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河流域气象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河流域干旱频发,素有"十年九旱"的说法。文中基于海河流域537个格点1961-2010年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作为气象干旱指标,计算干旱频率、变化趋势率和干旱影响站次比。结果表明:50a来海河流域干旱呈加剧的趋势,其中春旱和冬旱减轻,而夏旱和秋旱加重;干旱影响范围呈波动扩大趋势;干旱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以及西部。 相似文献
2.
海河流域近50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海河流域1960—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方法将各站点的降水量展布到全流域,并采用M-K法计算Kendall倾斜度,分析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时间上,海河流域总体降水呈减少趋势,春季降水虽然呈增加趋势,但仍是少雨季节,夏季降水变化趋势缓慢,少雨现象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小,秋季降水逐渐减少,少雨现象出现的频率与春季相似,冬季出现极端降水情况,降水呈增加趋势,降水等级集中在极度少雨,另外,存在春夏连续少雨、秋冬连续少雨,甚至四季连续少雨的情况;空间上,整个流域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渐减少,春季五台山、天津变化显著,夏季全流域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且渤海西南地区增加显著,秋季全流域中东部分降水趋势下降显著,冬季全流域降水上升、下降趋势变化均较缓慢。 相似文献
3.
海河流域控制性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基于水量、水热、水沙和水盐平衡理论和河流生态功能性划分理念,构建考虑了河流基本生态、自净、输沙和生态景观等功能的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体系。以境内河流监测站水文数据为基础,研究海河流域控制性河流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结果表明:该区域地表水资源量尚不能满足河流自净水量,河流生态修复年需水量86.65×108m3/a,城市景观河流生态环境年需水9.0×108m3/a,采取节水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雨水、洪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和调配有望改善现状。 相似文献
4.
海河流域平原浅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动因与效应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本文从近几十年来海河流域降水量变化、山前拦蓄地表水和超采地下水三个方面 ,阐述了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动因 ,揭示了拦蓄和超采对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主导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催化作用 ,探讨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所带来的四个方面危害。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立足大陆尺度科学规划和利用水资源 ,并尽早开展相关基础科学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海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已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水资源的不断枯竭也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一直关注的问题。作为地下水管理的方法之一,建立了地下水数值模型。对海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开采初期状态作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该区域地下水年补给量为156.6亿m3,其中,山前侧渗17.5亿m3,降雨入渗补给136亿m3,河道入渗3.1亿m3;地下水的排泄途径为河道基流88.5亿m3,蒸散发50.1亿m3,排泄入海15.2亿m3,黄河内滩侧渗排出1.8亿m3,总排泄量为156亿m3,地下水收支基本平衡。地下水的总体流向为自北、西、南指向渤海湾,吻合于地形坡度变化。模拟结果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修复提供数据依据。模型也为下一步地下水大量开采状态的模拟提供初始水头条件、地质物理参数和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6.
7.
基于2000-2013年SPOT VGT/NDVI数据,结合土地覆盖类型数据,采用Slope趋势分析法和Hurst指数对海河流域近14年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状况、时间变化特点、空间变化趋势和可持续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流域内NDVI值总体较高,低值区只分布在环渤海湾地区及一些城市中心;2)时间变化上,近14年NDVI值在0.64-0.76之间波动,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3)空间变化上,植被改善区域远大于退化区域,且以明显改善为主;4)可持续性上,植被变化正向持续性较强,且以持续改善为主,占流域面积的89.11%。结合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来看,持续改善以林地、草地最为明显;持续严重退化的土地覆盖类型中,湿地和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最高。 相似文献
8.
海河流域1961~2010年干旱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海河流域内及其周边51个站的降水、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等气候因子日数据,采用相对湿润度指数方法揭示了流域50年不同等级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剖析干旱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再利用小波分析法研究流域相对湿润度指数距平的周期变化规律,预测海河流域未来的干旱化趋势。结果表明:时间上,流域轻旱频率最高,年代际变化上总体趋向干旱化;空间上,东北部为轻旱频发区;西北部的中旱频率较高;重旱主要集中于张家口、忻州、邢台等周边地区;流域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年代/年代际变化呈双降趋势,且后者减小速率相对较小,区域整体干旱化有减弱趋势。流域相对湿润度指数距平的时间序列存在10年尺度的显著变化周期,预计到2017年间海河流域总体仍处于干旱化阶段。 相似文献
9.
海河流域东南段地下水系统调蓄潜力大,调蓄能力强,由于调蓄水源欠缺,地下水的人工调蓄研究停滞不前。研究区近年修建的大量平原水库,为地下水的人工调蓄提供了水源条件。由于单纯依靠平原水库调蓄地表水,不仅侵占大量农田,还将产生诸如水资源浪费、土壤次生盐渍化等环境地质问题。利用地下水巨大的调蓄空间和有利的调蓄途径,凭借一定的回灌工程,将平原水库蓄存的地表水回灌至地下蓄存,同时解决了地下水调蓄的水源问题和地表水调蓄空间、蒸发及其他环境地质问题,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怀九河小流域生态系统近自然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怀九河小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地貌特征和水体特征三个方面入手,利用由22个定量指标组成的北京小流域生态系统近自然评价体系,对作为北京怀柔水库重要的入库河流-怀九河进行了实际评价。结果显示:怀九河17个小流域中仅有1个处于自然状态,6个处于近自然状态,8个处于退化自然状态,2个处于人工状态,总体受到了较大的人为干扰。并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呈现高度的一致性,为该体系的普及和推广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投资决策中无法全面定量评估投资和效益的不足,文中运用能值理论生态经济评价的研究方法,对额济纳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评价,分析了工程建设项目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成本和效益,并根据工程建设产投比比值,从生态经济评价的角度综合分析工程建设可行性。结果表明工程生态环境能值效益成本比为31.12,经济效益成本比为5.26,社会效益成本比为2.67,工程生态经济效益成本比为5.72,均远大于1,工程具有建设可行性。评价结果对人们全面的定性定量认识工程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燕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11):217-220
从新疆旅游业发展的旅游收入效应、旅游创汇效应以及旅游就业效益3个方面对近十年来新疆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旅游业在新疆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已被证实,旅游业是新疆发展潜力巨大、带动作用十分明显的产业;新疆旅游创汇均低于新疆出口创汇及同期全国旅游创汇的增长速度;新疆旅游就业效益与旅游业发达国家还有差... 相似文献
13.
吐鲁番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互促共进关系"。文中以吐鲁番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由18项指标构成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熵值赋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采用耦合关系模型对该地区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0-2008年吐鲁番地区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基本上稳步上升。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经历了中度协调、高度协调和极度协调三个阶段,协调程度以高度协调为主。从时间上,2000-2001年耦合协调度值0.3,属于中度协调;2002-2007年的耦合协调度值0.5-0.7,是高度协调;到了2008年耦合协调度值达到了0.8,出现极度协调的状况。说明该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处于均衡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由于绿洲经济自然资源依赖性的特殊要求,在可利用土地约束下经济结构与人口发展协调性对于绿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突出的重要性。石河子绿洲作为新疆绿洲经济的"缩影"与"窗口",其经济结构与人口发展的协调性同新疆绿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文中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绿洲经济与人口协调性评价指标,以石河子绿洲为例,对人口发展与经济结构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显示:新疆绿洲人口发展与经济结构协调性不强,进而提出增强二者协调性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且末绿洲水资源与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且末绿洲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耦合系统互动关系的分析和对该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利用模糊优选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转化为单一指标,采用模糊隶属度描述复杂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并结合且末绿洲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情况,研究且末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综合对且末绿洲2003年—2007年的水资源系统的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且末绿洲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尚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提升空间。研究成果可为且末绿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管理提供定量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人口-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该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模型对各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经济区人口和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人口综合发展水平近年来有所下降,而经济综合... 相似文献
17.
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动态关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78-2008年统计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耕地面积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短期内会偏离这种均衡;陕西省经济发展对耕地数量变化的解释水平为10%左右,预测期内不断增强,而耕地数量变化能够解释经济发展的35%以上,但预测期内先增强后减弱。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应集约利用土地,发展节地型产业和低碳经济,提高耕地占用的经济成本,加大财政强农惠农补贴力度。 相似文献
18.
根据忻州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1年的水质资料,对有监测资料的4个水功能区水质进行分析,分别就各水功能区水质类别、达标河长比率、污染物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4—2011年各水功能区水质类别有明显改善,达标河长比率上升趋势明显,但达标河长比率仍然偏低,2010年最高也仅为50%。通过主成份分析选取了 COD 、NH3- N 为水区功区水体污染的主要因子。8年间各水功能区 COD 、NH3- N 含量下降趋势明显,且各功能区表现出明显差异性,需要在区域水环境中进行针对性治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