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谢彩真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13-13,3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外出的规模越来越大,迁移的主要形式也由早期的独自外出变为现在的举家迁移。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迁移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研究已经很多,本文对是否迁移、迁移数量、后继迁移、家庭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试图发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对于学者们的争论,也试图给予解释。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可以考虑对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对迁入地的信息特别是迁入地的社会政策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家庭迁移进行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水库农村移民属非自愿移民,不仅要承受巨大经济损失,还要被动离开家园,迁入陌生地。水库农村移民的社区认同与适应不仅关系到移民在迁入地的生存与发展,还会对迁入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产生影响。新丰江与三峡水库移民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安置模式的两类水库农村移民,通过对比分析两类移民群体在迁入地的发展历程,认为住房、土地、安置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及迁入地村干部、村民认同等多重因素,是水库农村移民社区认同与适应的主要外部影响因子,而且这些多重因子并非孤立影响而是相互关联的合力影响。研究不同类型的水库农村移民发展历史,归纳影响水库农村移民社区认同与适应的多重关联因子,可为当今水库农村移民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地区差距为切入点,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利用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定量分析了迁出地、迁入地的各项社会经济特征对劳动力省际迁移的影响程度,并得出了中国劳动力由内陆向东南沿海迁移的现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等结论。  相似文献   

4.
探索利用农村信息技术对宁夏生态移民新村进行村务社会管理,并对移民精准推送所需信息,帮助新移民在迁入地开展生产和经营。  相似文献   

5.
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程度决定移民能否在迁入地"住得稳",而了解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现状有助于解决移民问题,帮助移民更好地在迁入地"扎根"。通过对迁入地居民的调查,从身份认同、人际关系、文化适应与社会排斥等方面间接地反映水库移民在迁入地的适应状况,认为水库移民的社会适应程度相对较高、移民与居民之间仍存在利益冲突、部分迁入地居民对移民仍持排斥态度。望能更好地解决迁入地居民与水库移民两类群体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乡城迁移人口是城镇化的主体,这一人口在从农村到城镇的就业转换中促进了消费需求的提升。乡城迁移人口在城镇就业获取了工资性收入,提高了可支付能力,扩大了消费范围。乡城迁移人口对城镇地区消费需求提升的贡献并不明显,对农村地区消费需求提升显著,乡城迁移人口收入提高是活跃农村消费市场的先决条件。要扩大消费需求应从改善乡城迁移人口的生存条件入手,进一步提高工资水平,解除他们对维权、社保、医疗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隐忧。  相似文献   

7.
以陕西S县的陕南自发移民为例,旨在探究自发移民在迁入地的生计空间再造对其生计行动的影响。研究发现,陕南自发移民虽然地理空间有所优化,但经济空间压缩、社会空间破裂、制度空间排斥以及文化空间缺失等再造生计空间限制了他们的生计行动能力。提出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以优化移民生计空间、提升移民的生计行动力,使他们能够彻底摆脱贫困、更好地融入迁入地社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迁移老人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农村迁移老人定居城市的意愿以及影响他们定居城市意愿的因素。【方法】以对西安市农村迁移老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村迁移老人定居城市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有超过一半的农村迁移老人具有定居城市养老的意愿,年龄、健康状况、居住模式、住房条件、与同住子女的关系、社区参与、配偶是否随迁对农村迁移老人的城市定居意愿有显著影响。【结论】统筹城乡综合考虑迁移老人的公共服务需求,从社区层面的构建迁移老人的社会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9.
 异地开发扶贫移民是解决人口与土地分布不均衡,帮助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云南省异地开发扶贫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但有些移民迁入地,由于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潜伏着生态危机。本文以云南省思茅市龙潭乡大沙坝移民村为例探讨异地开发扶贫移民迁入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以下异地开发扶贫移民迁入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促使移民摒弃落后的生产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2)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3)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正在迅速进入中国农村,其作为一种发生在农村的新技术现象有着特定的文化和社会意蕴。具体而言,上网正成为农村文化新景观,并改变着农村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分布结构,加剧了农民文化活动由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迁移的趋势;网络世界的多元文化被传播到农村后在重构着农村文化;互联网作为持续性的技术社会力量及其产生的文化影响正推动农村场域的社会关系结构、观念结构和行动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案情简介】 长春市某区某乡某村十余名农民以没有在第二轮土地承包时分得土地承包为由,请求律师提供法律援助。吴某是没分得土地的农民推举出来的代表人。他说:“我们十余名农民原籍在本省、外县,是长春市为发展农村经济而公开招收我们的。我们的户口已经从外地农村迁移到现在的农村,第一轮土地承包时我们在当地分得土地,所以户口迁移到长春市农村后没有分得土地。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在很多城市里,农村移民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城市工作岗位的产生速度,超过了城市工业和社会服务的吸收能力。在经历多年的大规模农村移民潮之后,虽然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迁移总量在增加,但是增速却呈现放缓的趋势,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与新情况。本文结合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现状,对托达罗模型的迁移反应函数进行了反思,并对此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青年农民工是社会转移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人群的城市融入对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休闲方式城市化是融入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青年农民工自幼生活在农村,受到家庭、朋辈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休闲观念传统,休闲方式单一,限制了自身全面发展以及在城市中的人际交往。他们迁移到城市中生活,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面对着休闲观念落后、休闲时间不充足、休闲经济基础差、休闲条件设施受限等困境,这种困境与他们原生的家庭休闲陈旧、朋辈群体休闲方式趋同、政府和社会不重视有一定关系。为了促进这部分人群休闲方式城市化,需要他们转变观念,提高对休闲重要性的认识;提升技能,夯实休闲的物质基础;需要政府社会企业改善环境,提供休闲的条件保障。  相似文献   

14.
费爱莲 《新农村》2008,(12):33-34
2002年2月,教育部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旨在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尽快为农村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和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为农民增收和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服务。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该项目的首批试点单位,以“一村一”为契机,  相似文献   

15.
汤鸣 《现代农业》2007,(11):116-117
老有所养,老有所终。关心和救助农村孤寡老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妥善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亲情与温暖,既是各级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解农村孤寡老人的现状,解决存在的问题,笔者采取走访相关部门、问卷调查、深入农村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合肥市肥西县农村孤寡老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历程,指出城镇化的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导致农村人口的大量迁移,传统社区遭到破坏,农村社会迅速分层,农村地域也出现了居住空间布局的贫富分异现象,社会隔离已经产生。随着人口的迁移,旧村庄农用地大面积抛荒与新农村农用地大面积流失并存。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社会隔离、土地资源浪费和农业凋敝等问题,认为城乡规划在农村地域上不应盲目采用城市建设模式的误区,而应从农村发展与农民地位出发,重构农村社会生态,引入非物质形态领域规划,使物质形态规划拥有坚实的基础,以期引导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发挥农村回流农民工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调动农村地区的人才资源和知识储备。而农村地区回流农民工是乡土社会的“精英阶层”。回流农民工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如下:他们的人力资本可以促进农村新文化建设,他们的社会资本可以整合社区关系网络,他们的组织资本能够推动民主政治改革,他们的经济资本有利于生产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逆向转移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小力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124-126
逆向转移的农民工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通过带回的资金、技术、先进的观念和管理经验,参与新农村建设。本文在立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对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据分析,指出了农民工顺向迁移对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归纳了农民工逆向转移一些好的做法与案例,并据此提出了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20.
2007年以来,平顺以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为载体,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100多万元,定额补助农村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寿星“四老”人员,使他们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