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
根据2002年11月和2006年11月对廉江龙头沙人工鱼礁区进行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的结果,初步评估人工鱼礁建设对礁区及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的养护效果.结果显示:投礁后,礁区内资源种类(特别是鱼类)增加明显,由投礁前的9种增加到23种,增加了1.56倍,而对照海区资源种类(特别是鱼类)明显减少,由投礁前的26种减少至15种,减少了42.31%;投礁后各类资源的资源密度明显比投礁前高,礁区内和对照海区总资源密度分别比投礁前增加了9.25倍和1.06倍;投礁一年多来,礁区内已初步形成新型的人工生境,头足类成为礁区内的新增优势类群,杜氏枪乌贼成为对照海区的第一优势种,初步显示出人工鱼礁对游泳生物(特别是鱼类和头足类)的诱集效果,并且这种效果已波及到礁区邻近海域.  相似文献   

2.
澄海莱芜人工鱼礁集鱼效果初步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2003和2007年分别对澄海莱芜人工鱼礁区进行了投礁前的本底调查和投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的资源密度明显比投礁前高,增加了25.63倍;礁区海域各类资源种类均比投礁前丰富,总种数由投礁前的23种增加至41种,比投礁前增加了0.78倍,其中,蟹类种数增加最多,增加了1.75倍;在本底调查中没有出现的经济种类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和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在跟踪调查中已成为主要优势种;Shannon—Wienver多样性指数(H’)在礁区和对比区均比投礁前有所增加。表明鱼礁投放后,鱼礁区集鱼效果和群落结构明显改善,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海州湾人工鱼礁养护资源效果初探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20 0 3年 7月至 2 0 0 3年 12月在连云港海州湾投放了第一批人工鱼礁 ,2 5 0个单体大礁 ,75 0个小礁体 ,30只船礁 ,共计 135 30m3 (空方 )。为了探讨海州湾人工鱼礁投放后鱼礁区的渔业资源养护情况 ,对该海区进行 6个航次的调查 ,投礁前调查 3次 ,投礁后调查 3次。调查结果表明 :人工鱼礁投放后鱼礁区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均有所增加 ;鱼礁区CPUE比投礁前增加 1倍左右 ,其中鱼类的CPUE增加最多。鱼礁区比对照区相对应时期的CPUE要高许多 ;优势资源种类也有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海州湾人工鱼礁大型底栖生物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海州湾人工鱼礁建设已经开展了4年,为了解海州湾人工鱼礁投放前后礁区大型底栖生物的变动情况,对礁区大型底栖生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94种,其中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鱼类是构成人工鱼礁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三者占总种类数的88.30%。投礁前人工鱼礁海域共调查发现大型底栖生物32种,投礁一年后增加到38种,投礁后第四年增加到44种。投礁前人工鱼礁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0.560 3 g/m2和0.207 5 ind/m2,投礁一年后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增加到1.127 g/m2和0.387 5 ind/m2,投礁后第二年和第四年的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也均高于投礁前。投礁前人工鱼礁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投礁后底栖生物群落系统出现扰动,鱼礁区的底栖生物群落系统处于一个暂时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5.
根据天津海域活牡蛎礁区人工鱼礁区2012年5月份的本底调查和2012年8月份、2013年5月份和8月份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跟踪调查数据,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了投礁前后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健康状况指标(Exergy值)投礁后高于投礁前,但差异不明显(P0.05)。聚类分析表明,本底调查和跟踪调查样方分区明显,表明鱼礁投放后,鱼礁区群落结构明显改善。投礁后物种种类数和总生产效益的增加说明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大亚湾西北部,2007年12月25日完成投礁9.51×10^4m^3,礁区面积2.75km^2。分别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春季,采用拖网和刺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1次建礁前的本底调查和2次建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礁区2次拖网跟踪调查的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2.13倍和2.50倍,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3.38倍和8.19倍,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11.57倍和23.39倍。礁区2次刺网跟踪调查礁区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的2.29倍和3.14倍,平均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5.51倍和9.49倍,平均尾数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11.33倍和10.06倍。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水域生物资源量声学评估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深圳市东部大亚湾海域,2007年3月20日开始投礁,12月25日正式完成全部工程施工任务,建礁体积9.51万km3,礁区面积966 m×2 851 m.从2007年4月到2009年5月,使用科学鱼探仪(EY60型,120 kHz,Simrad)先后在不同季节对大亚湾杨梅坑生态调控区的礁区内和礁区外水域进行了6次声学调查,共获取有效声学航程122.54 n mile,以了解建礁后该水域生物分布和资源量密度变化情况.调查中设站点进行生物学拖网采样以辅助声学评估.利用Echoview声学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合历史资料记载的生态、资源特点以及本研究中拖网生物学数据,以0.5 n mile为间隔输出积分值,并对该海域的生物资源量密度和生物资源量进行评估.声学评估结果表明,第1航次春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41×103 kg/n mile2和28×103kg/n mile2,第3航次春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16×103 kg/nmile2和10×103 kg/n mile2,第4航次夏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65×103 kg/n mile2和3×103 kg/n mile2,第5航次秋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水域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165×103 kg/n mile2和45×103 kg/n mile2.结果表明,礁区内水域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高于礁区外水域,并且随着建礁时间的推移,礁区内水域的生物资源总量基本呈增长趋势,同时礁区内的声学评估种类也明显增加.根据拖网生物学数据,建礁后优势种中的优质经济鱼类种数增加明显,如黄斑蓝子鱼和日本金线鱼等,说明人工鱼礁的建设有效地改良了渔业资源结构.  相似文献   

8.
采用地笼网与流刺网对山海关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进行了春秋两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的重要经济品种为许氏平鮋、大泷六线鱼、矛尾刺鰕虎鱼,春季礁区内许氏平鮋、大泷六线鱼、矛尾刺鰕虎鱼的单位捕捞努力量分别是对照区的8.12倍、3.29倍和1.96倍,秋季礁区内是对照区的3.04倍、3.96倍和1.59倍。礁区内的尾均体质量普遍比对照区要大,春季礁区内的许氏平鮋较对照区高出60.92%,大泷六线鱼高出5.83%,矛尾刺鰕虎鱼高出33.33%,秋季礁区内的许氏平鮋较对照区高36.72%,黑鲷高出36.72%,大泷六线鱼高出5.27%。调查结果显示,人工鱼礁区重要经济资源已得到有效养护,增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生态环境的变化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章守宇 《水产学报》2006,30(4):475-480
根据2003-2004年对海州湾人工鱼礁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运用对比方法,分析了该海域的水质、底泥和浮游生物等在人工鱼礁投放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鱼礁投放所产生的上升流将沉积于底泥的氮营养盐携带至上层,使得鱼礁区的海水特性由氮限制转变为磷限制;鱼礁区与对照区点的浮游植物组成相似度由投礁前极高的0.963下降到投礁后3个月的0.863和7个月后的0.685,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鱼礁区的浮游动物个体增重率明显,达到了对照区的5倍之多,十分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增殖,人工鱼礁对于海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得到了确认。  相似文献   

10.
人工鱼礁区的增殖鱼类资源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9年春季采用地笼网分别对山东省西港小石岛、牟平养马岛、威海寻山和日照前三岛附近人工鱼礁区及对照区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的鱼类种类数比对照区增加了1.8倍,平均数量和平均质量分别比对照区增加了3.5倍和1.9倍.人工鱼礁区的主要优势种为岩礁性鱼类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鲉.人工鱼礁区鱼类资源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的均值分别大于对照区相应生态指数数值.人工鱼礁的建设可以增加鱼类资源的种类、数量及鱼类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三横山人工鱼礁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诱集效果初探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汪振华  章守宇  王凯  赵静  许敏 《水产学报》2010,34(5):751-759
为了解人工鱼礁投放对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简称FM,以下同)的诱集效果,分别于2007年5、9月和2009年3、5、7月对上三横山人工鱼礁B区与泥底区进行了拖网本底和跟踪调查,并于2009年1-8月对下三横山人工鱼礁A区与鳗头山岩礁和泥底区进行了刺网调查。采用CPUE、Margalef种类丰富度d、经济种类数变化、Whilm多样性指数H′′等反映FM的资源状况。结果显示,(1)鱼礁A区和岩礁区在CPUE、种类丰富度、经济种和多样性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者各指标与泥底区皆存在显著差异(P<0.05);(2)鱼礁B区,投礁后CPUE和经济种类数都明显高于投礁前也大于同期对照区,差异显著(P<0.05);礁区平均丰富度水平高出同期对照区31.1%(P<0.05);多样性水平相对投礁前和对照区都有一定提高,但尚无显著差异(0.05相似文献   

12.
于2011年7月(投礁前)和2012年7月(投礁后)在象山港人工鱼礁海域进行网采浮游植物调查,采用群落结构特征公式及灰度关联分析方法,探讨了鱼礁区与对照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以及鱼礁区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关联度的变化。结果显示:投礁前除均匀性指数J'外,对照区浮游植物种类数(4门21属33种)、丰度(56.50×103cells·m-3)及多样性指标(H'=2.85、d Ma=1.02)均比鱼礁区(4门19属30种、40.57×103cells·m-3、H'=2.67、d Ma=0.76)高;投礁后鱼礁区(3门17属27种、275.35×103cells·m-3、H'=1.14、d Ma=0.62、J'=0.34)各指标均较对照区(3门16属23种、234.66×103cells·m-3、H'=1.02、d Ma=0.58、J'=0.29)高,且鱼礁区优势种间的优势度差异较对照区的大;投礁前后鱼礁区各生态因子与浮游植物丰度的关联度不同,投礁前氮营养盐及COD对藻类生长影响较大,投礁后透明度的降低影响了藻类对氮营养盐的吸收,促进了硅酸盐对藻类的影响。综上所述,初步认为象山港人工鱼礁的投放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13.
于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在荣成俚岛开展人工鱼礁投放前海域本底调查和投放后效果调查,分析比较了鱼礁区游泳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种类丰度、CPUE和海藻等在人工鱼礁投放前后的变化。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后,游泳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总数、种类多样性指数和丰度均有所增加,分别是投礁前的1.78倍和1.32倍、1.47倍和1.22倍、1.68倍和1.62倍。游泳动物CPUE比投礁前增加1.39倍左右,其中鱼类的CPUE增加最多,尤其是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鲇等岩礁性鱼类,分别是投礁前的2.18倍和5.67倍。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有所增加,但CPUE略有减少。礁体上附着生长了马尾藻和海带等藻类。综合分析认为,人工鱼礁对游泳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聚集和养护效果显著,鱼礁的投放也有利于海藻的附着、生长和藻场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2年朱家尖建礁水域的本底调查和2005~2006年4个航次跟踪调查数据,初步探讨了朱家尖人工鱼礁海域投礁前后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组成、优势种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投礁后出现的种类数为投礁前的2.8倍,鱼礁海域采集到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53种,由鱼类、甲壳类和软体类3大类组成,鱼类和甲壳类分别占调查种类的49%和45%;投礁前后,甲壳类优势种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低值虾类转变成以日本(Charybdis japonica)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等经济虾、蟹类为主;甲壳类为拖网渔获的主要构成部分;投礁前后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组成具有相近的群落多样性测度值,但皆未达到中等相似水平,优势种在不同月份差异大。人工鱼礁的建设使石首鱼科种类和岩礁性鱼类增加明显,鱼礁生境既具有维持固有种类的优势,还可为更多生物提供栖息地。  相似文献   

15.
养马岛人工鱼礁区生物群落结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2213采用VideoRay ProIIIXE水下机器人对养马岛-17m深海域石块礁区和米字型构件礁区生物群落进行补充调查。礁区视频观测到游泳生物4种、底栖生物3种、附着生物3种及固着生物2种。刺参全部分布于石块礁区,半年石礁区小个体刺参生物量低,活动不明显,而2年石礁区内100g以上刺参密度达O.96ind]m3;大量许氏平鳓被诱集于米字型构件礁区中上部,密度高达4.89ind/m3。对半年石礁A区采样石块显微观测,发现附着生物多样性明显。对比本底区,人工鱼礁区增殖渔业生物资源显著,丰富生物多样性效果明显,且增殖效果与建礁时间正相关,礁体表面组建新的生物群落。建议该区增加箱型构件礁比例,投放大规格刺参苗种增殖,合理利用光照和温度梯度,建造以集鱼功能为主,增殖刺参、海藻功能为辅的大型堆投构件礁带,实现人工鱼礁渔业资源保护、增殖与休闲游钓等多种功能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7年4月、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海域进行的3个春季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研究了投礁前后杨梅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年际变动。结果表明,杨梅坑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51种,以硅藻种类最多;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不大,但优势种的年际更替明显;丰度呈上升趋势。K优势度曲线的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群落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2008年5月〉2007年4月〉2009年5月,前后3次调查群落多样性差异较大。聚类(cluster)及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scaling,MDS)显示,3次调查中杨梅坑海域东部、中部、西部的站位倾向于分别聚类在一起,研究的区域可能受海流影响较大;礁区与对照区的差异不明显。冗余分析(redundancyanalysis,RDA)表明,水温和水深、盐度、总悬浮物是影响该海域浮游植物栖息密度及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人工鱼礁投放对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于2018年9月对2014年投礁人工鱼礁区、2018年6月新投礁区和对照区进行表层沉积物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和环境因子测定。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16S rRNA基因V4~V5区进行测序,并结合环境因子分析细菌群落的结构变化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投礁2个月后,新投礁区的细菌群落结构逐渐与鱼礁区趋于一致,鱼礁区和新投礁区细菌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对照区,且差异显著(P<0.05)。从门类上看,变形菌门是渤海湾沉积物中丰度最高的菌种,对照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低于其他2个区域,厚壁菌门和蓝细菌丰度显著高于其他2个区域。从种类上看,对照区细菌种类明显多于其他2个区域,鱼礁投放使细菌种类发生了聚集,硫氧化菌丰度显著降低,海洋伍斯菌和脱硫细菌丰度显著升高。环境因子检测表明,与本底值和对照区相比,人工鱼礁的投放使海域底泥的粒径变小,夏季溶解氧和硫化物含量降低。功能基因和影响因子相关分析表明,鱼礁区底泥细菌的硫还原反应影响了礁区的环境,同时礁区环境的改变也影响了菌群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工鱼礁种类的划分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吝  刘同渝 《渔业现代化》2005,(6):22-23,25
人工鱼礁的种类多种多样。如何划分人工鱼礁的种类?到目前为止尚未有标准的划分方法。我国人工鱼礁的种类一般根据投礁水深、建礁目的或鱼礁功能、造礁材料和礁体结构这四个方面来划分叙述。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北戴河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的建设效果,通过海洋调查,对比分析了人工鱼礁建设前后该海域水质环境、沉积物状况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投礁后的海域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其中水质指标中,溶解氧含量较高,而氨氮含量较低;浮游动物的丰沛度高于对照区;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无论种类组成还是丰沛度均高于对照区。  相似文献   

20.
威海寻山人工鱼礁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4月30日对威海寻山人工鱼礁投放海域5个礁区及1个对照区底栖生物群落进行对比调查。共鉴定出底栖生物31种(礁区31种,非礁区1种),隶属于4门24科,软体、环节、节肢动物门为优势类群,其中软体动物门14科20种,占总种数的64.51%。多种生态学指数计算底栖生物群落的特征值,发现礁区与非礁区在底栖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差异显著,礁区物种多样性更为丰富,群落结构更趋复杂,建礁效果明显:建礁后礁区底栖生物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礁区平均生物量(95.4 g/m~2)明显高于非礁区(1.78 g/m~2),是后者的53.60倍;非礁区多毛类数量较多,礁区生物平均丰度与非礁区基本持平。礁区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度指数分别为4.34和5.34。McNaughton物种优势度指数显示礁区杂色蛤、凸壳肌蛤、双带核螺等贝类为丰度优势种。Jaceard种类相似性指数仅0.032(0.5),底栖生物区域性分布较为明显,两区域物种相似度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