含量最高,均超过50%,其次为C18∶1脂肪酸和C18∶2脂肪酸,硅藻门除舟形藻外,C16∶0和C16∶1脂肪酸含量较高,针杆藻属检测出少量C22∶0和C20∶4脂肪酸。10种淡水微藻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总脂肪酸的50%以上,蓝、绿藻不饱和脂肪酸高达88%以上。  相似文献   

9.
光照对4种单胞藻生长速率、叶绿素含量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不同光照周期、光照强度和光谱下,测定了小球藻Chlorellasp.、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zhanjiangensis、青岛大扁藻Platym onas helgolandica和绿色杜氏藻Dunaliella viridis的生长速率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当光照强度为3 000 lx时,在光照周期为24L∶0D、18L∶6D、12L∶12D、6L∶18D和0L∶24D的5个梯度组中,光照周期为18L∶6D时,4种藻的生长速率均最大,分别为0.227、0.150、0.175、0.360个/d;当光照周期为12L∶12D时,在光照强度为10 000、5 000、3 000、1 000、500 lx的5个梯度组中,光照强度为5 000 lx时,4种藻的生长速率均最大,分别为0.225、0.188、0.174、0.261个/d;在红、绿、蓝、白光不同光谱的照射下,以白炽灯下4种藻的生长速率最大,分别为0.185、0.165、0.257、0.322个/d,且在蓝光培养下小球藻、等鞭金藻和扁藻叶绿素a的含量较高。测定了在4种光源培养下扁藻的细胞周期,结果以在红光下培养的扁藻G1期占的比例最低,白光下次之,而在绿、蓝光下培养的扁藻G1期所占比例比在红、白光下高出3.8%~5.9%。因此,培养上述4种藻类的适宜光源为白光或红光。  相似文献   

10.
湿藻藻泥乙醇脱水干燥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有效降低小球藻油脂提取过程中湿藻体脱水干燥成本。[方法]以BG11培养液培养的小球藻进行离心预处理后加入不同浓度和比例的乙醇、经不同的脱水次数,探究在不同条件下湿藻泥的脱水效果,并以湿藻泥脱水干燥后制备的藻粉为材料,比较了小球藻藻粉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油脂提取率。[结果]加入的乙醇浓度为80%,乙醇溶液与藻泥中原含水量的体积比为1∶1,经一次挥发脱水后,湿藻泥中的含水率可从89.04%降至30.1%。[结论]藻粉含水率在40%以下时,对粗油脂得率影响较小,即湿藻用乙醇进行协助脱水时,藻泥含水量降至40%以下即可进行油脂提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棉籽油脂是植物油脂的重要来源,对其组成和含量的研究对提高棉籽油利用率以及棉花综合利用有重要作用。棉籽油脂肪酸合成途径受到多种相关酶的调节,明确棉花油脂代谢过程的一些相关酶基因的表达水平,不仅能够阐明棉籽油脂组成的分子基础,而且还对定向改造棉籽油组成、专用型棉花品种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本文以3种栽培棉为材料,提取棉籽油进行粗脂肪定量,利用气相色谱分析(GC)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利用qRT-PCR技术分析4个相关酶基因在胚珠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棉籽油主要脂肪酸成分为亚油酸(18∶2)、棕榈酸(16∶0)、油酸(18∶1)和硬脂酸(18∶0),含量最高的是亚油酸(18∶2),含量最低的是硬脂酸(18∶0)。表达分析表明,Δ12脂肪酸脱氢酶(FAD2)基因的表达量最高,其它3个酶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差异。[结论]本研究不仅比较了3种栽培棉籽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而且还明确了其脂肪酸组成的分子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2.
家蚕具有极高的食药用价值,蚕蛹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成分。本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对16个家蚕品种的雌雄蚕蛹的脂肪酸含量及成分进行检测。旨在根据目前的家蚕种质资源库,选育高效优质的食药用家蚕品种。结果显示,家蚕蛹油脂中主要含有6种成分,其相对含量依次为C18∶3亚麻酸>C 18∶1油酸>C16∶0棕榈酸>C18∶2亚油酸>C18∶0硬脂酸>C16∶1棕榈油酸,各脂肪酸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雄蛹的含油率高于雌蛹,但是雌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C18∶3亚麻酸高于雄蛹。其中含油率最高的是平30B品种的雄蛹,而不饱和脂肪酸C18∶3相对含量最高的是限菁A品种的雌蛹。评估不同家蚕品种蚕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对食药用家蚕品种的培育具有指导作用,培育优质食药用家蚕品种,对家蚕的食药用资源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深圳湾红树林根际土壤和海水样品中筛选到一株富油酵母,对其基本形态、油脂积累情况和生物学地位进行研究,旨在为开发其应用潜力提供理论指导。利用松花粉垂钓法筛选得到富油酵母,用显微镜观察其基本形态,采用尼罗红染色法观察油脂积累情况,扩增18S rRNA序列对该富油酵母进行分子鉴定,并用GC-MS分析菌株的油脂含量和组成情况。结果显示,筛选得到一株富油酵母菌,在低氮培养基中72 h油脂积累即达到平台期。18S rRNA序列鉴定其属于Cyberlindnerasaturnus sp.。脂肪酸含量达到细胞干质量的55%,主要成分为C15∶0、C16∶0和C17∶0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总脂肪酸的90%以上。该酵母菌适合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微波提取斑点叉尾鮰内脏鱼油,然后加酸使其甲酯化,以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鱼油中的脂肪酸。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内脏纯油脂中鱼油达到99%。从鱼油中共鉴定出23种成分,有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少量烷烃类物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2.84%,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为19.12%,以C18:2(16.54%)为主,单不饱和脂肪酸为53.72%,以C18:1(48.52%)为主。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9.21%,主要有C16:0(14.46%)和C18:0(4.17%),多是低于C18以上的中长链脂肪酸。因此斑点叉尾鮰油脂可作功能性脂肪酸的重要膳食来源。该研究为探讨斑点叉尾鮰纯油脂成分构成,综合利用和开发斑点叉尾鮰鱼提供理论基础和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比(低氮磷比组:N/P=16∶1;中低氮磷比组:N/P=32∶1;中高氮磷比组:N/P=64∶1;高氮磷比组:N/P=320∶1)条件下鱼腥藻(Anabaena sp.strain PCC)、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长及种间竞争情况,结果表明,鱼腥藻在中高氮磷比下的现存量最大。氮磷比对纯培养体系中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混合培养体系中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中低氮磷组普通小球藻的现存量最大。氮磷比对藻类的竞争抑制参数影响显著。低氮磷比、中低氮磷比下,鱼腥藻在竞争中占优势;中高氮磷比、高氮磷比下,鱼腥藻、普通小球藻不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比(低氮磷比组:N/P=16∶1;中低氮磷比组:N/P=32∶1;中高氮磷比组:N/P=64∶1;高氮磷比组:N/P=320∶1)条件下鱼腥藻(Anabaena sp.strain PCC)、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长及种间竞争情况,结果表明,鱼腥藻在中高氮磷比下的现存量最大。氮磷比对纯培养体系中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混合培养体系中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中低氮磷组普通小球藻的现存量最大。氮磷比对藻类的竞争抑制参数影响显著。低氮磷比、中低氮磷比下,鱼腥藻在竞争中占优势;中高氮磷比、高氮磷比下,鱼腥藻、普通小球藻不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17.
试验应用气相色谱技术,以抗寒能力不同的园林树木华北和金山绣线菊为材料,通过低温与脱锻炼处理,研究低温诱导时其膜脂肪酸种类与含量的变化,探讨绣线菊细胞膜膜脂肪酸变化与抗寒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和金山绣线菊膜脂肪酸主要由豆蔻酸(14∶0)、棕榈酸(16∶0)、油酸(18∶1)、亚油酸(18∶2)、亚麻酸(18∶3)等组成,约占膜脂总脂肪酸的90%以上;饱和膜脂肪酸以棕榈酸(16∶0)为主,不饱和膜脂肪酸以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为主;低温处理下金山绣线菊不饱和膜脂肪酸含量变化显著,华北绣线菊不饱和膜脂肪酸含量变化不显著,其较高的抗寒能力可能与低温下较稳定的膜脂不饱和度(IUFA)水平有关,维持华北绣线菊较稳定的膜脂不饱和度水平,需要一定的低温水平;低温处理对华北和金山绣线菊饱和膜脂肪酸含量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投喂添加卵磷脂和深海三文鱼油的饲料,研究了2种油脂对雌蟹卵巢发育及脂质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2种油脂均能够明显增加河蟹体重,显著提高河蟹的卵巢指数、卵母细胞直径、卵巢及肝胰腺总脂含量;添加卵磷脂后C16∶0和C16∶1脂肪酸含量明显下降,C18∶1脂肪酸含量明显上升,C18∶2脂肪酸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添加鱼油后,显著升高C20∶5和C22∶6脂肪酸水平;卵磷脂和鱼油同时加入,C16∶0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C20∶5和C22∶6脂肪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充分说明了这2种油脂均能明显促进河蟹的卵巢发育。  相似文献   

19.
以产油藻类栅藻、小球藻为研究对象,通过贴壁方式考查微藻处理养猪沼液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栅藻、小球藻均能在沼液中较好生长,其生物产率分别是6.26、6.08 g·m~(-2)·d~(-1),与在正常培养基上(BG11)相当。栅藻、小球藻在沼液中培养,藻细胞油脂积累分别占细胞干重的34.6%和31.4%,与正常培养基相差不大。栅藻、小球藻均能较好净化废水中主要污染指标氨氮(NH_3-N)、总磷(TP)及化学需氧量(COD),栅藻的去除率分别是96.59%、74.52%和72.47%,小球藻去除率分别是94.90%、73.55%和71.40%。本研究将产油微藻培养和养猪沼液废水处理相结合,研究结果可为藻类生物燃料生产及沼液废水资源化利用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初始均体质量为(16.33±0.34) g的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幼鱼为实验对象,利用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0、8%、16%和24%,分别记为HM0、HM8、HM16和HM24)的鱼粉配制成4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每组饲料投喂3个重复桶,每桶30尾鱼。每天表观饱食投喂3次。实验周期为56 d。实验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鱼粉并未对实验鱼的生长、机体粗成分、肌肉粗成分、肌肉氨基酸组成、肌肉质地和血清生化指标产生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16%替代组增重率提高19%,显示出黑水虻幼虫粉低比例替代鱼粉具有潜在的提高生长性能的作用。与低比例(8%)替代组相比,高比例(24%)替代组降低了饲料效率,且具有升高肝体比和脏体比的趋势。黑水虻幼虫粉中含有较高含量的C12∶0和C18∶2n-6,能够满足鱼类对能量供应和18碳不饱和脂肪酸的需求;黑水虻幼虫粉的添加提高了鱼体C14∶0和n-6脂肪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粉替代暗纹东方鲀幼鱼饲料中24%以内的鱼粉不影响鱼体的生长、体成分、肌肉质地和健康状态;低比例(8%~16%)替代还具有潜在的提高生长性能和饲料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