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园茶炒干机的安装,炒板与锅壁的间隙确是一个重要关键,就园茶初制而论,同样鲜叶造成内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杀青,而造成外形的不同,则是炒干过程,确定炒板与锅壁之间的间隙范围是达到园茶外形颗粒园紧的一个条件,实践证明,炒板与锅壁的间隙从炒板边缘  相似文献   

2.
筒式炒干机筒体转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炒干机的形式很多,诸如滚筒式炒干机,锅式炒干机和槽式炒干机,这些机械都已在生产上使用。至于那种形式的炒干机的性能为好,本文暂不加以讨论,这里仅就滚筒式炒干机的筒体转速问题作一探讨。炒青绿茶的外形和内质与制茶机械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茶叶品种和原料很好,没有较好的机械设备加工制造,也是制不出好茶来的。决定筒式炒干机质量好坏的因素很多,而筒体  相似文献   

3.
自动炒茶机实现了茶叶的批量生产,解决了人工炒茶中的人力问题,大大提高了炒茶效率,但是,传统的自动炒茶机控制系统的技术并不成熟,炒茶工艺也不够规范,也不能满足茶产品企业的技术需求,而基于PLC的自动炒茶机控制系统实现了技术升级与炒茶工艺的规范,并且自动炒茶机控制系统的运行可靠性也得到了提高,可以根据茶叶的种类进行不同的炒茶工艺,提高了炒茶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炒茶用油起于何时,已无从稽考。生产实践证明炒茶时适当用些油确实能改善制茶作业,提高茶叶外观质量,尤其是扁形茶类和特种名茶的炒制,用油已成了一种传统习惯。然而,对于炒茶用油的作用以及炒茶用油中的一些问题,长期来很少为人注意。近年来,笔者在收到的茶样中就发现了一些与油有关的问题,甚至发现有用矿烛炒茶之事,这是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调查和采访,现就炒茶用油的有关问题谈些浅见,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制茶工艺过程中,毛茶的正、碎往往决定于炒茶机炒板与锅壁的间隙。尤其是我们珠茶地区大都采用锅炒,更加显示重要,无论是园茶杀青机、二青机(二青机上虞是采用锅炒),在炒制工艺中都与间隙有关。几年来,在群众中,实践证实了炒板与锅壁的间隙是一条渐开线。向所需要的方向转动炒手轴、炒板与锅壁的间隙始点紧(约1—2毫米),到锅底间隙渐宽(约3—4毫米),终点最宽(约5—6毫米)。如果不符合这一情况,  相似文献   

6.
84—3型珠茶炒干机是根据工农84型炒干机加以改进而设计制造的。一年来经过各地使用单位反映,单机操作便利,机件不易损坏,较其他类型的炒干机提高一步。  相似文献   

7.
炒青绿茶干燥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炒青绿茶的干燥作业是散发水分,炒紧茶条,促进香气、滋味等内含成分转化的重要过程,不同的干燥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很大。为提高炒青绿茶品质,探明干燥工艺与茶叶色、香、味、形的关系,笔者对中、下档绿茶进行了试验。 材料与方法 试验材料:选用大生产上的二级鲜叶(代表中档原料)、四级鲜叶(代表低档原料)。 试验方法:将两种供试鲜叶分别按相应的常规工艺予以贮青、杀青、摊凉和揉捻,然后分别进行烘—炒—烘、炒—烘—炒、烘—炒—炒三种组合方式的干燥工艺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8.
“天不怕,地不怕,只怕热天做燥茶,一天到晚站热镬,汗淌浸湿裤裆底,斤茶斤汗流满地。”这是茶农对园茶炒干手工操作繁劳情况的形容,所以,用机器代替人工炒茶,是每个茶农的迫切要求,但是过去园茶炒干过程,却一问被认为不能用  相似文献   

9.
槽型多功能炒茶机是一种新机型,用它炒制扁(条)茶为主的名优茶,可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工本,提高工效,增加收入。1 槽型多功能炒茶机应用效益11 每公斤机制扁茶与手炒成本比较 据对淳安、建德、桐庐、余杭四县(市)调查,平均机制成本为865元,手炒为2135元,机制比手炒节省成本127元,节支595%。12 每小时炒制中档扁茶工效比较 四县(市)调查,平均每小时机制扁茶09kg,手炒014kg,平均提高工效5429%。2 槽型多功能炒茶机应用技术21 摊放 鲜叶采下后需经6-12h的摊放,失水率为15-20%。22 杀青理条压扁 机器锅体往复运动135-140次/min…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选炒甘草炮制工艺,建立炒甘草质量标准。方法以炒制温度、炒制时间、炒锅转数为因素,以性状、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炒甘草炮制方法。根据10批炒甘草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结果建立炒甘草的质量标准。结果炒甘草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取甘草饮片150℃炒制25min,炒锅转数为20rpm/min。炒甘草水分不得过5.0%,总灰分不得过5.0%,含甘草苷(C21H22O9)不得少于0.45%,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于1.8%。结论建立了炒甘草的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为炒甘草饮片生产提供质量依据。  相似文献   

11.
时事·资讯     
《中国茶叶》2014,(4):34-36
正马云学炒龙井茶本刊讯4月6日上午,清明时节,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及其夫人来到杭州云栖的西湖本山茶庄品茗。并在西湖龙井茶叶博物馆馆长倪建财陪同下参观了西湖龙井茶叶博物馆。马云在博物馆炒茶中心的炒茶锅前一显身手,炒起龙井茶来。马云是投资高手,也是太极高手,这双手炒起茶来不知道是什么感觉。  相似文献   

12.
《茶叶》1986,(3)
我国眉茶精制本来全部用锅炒,解放后,开始以烘代炒。实践证明,以烘代炒与热滚相结合,可提高产品质量,充分发挥原料经济价值。1971年嵊县三界茶厂在原有茶叶车色机的基础上,改革成用炉灶直接烧煤的炒车机。将原有烘干或复炒与车色两道工序简化为一道,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珠茶质量。  相似文献   

13.
我场是生产绿茶,其初制杀青工序,1974(?)以前是用锅式杀青机,1974年起改用省茶科所、研究设计的瓶式转简杀青,炒干两用机。1978年改制炒绿时、又调入一台共三台、该机主要转为炒干,并辅杀青。我场74——80竿共产绿茶6220担,在这  相似文献   

14.
“鄂绿”是湖北炒青的简称,发展到七十年代,已成为大宗商品。目前,年产量达到二十多万担。其初制加工特点,是广泛使用滚筒复干机滚炒二青和足干。初制程序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杀青,揉捻,烘(或滚炒)二青和滚炒足干(以下称二青叶直接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炒茶用油主要是乌桕脂,茶区群众称之谓“白油”。它起于何时?已无从稽考,在文献联机检索中亦未发现有类似报道。总之,乌桕油用于炒茶根据不足,至于它的性质,尤其是它的毒性,可能就鲜为人知了。近年来,有关乌桕脂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作者在研究野生油脂过程中,发现了炒茶用乌桕脂中梓油含量较高,油脂本身的酸价、过氧化值等质量指标亦都超过国家标准,不宜作为炒茶用油。现将有关乌桕脂研  相似文献   

16.
当前,长炒青的质量还存在着松、扁、碎、圆等缺陷,其中以断碎现象尤为多见。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曾进行过一些探讨,认为初制过程干燥作业及其机械安装的正确与否与长炒青的断碎关系甚大。 1.操作方法目前,农村初制干燥作业炒二青多用瓶式炒干机,三青普遍用58型炒干机。但不少地方有时为了求快,炒二青时火候过高,历时较长,以致炒三青时茶叶的断碎增加。凭经验,凡投入炒三青的茶叶,含水量约50%,捏握时无刺手感为宜。万一由于瓶炒太干,茶叶呈僵硬状态,则必须经摊凉回潮后再炒三青。这只是  相似文献   

17.
浙江炒青     
浙江主产炒青,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第一。浙江省1978年的茶叶收购量为115万担,炒青绿茶占70%以上(包括长炒、园炒、扁炒),全省常年绿茶出口量  相似文献   

18.
炒干时间对宜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宜红茶为对象,分析不同炒干时间0min、10min、15min、20min、25min对宜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炒干时间的增加,干茶的形状紧结度和匀整度增加,色泽润度提高,但时间超过15min后润度下降,灰度增加,茶叶的炒香变浓,香型发生变化,同时涩味加重。TR/TF值以15min处理最低,其次是10min和25min。结合感官和内质分析,宜红茶炒干时间控制在10-15min范围,即含水量控制在26~22%为宜。  相似文献   

19.
遵照毛主席“理论和实际统一”的伟大教导,我们实践小分队深入茶区接受工农兵再教育,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期间,我们和茶厂工人及贫下中农一起进行了炒干机炒手改革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贫下中农赞扬说:“活络炒板当当响,制得茶叶刮刮叫,支援国家,社员欢喜”。用活络炒板代替67型炒干机棕刷炒手后有以下几个优点:条索  相似文献   

20.
炒青眉茶是我国主要茶类,由于初制的炒干机性能不善,制成茶叶存在松、扁、碎、钩缺点,制约了品质提高,前人曾为此作了许多探索,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致使眉茶炒干机成为茶界公认的一大难题.本研究通过试验台多方位的探索.经过多次试验,研制成功一种具有新颖结构的长锅炒干机——6CC-86型炒干机,其制茶性能比现有机型显著改善,碎茶率大幅度下降,条索紧结完整,精制率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