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区域消费及土地面积的定量研究以衡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新参考方法。本研究以环洞庭湖防护林建设区重点县——岳阳县为研究对象,在阐述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计算并分析了该县2007年以及防护林体系建设前后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岳阳县的生产生活强度已经超过了当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发展基本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但是防护林体系建成后,林业生态承载力在总的生态承载力中比重增加,说明防护林项目对维护岳阳县的生态安全,促进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姚凯彬 《绿色科技》2014,(7):315-317
指出了生态足迹是在衡量人地协调及进行生态可持续性评估的一种有效方法,引入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湖北地区1991~201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揭示了湖北地区的人地关系协调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当地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湖北经济的发展,湖北地区面临的生态压力日益严重,人地关系不协调,严重影响湖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2008-201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经典生态足迹模型对广西2008~201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引入资源产量指标,用于衡量广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扩展了生态足迹的应用领域。计算结果表明6年以来,广西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呈快速增长态势,人均生态足迹从2008年的1.655 939 ghm2增加至2013年的2.08 4301 g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在2013年度达到了-1.258 070 ghm2。这表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的重压之下,耕地与草地的生态赤字表现尤为明显,化石能源的生态足迹较大。表明广西区经济发展应该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发展新型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高附加值。另外,采用新型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改变广西区内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尖锐矛盾,缓解生态系统压力。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石嘴山市作为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依托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而生态足迹模型可以量化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在阐述生态足迹模型的概念基础上,对石嘴山市2011—2013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石嘴山市当前生态经济发展总体上已经呈现出较强的不可持续性;2生态足迹总供需不平衡,总供给(生态承载力)不足;3生态足迹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耕地和牧草地生态足迹严重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提出了要改变目前石嘴山所处于的不可持续的状态,首先对于快速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的耗费要加以控制,避免生物生态足迹持续快速的增长;其次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转型升级降低能耗、优化结构,提高生态承载力。最后结合石嘴山的具体情况,给出了促进石嘴山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胜凤 《中国林业》2009,(10):58-58
广西平乐县属喀斯特岩溶山区,石漠化程度较严重,严重威胁该县的生态系统,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治理石漠化,促进水土保持及生态保护建设成为该县当前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6.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通化2014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化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为5.613 766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46 641 hm2,减去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则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745 044 hm2。这一结果反映了通化市的生产、生活强度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的关系,佐证了通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迫切性和产业体系建设的可行性,为通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以生态足迹模型为支撑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首先对生态足迹这种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主要是通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来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如果人均生态足迹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则出现生态赤字;相反则出现生态盈余。然后对泰安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数据主要来源于泰安市2009年的统计年鉴,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依据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并尝试性地运用生态服务价值的有关理论,参考湖北荆门市2006年统计年鉴,对荆门市2006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荆门市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2479hm^2,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0.8455hm^2,生态赤字1.4024hm^2。结果反映了荆门市的生产、生活强度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关系,佐证了荆门市现代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迫切性和产业体系建设的可行性。通过分析荆门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荆门市现代林业建设、城市生态研究、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理论是测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随着生态足迹的不断完善,其应用案例大量出现。本文通过回顾我国生态足迹的发展历程,总结近年来国内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概括了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应用并对生态足迹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分析;对生态足迹模型今后的应用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基于现代林业思想对当前林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林业经营理念发生了较大变革,提出了较多新的森林培育和经营理念模式。我国现代林业论的思想内涵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传统林业观以木材永续经营利用为基本原则,这使林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主要树种造林和经营技术为主导,难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林业意为“和谐林业”,以实现“人地共荣”为目标,体现在林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主要是培养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结构单元进行经营的综合型管理人才;要求课程设置体现以生态系统理论、环境保护与建设科学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1.
运用传统生态足迹及其改进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2009年武汉市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明: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法计算得到的武汉市人均生态赤字为3.8629hm2,采用传统生态足迹法计算得到的武汉市人均生态赤字为2.0169hm2。这两种方法均显示武汉市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能值生态足迹法引入能量流动反映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和自然对人类的供给的关系,并且采用了相比于传统生态足迹法的均衡因子、产出因子更稳定的参数—能值转换率、能值密度进行计算,能获得更为准确的生态承载力数据。  相似文献   

12.
康平县位于我国最重要的一条生态过渡带上,生态环境异常敏感而脆弱。为全面了解康平县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一步改善康平县的生态环境,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康平县2008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康平县人均生态足迹为3.227 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458 5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769 3hm2。说明康平县当前经济社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显示了当前人地关系紧张和生态形势的严峻性,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康平县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为农产品过度消耗,需通过发展生态产业,调节能源结构,提高生态承载力,降低生态足迹,实现康平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能值生态足迹法是对生态足迹理论改进和优化,随着能值生态足迹法的发展和不断完善,我国各个层面、各个方向都出现了大量的应用研究。本文通过回顾我国能值生态足迹的发展历程,总结近年来国内能值生态足迹的应用案例及模型创新,并对能值生态足迹法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分析;对生态足迹模型今后的应用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测度指标.文章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计算模型,城市生态足迹研究发展的现状;综述了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城市生态足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2000~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是1.3272 hm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增至1.7775 hm2,增长了33.9%,2000年的可利用的承载力是0.4052 hm2.cap-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生态承载力在减少。2000年的万元GDP生态足迹是3.3857 hm2,到2004年减少到2.9364 hm2,说明福建省的能源利用效益逐渐提高。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在增加,说明福建省各种资源的利用更趋于均衡,更加趋于稳定。生态经济发展能力在提高,特别是2002~2004年增幅更加明显。通过生态经济发展能力和人均GDP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高达0.98,呈极显著性相关,说明福建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发展能力也在不断增长。并对福建省2005~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到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将增长到2.4033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将下降到0.3926 hm2,人均生态赤字高达2.0108 hm2,表明福建省到2010年生态承载力处于高度的不可持续状态。最后对福建省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计算了2007~2011年凤阳县的生态足迹,得出人均生态盈余由2007年的1.412hm2下降到2011年的1.263hm2,说明了近年来凤阳县人口对自然资源的消费量逐年增加,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根据凤阳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内容,规划末期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960hm2/人,生态承载力为2.013hm2/人,生态盈余为1.053hm2/人,评价区域仍有一定的生态承载力,说明规划区在规划的指导下有序、合理的开发,生态承载力能满足凤阳县矿产资源规划方案的实施。  相似文献   

17.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定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新方法。为了客观反映鹤壁市市域资源消耗与供给状况,本研究引入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分析了鹤壁市近1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0年期间鹤壁市人均生态足迹呈递增趋势,由2000年的1.373 7 hm2/人增长到2010年的4.342 0hm2/人,年均增幅21.6%。化石能源用地是鹤壁市人均生态足迹增大的主要原因。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0.299 0 hm2/人降至0.280 5 hm2/人,降幅6.2%。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承载力之比由2000年的4.59:1增至2010年的15.48:1。鹤壁市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呈加剧趋势,其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8.
湘潭市能源的生态足迹及森林固碳减排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简明而综合的特点。采用生态足迹成分法对湘潭市2003年能源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对湘潭市2003年CO2排放量及森林固碳减排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湘潭市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653 hm2,实有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077 hm2,人均能源生态足迹赤字为0.576hm2;2003年湘潭市CO2排放量为1 186.42万t,现有森林CO2年吸收量为140.25万t。通过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生产力,每年可多吸收74.27万t CO2,实现减排6.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