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工业文明的渐进推动,农村人口急剧膨胀,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而也导致了有限的生产生活资料和不断增长的劳动力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和城市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崛起,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在向城市转移。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加速,劳动力尤其是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导致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用工荒"现象。"用工荒"现象不断加剧,对此经济学家预测"刘易斯拐点"已提前来到中国。试图分析"用工荒"的产生只是"刘易斯拐点"发出的警戒性信号,而"刘易斯拐点"并没有到达中国,并且在此视角下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每年春节前后出现"招工荒",与之相矛盾的是大量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在"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的视角下,通过分析我国"找工慌"和"招工荒"矛盾并存的原因,寻找释放我国"人口红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据《光明日报》报道近年,"民工荒"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所谓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问题的讨论也此起彼伏。然而,就在人们对"民工荒"问题寄予注意的同时,却将藏匿于"民工荒"背后的另一种"劳工荒"现象——"农民荒"给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屏蔽掉了。一个农业大国出现了"农民荒",这是一个重大的国情变化。据了解,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  相似文献   

4.
2012年春节刚过,中国又掀起了一股新的"民工荒",其范围也由东南部沿海城市逐渐向中、西部城市蔓延。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很多农村却面临着"农工荒"问题,与年初出现的"民工荒"遥呼相应。其实,"民工荒"和"农工荒"是"用工荒"的一体两面。"用工荒"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不仅关系到每个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和他们"何去何从"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和科学发展。针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用工荒"."用工荒"并非劳动力供给数量不足,而是供给的结构性失衡,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和制度的短缺,"用工荒"预示发达地区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用工荒"预示沿海、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因此,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要加快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与转移,要进行制度创新,要加强农民工的培训,要统筹城乡就业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用工荒"问题凸显的原因,并提出"用工荒"问题不单单事关企业,事关工业、服务业,也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息息相关。造成"用工荒"的原因不仅有农民工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福利水平、社会保障不到位等,还与传统用工模式的弊端,新生代农民工远大的就业创业理想有关。解决"用工荒"问题对于"三农"问题的理解与深入,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刘易斯转折点”之争是我国当前一个重要问题,各种观点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刘易斯转折点”本身存在“第一转折点”和“第二转折点”,二是判断方法上存在“工资”和“边际生产力”两种方法。“刘易斯转折点”之争要回答的关键问题一是无限劳动力供给时代到底是否还存在,二是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是否会带来农业生产危机。  相似文献   

8.
王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39-19741
通过阐述二元经济理论的三阶段特性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现实意义,并将"刘易斯拐点"的重要评判标准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的提高是政府外在干预的结果,我国的人口红利并未结束,这些现象与"刘易斯拐点"理论相违背,从而证实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并未到来。造成我国"民工荒"与劳动力过剩并存的现状主要因素包括:一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的结果;二是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作用的结果;三是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性障碍的结果。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目标,必须从宏观层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消除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为了对具有独特国情的当今中国的这一进程给出正确判断,用改进的刘易斯模型对我国的劳动力转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目前这一进程尚未到达刘易斯转折点;为使这一转移过程更加科学、顺畅,提出从建立城乡统一市场、逐步放宽制度约束和提高农民人力资本三个方面促进劳动力转移进程,尽快到达刘易斯转折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工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他们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于是很多农村成为了"空心村"老人与儿童成为了留守农村的主要人群。农村出现"三荒"即人荒、地荒、钱荒现象。"三荒"问题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发展;使空巢老人不能安享晚年、儿童问题突出。顺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荒"问题急需解决。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关键,但现今出现的“农民荒”“农业老龄化”现象,引起人们反思老人农业时代的到来对于农业发展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本研究通过北京市M县JC村的调研案例分析,认识到老人农业对于当今社会依旧有其存在的理由,仍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2.
<正>记者在重庆市部分农区走访发现,以前在农忙时才出现的农业"用工荒"逐渐成为常态化问题。由于农村青壮劳力缺乏,55岁以上的人成为种地"主力军",精耕细作、冬季犁田保肥等传统种植习惯正在发生变化。农业"用工荒"成常态"前些年农业生产劳动力短缺,集中在3~4月春耕和7~8月收割时节,农忙时节正需要人手抢农时,一个工平均一天工资在100元以上。"在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农民李一民流转了约6.67公顷田种水稻,他告诉记者2013年12月至今年2月这样的农闲时节,农业用工也紧  相似文献   

13.
<正>2008年中央一号文明确指出要"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在全国推广资费优惠的农业公益性服务电话。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这体现了农业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农民上网"淘金"的时代已经到来。1新型农民应学会网上"淘金"  相似文献   

14.
法学视野下的“民工荒”与“权利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德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359-18361
从法学的视野剖析出"民工荒"实际上就是农民工的"权利荒"。通过分析,指出二元经济体制、农民工群体与其他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纠纷以及侵权救济缺失是导致农民工"权利荒"的主要原因。提出要解决农民工的"权利荒",需要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并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5.
"农工荒"问题近年来在我国表现得十分突出,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根源,它的扩张势必会对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建设带来很大的阻碍,"农工荒"问题需要及时得到解决。本文在土地抛荒现状简单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农工荒"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用工荒”背后的深层次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中国经济全面回暖,我国各地,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用工荒"现象。从劳动力供求两方面来阐述"用工荒"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应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就是"以农民为本"。"以农民为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条件;"以农民为本"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农民为本",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并尊重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主体性;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积极促进农民增收并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8.
《农技服务》2006,(1):72-72
近一段时间来,“民工荒”已成国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有关专家表示,“民工荒”并不意味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供大于求状况发生了逆转。“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源是“权利荒”。工资过低、拖欠、不缴社会保险、劳动环境恶劣、加班时间长、工伤事故频繁等,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化,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意味着更多的农村人口将跃过"农门",成为"城里人"。毋庸置疑,农民"洗脚进城"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但地方政府也不可一哄而上,盲目冒进。据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4%,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已经进  相似文献   

20.
赵延安  姚树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634-7635
"三农"职业教育并不是农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简单地叠加,应立足于为实现科技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的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在"三农"职业教育中,发挥大学教育资源丰富、科技成果密集、信息资源充沛的优势,形成以农民为本位的"三农"职业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