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姥银针”是宁德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提升宁德茶叶的知名度,打造宁德茶叶精品品牌,而整合推出精品白茶品牌。在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期间采取统一名称、统一标准、统一简介的方法整合推出“太姥银针”,在广告宣传上采取了无处不在、举目可见的视觉、听觉的冲击力引起了很大反响,大大提高了我市茶叶知名度。  相似文献   

2.
霞浦元宵绿机制工艺与品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霞浦元宵绿是用霞浦元宵茶-芽-叶嫩梢加工而成的扁形绿茶。霞浦元宵茶是霞浦县茶业局选育的省级茶树新品种,其特早与高香两性状居国内领先水平。上市时间比“福云6号”提前10-15天。从1991年开始对元宵茶进行适制性探讨,先后开发了半烘炒的“香罗汉”等,获省名茶称号和“太姥杯”金奖。  相似文献   

3.
宁德市所产“天山绿茶”,以其品质之佳享誉已久。谢肇淛《五杂俎》 (公元1609年前后)记述:“闽方山、太姥、支提俱产佳茗”。郭柏苍《闽产录异》(公元1886年)记述:“福宁白琳、福安松萝,以宁德支提为最”。支提——系宁德天山山脉北部名峰,“天山茶” 历史上即以支提著称。 宁德更因拥有名山胜境,在悠久的产茶历史中,不少名士文人,在饱览景胜之余,品尝名茶,留下了许多吟茶诗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千多年以来  相似文献   

4.
针螺茶     
针螺茶是福建省尤溪县近年来开发的系列名优茶产品,主要有颗粒形的银螺茶和松散形的曲毫茶两种。其外形卷曲似螺或弯曲、茸毛银白,滋味鲜爽可口、回甘,叶底整齐,深受消费者青睐。2000年蓬莱银螺获北京2000中国茶文化同际研讨会暨展示会银奖、蓬莱银曲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举办的中国太姥杯茶叶品质大奖赛金奖,2001年蓬莱银螺和天宝  相似文献   

5.
太姥翠芽茶     
白茗 《中国茶叶》2005,27(1):44-44
太姥翠芽茶创制于明代,原名太姥芽茶、太姥莲心、太姥清水绿等,产于福建省宁德市,属绿茶类.宁德市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9.0℃,年均降水量1700mm,相对湿度78%~83%,土层深厚,土壤pH值5.8~6.0,适宜茶树生长.  相似文献   

6.
川(土太)雀舌,是江西婺源的传统名茶,产于沱川乡的板(土太)、高(土太)两山。当地历史上曾产制“礼茶”,后在“礼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提高,品质更加突出,于是,产品便冠地名,称“川(土太)”茶。川(土太)茶,芽叶细嫩,冲泡于杯中,徐徐舒展,一芽一叶,嫩叶衔芽,恰如雀嘴吐舌,故称“川(土太)雀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日前,福建绿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福建、浙江三所院校合作办学科研机构成立同时举行揭牌仪式。成立的这三所办学科研机构分别是武夷学院海峡成功学院太姥分院,浙江大学福鼎白茶深加工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和福建中医药大学福鼎绿叶白茶保健功能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所谓“茶馆文化” ,概言之 ,就是茶馆方法的发现、发明、推广和应用的过程及其产物。人类处于蒙昧时期 ,尚未形成“茶”的概念 ,茶与相类植物只能被当成生活的必需品食物而存在。接着便是认知了茶的解毒“功能” ,这了不起的“发现”与“发明” ,使茶进入“药用”时期。接着又是众所周知的“饮用”时期 ,茶馆文化便应运而生。1 茶摊 :茶叶义卖、营生并举的方法由饮茶进而演变成营生和服务的手段 ,乃在东晋。陆羽《茶经》引述《广陵蓍老传》云 :“晋元帝时有老姥 ,每旦独提一器 ,往市鬻之” ,“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这是典型的“义卖”…  相似文献   

9.
福宁清水绿     
福宁清水绿,又叫龙首山清水绿。因龙首山主峰于福宁城北,属太姥山南支脉,此茶扬名于发源地龙首山巅的圣水寺,以及龙首山麓“百里诸山”,故近代人称龙首山清水绿。 福宁清水绿历史悠久,国内外久负盛名。早在唐代(公元618~907年)福宁(今之霞浦)已开始产茶。如《新唐书,地理志》福州(当时霞浦属之)土贡中就有茶的记载。宋代淳熙的《三山志》和清代《福建通志》四卷中云:……“《唐地理志》亦载福州贡蜡面茶,盖建茶未盛前也,今古田、长溪(即霞浦)近建宁界亦能采造,然气味不及。”又《乡土历史》上册30页中载:“福建是茶叶生产区,早在唐代,闽东、闽北已开辟了许多茶园……我  相似文献   

10.
《茶世界》2016,(6)
正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中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时至今日,用煮的方式依然留存。其中,白茶的煮茶法渊源悠久,这种渊源甚至反映在福鼎民间美丽传说中,当地人代代口口相传着太姥娘娘以白茶治病救人的传说,传说中救人所用之法正是熬煮白茶。千百年来,白茶恪守中药材一样的天然晾晒工艺,并且随着年份的增加,当年新白茶独有  相似文献   

11.
饮茶有益健康,世人皆知,也是古今医学所肯定的共识,目前更引起世界的关注。我国早在秦汉《神农本草)}已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唐《本草拾遗》记载“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明《本草纲目》述茶“苦、甘、微寒、无毒”;明《雷公炮制药性解})称茶人心、肝、脾、肺、’肾五经。一般认为甘味多补而苦味多泻,可见茶是攻补兼备的良药,而茶一味能归经遍及五脏,反映茶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近年,据《中国茶经》统计九十二种古籍,茶的传统功效有二十四项,再加上对现代疾病如心血管病、放射损伤、肿…  相似文献   

12.
前言 饮茶讲求技艺,品茶追寻意境,可以说创兴于唐代,“盛造其极”于宋代,然而,在“盛造其极”的宋代过后,明清时期的景况又是如何呢?简单地说,明清时期的显著特点是追寻茶的品味,并由此推动茶的生产与品饮技艺的大变革。经元人明“炒青散茶”陆续出现,特别是在明洪武二十四(1391)年,明主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茶芽以进”,成为团茶改制散茶的历史转折期,延续生产千年历史的团饼茶全被散茶所取代。改制散茶有力地推动茶类的创兴,六大茶类先后创制而成。在另一方面,随着散茶及六大茶类的出现,饮茶技艺及茶具艺术向多…  相似文献   

13.
我区茶树栽培历史悠久,茶叶名贵产品较多。据明一统志记载:“新化武岗出茶”。1845年的宝庆府志亦载:“桂丁茶出邵阳白云崖,其味微苦而香特高。酷暑以一叶入茶瓯,至隔宵不变味”。隆回罗洪茶1979年荣获全国红碎茶第四套样第一名,洞口古楼茶以香高味醇闻名于世,城步峒茶早已成为当地群众生活必需品。  相似文献   

14.
原文: 一、种茶宜择山高向阳之地,有黑土砂砾者种之,其味清远兼有岩骨花香之胜。 诠释: 俗话:“高山出好茶,平地产好茶。”明·熊明遇《岕茶记》也述:“茶产平地,受土所多,故其质浊。”宋子安北苑《东溪试茶录》:“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唐·陆羽《茶经》记载:“上者生烂石(有光彩的砂砾土),中者生砂壤,下者生黄土”。这些都说明  相似文献   

15.
《茶叶》1986,(4)
杭州市茶科所研制的日销茶新产品“翠峰玉绿”于86年9月通过杭州市科委组织的鉴定。该茶是选用该所茶树新品种“翠峰”鲜叶制成的,吸收了日本蒸青玉绿茶和中国炒青茶工艺优点。产品外形翠绿油润,条细紧,香气清高带覆下香,滋味醇厚,汤色绿明,叶底嫩绿,符合日本消费者对外形色泽、汤色、叶底“三绿”和香高味醇的要  相似文献   

16.
安化,是个古老茶区,为全国产茶重点县之一。茶叶量多貭好,历为世人所称誉。据有关文献记载:从宋代开始,茶树已經是“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当时統治阶級,在安化立五寨,設兵戌守,並划大桥、仙溪、龙溪、九渡水建立茶园,制茶入貢。明統誌载:“安化出茶……极为行远,邑土产推此为第一,盖緣芙蓉、山有仙茶,故名益著。”县誌载:“咸丰年间……以致西洋等处,无安化字号不买……自是怀金问价,海內諾茶以安化为上品……”相傳安化有“芙蓉青茶”、“云台云露茶”等名茶,为茶中极品。由此可見,安化茶叶是祖国  相似文献   

17.
龙游方山茶 浙江龙游县产茶历史悠久,北宋西安长史蔡宗颜撰述:“龙游方山阳草坡出早茶,味绝胜。”明弘治年间《衙州府志》载:“龙游县方山之阳,出早茶,味绝胜,可与北苑、双井争衡。”北苑茶、双井茶是当时全国著名的茶叶,方山茶可以与之争衡,说明方山茶质量具有全国名茶的术平。1935年余绍宋的《龙游县志》记载:“龙游南乡多产白毛尖,香高味鲜,销于上海、杭州竹木商人。”方山茶也称白毛尖。1986年龙游县农业部门成立名茶课题组,通过3年努力,研制恢复成功  相似文献   

18.
浙江平绿珠茶,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声誉。但珠茶品质,还存有一定的缺点,如香气郁闷不高,滋味淡薄欠爽口,叶底黄暗欠明。根据本省“温绿珍眉提高品质从采制着手”的经验,为了逐步改良平绿品质;于1956年在新昌嵊县两地,吸收有经验的茶农技工,进行了平绿珠茶初制技术基本原理的初步探讨,并提出改良的初制工艺过程“快速制茶法”。经1957年试行结果,在提高品质上获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9.
贵州鱼钩茶     
“鱼钩茶”又名“雀舌茶”或“细毛尖茶”,产于我国古老的贵州茶区,品质优良,独俱风格。据资料查考:从明代起即为向封建王朝岁岁上贡之佳品,相传深为崇祯皇帝所喜爱,因此,赐名“鱼钩茶”,迄今已500多年了。“鱼钩茶”是贵州茶中的一粒珍珠,产区茶农  相似文献   

20.
品茗杂说     
秦威 《福建茶叶》2000,(4):48-49
1 茶之精神古今中外的茶人对茶都一些十分独到的认识 ,形成的别具特色的茶之理念 ,或称之为茶礼、或称之为茶道。唐朝的陆羽写了一本《茶经》 ,书中提到了茶的精神 :精、俭。“精”是专精 ;“俭”是简约。唐朝时喝“煮茶” ,用风炉来煮水。陆羽在风炉上铸了六个字“伊公羹、陆氏茶”。伊尹是商汤时代的宰相 ,他本是以做羹汤的道理 ,建议治国之道 ,伊尹用鼎的功夫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陆羽希望通过泡茶 ,对社会有帮助。宋代的徽宗皇帝痴迷于茶 ,以“国不可一日无君 ,君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传世 ,宋徽宗著有《大观茶论》 ,序中写道 :“茶之为物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