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选育高产优质的杏鲍菇杂交新菌株。[方法]利用不同菌株间产生的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配对杂交形成双核菌丝的原理,用杏鲍菇11号菌株和13号菌株作亲本,进行单孢杂交育种。[结果]选育出杏鲍菇17号杂交新菌株,其子实体呈保龄球形,产量较高,生物效率达121.02%。[结论]杏鲍菇17号各项指标表现稳定,适合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宜贵州栽培的杏鲍菇品种(菌株),探索杏鲍菇在贵州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引进4个杏鲍菇品种(菌株)在贵州高寒山区栽培,研究各品种(菌株)杏鲍菇菌丝生长、露地覆土栽培情况下子实体性状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杏鲍菇-1、杏优-1的菌丝生长快,长势强;4个杏鲍菇品种(菌株)的产量及生物转化率表现一致,即杏鲍菇-1杏优-1XB-1QX-1,其中杏鲍菇-1的产量分别与XB-1和QX-1达极显著差异,杏优-1、XB-1的产量分别与QX-1达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对10个不同杏鲍菇菌株进行菌丝活力与抗杂能力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杏乐菌株、杏A菌株、Ple0028、Ple0038、Ple0045等菌株在杏鲍菇菌丝生长阶段具有较强的菌丝活力与抗杂能力,可用于下一步的杏鲍菇出菇试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杏鲍菇菌株进行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筛选出具有开发潜力的优良菌株作为育种的试验材料,为杏鲍菇育种手段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体细胞不亲和性、I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对27株杏鲍菇菌株进行种质资源评价。【结果】参试的杏鲍菇菌种遗传变异丰富,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85~0.91,当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7时,27株杏鲍菇菌株分为4类。结合杏鲍菇农艺性状比较分析,得出LX18和LX21两种亲缘关系较远且优势互补的种质资源可作为开发早熟高产优质的新菌株的亲本。【结论】由此可得,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对杏鲍菇菌株从DNA水平进行分类鉴定以及种质资源分析,可加快推进杏鲍菇杂交育种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优质高产的杏鲍菇栽培品种,对20个杏鲍菇菌株的菌丝生长特性及子实体性状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2号菌株生育期短,单菇产量高,子实体性状好,明显优于其它菌株,可作为优良杏鲍菇品种进行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6.
利用唐山地区杏鲍菇生产中常用的营养料配方及高产栽培技术,将中国农业科学院提供的4个杏鲍菇菌株1216、1217、1218和1206,从栽培袋发菌情况、鲜菇产量、子实体主要农艺性状3个方面,与当地主栽杏鲍菇品种杏鲍菇8号(CK)进行了品种比较,以筛选出适宜唐山地区栽培的高产、优质杏鲍菇优良菌株。结果表明:菌株1218菌丝生长和原基分化最快,子实体产量最高且商品性状最好,较CK增产5.26%;菌株1206次之,较CK增产3.01%。2个菌株均可以在唐山地区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生产性能优良的杏鲍菇菌株。【方法】在相同的栽培基质及环境条件下,对不同来源的13株杏鲍菇菌株(PE-01~PE-13)的生物学效率、生产周期、子实体长度、子实体密度、菌柄直径进行测定,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其生产性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3个杏鲍菇菌株中,菌株PE-01为优良菌株,其平均生物学效率为76.9%,生产周期较短,子实体长度较短,子实体密度、菌柄直径较适中;PE-06、PE-07为较好菌株,PE-09、PE-11为一般菌株,其他为劣种菌株。【结论】不同杏鲍菇菌株的生产性能差异较大,在选择优良菌株时应依据多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在本试验条件下,PE-01为最优杏鲍菇菌株。  相似文献   

8.
对10个不同来源的杏鲍菇菌株生产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是:杏鲍菇菌株菌丝体生长速度为0.15~0.45cm/d;在菌丝体长势上存在差异;哈茨木霉与杏鲍菇菌种混合培养均出现死亡,而杏鲍菇菌丝体长满培养基后再接种哈茨木霉培养,只有Pe3菌株在加富PDA培养上死亡,其余杏鲍菇菌株上则无哈茨木霉生长。子实体产量为每袋0.154~0.260kg,生物学效率为20.53%~34.67%。子实体形态上差异显著,共分为5种类型:保龄形、细棒状、粗棒状、近保龄球形、粗棒状且长。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杏鲍菇子实体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组成,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方法对供试菌株进行蛋白质营养评价.结果表明,Pe5菌株比Pe6菌株优良;培养基质适宜性试验的结果表明,Pe5菌株对棉籽壳基质不太适宜。五节芒植物可以代替木屑、蔗渣作为杏鲍菇栽培原料。  相似文献   

10.
杏鲍菇、姬菇及茶树菇优良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杏鲍菇、姬菇和茶树菇的优良菌株作为贵州省推广栽培的适应性菌株,建立优良菌株筛选模型,对17个不同来源的杏鲍菇、姬菇和茶树菇菌株的亲和性、遗传稳定性及菌丝生长特性和出菇特征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杏鲍菇GZAAS.Pe104和GZAAS.Pe106、姬菇GZAAS.Pc101和GZAAS.Pc105、茶树菇GZAAS.Ag103和GZAAS.Ag105的生长势强、产量高、商品性好、遗传稳定,是适合贵州栽培的优良菌株。优化并建立了常规食用菌优良菌株筛选的三步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11.
杏鲍菇的菌株筛选与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鲍菇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优质食用菌。通过筛选获得一株生长较快的杏鲍菇菌株,经条件优化,获得了最佳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制备原生质体的最佳条件为:p H 5.5、酶解时间3 h、酶解温度37℃、6mol·L-1甘露醇为稳渗剂、3%蜗牛酶和1%纤维素酶、菌龄3 d。在最优条件下,原生质体产量达到6.7×104个·m L-1。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杏鲍菇菌株的紫外诱变和原生质体融合选育工作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可为杏鲍菇高产菌株选育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杏鲍菇新菌株TZH1号的形态特征及营养条件、生长所需环境因子等,论述了在内蒙古通辽地区应用杏鲍菇TZH1号袋料栽培的技术要点,为当地发展杏鲍菇栽培及发展生态农业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杏鲍菇不同菌株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0种杏鲍菇菌株的菌盖直径、菌柄直径、菌柄长度、单菇鲜质量等的比较试验,筛选高产、优质、适宜工厂化栽培的菌株。结果表明,1号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强,菌丝生物量高,菌柄长,子实体硬,栽培周期短。这可为杏鲍菇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杏鲍菇高产菌株的紫外线诱变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况丹  叶亚建  王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404-8405
[目的]获得杏鲍菇高产菌株。[方法]通过紫外诱变、单菌落分离、突变株选择、菌丝生长及出菇对比试验研究了杏鲍菇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技术。[结果]将经紫外线照射处理的孢子悬液稀释,涂在平板培养基上,7 d后分离单菌落并两两配对。取镜检有锁状联合的菌株菌落与原始菌株做拮抗试验,得到了11株突变株。7号和11号菌株与其他菌株间有极显著差异,5号和10号菌株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原始菌株,2号菌株与对照菌株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其余菌株与原始菌株之间无显著差异。9个菌株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5号和10号菌株的产量极显著高于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35%和34%。它们被命名为PL-5和PL-10。[结论]经紫外线诱变选育的杏鲍菇菌株表现出良好的高产性能。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杏鲍菇桑枝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季节、菌株选择、菌袋制作、菇棚搭建、出菇管理、采收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为杏鲍菇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工厂化栽培杏鲍菇优良菌株筛选及菌包后熟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控制条件进行杏鲍菇的工厂化生产,经菌株对比试验,筛选到杏鲍菇1号和3号适宜工厂化生产需要。菌包满袋后经过5~6 d的后熟期再搬入冷库,杏鲍菇菌蕾分化快,形成早,子实体在冷库中生长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17.
以‘盖引杏鲍菇1号’品种与3个省内主栽杏鲍菇品种为材料,通过菌株生长情况、生长周期、子实体农艺性状、产量及抗性等一系列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该菌株子实体呈棒状,质地脆嫩,生长周期短,生物转化率高,抗杂、抗病能力强。  相似文献   

18.
为了培育出具有优良互补性状的平菇和杏鲍菇新菌株,以高产、抗杂能力强的平菇品种CCEF89和优质、适应性强的杏鲍菇品种PL7为亲本菌株,建立原生质体聚乙二醇(PEG)融合体系,得到最佳融合条件:两亲本原生质体数量按1∶1混合,30% PEG 6000,0.01 mol·L-1Ca2+,32 ℃水浴30 min,融合率达0.010 1%~0.028 2%。通过拮抗反应试验和Rep-PCR分子鉴定,从515个融合再生菌株中获得12个融合菌株P1~P12;出菇试验表明,P1和P5为杏鲍菇新菌株,其他为平菇新菌株。P1和P5的产量、生物学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亲本菌株PL7,并且抗杂能力显著提高;与亲本菌株CCEF89相比,平菇新菌株P4、P10和P11长满培养料和形成原基的时间缩短5.5~7.3 d,第1茬平均产量提高18.0%~24.0%,总生物学效率提高21.00%~27.67%。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培育出了具有亲本优良互补性状的平菇和杏鲍菇新菌株,为同时进行2种不同食用菌的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介绍杏鲍菇生物学特性的同时 ,从选择栽培适期、选用优良菌株和菌种、培养基配方选择、菌袋制作及接种培养、出菇管理和适时采收等方面总结了杏鲍菇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用于防治食用菌污染菌链孢霉(Neurosporacrasa sp.)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的拮抗菌株,为食用菌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优良生防资源.[方法]以分离自江苏连云港海域的92株海洋细菌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打孔法测定供试菌株及其发酵液对链孢霉和绿色木霉的抑菌作用,测定抑菌作用较强菌株与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菌丝生长的相容性,筛选抑菌作用强且与杏鲍菇菌丝相容性好的优良拮抗菌株;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gyrB序列分析对优良拮抗菌株进行种类鉴定.[结果]从92株供试海洋细菌菌株中筛选出一株高效拮抗污染菌的BMY-2菌株,其对链孢霉的抑菌圈直径达25.33 mm,对绿色木霉的抑菌带宽度达30.00 mm,且与杏鲍菇的相容性好;分类鉴定结果表明,BMY-2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BMY-2菌株对食用菌污染菌链孢霉和绿色木霉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与杏鲍菇生物相容性好,在食用菌生物防治上具有良好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