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互助县双树苗圃的青杨和小麦、油莱的林农间作研究结果表明,间作不仅能够获得双倍的经济收益,而且能获得更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林木的生长和间作的农作物产量之间存在反比关系,提出可以通过修枝、间伐、大量施用有机肥等措施,逆转这种反比关系,进而提出了林农间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间作系统的密度效应,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密度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的影响,并对密度与间作作物产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下,间作各处理的LER均大于1,表明间作具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密度与间作组分产量呈现二次曲线相关关系,且在本试验设置的密度下(小麦密度在675~900万株·hm-2、玉米密度在7.5~9万株·hm-2范围内),小麦产量随着小麦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玉米产量随着玉米密度的增加先增后降,密度为8.25万株·hm-2时可获得最大产量。小麦产量与穗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玉米产量与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增加小麦密度是增加间作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小麦/玉米带田中光捕获,利用及干物质积累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间作与相应单作的比较证实了小麦玉米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崩肥对这种间作优势有促使作用。间作优势在光资源的捕获利用方面的表现主要是其提高了PAR的捕获效率而非利用效率。小麦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更强、施肥有缓解这种强烈竞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间作与相应单作的比较证实了小麦玉米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施肥对这种间作优势有促使作用。间作优势在光资源的捕获利用方面的表现主要是其提高了PAR的捕获效率而非利用效率。小麦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更强,施肥有缓解这种强烈竞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林(果)麦间作是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力发展的一种兼顾经济效益和粮食安全的种植模式,这种模式具有生态、经济和生产效益的互补优势,能充分利用光、热、水、土、养分等资源,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针对新疆特定的区域气候条件,分析林(果)麦间作系统的生态因子特征,阐明林(果)麦间作模式的优势表现,提出适于新疆生产的以果为主、以粮为辅,以粮为主、以果为辅及果粮并重型间作模式及种植配置,为新疆发展林(果)粮间作提供依据。总结了果粮间作小麦栽培技术,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6.
静宁县为适应蔬菜生产供应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农技人员总结了早春用地膜对水萝卜间作芹菜生产进行沟畦覆盖技术,通过规范种植、精细管理、合理间作,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通过玉米与旱稻间作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且玉米最佳间作密度为株距30cm。行距150cm。  相似文献   

8.
通过优化种间关系对提高禾豆间作产量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设单作大麦(B)、单作豌豆(P)和大麦间作豌豆(P/B)三种种植模式,在不施氮(N0)、施纯N 200 mg/kg·土(N1)和400 mg/kg·土(N2)三个施肥水平,探讨了大麦间作豌豆的种间关系及其产量表现,以期为豆科//禾本科间作系统氮素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氮间作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不施氮间作处理,且均大于1,说明施氮有利于提高间作优势;与相应单作相比,N0、N1和N2施氮水平下的间作大麦的产量分别提高了28.1%、61.4%和48.5%,间作豌豆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5.7%、24.2%和17.7%,间作优势明显。施氮提高了大麦相对于豌豆的竞争力,N1、N2水平下的间作大麦竞争力较N0水平下的竞争力分别增大了49.8%和95.2%。大麦间作豌豆的籽粒产量与大麦相对于豌豆的平均竞争力呈二次曲线相关关系,该竞争力在0.4时利于间作籽粒高产;适度控制共生期大麦的竞争力可提高间作产量,大麦盛花期是最有效的调控时期,N1水平的施氮量是优化间作大麦和豌豆竞争力、获取高产的适宜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9.
幼龄果园间作花生高效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花7号为果园间作花生品种,通过正交试验对播期、密度、施肥三因素进行了最佳组合,旨在寻求最佳间作水平模式组合,为当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间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果园间作花生的最佳组合是5月5日播种、种植密度16.5万穴/hm2、配施花生专用肥,可获得较高间作产量(3 825.9 kg/hm2)。  相似文献   

10.
农桐间作人工栽培群落的光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前言在我国劳动人民的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农桐间作新的栽培形式。这种新的栽培形式,适应我国自然气候条件,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一种以林护农、农林结合共同发展的一个新途径。目前,这种农桐间作已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大量发展。农桐间作是一种以桐树为上层,农作物为下层的人工栽培群落。它既能发挥树木改造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有益作用,又能给农作物生产创造稳产、高产的有利条件,并能获得农林双丰收。尤其在我国干旱少雨、风沙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这种人工栽培群落更加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桐间作人工栽培群落中,桐树和农作物构成一个新的有机体。群落内的光照、水分、温度、物质交换和养分循环等,将产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对农作物和桐树的生长又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作物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及种间竞争关系,探讨玉米大豆间作的增产机理,提出适合辽西半干旱区的最优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测实验站进行,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2行玉米2行大豆间作(MS2:2)、4行玉米4行大豆间作(MS4:4)、6行玉米6行大豆间作(MS6:6)、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等5种种植模式,研究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分配特点、种间竞争力及其对产量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3种间作模式均提高了玉米拔节期和灌浆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玉米分别增加16.58%—20.32%和51.29%—52.56%;间作对大豆分枝期和鼓粒期的干物质积累影响较小,但分枝期MS2:2间作模式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单作大豆。玉米干物质分配比率拔节期叶大于茎,灌浆期穗大于茎、叶,且3种间作模式穗的分配比率比单作玉米增加23.22%—31.70%;大豆干物质分配比率分枝期茎大于叶,鼓粒期茎、叶大于荚果,MS2:2和MS4:4间作模式大豆荚果分配比率比单作大豆分别降低19.30%、17.22%,MS6:6间作模式与单作大豆差异不显著。间作模式下玉米比大豆表现出了更强的种间竞争力(Ams>0)和产量营养竞争比率(CRms>1)。MS6:6和MS4:4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16、1.07,土地生产力提高7%—16%,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MS2:2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为0.97,具有间作劣势。【结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土地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改变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种间竞争关系实现,MS6:6和MS4:4间作模式优势明显。表现最佳的是MS6:6间作模式,该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土地生产力,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合理的间作套种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减轻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间套作系统中关于作物养分吸收利用的特征,特别是在大量元素氮磷钾方面的研究、以及间套作系统中土壤养分的迁移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肥力和培肥的影响前人已有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的近年来的有关工作.同时阐述了矿质营养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并针对目前间套作系统中养分与病虫害关系研究的空白,提出今后的研究应加强间作系统中养分与病虫害控制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茶园中合理地间作其他作物,有利于扶植天敌或抑制害虫。为评价松阳茶区几种常规间作对天敌和害虫个体数的影响效应,遂选乌牛早品种分别与吊瓜、杨梅和柑桔的间作茶园、安吉白茶品种与吊瓜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于2007年9月上旬-2008年12月下旬,每旬1次调查茶丛上、中、下层各类天敌和害虫的个体数。结果表明:(1)茶园天敌总个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杨梅和柑橘间作茶园,天敌个数最少的是乌牛早纯茶园,5者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2)害虫总个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乌牛早与杨梅、柑橘间作茶园,5者之间差异也达显著水平;(3)茶丛上层总个体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杨梅和柑橘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差异达显著水平;(4)茶园总个体数以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最多,依次是乌牛早与吊瓜、杨梅间作茶园,乌牛早纯茶园,乌牛早与柑橘间作茶园,差异显著;(5)安吉白茶—吊瓜间作茶园益害比值最大,乌牛早纯茶园、乌牛早与柑橘间作茶园益害比值最小。分析认为:(1)间作拓展了空间,分散了昆虫和蜘蛛对于茶树的注意力,可以增加害虫或天敌的个数;(2)间作作物气味可调节昆虫行为,吊瓜与茶树间作吸引最多的害虫或天敌,柑橘与茶树间作致茶园中总个体数显著减少;(3)间作调节茶园益、害个体数量之比,合理间作可以作为一种调控害虫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Cereal and legume intercropping has been widely adopted to increase crop productivity in sustainable farming systems worldwide.  Among different intercropping combinations, millet and peanut intercropping can be adapted to most water-limited areas.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e differences in yield characteristics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between millet/peanut intercropping and monocultures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N) application rat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yield advantages and economic benefits, as well as the appropriate N application rate, of millet/peanut intercropping.  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three cropping patterns (monoculture millet, monoculture peanut and millet/peanut intercropping) and four N rates (0, 75, 150 and 225 kg ha−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 and net effect (NE) of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reached their highest levels at the N input of 150 kg ha−1 in 2018 and 2019 (1.04 for LER, 0.347 Mg ha−1 for NE, averaged across two years).  Millet was the dominant crop in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aggressivity of millet and peanut (Amp)>0, competitive ratio of millet and peanut (CRmp)>1), and millet yields achieved their highest values at N inputs of 225 kg ha−1 for monoculture and 150 kg ha−1 for intercropping.  NUE reached its highest levels with N inputs of 150 kg ha−1 for all planting patterns over the two years.  Intercropping combined with an N input of 150 kg ha−1 achieved the highest net income of 2 791 USD ha−1, with a benefit-cost ratio of 1.56, averaged over the two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illet/peanut intercropping at 150 kg N ha−1 seems to be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millet or peanut monoculture.  相似文献   

15.
间作条件下作物对铁的吸收利用和病害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间作不但有提高作物产量优势,而且铁的吸收利用效率也会提高,对病害控制有所加强。从目前对铁的研究而言,铁与作物病害的发生关系已有一些报道,但在间作条件下作物对铁的吸收利用和病害控制关系研究很少。因此,从间作条件下作物对铁的吸收利用、病害控制及铁对病害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和讨论具有重要科研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的营养作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运用根构型不同的大豆品种与玉米进行间作,比较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的营养作用。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间作作物的生物量、氮磷含量都显著好于单作。玉米与浅根型大豆品种巴西10号间作,间作优势大于与深根型大豆品种本地2号。说明大豆根构型在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间作系统的氮磷养分竞争比率表明,玉米/大豆这类豆科/禾本科间作组合的优势主要来自对氮的优势性吸收,而玉米与不同基因型大豆间作的优势差异则主要来源于对土壤磷吸收的差异。浅根型大豆品种不仅有利于两种间作作物对土壤磷的吸收,同时还有利于对氮的吸收。  相似文献   

17.
间作小麦的边行效应及其与根系空间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隔根试验,研究了间作与单作小麦边行效应的差异及其与根系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作、不隔根间作、塑料薄膜隔根间作、尼龙网隔根间作小麦边1行产量较边2行分别高13.7%、18.2%、29.0%、33.7%,较边3行分别高22.5%、33.9%、19.4%、29.8%,除塑料布隔根处理外,间作小麦的边行优势明显高于单作小麦.0~100cm土层中的小麦根质量密度在处理间的大小关系为:不隔根间作尼龙网隔根塑料布隔根单作小麦;根系分布深度大小关系为:塑料布隔根尼龙网隔根不隔根间作单作小麦;小麦产量与20~40cm土层中的根质量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施氮水平对大麦间作豌豆种间竞争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大麦间作豌豆种间竞争优势的影响,并对间作作物竞争力与产量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以期为禾豆间作高效施氮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麦分蘖期和灌浆期,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表现间作优势,但大麦拔节期和抽穗期LER小于1表现间作劣势;高氮素水平(N2)在大麦分蘖期、拔节期和灌浆期的LER分别为1.17、1.03和1.34,均大于低、中氮素水平,表明高氮素水平更利于形成间作优势。共生期内,大麦分蘖期不施氮、中施氮和高施氮处理大麦的相对竞争力(Abp)分别是-0.1066、-0.2133和-0.1407,收获期分别为0.0664、-0.0144和0.0276,全生育期平均竞争力分别为0.1328、0.0425和0.0187,说明施氮水平可调节大麦的相对竞争力。间作系统总产量与大麦灌浆期的相对竞争力呈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与大麦相对于豌豆的平均竞争力呈二次曲线关系。大麦平均相对竞争力在不施氮时比高施氮高7.6%,中施氮时则小于零。因此,适当提高大麦灌浆期的竞争优势有利于提高复合群体的产量,施氮水平强烈影响大麦-豌豆种间的竞争关系和综合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北方半干旱地区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对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的影响,于2019—2021年在山西省右玉县开展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燕麦单作、马铃薯单作和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3种种植模式,分析了3种种植模式产量效应以及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和边行效应。结果表明: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应,3年试验期间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1、1.07和1.17。间作边1行燕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间作其他边行和单作行,2019—2021年,间作边1行产量对间作燕麦籽粒产量贡献率为35.6%~38.5%。产量构成分析显示,地上部生物量、有效穗和穗粒数的增加是间作边1行燕麦籽粒产量提高的决定因素。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间作边1行马铃薯单株块茎重和商品薯重均降低,导致间作马铃薯产量下降1.0%~26.2%。综上所述,燕麦与马铃薯带状间作增加了土地利用率,具有较好的产量效应,燕麦边行效应是间作产量优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洱海北部地区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筛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从经济和环境效益角度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间作模式。【方法】在洱海北部地区罗时江边上关镇兆邑村开展田间小区试验,样品经室内分析后,依据所得数据分析不同间作模式农田养分平衡、经济效益、商品品质及土壤养分残留状况。采用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经济效益、商品品质和土壤氮磷残留4个因素作为间作模式中影响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指标集,将指标作为基础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间作模式进行评价。【结果】蚕豆和大蒜按1﹕3比例间作在14种间作模式中综合得分最高,是兼顾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其次为洋葱和大蒜1﹕3比例间作模式,得分0.624,经济效益好,但环境效益略差。黑麦草和大蒜1﹕3比例间作模式的得分0.609,排第三,环境效益较优,但经济效益偏低。得分最低的为油菜和大蒜1﹕1比例间作模式,得分0.084,该模式主要由于作物搭配不适,导致经济和环境效益均偏低。【结论】蚕豆和大蒜按1﹕3比例间作是适宜当地种植的经济、环境效益双赢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