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分析了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树种不同大小级的数量动态、林隙内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以及林隙树种更新类型及特点.结果表明:在小林隙和幼年林隙中,高度小于100 cm或胸径小于1 cm的树木幼苗的密度要明显高于大林隙或成熟林隙,而当林隙面积大于150 m2或年龄大于20年时,大径级的幼树比例增加.大林隙和成熟林隙中的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明显高于小林隙和早期林隙,径级1~5 cm向5~10 cm的转化率最低,5~10 cm径级是树木更新的一个关键阶段.林隙树木更新过程中,个体数量差异主要出现在幼苗(幼树)阶段,当胸径大于10 cm时,个体数量趋于稳定.林隙树木的更新动态主要有5种类型,多数阳性树种的个体密度在更新过程中均有一显著下降过程,属急剧下降型; 而多数耐荫树种的个体密度在更新过程中下降不明显,属均匀下降或波动下降型.  相似文献   

2.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树种更新的动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树种不同大小级的数量动态、林隙内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以及林隙树种更新类型及特点.结果表明:在小林隙和幼年林隙中,高度小于100 cm或胸径小于1 cm的树木幼苗的密度要明显高于大林隙或成熟林隙,而当林隙面积大于150 m^2或年龄大于20年时,大径级的幼树比例增加.大林隙和成熟林隙中的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明显高于小林隙和早期林隙,径级1~5 cm向5~10 cm的转化率最低,5~10 cm径级是树木更新的一个关键阶段.林隙树木更新过程中,个体数量差异主要出现在幼苗(幼树)阶段,当胸径大于10 cm时,个体数量趋于稳定.林隙树木的更新动态主要有5种类型,多数阳性树种的个体密度在更新过程中均有一显著下降过程,属急剧下降型;而多数耐荫树种的个体密度在更新过程中下降不明显,属均匀下降或波动下降型.  相似文献   

3.
该文根据极点排序和群落外貌及其所受到的干扰程度对吉林白石山林区的过伐林类型进行了初步的划分;计算了不同过伐林样地乔木树种的多样性指数,从生态优势度、均匀度和丰富度几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较为简明的多样性指数公式.树种多样性指数与群落受到的干扰程度有关,多样性指数在受到中等干扰的过伐林中最大.计算了各树种的高度生态位宽度值,分析了各树种在高度上的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各树种在以光为主导因子的生态资源轴上的竞争能力的大小与其耐荫性的相对大小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应用鱼眼全景像片计算林隙内日照条件的图解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隙生态机理已成现代森林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林隙内光照条件的变化对树种更新和生长具有重要的生态效应。但是,由于林隙结构极为复杂,难以精确地测量林隙上方和周围树冠空隙的透光情况。为此,本文应用鱼眼全景摄影方法拍摄了林隙结构的全景图象,建立了在橡片上直接计算林隙遮蔽效应的数学模型,并在林隙全景像片上绘制出太阳视轨道,就可以定量和直观地表述林隙内日照条件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长苞铁杉林林隙内外更新层主要树种生态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林隙内及其所对应非林隙更新层主要乔木树种的生态位进行了测定,计测指标包括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计测结果表明:长苞铁杉林隙内更新层主要树种生态位宽度大小顺序为长苞铁杉、细叶青冈、青冈、猴头杜鹃、米槠、深山含笑、山矾、香桂、木荷和甜槠;非林隙生态位宽度位序为猴头杜鹃、米槠、细叶青冈、木荷、深山含笑、青冈、香桂、甜槠、山矾和长苞铁杉.长苞铁杉群落林隙内外更新层主要物种生态位重叠基本符合以下规律:林隙内更新层主要物种生态位重叠值较非林隙大;更新层长苞铁杉在林隙内与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有较小的生态位重叠值,而与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物种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值,非林隙则相反.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对林隙干扰的响应,通过对60个林隙485株边缘木的调查,研究其数量、种类、大小结构、偏冠率的分布及其与林隙面积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边缘木的径级结构呈偏左的正态分布,而高度结构呈正态分布.约17.32%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绝大多数边缘木的偏冠率在0.5~0.7之间(占63.30%),不同树种间的偏冠有显著差异.单个林隙边缘木的平均偏冠率与冠林隙和扩展林隙面积大小均无显著的线性关系.单个林隙的边缘木最少为4株,最多为16株,平均每个林隙拥有8.08株边缘木.  相似文献   

7.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对林隙干扰的响应.通过对60个林隙485株边缘木的调查,研究其数量、种类、大小结构、偏冠率的分布及其与林隙面积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边缘木的径级结构呈偏左的正态分布,而高度结构呈正态分布。约17.32%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绝大多数边缘木的偏冠率在0.5~0.7之间(占63.30%),不同树种间的偏冠有显著差异。单个林隙边缘木的平均偏冠率与冠林隙和扩展林隙面积大小均无显著的线性关系.单个林隙的边缘木最少为4株,最多为16株,平均每个林隙拥有8.08株边缘木。  相似文献   

8.
张丽萍  马国强 《吉林农业》2011,(10):161-161
林隙的大小,通常用其面积来衡量。林隙的大小是林隙的重要特征,它不仅反映了林隙内微环境因子的变动,而且提供了林隙内更新种类所能利用的空间资源,是研究林隙环境和林隙更新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林隙形状特征对森林更新的影响,可为进一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湖南省慈利县天心阁32年马尾松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3种不同林窗面积下植物幼苗生态位特征,以期探究林窗促进更新技术。【方法】采取生态群落调查方法对湖南省慈利县天心阁马尾松次生林林窗植被更新特征进行实地调查,运用物种重要值、Levins生态位重叠指数、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以更新幼苗的高度为一维资源位状态,对马尾松次生林灌木层优势物种在不同林窗面积下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林窗更新初期,林窗内灌木层植物种类和数量较林内均得到增加,灌木层优势树种重要值排序呈现显著差异,盐肤木、檵木、铁仔等阳性树种在林窗内排序位置较为靠前。(2)植物在林窗更新初期,其生态位宽度值在不同大小林窗内呈现差异化特征;盐肤木、檵木、小构树、铁仔、山莓的生态位宽度值都表现出中林窗>大林窗>小林窗=林内,其他植物生态宽度值在林窗和非林窗内变化不明显。(3)大林窗(445~480 m2)、中林窗(150~180 m2)、小林窗(68~85 m2)和非林窗(林内)生态位重叠...  相似文献   

10.
江苏宜兴市龙池山银缕梅种群的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苏省无锡市宜兴林场龙池山的银缕梅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5块调查样地,采用7个计算公式,对生态位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宜兴市龙池山群落中银缕梅的生态位宽度小于青冈和其它阔叶树种;银缕梅与青冈、银缕梅与其它阔叶树、青冈与其它阔叶树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均小于0.5;银缕梅、青冈及其它阔叶树种问生态位重叠值的大小反映了各树种在不同层次上利用资源的相似程度;按Shannon-Wiener公式计算的生态位宽度比按Levins公式计算的生态位宽度更能体现树种间生态位的差别;青冈在群落中是优势种群,而银缕梅居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以贵州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3个演替阶段的乔木层优势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方调査,运用Levins和Pianka公式计算各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樟叶槭、革叶铁榄、翅荚香槐、石岩枫、齿叶黄皮、皱叶海桐、狭叶润楠7个种群生态位宽度较大,在3个演替阶段均有出现.樟叶槭、石岩枫和齿叶黄皮分别是演替早期、演替中期和演替晚期的优势种群,具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演替早期重叠值大于0.70的种对有55对,而演替晚期重叠值大于0.70的种对有98对,表明随着演替的进展,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增强.在演替过程中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之间的关系复杂,生态位宽度呈下降趋势而生态位重叠值呈上升趋势,二者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茂兰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群落数量特征及健康度特点,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6个阶段群落为研究对象,选择10个数量指标,从群落组织力、能量和稳定性三方面对各恢复阶段群落数量特征及健康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草本层中I阶段草本高度和密度最大;灌木数量在V阶段最多,在900 m~2内达5174株;(2)群落各层次生物量差异显著,演替过程中,木本植物及总体群落的生物量均呈增长趋势,全光照利用率以各阶段建群层最佳;(3)乔木层多样性指数H'、生态优势度λ、稳定性系数变化均呈递减趋势,且都在IV-V阶段下降最快,而后平缓;草本层、灌木层则变化各异;(4)随着植被正向演替,群落乔木层健康度指数为上升型,灌木层为单峰型,草本层为下降型;(5)草本层贡献率为下降型,灌木层为单峰型,乔木层为上升型。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退化喀斯特生态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微节肢动物的变化特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茂兰自然保护区内的草地、灌木丛、灌木林和原森林4种不同演替过程的典型样地,采集土壤样品并分离鉴定土壤动物,分析退化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恢复过程中土壤微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共获得土壤微节肢动物121只,隶属2纲3目9科,土壤微节肢动物群落丰富,其中隐气门亚目螨、捕食性螨在不同的恢复阶段处于优势群落的地位。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铵态氮、易氧化碳对土壤微节肢动物营养功能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除均匀度指数)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表明,退化喀斯特生态环境恢复过程对土壤微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性均产生了极显著影响(P≤0.01),对于土壤微节肢动物微食物网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境复杂多变。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54科514属1 203种,有动物57目309科2 028种。论述了茂兰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概况、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社区基本情况,分析了其社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边缘木高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4个林隙的559株边缘木的调查,研究其径级和高度级的结构特征,用韦布尔分布(Weibull)模型和正态分布分别拟合径级和高度级分布.结果表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边缘木径级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而高度的分布既符合Weibull又符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6.
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林的林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西省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株中63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林隙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林林冠空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5.78~234.48m^2,平均为60.07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18.49-349.68m^2,平均为114.92m^2。大多数林隙是由1~4株形成木创造的。径级为20~40cm,高度在20~30m的主林层树木形成林隙的可能性最大。林隙形成时间以5-20a这段时间为主。不同森林类型的林隙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云杉Picea spp.林以小林隙为主,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则分布着不同面积的林隙。林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砍伐、折干、掘根风倒和枯立等、表7参19  相似文献   

17.
茂兰自然保护区药用兽类资源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和结合前人资料对茂兰自然保护区药用兽类进行了初步统计.保护区有药用兽类35种,分属7目18科30属,其中: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7种.就药用兽类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龙山白皮松林林隙物种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和生态优势度指数(λ)对黄龙山白皮松林不同大小和不同发育阶段林隙的物种多样性的动态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隙中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Ⅲ级林隙(400~600 m2)时最大,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各生长型多样性指数在林隙发育的中前期(45~90 a)达到最大值,随着林隙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植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一致,生态优势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几乎相反;乔木层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林隙大小和年龄的变化趋势较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变化缓慢,灌木和草本对林隙微生境的时空变化很敏感;R、H′、Jsλ在白皮松林不同大小和不同发育阶段林隙中表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经调查,茂兰喀斯特森林湿地植物有369种,分属118科279属;脊椎动物124种,隶属5纲19目48科。通过对茂兰喀斯特森林湿地资源现状、潜在的威胁进行分析,提出了湿地保护建议,以期为森林湿地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