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提高单板干燥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对单板干燥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节能措施与途径。提出利用单板干燥尾气余热回收系统,以减少尾气直接排入大气时的热量损失,对尾气余热回收利用;提出蒸汽梯级利用回收冷凝水的热量,达到对冷凝水余热回收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长波红外技术是七十年代以来在我国大力推广的节能新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行业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对于干燥木材的效果问题尚有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对干燥薄的单板,与常规蒸汽干燥相比,确具有良好的干燥条件。林口林业局于八○年研制一台辊筒式远红外线单板干燥机,当年投产使用。根据几年的生产实践,认为电热远红外线干燥单板是可行的,而且在现阶段是较先进的一种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3.
辊压连续式单板干燥机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板干燥机是单板及胶合板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设备之一,单板干燥质量直接影响贴面板、胶合板产品质量。辊压连续式单板干燥机的设计,主要是利用国际上最新的加压接触式单板干燥技术,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单板在上下两条钢带的夹持下经过预热管的预热使钢带和单板温度趋于一致,而后进入干燥滚筒之间进行快速干燥。由于钢带与滚筒之间具有一定的压力,使单板在被夹持的状态下进行连续干燥,因此可以使干燥后的单板平整、含水率均匀,干燥质量和干燥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并且具有高温滚筒与湿单板直接接触传热,热效率高,热损失小,大大减少热能损耗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利用柔性垫网接触式间歇干燥单板的方法对杨木单板进行干燥的生产性试验.通过生产性试验验证了此方法较佳生产工艺条件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采用双面配置柔性垫网是合理的,排汽作用显著,干燥后单板含水率均匀,效果良好.(2)接触式间歇干燥单板,当单板芯部达到汽化温度(100℃)时,热板开启排汽时间越早,越利于单板表面自由水的快速排除,有助于提高单板干燥速度和质量.(3)接触式间歇干燥单板,其质量优于接触式连续干燥单板,更优于采用空气对流式干燥单板的方法.生产性试验证明,此方法为解决单板干燥变形(尤其是速生树种材单板变形)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其生产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总结单板干燥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单板干燥理论、干燥工艺和单板特性对单板干燥的影响,以及单板干燥中的能源消耗,提出了单板干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温导热油炉在木材单板干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尽  曲雪岩 《林业科技》2004,29(4):36-37
针对蒸汽锅炉在木材单板干燥过程中应用的弊端,提出以高温导热油炉替代蒸汽锅炉,以导热油为栽体对木材单板进行干燥。试验结果表明,蒸汽改为导热油,传热效果突出。传热平稳,工作效率提高40%,节能44%,且干燥质量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在胶合板和单板层积材的生产过程中,单板干燥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为了系统理解和改进单板的干燥工艺,文中从单板干燥机在干燥过程中的能量分析以及单板在干燥过程中所发生的传热传质现象2个方面对单板干燥过程中的热力学现象进行了综述,明确这2方面的热力学分析可以优化单板干燥机能量的利用、提高单板的干燥质量,并对单板干燥过程的热力学分析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产常用单板干燥机的热能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 解当前单板干燥设备的能量利用情况,结合生产常用单板干燥设备及实际干燥工艺,对3类国产及进口的单板干燥机,进行热能利用分析.结果表明:单板干燥机排出的湿空气热量占总能耗的60%以上,是优先考虑的关键节能环节;排出的冷凝水能量及干燥机泄漏的热能,亦分别占干燥机总能量消耗的10%~17%.针对上述结果,提出进行设备节能改造、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美国农业部林业局林产品实验室为了确定连续式加压单板干燥的技术可行性,对模式单板加压干燥机进行了研制。并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与辊筒式干燥机进行了比较。模式单板加压干燥机兼备热风式干燥机的连续作业和板压式干燥机的加压抑制作用,是将单板直接接触在按顺序排列旋转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胶合板生产中单板干燥是薄弱环节,单板干燥机生产效率和热效率普遍较低,影响这个问题的因素很多。下面就合理调整单板干燥时间、重视排湿管阻尼器(挡板)的调节及在干燥开始区段实行加速干燥等问题作一简要的讨论。一、合理调整单板干燥时间目前在单板干燥生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片面强调杜绝“过湿”单板的产生,因而导致单饭干燥时间普遍较长,干燥后的单板有相当数量“过干”。这不仅影响单板干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