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蚕业》2017,(3):38-41
栽桑养蚕从大包干之前的集体集中养蚕发展到大包干之后的一家一户养蚕,束必江作为大包干之后的盐城市大丰区第一批带头栽桑养蚕的典型户,连续养蚕37年从未间断,经历的桑品种、蚕品种的更新换代,茧丝绸市场行情的起伏变化,验证了栽桑养蚕是农民致富的好项目。37年来,束必江完整记录了每年每季养蚕张数、蚕品种、张产茧、公斤茧价格、养蚕收入等养蚕数据,系统地反映了蚕业生产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正> 阆中县柏桠镇蚕桑辅导员赵国清同志,全家6口人,共承包耕地4.8亩,其中:地有3亩。他带头栽桑养蚕,模清蚕桑生产规律和科学技术。从1983年起,他利用一,二台地,以3×20尺,2×15尺,2×8尺,3×5尺四种不同株行距进行成片栽桑,并将所有“四边”全部栽满了桑树,共有桑树1210余株,全家人平200株,由于他懂桑树栽培技术,还从外地引进了10多个优良桑品种栽植,加强科学管理,季季施肥,经常观察防治虫害,桑树长势壮,树型好,单株产叶量和养蚕经济效益高,给群众做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3.
<正> 资中县玉代乡红豆村8组农民彭文,积极发展栽桑养蚕事业,成为全县有名的蚕桑专业户。他于1982年开始育苗,利用非耕地栽植小桑园5亩,计12000余株,加上原有“四边桑”800余株,共有桑树12800余株,人平2560株。1987年养蚕12.4张(盒),产茧455.4公斤,收入茧款2384.28元。单产茧36.75公斤,单产值189.28元。共育小蚕  相似文献   

4.
技术名称生态桑生产模式及适用桑品种筛选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技术概述逐渐发展的生态桑产业,除了桑树的果、枝、叶被多元化开发利用外,桑树在众多省区还成为石漠化、沙漠化土地和盐碱地治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矿山土地和生态修复,消落带治理的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蚕学会桑树学组按照学会的安排,于1997年8月中旬至9月下旬,分段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前往曲江、翁源、郁南、罗定、云安、英德等县市,对旱坡地栽桑养蚕的效果及其技术管理经验进行了调查(总结)。调查地点有曲江县的重阳镇重阳管理区;翁源县的江尾镇新生管理区;  相似文献   

6.
<正>1993年底我们在吴江市震泽镇作了一次栽桑养蚕成本和效益的调查。被调查户按不同桑园产出情况,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类型,其中高的亩产茧水平在150公斤上下,中的125公斤上下,低的100公斤上下,每一类型分别调查10户。调查结果如  相似文献   

7.
兴义镇石佛场村四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顽强拼搏,在蚕桑生产上闯出了一条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之路,由过去的零星桑树变成今日绿油油的成片桑园.全社40户,共150人,青壮年劳动力70人(其中部分外出务工),仅养蚕一项年收入就是10万余元,人均700余元.该社是如何发展蚕桑的呢?栽桑养蚕,并非一开始就是该社的拳头经济.勤劳的人民,利用紧靠场镇的优势,种植蔬菜、柑桔在一度时期确也很有市场.但单一的农副产品生产,不免遭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加之气候条件制约,对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影响极大,该社群众对单一经济一时怨声四起.  相似文献   

8.
<正> 杜明志是盐亭县玉龙镇盘龙村六组的农民,全家四人,有两个劳动力,承包耕地六亩。1983年开始走发展蚕桑致富之路,六年来取得显著成效。1988年养蚕37张,产茧1098.3公斤,收入茧款9343.63元,人平茧款2335.91元,比1987年净增1848.41元,翻了2番多,蚕茧款收入占全家商品经济收入81%。  相似文献   

9.
《四川蚕业》2002,30(4):55-56
程贤能是蓬安县蚕业局职工。 2 0 0 0年承包蓬安县平头乡河滩地 80 7亩 (其中可耕地2 78亩 ,非耕地 52 9亩 )发展蚕桑生产。仅仅二年多时间 ,就成为目前西部地区最大和效益最显著的蚕桑业主。他的主要经验在于严格按照“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栽植 ,高水平管理 ,高效益产出”的要求进行桑园规划和栽植、独创科学的养蚕方法、应用企业式管理方法管理生产。1 一步成园 ,快速投产程贤能 2 0 0 0年 4月开始育苗 ,6月采用“小苗定植一步成园”快速建园新技术 ,栽桑 40余万株 ,建成 51 0亩桑园。他加强肥水管理 ,桑苗生长十分旺盛。秋季利用桑苗叶子…  相似文献   

10.
11.
<正> 城固县鲜家庙乡包家营村地处县城以南的汉江河畔,土地集中、地势平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栽桑条件优越。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506户,1815人,耕地1395亩,人均占有耕地0.76亩。自1986年以来,坚持科学栽桑、规范养蚕,完善承包、集约经营,配套服务、兴办茧灶,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沿江平坝区依靠多种经营,兴办“绿色企业”,富村富民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正> 仪陇县观紫乡金光村,狠抓蚕桑生产,坚持走科学栽桑养蚕之路,蚕桑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改变了穷困面貌。这个地方过去是仪陇县的贫穷村,人均产粮300公斤左右,人均收入40~50元。现在却是“沧海桑田”般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一家一户自栽自养的蚕桑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如何让传统的蚕桑产业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问题.近年来,大丰市在草庙镇沿河村探索实践了"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规模栽桑、专业养蚕"的股份合作制栽桑养蚕新模式,成功地克服了传统栽桑养蚕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差、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养蚕收益率低的矛盾,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对此笔者就该栽桑养蚕新模式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迅速普及我县栽桑养蚕事业的发展,寻找投资省、收效快的途径,去年以来,我们着手调查了解社员家庭栽桑养蚕的可能性。在广泛的调查中,发现在熟悉栽桑养蚕技术的地方,大多数农户都乐于栽桑养蚕。他们说,栽桑养蚕是一项收入稳定的付业,现在落实了生产责任制,养一期春蚕就可解决全年的水稻生产投资。把蚕桑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万合公社地处赣江东岸中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全公社22个大队,256个生产队,5591户,30906人,男女劳力共11119个,有51482亩耕地,其中水田38617亩,旱地12865亩,平均每人负担1.5亩左右,是个田少人多的地方,有利于发展蚕桑生产。三中全会以前,全公社只有湖尾、南龙等大队集体养蚕,每年只养十一、二张,产茧量  相似文献   

16.
涪陵区李渡镇大堡村二组养蚕大户周治明,是在贫困荒地上依靠科技、通过勤劳,仅用三年时间就从一个贫困户成为远近闻名的“蚕桑专业户”.周一家3口人,承包耕地5.1亩.现有密植桑3.5亩、四边桑3000多株,良桑率达100%.1997年共养蚕16张,产茧600公斤,平均单产37.5公斤,收入7200元;共育小蚕361张,收入5054元,合计收入12254元,人平蚕桑收入4085元,蚕桑收入占整个农副产  相似文献   

17.
李长贵 《四川蚕业》2013,41(3):60-60
<正>张仲逊,阆中市裕华镇城隍垭村3社蚕桑大户,家庭人口4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4.33hm2,其中:旱地0.32hm2。2002年栽了桑园0.2hm2,初次走上了蚕桑发展之路。2007年他承包了本社土地1hm2,全部栽植"一步成园(桑树)",从此全身心地投入栽桑养蚕,2012年养蚕量达到40张。2013年又流转了本社的桑园  相似文献   

18.
19.
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我县在发展养蚕生产过程中,涌现出一批重点户。这些  相似文献   

20.
<正>大丰市刘庄镇竞赛村养蚕大户束必江,从1982年开始承包桑园养蚕至今,经历了25个春秋,桑园面积从最初的2亩发展到现今的12亩,全部为品种桑"育71-1",蚕茧价格从每市斤1.58元到18元,25年共饲养蚕种557张,生产蚕茧22174.4公斤,共育小蚕3209张,蚕桑总收入417517元;其中:2006年饲养蚕种46张,产茧3816斤,共育小蚕302张,全年蚕桑收入69195元,亩平5766元,是远近闻名靠栽桑养蚕致富的农民,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一方百姓都靠栽桑养蚕走上了致富之路。针对他25年对蚕桑事业忠贞不渝的追求和对蚕茧价格无论是低谷还是高峰从未出现过的动摇,笔者近期对他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表明,束必江发展蚕桑生产,得以持续稳步发展,主要得益于四大关键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