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进行研究,以期为研究区缓解用地紧张、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以三峡库区腹地的5县为研究区,首先对低丘缓坡范围进行了界定,然后基于ArcGIS 10.1软件,对研究区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了评价,基于评价结果,提取出生态源地,接着应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把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分布图与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空间分布图进行了叠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低丘缓坡面积共计3 930.90 km~2,禁止开发型、限制开发型、适度开发型和优先开发型,其面积分别为1 182.02 km~2,1 775.19 km~2,835.71 km~2,137.98 km~2,研究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大部分属于禁止开发型与限制开发型,适宜于开发利用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面积较小;对4种开发利用类型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适宜了相应的开发利用建议。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促进研究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以重庆市江津区的低丘缓坡土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开发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潜力,采用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评价了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结果表明:江津区低丘缓坡地的理论潜力面积为137 652.55hm~2,可实现潜力面积为31 428.37hm~2,宜农、宜建和宜林面积分别占低丘缓坡地的74.19%,11.27%和14.53%。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能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变原有的生态服务价值。其中,生态服务价值贡献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生态服务系统工程中贡献最大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可以增加617.88万元/a,生态服务价值发生了正向变化。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既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提升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理效益项目后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38,自引:10,他引:28  
论文借鉴多目标多层次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以宁阳县伏山土地整理项目为例,构建了包括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景观与生态环境效益指标的土地整理效益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互校正的方法综合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根据评价指标对项目成功度的效应建立各评价指标的模糊分布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得到土地整理效益项目成功度的评价结果。研究结果可供土地整理项目后的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低丘缓坡区水土流失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省低丘缓坡区有土地资源3万8235km^2,对浙江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阐述浙江省低丘缓坡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领域及发展趋势,分析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水土保持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了全面掌握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更准确地对土地集约利用合理程度进行评价,从经济、空间、生态3个方面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度评价指标体系,应用FAHP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综合指数法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度的复合评价模型,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度进行定量计算、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度综合分值为78.67,土地集约利用总体上较为合理,经济效益和空间效益集约合理度水平一般,生态效益集约合理度很好。最后根据评价结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该研究结果可为定量评价土地集约利用合理程度提供参考,为区域土地利用、发展定位、规划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理成功度评价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措施,但其实施中的每个环节质量对于土地整理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以肥城市国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土地整理成功度进行评价,以探讨土地整理成功度评价的方法。论文选择了组织、方案和实施3大指标12个因子构建了土地整理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特尔菲法对指标和因子进行量化和权重的确定,采用指数和法计算因子、指标和项目的成功度。结果表明:该项目组织成功度为0.70,指标实现程度为基本成功,其主要原因为法人独立性、统一性较差,微观控制能力比较弱,影响了项目的责任落实,对项目实施造成了较大影响。项目方案成功度为0.74,指标实现程度为基本成功,其主要原因为设计方案未公示,与实地结合度不够,造成方案的变更。实施成功度为0.94,为完全成功。项目成功度为0.83,说明该项目土地整理完全成功。实证研究证明该研究确定的土地整理项目成功度评价方法科学、可靠。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与灰色星座聚类的巢湖流域土地整治分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土地整治分区是土地综合整治与规划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该文以巢湖流域为例,从自然条件、区位优势、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4个方面因素考虑,构建分区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采用GIS空间数据可视化对指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星座聚类法将研究区划分为4种整治类型区,根据综合指标值的排序和最大相似性原理、自然空间连续性对分区结果进行调整。研究认为,Ⅰ区(生态涵养型土地整治区)应着重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整治模式;Ⅱ区(城镇发展型土地整治区)应依据城市发展需求以服务城市的郊野公园生态化土地整治模式为主;Ⅲ区(基本农田型土地整治区)应以提高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为主;Ⅳ区(综合整治型土地整治区)应以迁村并点、内部挖潜为主进行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综合土地整治。研究结果可为巢湖流域制定土地整治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合理可行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为不同条件下露天采石场选择最佳复垦模式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3种土地复垦模式中适宜性评价因子的权重。[结果](1)选择地形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3个层面中采场边坡坡度、采场岩壁粗糙度、植被覆盖度、有效土层平均厚度、年均降水量、社会经济水平、距城市距离、采石场集中连片度这8个因素作为适宜性评价因子,构建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2)以焦作市北山露天采石场复垦为缝山针国家矿山公园为例进行验证,评价体系分析结果与现有采石场土地复垦模式相一致。[结论]本研究提出的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可以较好地指导露天采石场的土地复垦工作。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位和"反规划"思想的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深入了解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情况并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提供依据,该研究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根据城市土地现实生态位与最适宜生态位的贴近程度,构建出城市土地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借鉴反规划思想构建出该模型的评价因子体系。以北京市房山区为研究区,根据城市土地生态适宜度对房山区土地综合开发适宜性进行分区,从平原区、浅山区和深山区3方面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度整体呈阶梯状,土地开发适宜性由西到东逐渐升高;平原区城市土地开发最适区最多,深山区和浅山区多为不适宜区和特别不适宜区;深山区和浅山区受生态管控、采空塌陷等限制因素影响较大。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和反规划思想进行城市土地综合开发适宜性评价,丰富了反规划和生态位理论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生念省(市、县)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指标的引入,可以进一步完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一般性指标体系和现有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实例,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由18项指标组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加权求和计算得到江苏省2000,2005和2008年的土地生态综合安全值分别为0.812,0.840和0.845.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达到良好级.通过对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可为江苏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1.
以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及其用地优化配置为研究背景,选取典型省际交界区域的皖东滁州市,从资源约束、发展引导两大视角,构建土地开发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数据挖掘、分析及输出显示等功能,形成90×17面板数据,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法与逻辑象限模型,完成滁州市域土地开发适宜度评价,并提出差别化土地利用分区对策。结果表明:重点开发区域范围涉及市县辖区及周边紧邻镇域,集中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后备开发区域集中于天长市大部、明光市北部、全椒南部等地区,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分布于定远县及凤阳县的平原地区,以及明光市与来安县交界山地丘陵区域;协调开发区域仅是南谯区及周边乡镇,以及定城镇、炉桥镇与六镇镇等区域。  相似文献   

12.
银川市基本农田保护区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为配合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提高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质量,该文从基本农田布局的适宜性和协调性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选取银川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其空间布局进行合理性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划分了5种不同类型,分别为高度合理区、一般合理区、保留发展区、缩减调出区以及不合理区,并提出相应管理措施。该研究为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评价提供了新思路,重点阐述了研究手段与方法,展现了评价与决策的具体过程。通过定量化分析表明,银川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成果较为合理,其中合理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0.76%。  相似文献   

13.
为配合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提高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质量,该文从基本农田布局的适宜性和协调性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与方法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选取银川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其空间布局进行合理性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划分了5种不同类型,分别为高度合理区、一般合理区、保留发展区、缩减调出区以及不合理区,并提出相应管理措施。该研究为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评价提供了新思路,重点阐述了研究手段与方法,展现了评价与决策的具体过程。通过定量化分析表明,银川市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成果较为合理,其中合理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0.76%。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基本农田配置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金志丰 《水土保持通报》2010,30(5):134-137,164
各地在将耕地划定为基本农田时,主要考虑完成保护数量的任务,而对地区之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则考虑不够。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借鉴土地适宜性研究的思路,提出依据土地适宜性指数和土地利用现状划定基本农田的思路。以江苏省泗阳县为例,依上述划定方法,入选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577.5k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4.8%。县域北部、南部区域的耕地因适宜性高而入选比例较高,城镇周边、道路两侧的耕地因适宜性低且开发需求高,入选比例相对较低。这样的基本农田划定模式,有助于发挥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强化划入基本农田部分的耕地保护力度,可达到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相协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生产生活视角的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宜耕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北方农牧交错区是中国生态脆弱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土地利用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研究该区域土地宜耕性对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科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区的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基于生态、生产、生活的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宜耕性进行评价,表明,现状耕地中不适宜耕作的耕地面积为15 996.8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339%,因生态、生产、生活因素使得耕地不适宜耕作的面积分别为7 519.23、9 337.23、6 039.99 hm~2。建议在退耕还林工程中优先对该部分耕地进行退耕。适宜耕作的草地面积为197 195.94 hm~2,占草地总面积的32.18%,即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草地可以开发利用为耕地。但是,从土壤适宜性和地形条件两方面对适宜耕作的草地进行分析,揭示出适宜耕作的优质草地面积比例很小。为避免土地开发利用导致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荒漠化的扩张,建议在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中应当优先开发利用质量较高的耕地后备资源,且需始终坚持国家统筹。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科学合理的耕地规划方法,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从影响耕地规划的适宜性、限制性及竞争性3个方面对土地适宜性进行分析,并运用CA(cellular automata)模拟系统,模拟2020年兰考县指标控制下的耕地规划情况。结果表明,兰考县2020年耕地面积为76 411.32 hm~2,其中因城镇发展导致耕地面积减少226.44 hm~2,村庄、内陆滩涂及果园等其他土地转化为耕地的面积为8 227.13 hm~2。结合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对比发现,质量上模拟规划的耕地高于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空间分布上同时避开城镇发展、生态保护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具有稳定性。该研究为管理者制定耕地规划提供重要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 土地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因子构成的非常复杂的物质系统,其内部分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如适宜与不适宜、一等宜农地与二等宜农地)也具有相对性、模糊性,目前还没有绝对统一的定量评价指标,且当土地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土地评价的精确性就相对减小。神府东胜矿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的综合过渡地带,矿区内黄土丘陵地貌和风沙地貌交错分布,风蚀、水蚀交替进行,土壤、植被区系成分复杂,这就决定了矿区土地系统的复杂性。因此,矿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只有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及模糊多层次综合评判法,才能科学准确地判定各地类的质量特征,评价其适宜性和适宜等级。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模糊证据权模型的青藏高原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在中国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在青藏高原区有效地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备受关注,开展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研究是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该文以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选取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状况等4个方面的8个因子,引入知识与数据驱动一体化的模糊证据权模型,得出全域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等级,并与综合指数模型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模糊证据权模型的评价结果显示, 99.38%的耕地"参照物"处于适宜性三等以上,说明该模型能有效评价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2)对比综合指数模型评价结果中90.83%的耕地"参照物"处于三等以上,说明模糊证据权模型较综合指数模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克服评价因子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和自然条件多样化所带来的计算复杂性等问题;3)研究区11 434.1 km2耕地后备资源在自然质量上具有不同程度的适宜性,其中一等占9.6%,二等占5.5%,三等占38.6%,四等占22.8%,五等占23.4%;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以重点关注日喀则市、贡嘎、扎囊、拉孜、乃东、拉萨市和白朗等县市。该文可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提供方法借鉴,并为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安全的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垦潜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未利用地的开垦是土地开发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文深入分析影响研究区土地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从生态安全性、自然适宜性、经济可行性3个方面构建未利用地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各评价要素空间图层进行叠加和统计分析,研究未利用地在不同条件下适宜性开发的面积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东营市未利用地总规模为27.14万hm2,考虑生态因素后,可开垦的未利用地面积为7.72万hm2,所占比例为28.44%。从自然适宜性评价来看,可开垦利用的未利用地面略有减少,面积为7.49万 hm2。考虑经济因素之后,可开发利用的未利用地为3.67万hm2,所占比例为13.72%。研究结论,生态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制约东营市未利用地开垦的主要因素,可开发利用的未利用地为3.67万hm2。该研究结果可为东营市未利用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景观格局原理的土地规模化整理潜力评价方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土地整理目的主要包括增加土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效率等,土地规模经营是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现代规模农业发展的要求。该文探讨利用地形指标,景观丰度指数、斑块方度指数、景观集中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标定量评价土地规模化整理潜力的方法,为区域土地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以喀斯特山区耕地整理为例,应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定量分析了广西喀斯特山区耕地规模化整理潜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广西都安县大部分位于石山区乡镇的耕地规模化整理潜力指数均很低,而南部河谷区乡镇的耕地规模化整理潜力指数较高,河谷平坦区的耕地规模化整理潜力指数为0.85,喀斯特峰丛峰林山区为0.17,前者为后者的5倍。表明土地规模化整理潜力受到土地资源空间格局和地形格局的共同制约,不同地形和土地资源格局条件下,区域土地规模化整理潜力之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