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藏高原输电线路工程人为水土流失具有区域独特性。以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400kV直流联网工程为例,对青藏高原输电线路工程典型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人工促进自然修复是冻土区线性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的新理念,各扰动地貌单元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应坚持近自然生态修复原理以及生态工程优先、最小面积扰动和最短时间扰动原则;输电线路工程水土保持措施体系按主体工程区、牵张场、取土场、弃渣场和生产生活临时区5个扰动地貌单元布设,电力塔基区护坡主要有平地型回字形、缓坡型竹节式水平阶、陡坡型鱼鳞坑配植藤本植物工程,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挂网可防止扰动区土壤流失和冻土融化,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04,弃渣场柔性生态挡土墙可保持冻土的稳定性,植物成活率达90%以上;讨论了青藏高原冻土区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特点及线性工程热融作用的防治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输电线路工程或高寒区类似工程不同扰动地貌单元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环境地貌学在地学(地球科学)中是一个新的概念和理论,它主要研究地貌条件及地貌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属于“人类——环境”,系统。从大地貌的地域分异看,反映在地理环境中的非纬度地带性规律中,小地貌的差异则表现在土地类型及土地类型组合上,它与岩性、土质、小气候、排水条件的差异有关,由于下垫面地貌条件的差异,又引起植被、土壤、生态系统方面的差异。地貌现象和过程条件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结构和功能等,其中地貌过程对地理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地理环境的改变。一般可以说,现代地貌现象反映了第四纪地质运动的发展和变化,是第四纪中地质地貌运动的过程与结果。即第四纪环境中,地貌在形成现代地貌现象的过程中,塑造着每个时期的环境;而今天的地貌现象,则反映现代这个地貌过程,成为研究地貌运动过程的“化石”。现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绿洲合理生态用水量研究——以民勤绿洲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水资源极其紧张的条件下,绿洲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要有一个过程,只有逐步、合理地协调生态用水和经济用水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地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寻求适合研究区域特定时空背景的合理的生态用水量十分重要。生态环境需水各相关类型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用水部门一样,根据其作用的大小和重要程度,具有相应的用水优先次序,这种排序结果是建立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生态合理用水"模式的基础。通过民勤绿洲生态需水实例研究,基于"生态合理用水"模式的生态环境用水量计算结果对水资源短缺的干旱区绿洲生态用水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草地生态退化区279份农牧民调研数据,在划分农牧民养殖类型的基础上,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异质性农牧民对修复工程实施绩效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牧民对修复工程生态绩效的满意度较高,对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的满意度较低;持续养殖农牧民对工程的满意度低于断续养殖农牧民。(2)工程的生态绩效和经济绩效是影响两类农牧民满意度的关键;同时,工程可持续性对持续养殖农牧民满意度影响显著,社会绩效对断续养殖农牧民满意度影响显著。基于此,未来修复工程的实施须避免过去"一刀切"式的实施方式,应根据不同类型农牧民的自身特质需要,就修复工程进行系统的优化调整,统筹解决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利益之间的矛盾,以此提高修复工程的实施绩效。  相似文献   

5.
<正> 1.沙地立地分类的原则和系统1.1分类的原则a.多因子立地分类原则:在沙区不同地域的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是有差异的,这些因子包括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以及沙丘的部位等均能决定各种植物的生存和发展,相似的生态因子产生相似的植物群体和生长量,即植物能反映生态条件量和质的特征,立地分类及评价原则正是以区别各种具有相似生态因子组合的不同地段划分类型,按  相似文献   

6.
生态自然修复及其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修复的现实必要性、理论可能性和技术可行性一直备受争议.本文通过对自然修复研究的系统回顾,全面梳理自然修复的理论基础、技术关键、理念构成、应用条件等的不同观点,阐明了自然修复的概念、特性、机理,总结了现有技术、应用范围.分析表明:自然修复并不拒绝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改变了人在生态修复中的地位,变主宰为辅助;自然修复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恢复力理论;在矿区生态系统的修复中,自然修复相比人工工程修复具有更大的应用空间和更广泛的适应性.创新自然修复理论和开发自然修复技术,对我国东部关闭矿山的生态治理、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矿山建设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研究区地质地貌,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三层阶地,通过对三层阶地的地下水盐动态进行实时监测,运用双因子方差分析方法,详细论述了地下水电导率随地下水位在不同时期及不同分布条件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下水电导率变化与水位变化有很大关系,且表现出很强的区域特征:各阶地电导率(EC)值均随水位的上升而增加,高EC值出现在高水位...  相似文献   

8.
沙棘叶片组织解剖构造与其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3~2005年对沙棘的4个种类,不同立地条件的沙棘叶片组织结构进行显微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沙棘叶片组织结构差异很大,并与其生态适应性密切相关;不同品种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CTR值)有较大的差异,CTR值越大,其抗旱性越强,一般中国沙棘的CTR值大于俄罗斯沙棘;同一种类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其CTR值也有明显差异,在干旱立地条件下,其叶片的CTR值增大。  相似文献   

9.
塔中沙漠油田基地路生物防沙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塔中沙漠油田基地立地条件和支持条件的分析研究表明,在塔中沙漠油田基地路建设生物防沙体系,只要选择的树种得当,灌溉方式和造林技术合理,在具有依托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公路生物防护体系是完全可行的。在结构布局上要与已布设的机械防护措施相配合,充分发挥机械措施的防护效益和保护作用。在苗木栽植时可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造林季节选择在早春和秋末均可。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西地区具有不同类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环境。研究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对于实现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定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 ,研究认为产业结构低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市化进程缓慢、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脆弱是导致生态经济系统效益低下 ,制约本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现实条件下 ,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与生态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生态经济系统 ;加快城市化进程 ;加强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的建设 ;建立适宜于本地环境的生态型能源结构 ;开展小康示范村和生态示范村的建设 ;加强生态型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是实现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库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根据定西地区不同类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 ,提出了不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生态足迹是基于生物生产面积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宁夏西吉县1978-2003年的生态足迹变化动态进行了分析.该县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0.190 5 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0.442 5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304 4 hm2逐年减少到0.204 7 hm2,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趋势.西吉县1978年的生态盈余为0.113 9 hm2,1986年以后开始出现生态赤字,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增至0.237 8 hm2.说明西吉县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2.
阿拉善荒漠一年生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及生态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阿拉善荒漠地区主要的一年生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和生态适应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三芒草(Aristida adscenionis)、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的种子当年萌发率较高,均超过70%,干、冷藏处理过冬后的萌发率略有下降,但仍超过60%;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冠芒草(Pappophorum boreale)种子当年萌发率均在15%以下,狗尾草干藏处理后萌发率下降、虎尾草、冠芒草种子干冷藏处理后,萌发率大幅度上升,表现明显的休眠后熟现象;小画眉草(Eragrostis minor)种子当年萌发率接近30%,但处理后萌发率几乎降至0;虫实(Corispermum declinatum)、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种子各种处理的萌发率都在15%以下,特别是灰绿藜种子当年不萌发。与草原区相比,荒漠区一年生植物种子萌发率偏低,萌发进程较缓慢,表现出对荒漠气候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河北坝上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及生态重建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河北坝上地区处于农牧交错带,是中国北方生态脆弱地带中最为脆弱的地段,土地退化现象比较严重。利用Landsat TM影像,对河北坝上地区1986年和2000年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化、盐渍化和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分析,根据土地退化的成因,提出了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重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额济纳绿洲环境容量与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资源是额济纳荒漠区绿洲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对水资源作了系统分析 ,并对该区做了绿洲环境容量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建设与政策创新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切入点。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严峻的地区 ,目前仍有 2 9× 10 4 km2 的土地有待治理 ,任务十分艰巨。本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阻力是生态系统脆弱、经济系统贫困、科技文化水平落后、生态建设效益滞后、投资巨大等。提出的对策是稳定落实“退田还林”补贴政策 ,完善多元化的生态建设投资体系 ,建立公平合理的资源开发政策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 ,严格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等。强调排除阻力、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是调整思路 ,在各项政策和措施上都有所创新 ,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6.
孔令刚 《江西植保》2012,(4):420-423
通过研究菜田蜗牛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特点、以及影响其发生的因素,提出了控制菜田蜗牛的五字"控、诱、隔、护、灭"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乌拉盖草原地区土地开发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景观生态格局的形成和景观生态过程的进行都是多因子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对内蒙古乌拉盖地区在三个时期的土地开发中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和分离度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1 .相对均质的景观在开发的早期 ,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趋于增高。2 .在人工景观中 ,景观分离度与人为活动强度成正相关 ,而自然景观则相反。 3 .研究土地开发的动态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 3 0多年以来 ,农牧业开发活动已成为景观生态过程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陕甘宁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根据陕甘宁地区气温、降水和蒸发量资料,运用回归分析、趋势分析和5年滑动平均法,分析该区1955-2004年的气候演变过程,比较不同气候要素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特别是退耕还林近5来气候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50年来年均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冬春温增幅较大;降水呈减少趋势,夏秋季降水急剧减少;蒸发量减少。近5年来,温度保持在较高水平,秋冬季降水有所增加,降水变率增大。最后,初探了陕甘宁地区气候变化的原因,肯定该区仍处于暖干期,指出气候变化特征对该区生态建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切入点。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严峻的地区 ,目前仍有 2 9万 km2 的土地有待治理 ,任务十分艰巨。本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阻力是生态系统脆弱、经济系统贫困、科技文化水平落后、生态建设效益滞后、投资巨大等。提出的对策是稳定落实“退田还林”补贴政策 ,完善多元化的生态建设投资体系 ,建立公平合理的资源开发政策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 ,严格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等。强调排除阻力、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是调整思路 ,在各项政策和措施上都有所创新 ,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0.
秦岭南麓贫困山区商南县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森林覆盖率达到52.7%,增加了1.5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增加了4.6个百分点,但经济增长速度始终比较缓慢。为进一步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村经济及退耕户带来的受益情况,以实地抽样调研为依据,通过对该县生态建设基本情况的深入调查,在初步掌握调查户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基础上,依据该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商南县生态与经济“双赢”互动模式,并对生态与经济互动途径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