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毛竹覆盖竹林的选择条件、竹林结构调整、覆盖水肥管理、覆盖方法、竹笋采挖等主要技术措施,对毛竹覆盖投入产出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瓯市毛竹林管理状况及丰产高效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建瓯市毛竹林管理状况,针对目前毛竹林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毛竹林丰产高效管理措施,主要包括留笋养竹、竹腔施肥、竹林灌溉、竹林覆盖等,对建瓯市毛竹林管理实现丰产高效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覆盖栽培竹林生态适应机制与策略,在新造3年雷竹林中,设置覆盖和不覆盖样方,于竹林覆盖盛笋期,进行生理整合对覆盖雷竹林克隆分株光合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邻覆盖与未覆盖竹林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相互间均无显著差异;覆盖竹林F3、F6样地与相邻未覆盖竹林气孔导度(Cond)差异显著;覆盖竹林Pn、Cond、Tr、WUE平均水平高于未覆盖竹林,Ci平均水平则低于未覆盖竹林;Pn与Ci呈显著负相关,与Tr呈显著正相关,与Cond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为0.690,但相关并不显著,Ci与Cond呈显著负相关,说明Tr、Ci是Pn的重要影响因子,Cond是相对重要影响因子。结论认为:竹林覆盖出笋对竹林光合作用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总体不显著,雷竹林冬笋产出主要还是依靠竹林种群的营养储存;覆盖竹林生理整合作用不明显,一是竹林造林时采用的是独立克隆片段和分株,随着竹林郁闭,覆盖与未覆盖竹林相接地段不一定会形成完整的、相互联络的地下茎结构;二是竹林经营过程中的施肥及翻土整地可能会造成竹鞭断脱,导致竹林地下鞭茎克隆片段化,为更好地揭示竹林种群生理整合作用及其机制,需进行种群控制性试验,以进一步得出更加科学的结论,为现代竹林可持续人工培育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毛竹科学经营的角度出发,研究竹林地覆盖高效应用技术,利用稻草、砻糠等有机材料的增温、保湿和保温作用,通过垦覆松土、水肥管理、覆盖技术,促进笋芽分化,提早萌发,提高竹林地冬笋、春笋和毛竹产量,提升竹林经济产出。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覆盖栽培竹林生理生态变化机制,给竹林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提供依据,分别对覆盖0、3、6、9 a和12 a雷竹林光合性状和光响应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林净光合速率(Pn)随覆盖年限增长,逐渐减小,在覆盖6 a时显著减小;气孔导度(Gs)随覆盖年限增长,逐渐减小,覆盖9 a时显著减小;覆盖6 a后竹林胞间CO2浓度(Ci)均高于覆盖0、3 a竹林;蒸腾速率(Tr)总体随竹林覆盖年限增长,逐渐减小,在覆盖3 a时即显著减小;竹林水分利用效率(WUE)以覆盖3 a竹林最高,覆盖12 a竹林最低;PnGs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r呈显著正相关,与Ci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竹林光响应过程中,光合有效辐射(PAR)达20 μmol·m-2·s-1后,覆盖3 a竹林Pn均高于其他竹林,PAR升高至400 μmol·m-2·s-1后,各竹林Pn以覆盖12 a竹林最低;覆盖3 a竹林潜在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最大,覆盖12 a竹林最小;覆盖0 a竹林光补偿点(LCP)最低,覆盖6 a后竹林LCP均在10.000 μmol·m-2·s-1以上;覆盖6 a竹林光饱和点(LSP)最高,达737.703 μmol·m-2·s-1。结论认为:覆盖对竹林光合作用起到制约作用,覆盖时间越长,竹林越难以形成可持续生产力;竹林覆盖至第6年,光合生理发生显著减弱,竹林种群受覆盖胁迫越来越严重,此时,需要及时养竹以更新竹林和采取有效的竹林恢复措施,同时,要重点开展竹林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以促进实现竹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6.
竹产业是宣州区林业的重要产业之一。本文总结了宣城市宣州区毛竹覆盖技术的推广情况,并从选择适宜毛竹林地、加强现有竹林管理、覆盖技术要点、科学采收竹笋等方面总结了毛竹笋覆盖催笋技术,毛竹笋用林采用覆盖技术后,竹笋产量和产值均可得到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7.
毛竹笋用林覆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宣州区毛竹栽培实际,从精心选择竹林、竹林管理、覆盖、采收、移除覆盖物等方面总结了毛竹笋用林覆盖技术,并对该技术在宣州区实施后采用的措施及效果进行简单分析,为当地毛竹笋用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芝秀 《农技服务》2013,30(5):473-474
从竹林选择与管理、林地覆盖、竹笋采收、覆盖物清理、母竹留养等方面总结了冬笋覆盖技术,并介绍了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覆盖栽培竹林生理生态变化机制,为现代竹林定向培育和衰退竹林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对比设计和相关性分析,研究覆盖0年(对照)、1年、3年、6年、9年、12年雷竹林出笋规律及其与温度的相关性。【结果】各竹林以覆盖1年竹林出笋最早,笋期最长,笋产量最高,达16 633.93kg/hm2;覆盖3年、6年、9年、12年竹林笋产量分别为:15 422.97、12 004.90、11 652.36和10 288.25kg/hm2;对照竹林出笋最晚,笋期最短,笋产量仅8 173.60kg/hm2;各竹林出笋与气温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对照竹林与气温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r值)达0.866;除覆盖1年、12年竹林,各竹林出笋与地温正相关水平不显著,但r值均在0.650以上。【结论】覆盖能提前笋芽萌发,延长笋期,提高笋产量,但随覆盖年限加长,笋产量持续下降,这与地下茎笋芽萌发能力降低有很大关系。此时,需要创新培育技术,重点开展竹林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以促进实现竹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0.
不同覆盖栽培年限雷竹林生物量分配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覆盖栽培年限雷竹林生物量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随覆盖年限增加,新竹留养困难,歇园期间新竹留养不规律,导致竹林年龄结构不稳定,表现出1年、4年生竹子生物量下降,2年、3年生竹子生物量先升高后下降的总趋势,进而影响竹林年龄结构的人工可控性。竹林生物量在覆盖3年时有所升高,竹叶生物量的累积,应该是竹林仍能保持较高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竹叶生物量在竹林覆盖6年后开始有较大差异,到第12年已经跟覆盖0年、3年竹林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竹叶生物量的衰减成为长期覆盖竹林生产力衰退的重要限制因子。竹林覆盖到第3年,地下竹鞭根生物量才达到或接近饱和状态,说明竹林覆盖后虽然竹鞭有所上浮,但仍然有能力实现空间拓殖;继续覆盖,竹鞭上浮增大,生存空间缩小,竹鞭的萌发与生长受到限制,生物量逐渐衰减。竹鞭根是土壤养分主要吸收和运输器官,其生物量的衰减,势必会减弱竹林系统水分代谢及矿质营养等能力,进而影响竹林生长。研究认为,建立稳定的竹林年龄结构,提高留养新竹子质量,及时翻土深埋鞭,并结合可行的退化土壤生态修复技术,才能有效防止竹林生物量衰减,实现竹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1.
毛竹林覆盖稻草丰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稻草覆盖毛竹林,可改善毛竹林的生态环境,促进毛竹生长,增加笋产量。总结毛竹林覆盖稻草丰产技术,主要包括竹林整地、林地清杂、稻草覆盖方法、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腊月中下旬撤除毛竹林地覆盖物对竹林产量和生长的影响,采用在不同地点多年试验的方法,选择大小年明显的毛竹林,实施隔年覆盖(春笋小年覆盖,大年不覆盖),于覆盖45~60 d后将覆盖物撤除,并进行竹笋采挖与不覆盖之间的竹林产量和林分质量分析。6 a的试验表明:1覆盖竹林的春笋平均产量比不覆盖的减少了0.47%,冬笋平均产量增加320.16%,鞭笋平均产量增加141.00%;2覆盖竹林的林分平均胸径比6 a前增加了6.25%,全竹高增加了2.58%,立竹密度增加0.55%;竹林年龄结构比例中,Ⅰ度竹增加1.44%,Ⅱ度竹增加9.88%,Ⅲ度竹减少21.75%;3覆盖竹林的竹鞭总鞭长增加4.39%,平均鞭径粗度增加5.02%。可见腊月中下旬撤除覆盖能使毛竹林产量和生长均得到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雷竹保护地栽培林分立竹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在浙江省临安市高虹镇、东天目乡调查的44个样地材料表明:竹林的平均立竹度为1.7万株·hm-2,变异系数为31.1%,各样地间立竹度变异极大;连续实施覆盖栽培时间越长,竹林开花越严重,覆盖3a或3a以上竹林高达11%的立竹开花。为使覆盖栽培竹林具有良好的竹林结构,保持雷竹的持续丰产,应采用2a覆盖1a休闲的方法留养母竹,覆盖年份少留养,休闲年份多留养,并使雷竹立竹度保持在1.65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林地覆盖雷竹林退化机理,给退化雷竹林恢复提供理论参考,对不同覆盖年限(CK、1、3 a 和6 a) 雷竹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和生物量碳(Cmic)、氮(Nmic)、磷(Pmic)等特征因子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其与土壤养分的制约性关系。结果表明:(1) 雷竹林土壤微生物以细菌为主,真菌次之,放线菌最少,分别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90.11%-98.03%、1.04%-9.22%和0.67%-1.37%。随覆盖年限增加,细菌、放线菌比率呈下降趋势,真菌比率呈上升趋势;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及Cmic、Nmic、Pmic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试验雷竹林间差异极显著,真菌数量总体呈极显著升高趋势。(2)雷竹林土壤微生物特征因子与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vailable nitrogen, AN)和pH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CK和覆盖1 a、3 a雷竹林土壤微生物特征因子与土壤养分主要呈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而覆盖6 a雷竹林则相反。(3)不同覆盖年限雷竹林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的制约性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CK雷竹林土壤SOM、TN、AN、速效钾(AK)和pH主要影响土壤Cmic、Nmic和细菌,覆盖1 a雷竹林土壤SOM、TN、TP和AK主要影响土壤Pmic、放线菌和细菌,覆盖3 a雷竹林土壤SOM、TN、速效磷(AP)和AN主要影响土壤Nmic、放线菌和真菌,覆盖6 a雷竹林土壤SOM、TN和pH主要影响土壤Nmic、真菌。研究表明:长期覆盖雷竹林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与比例明显降低,真菌数量与比例明显提高,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的制约性作用关系会发生较为明显变化,产生土壤障害,这是覆盖雷竹林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林地覆盖经营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退化机理,给退化雷竹林恢复提供参考,探讨了短期覆盖(覆盖1 a),休养式覆盖(覆盖3 a休养3 a),长期覆盖(覆盖6 a)和不覆盖雷竹林2年生和3年生立竹叶片主要养分含量及其相关性和养分再吸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覆盖经营年限雷竹林立竹成熟叶主要养分含量和再吸收率总体上2年生立竹大于3年生立竹。林地覆盖经营对雷竹2年生和3年生立竹成熟叶、老化叶氮、磷、钾和镁质量分数均有较明显的影响(P<0.05),其中,短期和休养式覆盖经营雷竹林成熟叶氮、磷和钾质量分数升高,长期覆盖经营雷竹林成熟叶氮和钾质量分数显著下降(P<0.05),磷质量分数显著升高(P<0.05),而成熟叶镁质量分数不同覆盖年限雷竹林均有下降。短期和休养式覆盖经营能提高立竹叶片主要养分再吸收率(P<0.05),增强立竹叶片养分元素间相关性,而长期覆盖经营虽显著提高了叶片氮和磷再吸收率,但降低了钾和镁再吸收率,并使立竹叶片养分元素间相关性明显减弱。研究表明:林地覆盖经营不仅影响雷竹林立竹叶片的养分状况,而且会干扰叶片养分的再吸收性。长期林地覆盖经营对雷竹生长发育会产生负面影响,生产中应采用休养式林地覆盖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缙云县早竹形态特征,总结了其栽培管理技术,包括选地整地、母竹选择与运输、早竹种植、竹林抚育管理、林地覆盖、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早竹丰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马蹄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马蹄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地整地、母竹选择与种植、肥水管理、除草与松土、调整竹林结构与覆盖保暖、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8.
毛竹林出笋的不同覆盖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作为竹林品种的一种,在我国的竹林种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毛竹在竹林种植中有着分布范围广、开发程度高等显著特点,为我国南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效益。现阶段,通过对毛竹林出笋的不同覆盖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覆盖模式对毛竹林出笋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有机材料覆盖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林退化程度评价体系,在浙江省临安市雷竹栽培区设置15个样点,在林分结构和竹笋产量等14项因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表明,立竹年龄结构、立竹胸径和竹笋产量可作为雷竹林退化程度评价的主要指标;试验区有机材料覆盖雷竹林退化程度可分为4类6级:重度退化(Ⅰ级)、中度退化(Ⅱ,Ⅲ级)、轻度退化(Ⅳ,Ⅴ级)和正常(Ⅵ级)。重度、中度、轻度退化雷竹林所占比例分别为13.34%,26.66%,46.67%,未退化雷竹林仅占13.33%。有机材料覆盖易造成雷竹林立竹年龄结构不合理,立竹胸径减小,立竹整齐度、分布均匀度降低,竹林出现退化,竹笋产量显著下降。表5参20  相似文献   

20.
竹林地覆盖是利用有机材料的增温、保温和保湿作用,促进笋芽分化,提早萌发,显著提高竹林经济产出的技术措施,在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早园竹Ph. propinqua和红哺鸡竹Ph. iridescens林中已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从林地覆盖对毛竹Ph. pubescens林立地生产力和丰产林分结构维护,竹子抗逆能力和地下害虫发生的影响及生态环境保护,林地覆盖毛竹林选择条件,技术熟化度等方面进行了问题剖析,并提出了林地覆盖毛竹林土壤劣变,留笋养竹,节本省力环保栽培和地下害虫防控等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性和生产性问题。参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