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粤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病毒标记物(HBVM)不同模式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7348例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用ELISA法检测乙肝二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对每一HBVM模式进行剖析。结果与结论:HBV感染者血清以HBsAg阳性率最高(92.58%),然后依次为抗-HBc(88.34%)、HBeAg(44.26%)、抗HBe(41.83%)、抗-HBs(3.93%);HBVM模式共有26组,其中以“大、小三阳”模式为主,共占71.39%。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11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e抗原抗体系统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HBeAg阳性者大多数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肝炎(CPH),而HBeAg(-)抗HBe(+)者较多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肝炎(CAH)、肝硬化、慢重肝或肝癌。抗-HBe(+)者的病情和预后较HBeAg(+)者严重(P<0.001)。抗-HBe(+)者可能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突变株感染所致。分析CHB患者血清e抗原抗体系统以及其它HBV标记物的特点,对估计其所感染的HBV类型、肝病轻重和预后好坏,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43例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与对照组21例,治疗组采用氧化苦参碱与常规药物联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疗程24周。用酶联免疫法测定HBeAg,聚合酶链免疫护增法测定HBV-DNA,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IV型胶原(CIV)、III型前胶原(PCIII)水平。结果:治疗组HBeAg转阴率36.4%(8/22),HBV-DNA转阴率54.5%(12/22)。血清HA、LN、CIV及PCIII明显降低(P<0.01)。结论:氧化苦参碱有较好的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HBV感染及获得性免疫的状况,为更好的防治乙型肝炎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健康体检人群血清中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995例健康人群血清中HBV抗原抗体系统五项指标阴性者为48.4%,抗-HBs阳性者为44.7%,感染指标阳性者为6.9%,出现10种感染模式:五项指标均阴性;抗-HBs阳性;HBsAg阳性;抗-HBe阳性;HBsAg、HBeAg、HBcAb三项阳性;HBsAg、HBeAb、HBcAb三项阳性;HBsAg、HBeAb两项阳性;HBsAb、HBeAb、HBcAb三项阳性;HBeAb、HBcAb两项阳性和HBsAg、HBcAb两项阳性.结论:健康人群HBV感染近年来明显下降而免疫力明显上升,但尚有近1/2的人缺乏免疫力,并存在少数传染性强的乙型肝炎患者;应提倡健康人群普种乙肝疫苗,即使注射了乙肝疫苗也要注意自身一般性预防,常规检测乙肝五项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高ALT基线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30例ALT水平升高(>5ULN)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口服拉米夫定100 mg,每日1次;对照组每次口服甘利欣胶囊150 mg及五酯胶囊22.5 mg,每天3次。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治疗初始2周两组均给予静脉滴谷胱苷肽及水溶性维生素。结果两组在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是100.0%vs83.9%、91.2%vs38.7%、85.3%vs32.3%(均P<0.01)。治疗12个月时,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及随访12个月时的持久应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是100.0%vs79.0%、94.1%vs32.3%、89.7%vs27.4%、70.6%vs19.4%(均P<0.01)。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没有发生ALT、HBV DNA反弹或病情加剧,而对照组有11例病情加剧,其中发生重型肝炎2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9例。结论拉米夫定对ALT高基线值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可阻止病情加剧,是慢性乙型肝炎一个较为理想的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α-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5例,治疗组采用α-干扰素与苦参素胶囊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α-干扰素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HBeAg与HBVDNA阴转率均为70.0%(28/40),明显优于对照组46.7%(21/45)和48.9%(22/45)(P<0.05);停药1年后,治疗组HBeAg与HBVDNA阴转率分别为72.5%(29/40)和75.0%(30/40)明显高于对照组42.2%(19/45)和44.4%(20/45)(P<0.01)。2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基本一致,但停药1年后,对照组ALT复常率(73.3%)低于治疗组(90.0%)(P<0.05)。结论:α-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乙型肝炎优于单用α-干扰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失效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和改用阿德福韦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拉米夫定失效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继续口服拉米夫定100mg/次,每天1次外加服阿德福韦酯10mg/次,每天1次,疗程1a;对照组则改服阿德福韦酯10mg/次,每天1次,疗程1a。结果在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0.6%vs32.4%,79.4%vs35.3%,29.4%vs8.8%,23.5%vs5.9%(P<0.05或0.01)。在治疗1a时治疗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5.3%vs61.8%、85.3%vs52.9%、41.2%vs17.6%、38.2%vs14.7%(P<0.05或0.01)两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拉米夫定失效的患者加用阿德韦福酯治疗优于改用阿德韦福酯治疗。  相似文献   

8.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38例 HBsAg 携带者和58例正常人血清中的HBV DNA 特异性片段,通过与 HBsAg 滴度及 HBV 血清标志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 HBV DNA 阳性率与 HBsAg 滴度呈正相关(r=0.981,p<0.005),与 HBeAg 减低,抗-HBe 产生以及其后的 e系统消失过程呈相应递减趋势。并且在单项抗-HBs 阳性的血清中,HBVDNA 检出率可达10%。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乙肝五项指标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Ag)与乙型肝炎五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对1249例携带不同血清学标志物的乙肝患者进行PreS1-Ag和乙肝五项项指标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HBcAb阳性组中,PreS1-Ag阳性率为71.1%;在448例HBeAg阳性标本中,PreS1-Ag阳性312例,阳性率69.6%;717例HBeAg阴性而HBeAb阳性的标本中,PreS1-Ag阳性195例,阳性率27.2%;在801例HBeAg阴性的标本中,PreS1-Ag阳性233例,阳性率29.1%。结论:PreS1-Ag作为HBV感染、复制的指标较HBeAg更敏感,与乙型肝炎的活动性有关,对乙肝五项指标检测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0.
PCR-SSCP技术在植物病毒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作为一种区分检测基因组之间微小差异的有效方法 ,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和适用于大样品量筛选的特点 .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条件优化及改进策略 .该技术在植物病毒学上主要应用于 :(1)分子变异 ;(2 )混合侵染的检测 ;(3)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PCR技术与植物病理学的结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在植物病原物检测、病原物定量、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以及其它植物病理学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自诞生以来,已在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得以不断的深入和发展。本就近年来研究和发展出现的一些特殊PCR技术,如:逆转录PCR、反向PCR、定量PCR、锚定PCR、重组PCR、长PCR、热起动PCR、免疫PCR、复合PCR、差向显示PCR等作一简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PCR法进行胚胎性别鉴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胚胎性别鉴定,可控制家畜后代性别比例,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早期胚胎性别鉴定的方法有,核型分析法,H-Y抗原法,X-连接酶检测法和PCR扩增法等。PCR法因其简单、快速、准确等优点,成为目前比较理想的胚胎性别鉴定方法。笔者对性别决定基因、PCR法胚胎性别鉴定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为寻找一种能广泛应用于食品检验、临床诊断的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较好、价格低廉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VTEC)的检测方法;对VTEC致病相关基因VT1和VT2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并设计2对特异引物,通过SYBR GreenⅠ多重荧光PCR反应法结合熔链曲线分析,实现对VTEC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性,能够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VTEC)进行有效检测,其最低检出限可达10cfu/g。利用该技术检测VTEC,具有快速、方便、准确、高效的特点,是一种适于检验检疫和兽医临床检验等领域的快速检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鹦鹉热嗜衣原体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鹦鹉热是由鹦鹉热嗜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C. psittaci)引起,并可由带病鸟类传染给人类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虽然有巢式PCR和多重PCR被开发用于C.psittaci的检测,但是这些方法较为繁琐.本研究应用了32株衣原体和嗜衣原体菌株,24株来自鸟类及人的肠道与呼吸道的细菌菌株,此外还使用606个禽鸟粪便、泄殖腔棉拭子及人体气管分泌物的临床样本.笔者以C.psittaci的MOMP基因(major outer membrane protein gene)为靶基因而开发了PCR检测方法.该最低能检测到100fgDNA(相当于10个衣原体)相当的鹦鹉热嗜衣原体.该靶基因区域涵盖了除C.pneumoniae、C.pecorum、C. trachomatis、C.suis和C.muridarum以外的鹦鹉热嗜衣原体所有的菌株及其他部分嗜衣原体菌株.606例临床样本中有29例鸟类粪便样本、25例泄殖腔棉拭子样本和2例人源样长检测为阳性.结果表明,该PCR检测法是检测鸟源鹦鹉热嗜衣原体的快速、敏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差异显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因分离可以从蛋白质水平、DNA水平及mRNA水平来进行操作。差异显示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是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用于克隆未知基因的方法。本文从其本原理出发 ,概述了其优缺点 ,并从引物设计、反转录酶与Taq聚合酶、阳性克隆、应用、差显的衍生等诸方面就差显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沙门氏菌PCR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改良热裂解法提取沙门氏菌基因组DNA,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对热裂解的时间进行了比较试验,对PCR检测的敏感性和所用引物的特异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煮沸时间为2 min即可获得满足PCR要求的基因组DNA;设计的引物特异性好,能专一性扩增出约500 bp条带;该引物灵敏度高,能进行有效检测的核酸最低起始量为129 pg.采用热裂解法提取沙门氏菌基因组DNA进行PCR快速检测技术大大缩短了沙门氏菌检测时间.  相似文献   

18.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原理,以华美生物工程公司生产的PCR试剂盒为材料,为学生实验课设计一套实验方案。既节约经费,又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本实验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Sex determining gene primers of Oriental White Stork were used to amplify sex-linked gene of the Red-crowned Crane‘s W chromosome-specific by PCR for sex identification. The sexes of 7 couples of grown Red-crowned Cranes and 15 youngs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DNA sequence analysis, the identity is 94.7-% between Red-crowned Crane and Oriental White Stork.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echnique is practicable for determining sex in the Red-crowned Crane.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食品源性分析中的应用,分析引物、荧光染料和探针的特点及其发展前景。[方法]介绍PCR、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该技术及荧光标记基团的特性,及其在食品源性成分鉴定方面的实际应用。[结果]通过完善DNA提取方法、优化反应体系、设计特异性引物或探针均能有效提高PCR检测的灵敏度及准确性。[结论]采用PCR、荧光定量PCR技术能有效地实现食品中源性成分鉴定,且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效率等优势,能满足实验室对食品中源性成分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