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是一类来自共同祖先基因的小分子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4~16 ku,广泛存在于动物肠道、心脏、脑、脂肪和肌肉等多种组织的细胞内,占细胞内可溶性蛋白总量的1%~8%[1]。研究表明,机体内脂肪酸跨膜运输是被动扩散或由膜蛋白介导的过程,脂肪酸结合蛋白主要结合细胞内游离的脂肪酸(FA)和其他疏水性配体,并将其输送到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和细胞核等细胞器,进而调控脂肪酸氧化和甘油三酯及磷脂合成等脂代谢过程[2](图1)。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成员的命名是根据其首次分离或鉴定出的组织来命名的,例如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等。然而,很多组织中往往有多种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fabps基因)同时表达,研究者又对不同的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按阿拉伯数字命名[3],如fabp1基因(肝型)、fabp2基因(肠型)、fabp3基因(心脏型)等。 相似文献
2.
FK506结合蛋白51(FKBP51)是一种具有多种结构域,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免疫大分子,在机体免疫、类固醇激素的调节、癌症的发生和治疗以及抑郁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畜禽研究中发现该基因是免疫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文章对FKBP51基因的结构、分布及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摘要:为了探究饲料中不同磷水平对罗非鱼肠道磷和脂肪酸转运及甘油三脂沉积的影响,我们配制了3组不同磷水平的饲料,饲料中磷含量分别为1.21 %(LPD)、1.75 %(MPD)和2.66 %(HPD)),用配制的饲料投喂罗非鱼10周。结果显示:与LPD组相比,HPD组显著增加罗非鱼肠道钠磷协同转运体SLC34A2基因(95.7%)和蛋白(200.1%)的表达,增加肠道组织总磷含量(79.2%);HPD组上调脂肪酸吸收基因cd36、fabp1、fabp2和fatp1及甘油三酯合成基因dgat1的表达(11.2%~54.0%),下调脂肪酸转运基因apob-100的表达(37.7%),增加游离脂肪酸(NEFA)的含量(241.1%)。与LPD组相比,HPD组显著增加罗非鱼肠道组织甘油三酯(TG)的含量(42.9%)。 综上,我们的研究表明,饲料中高磷水平增加肠道组织TG的含量,上调脂肪酸吸收途径和抑制脂肪酸排出途径。我们的研究为深入揭示磷影响鱼类磷代谢及脂类代谢的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粘附是病原菌感染宿主的第一步,而粘附素在细菌的粘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病原菌一个重要毒力因子。随着对病原菌致病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在革兰阴性菌中发现了一类新的粘附素——三聚体自转运粘附素(trimeric autotransporter adhesions,TAAs)。这类粘附素广泛存在于变形菌门,是一类多功能的蛋白,经由细菌的Ⅴ型分泌系统分泌到菌体表面。被分泌到菌体表面的TAAs在大小和氨基序列上存在高度差异,但是它们在结构上却存在惊人的相似,即构成了一个头部-颈部-锚定区这样三聚化的类似于"棒棒糖"式的表面结构。文章就其结构、分泌机制和各区域功能进行了描述,以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生理特性,cDNA序列和蛋白质分子结构,组织分布与表达这三个方面叙述了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rockfish(Sebastes caurinus),银鱼(Chionodraco hama-tus),斑马鱼(Danio rerio),亚洲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大西洋鳕鱼(Gadus morhua)和欧洲黑鲈(Dicentrarchus labrax)中有关肠道Ⅰ型肽转运载体(PepT1)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设置持续投喂组(C,持续投喂8周)、饥饿再投喂组(R,饥饿4周+再投喂4周)和持续饥饿组(S,饥饿8周)3个处理组,研究3种不同饥饿处理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血清生化指标、糖原和糖代谢相关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影响,同时在此实验基础上研究草鱼在急性高糖负荷胁迫下的糖耐受能力、糖代谢相关酶和GLUT1的变化规律,旨在阐明草鱼在饥饿及再投喂处理条件下的糖代谢特征。选取初重为(125.35±0.54)g的草鱼,饲养8周后以30 mg/100 g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葡萄糖研究其糖耐受能力。结果显示,S组肝糖原和血清的血糖、甘油三酯含量均最低。饥饿处理对草鱼糖耐受能力影响显著,S组血糖含量在各时间点上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肝糖原在6 h达到峰值;饥饿处理对草鱼肝脏糖代谢关键酶影响显著,饥饿处理(S组)诱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PEPCK)活性上升但抑制丙酮酸激酶(PK)和果糖-6-磷酸激酶(PFK)的活性(P0.05),而饥饿再投喂(R组)后PEPCK、PK和PFK酶活性恢复到持续投喂(C组)处理水平。注射葡萄糖后S组肝脏GK酶活性增幅最大,PK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而R组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饥饿处理对草鱼肝脏和肌肉GLUT1表达影响显著,注射葡萄糖后,除R组肝脏组织外,其余各组草鱼肝脏和肌肉组织GLUT1表达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S组肌肉GLUT1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上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饥饿处理下,草鱼可通过消耗肝糖原和甘油三酯及降低肝脏糖酵解相关酶(PK和PFK)活性和促进糖异生PEPCK酶活性来应对饥饿胁迫,而饥饿处理可诱使GK和PK酶活性上升、促进糖原合成和激活GLUT1基因的表达和转运来缓解草鱼急性高糖负荷,从而提高其糖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7.
C1q是构成补体系统C1的重要成分,具有与配体结合的"球形"蛋白结构域,在结构上与肿瘤坏死因子十分类似.当 C1q 与免疫球蛋白 IgM 或IgG的Fc段结合后,C1q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C1r和C1s 的相继活化,并启动补体经典激活途径[1-2].C1q还具有清除凋亡细胞、识别病原和调节细胞生长等功能[3-6 ]....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相色谱仪对丁(鱼岁)肌肉脂肪酸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鱼肌肉中可检测到16种脂 肪酸,且以 C16、 C18、 C22三个系列脂肪酸为主;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26. 29%,不饱和脂肪酸占脂 肪酸总量的73. 71%,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53. 45%,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0. 26%。 相似文献
9.
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BC transporter)家族是最古老的膜蛋白家族之一,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体内,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对氨基酸、脂质、抗生素等物质进行跨膜运输,参与生物体内多种生理活动。目前,对软体动物ABC转运蛋白家族的鉴定,仅在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3种双壳类中有系统研究,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ABC转运蛋白家族的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尚未见报道。利用缢蛏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运用本地及NCBI在线BLAST程序、FGENESH+、SMART、Ex PASy、MEGA X、Mev 4.90和MapInspect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在全基因组水平系统地鉴定出52个缢蛏ABC转运蛋白,并对转运蛋白基因外显子数目、染色体定位等信息进行分析;通过系统进化分析,将缢蛏ABC转运蛋白家族分为8个亚家族,即ABCA~ABCH;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物种... 相似文献
10.
以经过连续多代抗寒选育获得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耐寒品系为实验材料, 克隆了尼罗罗非鱼水通道蛋白基因(AQP1)的cDNA序列, 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方法探讨了低温胁迫对罗非鱼AQP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尼罗罗非鱼AQP1 cDNA长度为1 098 bp, 包含36 bp的5′端非翻译区序列、783 bp开放阅读框(ORF)和279 bp的3′非翻译区序列, 编码261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 各物种间AQP1序列的同源性较高(96%~59%)。聚类分析表明, 尼罗罗非鱼首先与同属鲈形目丽鱼科的斑马拟丽鱼(Maylandia zebra)聚在一起, 再与其他硬骨鱼类聚为一类。实时荧光定量PCR 结果表明: 在水温从30℃逐渐降到10℃过程中, 肌肉和肝组织AQP1基因的表达量从20℃开始均逐渐下调。其中肌肉组织中, 与30℃时的表达量相比, 耐寒品系在20℃时表达量大幅度下调, 当水温为15℃时, 其表达量下调幅度为22.16倍。当水温降到10℃时, 其表达量下调了107.73倍。而对照组AQP1基因的表达量在15℃时, 下调幅度为5.38倍。当水温达到10℃时, 其表达量下调幅度为11.30倍。结果分析显示, 耐寒品系与对照组AQP1基因在低温条件下的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肝组织中, 当水温降到15℃时, 耐寒品系和对照组的表达量下调幅度分别为3.38倍、1.42倍。水温降到10℃时, 其表达量上调幅度分别为18.85倍、9.01倍。结果分析表明, 低温条件下耐寒品系与对照组AQP1基因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 AQP1表达对温度敏感, 耐寒品系较高的耐寒能力与其在低温条件下的肌肉组织大幅上调表达有关。由此可见, AQP1基因在罗非鱼低温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是潜在的研究罗非鱼耐寒机制的候选基因之一, 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罗非鱼的耐寒分子机制和开展鱼类抗逆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牛磺酸转运蛋白(Taurine transporter,TauT)是牛磺酸跨膜转运的重要载体,在鱼类的生长、代谢及性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体质量(12.85±0.46)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TauT cDNA蛋白质编码区序列。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TauT cDNA蛋白质编码区为1 881bp,编码62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70 126.80Da,与已克隆的其他鱼类的同源性很高,而与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同源性较低。在水温(27±2)℃下,给斜带石斑鱼投喂含牛磺酸0%、0.5%、1%和1.5%的饲料28d后,用Realtime PCR法检测不同组织中TauT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TauT mRNA在所测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肝脏、心脏、脑表达水平最高,肾脏、鳃、脾脏次之,肠道、肌肉、脂肪组织最低。牛磺酸添加组中组织TauT 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1.0%和1.5%两组间差异不明显,但均高于0.5%组。饲料中添加牛磺酸能促进斜带石斑鱼组织中TauT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蜕皮抑制激素(molt—inhibiting hormone,MIH)属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crustacean hyperglycemic hormone,CHH)家族。MIH抑制Y-器官蜕皮激素的合成。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眼柄总RNA为模板,根据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1(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 molt—inhibiting hormone-1,Ers—MIH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RT—PCR的方法获得了Ers—MIH1基因成熟肽的c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Ers—MIH1基因成熟肽编码区含有228bp,编码75个氨基酸残基,与已发表的序列一致。将该cDNA片段插入到中间载体pMD18-T中,酶切后再将该片段插入到pGEX-4T-1表达载体中,构建成表达质粒pGEX-4T—MIH1。在BL21细胞中经IPTG诱导表达,得到GST—MIH1的融合蛋白。SDS—PAGE分析表明,经0.1mmol/L IPTG诱导4h,发现大量GST—MIH1融合蛋白表达,在分子量(Mr)为34kD处有1条特异的蛋白质条带。中华绒螯蟹蜕皮抑制激素1融合蛋白的成功表达为进一步深入研究MIH在中华绒螯蟹蜕皮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了解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L-FABP基因)在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营养调控、脂肪酸代谢和免疫应答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以棘头梅童鱼全基因组组装数据为基础,获得L-FABP基因的含开放阅读框的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及进化关系,采用荧光定量(qRT-PCR)技术研究了不同组织中L-FABP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L-FABP基因cDNA序列为475 bp,其中5’非翻译区为51 bp,3’非翻译区为40 bp,开放阅读框为384 bp,编码127个氨基酸。其结构由10个β-折叠链和2个α-螺旋链组成,在氨基酸3~126位点间具有保守的脂质/胞质性脂肪酸结合结构域。棘头梅童鱼L-FABP基因与大黄鱼、条纹狼鲈同源性较近,与绿河鲀、尼罗罗非鱼和斑马鱼同源性较远。L-FABP基因在棘头梅童鱼肝脏、肠道、眼、大脑、心脏、肌肉、胃、鳃、脾脏、头肾和中肾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脏中的L-FABP相对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 相似文献
14.
牡蛎疱疹病毒(ostreid herpesvirus-1,OsHV-1)是引起多种双壳贝类特别是牡蛎大规模死亡的致死性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主要危害牡蛎、扇贝、菲律宾蛤仔及魁蚶等种类,对贝类养殖业造成重大的损害。在我国,也存在2个对贝类危害较大的OsHV-1变异株。文章综述了OsHV-1的分类与命名、病毒形态学、理化性质、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及病毒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核糖体蛋白S5(ribosomal protein S5,RPS5)是真核生物核糖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RPS5功能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RPS5的晶体结构及其在核糖体结构上的分布特点;RPS5与蛋白质的翻译;RPS5具有DNA连接蛋白Ⅱ的功能;RPS5具有转录延伸因子3(EF-3)的功能;RPS5与物种进化;RPS5突变体的研究。本文对RPS5基因的研究概况及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Dmrt1重组蛋白注射卵巢后基因表达调控, 探讨Dmrt1在半滑舌鳎性别决定与分化中的功能。实验利用原核表达系统(Pet-32a)对半滑舌鳎Dmrt1基因进行重组表达, 并通过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重组目的蛋白(Pet-32-dmrt1)。重组蛋白注射卵巢后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 Cyp19a和Foxl2在6~24 h内两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下调, Sox9a基因表达量在6~24 h内有显著上调, 但48 h后3个基因的表达量逐渐恢复正常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证实, Dmrt1重组蛋白具有生物活性, 且对性别相关基因表达调控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性别决定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黑斑原肌肉营养成分,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黑斑原种质资源,分析采自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昂仁县境内(N 29°27′58.72″,E 86°54′36.06″)体质量为(158.92±24.10) g的黑斑原肌肉脂肪酸和无机盐组成成分。试验结果显示,黑斑原肌肉(鲜样)中含有16种脂肪酸,其中总饱和脂肪酸8种,总量为1015.7 mg/kg,单不饱和脂肪酸2种,总量为494.4 mg/kg,多不饱和脂肪酸6种,总量为1148.3 mg/kg,必需脂肪酸含量为108.37 mg/kg,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为960.08 mg/kg。黑斑原肌肉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和血栓形成指数分别为0.40和1.18。黑斑原肌肉中共检出无机盐元素19种,其中K含量最高,为4061.23 mg/kg,V含量最低,为0.01 mg/kg,其中Ca∶P为1∶164,Na∶K为0.33∶1。对黑斑原肌肉中部分无机盐元素进行了风险评估,Zn元素风险指数最大,最大风险指数为16.13%~39.53%,Se元素的风险指数最小,最大风险指数为0.02%~0.03%,所评估的几种无机盐元素风险指数均在安全范围之内。综上,黑斑原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无机盐元素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和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由于极地独特的地理、气候及环境特点,使得极地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具有新颖性与多样性。采用3种选择性培养基的稀释平板涂布法,从南极普里兹湾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得到4株真菌菌株,经过形态学、18s r DNA-ITS序列分析,分别鉴定为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sp.NJF1、曲霉Aspergillus sp.NJF3、枝孢霉Cladosporium sp.NJF4和Cladosporium sp.NJF6;对其中的曲霉NJF3、枝孢霉NJF4和NJF6等3株真菌开展了蛋白磷酸酶含量和大田软海绵酸OA对该酶的抑制作用测试,并分析了菌株提取物中的脂肪酸成分。结果显示:NJF3、NJF4和NJF6有很好的蛋白磷酸酶活性,以蛋白磷酸酶-PP为外标,测定酶含量分别为0.732 2 U·g-1、0.678 U·g-1和1.229 2 U·g-1,且100 n M OA对NJF3和NJF4蛋白磷酸酶有一定抑制作用,而NJF6需要200 n M OA才可以轻微抑制其蛋白磷酸酶活性;3株真菌的脂肪酸成分以油酸为主,相对含量分别达到32.4%、37.2%、40.1%,而NJF4和NJF6还含有较高含量的亚油酸,相对含量分别达到27.3%、29.8%。本研究可为下一步开展菌株的酶、天然代谢产物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黄鳝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本文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归纳研究,概述黄鳝性逆转、生长与年龄、食性、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毒性试验、内分泌腺、染色体组型等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血蓝蛋白又称为血蓝素,是某些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血淋巴中存在的一种游离的蓝色呼吸色素。研究发现,血蓝蛋白具有多种生理生化功能和开发价值。对血蓝蛋白的分布、结构特点、生理生化功能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为血蓝蛋白的深入开发与利用提供借鉴和支持。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