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为寻找马尾松松毛虫的生物防治1种有效方法,笔者对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WP进行了4种浓度、4种用药后时间的方法进行对比差异实验。结果表明: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WP3 000 g/hm2对马尾松毛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 d防效达90.33%,药后15 d防效达96.00%。4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WP防治马尾松毛虫杀虫速度快、效果好,是马尾松毛虫1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3.
采用2种方法复壮马尾松毛虫球孢白僵菌菌株BD-10-4,虫尸复壮法获得产孢量最高的菌株为BD-7-2,产孢量为(66.67±0.60)×108个/m L,是BD-10-4产孢量的近2倍;活虫复壮法获得产孢量最高的菌株是BD-8-5,产孢量为(54±2.11)×108个/m L,是BD-10-4的1.5倍。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BD-7-2的毒力最高,LT50值为3.94 d,其次是BD-8-5,LT50值为5.08 d,毒力最低的是菌株BD-10-4,LT50值为5.13 d。  相似文献   

4.
用蚕蛹蛋白高孢白僵菌防治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球孢白僵菌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与孢子萌发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观察、测定6株毒力不同的球孢白僵菌菌株在SDAY培养基平板上的萌发行为及萌发参数发现,白僵菌萌发孢子具有几种萌发形态,单芽管萌发型、双芽客萌发型、三芽管萌发型及拟际着孢型。对马尾松毛虫幼虫毒力的高低,与孢子萌发中时相关极显著,与单、双管孢子比例、及双芽管孢子的长芽管与短芽管平均长度的差值均相关显著,菌株毒力与萌芽管平均长度及萌芽管整齐度(CV)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通过观察、测定6株毒力不同的球孢白僵菌菌株在SDAY培养基平板上的萌发行为及萌发参数发现,白僵菌萌发孢子具有几种萌发形态,单芽管萌发型、双芽管萌发型、三芽管萌发型及拟附着孢型。对马尾松毛虫幼虫毒力的高低,与孢子萌发中时(GT50)相关极显著(r=0.9240),与单、双芽管孢子比例(C1/C2)(r=0.8598)、及双芽管孢子的长芽管与短芽管平均长度的差值(X1-X2)(r=0.8376)均相关显著。菌株毒力与萌芽管平均长度及萌芽管整齐度(CV)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球孢白僵菌菌株抗紫外线能力与毒力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证明紫外光对球孢白僵菌孢子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导致孢子活率降低,另一方面造成孢子萌发延迟,从而表现为菌株毒力下降。两者和毒力的相关性分别为0.8293及-0.8448,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毛虫属鳞翅Et、枯叶蛾科,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主要以幼虫危害马尾松、黑松、湿地松、火炬松,是我国南方主要的森林害虫。我国于上世纪中期就开展了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研究,到70年代,全国已发展到64个白僵菌厂,年生产球孢白僵菌2100多吨,年防治面积达50万公顷,约占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总面积的80%。  相似文献   

10.
白僵菌超低容量油剂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punctatus)是危害福建省松林最严重的食叶害虫 ,年均发生面积达 8万hm2 ,给林业生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bassiana)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森林害虫防治的生物杀虫剂 ,用于防治马尾松毛虫占福建省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的 70 %以上 ,是一类倍受关注的昆虫病原真菌 ,尤其是白僵菌粉剂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但白僵菌的菌粉体积大 ,运输、贮藏不方便 ,用菌量大 ,效果不稳定。为解决上述问题 ,Prior等 ( 1 988)通过对白僵菌的研究 ,首次提出了将昆虫病原真菌的分生孢子悬浮于油中增强其致病力并用于蝗虫防治的想法。与水剂相比 ,油剂在低的相对湿度下更有利于孢子的萌发 ,同时在高温下也更能延长孢子的寿命 ;油剂还有利于孢子在疏水基质上的吸附 ,如昆虫体壁或植物表面 ,可以说它是一种用于防治农林害虫的有效剂型。对白僵菌油剂的研制 ,安徽农业大学等在“八五”期间就开始了较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未见在林间使用推广的报道 (李农昌等 ,1 996a ;1 996b)。如何使白僵菌油剂能在林间使用上行之有效 ,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越冬的马尾松毛虫幼虫上树取食期(4月),喷施含孢量110亿/克,活孢率82.9%,施菌量为37.5kg/hm2的白僵菌粉剂后,感染白僵菌的马尾松毛虫,每平方米11.3头,蛹期死亡率42.0%,第二年蛹期死亡率26.1%。在马尾松毛虫下树越冬期(11月),喷施含孢量48亿/克,活孢率76%,施菌量为30kg/hm2的白僵菌粉剂后,越冬期间,马尾松毛虫死亡率32.2%;第二年白僵菌致死率63.3%;第三年白僵菌致死率13.3%。  相似文献   

12.
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与环境温湿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越冬代马尾松毛虫防治期的气候特点,在不同时间、不同温度条件下,开展白僵菌防治越冬代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因子是影响越冬代防治效果的主要因子,在4月中、下旬,平均气温在18℃以上时放菌,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出现白僵时间为10d左右。  相似文献   

13.
白僵菌油剂与溴氰菊酯混合超低量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浓度白僵菌油剂与溴氰菊酯混合超低量喷雾防治马毛松毛虫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在每hm^2使用量为1500mL白僵菌油剂、1.5mL2.5%溴氰菊酯时,48h内的死亡率为28.1%;在用量为6000mL白僵菌油剂、12mL2.5%溴氰菊酯时,48h内的死亡率高达94.4%。到松毛虫化蛹时以上两处理的总体防治效果分别为48.8%和99.6%。各防区的白僵率从7.5%—31.5%不等。与白僵菌油剂的用量呈相关性。结果表明,白僵苗与溴氰菊酯混合的防治是快速而持续控制松毛虫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所述实验的实例为:为明了对安徽江淮林区的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施行白僵菌生物防治的效果,在宣州、凤阳不同的马尾松林地进行了该虫越冬前期(11~12月)和越冬后期(3~4月)施用白僵菌剂的防治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及其与之相关的因素分析,表明在安徽林区因受所处地带性气候的影响,不论在冬季或春季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的效果均不理想。据此,提出相关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综述了广东省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系列研究和取得的关键性技术成果,阐明大面积喷洒白僵菌对马尾松毛虫持续控制的效果,总结了白僵菌大规模生产和防治使用方法,分析了长期困扰白僵菌生产和应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将不同的苏云金杆菌菌株Bt1.Bt2、Bt3及白僵菌菌株5SO3、LS、GD,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悬浮液,饲喂感染3龄云南松毛虫幼虫。实验结果表明:生物活性较强的菌株有Bt2及5SO3,其感染浓度与死亡率值回归方程式为Y(Bt2)=-3.8162+1.1665x;Y(5SO3)=-2.3274+1.0062x。致死中浓度LO_(50)为3.614×10 ̄7细菌/ml和1.917×10 ̄7孢子/ml;致死中时间LT_(50)分别为2.641天和7.619天。  相似文献   

17.
应用绿僵菌和白僵菌林间防治木麻黄毒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绿僵菌和白僵菌并采取施放粉炮和喷菌液2种方式,对木毒蛾进行林间防治。2 a试验结果表明:2009年,施放粉炮15 d后,粉炮用量60个.hm-2的木毒蛾校正死亡率:绿僵菌为(54.1±3.7)%、白僵菌为(51.8±1.8)%,显著高于粉炮用量30个.hm-2的处理;2010年,粉炮用量45、60个.hm-2处理15 d后,绿僵菌处理木麻黄毒蛾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1±3.6)%、(90.3±3.1)%,白僵菌处理分别为(88.5±8.1)%、(85.6±4.1)%,2种粉炮用量间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30个.hm-2处理。使用绿僵菌和白僵菌菌液喷雾12 d后,木毒蛾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3.9±6.3)%、(89.7±3.8)%。施菌后木毒蛾的化蛹率显著降低。林间湿度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干旱少雨天气防治效果较差,阴雨湿度大的环境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应用不同施药方式和用药量进行白僵菌防治刚竹毒蛾试验,结果表明:11.25 kg/hm2、15 kg/hm2用量投放粉炮与15 kg/hm2用量喷撒菌粉均具有较好防治效果;且防治后白僵菌可在林内长期存在,对刚竹毒蛾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从防治成本和防治效率来看,以采用机动喷雾喷粉机喷撒菌粉最佳.由于采用机械防治具有成本低、工效高、防治效果好的优点,因此综合考虑应采用15 kg/hm2用量喷撒菌粉防治刚竹毒蛾.防治对人沿着水平方向呈带状逆风行走,往下方的竹林喷撒,上下两行距离为20~25 m.  相似文献   

19.
实验证明紫外光对球孢白僵菌孢子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导致孢子活率降低,另一方面造成孢子萌发延迟,从而表现为菌株毒力下降。两者和毒力的相关性分别为0.8293及-0.8448,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