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临沧市的气候条件和面粉市场的要求,临沧市农科所近年来杂交选育出优质小麦新品种临麦6号,2003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同年获临沧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云南省农业厅推广成果二等奖,2008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至2008年该品种已推广至云南省9个州(市)及缅甸北部佤邦、掸邦地区,  相似文献   

2.
优质籼稻新品种美香占2号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香占2号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通过系统选育方法培育成的常规优质籼稻新品种,其组合是Lemont/丰澳占。该品种已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引入云南省楚雄州小面积示范种植,2009~2010年参加云南省常规籼稻区域试验。在3年试验示范中,美香占2号表现出稻米品质优(国标优质米2级,具香味)、抗性好、适应性广等优点,受到示范区农户好评。2011年安排生产试验。2012年8月该品种通过云南省品种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常规籼稻与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19个常规籼稻和16个杂交籼稻代表性品种(组合)的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常规籼稻与杂交籼稻氮的干物质生产效率(NUEp)及籽粒生产效率(NUEg)在品种(组合)间的变化幅度均较大,两者的系数均较大,但杂交籼稻的变化幅度低于常规灿稻。②无论是常规籼还是杂交籼稻,NUEp在抽重至成熟这段时间内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两类籼稻分别提高28.2%和13.3%。③杂交籼稻的NUEp在抽穗期高于常规籼稻,成熟期则低于常规 籼稻;而杂交籼稻的NUEg则比常规籼稻高。④随品种(组合)产量水平的提高,杂交籼稻及常规籼稻的氮利用效率(包括NUEp及NUEg)下降,且变化幅度减小,而氮收获指数(NHI)则有所提高。⑤杂交籼稻的产量、物质生产量与抽穗前的吸氮量的相关关系未达显著水平,与总吸氮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常规籼稻的产量及物质生产量与抽穗前的吸氮量及总吸氮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长江下游稻区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产量与生育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 -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小;穗发育期略有缩短(1—6 d),而灌浆期显著延长(12—22 d);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贡献来自灌浆期的延长。(2)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供试双季晚稻产量构成与生育特性降维为主成分一(穗粒型因子,37.7%)和主成分二(生育期因子,24.7%)。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为少穗多粒、长灌浆期;晚籼稻为穗粒兼顾、短灌浆期;常规和杂交粳稻的品种特征无显著差异,均为多穗少粒、长灌浆期。(3)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晚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R 2=0.607,P<0.001)、库容(R 2=0.779,P<0.001)和灌浆期(R 2=0.50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双季晚籼稻相比,双季晚粳稻产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品种间、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大,这就需要品种的属地化和因种栽培。【结论】双季晚稻“籼改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与其他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产量高,表现为大穗型、高库容及长灌浆期,更适宜于长江下游双季晚稻种植。选用籼粳杂交稻,对于提高双季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保证双季稻生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贵州黔南州农科所水稻研究室用自育优质抗病恢复系QN281与从四川省绵阳农科院引进的优质不育系绵香7A组配而成.属籼型杂交水稻.优质、秆粗抗倒、叶片直立、株叶型好、耐寒性强.2007~2008年参加云南省杂交籼稻品种区域试验,于2009年4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滇审稻2009021号).  相似文献   

6.
贵州黔南州农科所水稻研究室用自育优质抗病恢复系QN281与从四川省绵阳农科院引进的优质不育系绵香7A组配而成。属籼型杂交水稻。优质、秆粗抗倒、叶片直立、株叶型好、耐寒性强。2007~2008年参加云南省杂交籼稻品种区域试验,于2009年4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滇审稻2009021号)。  相似文献   

7.
1临沧市主要优质专用小麦品种 1.1临麦6号 临麦6号为临沧市农技推广中心麦类课题组于1995年用86鉴22作母本,84-346作父本经人工杂交选育而成.1996年进入综合性状鉴定(选种圃,育种编号96鉴21),1997年进入预备试验,1998年进入品比试验,1999年升入云南省小麦新品种田麦区域性试验,2000年定名为临麦6号,2003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性与早熟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来源的典型籼稻光温敏不育系和不同生态类型的常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其光温敏核不育性遗传规律及其与生育期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生态类型的常规籼稻品种均能恢复光温敏不育系的育性;(2)不同来源的光温敏不育基因在可恢程度上有明显差异;(3)不同来源的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均能在不同生态类型的有常规籼稻品种遗传背景中表达;(4)育性遗传与生育期遗传是完全独立的,以迟熟、强感光的晚稻常规品种为不育基因受体亲本,也能选育到早熟的完全不育株;(5)在与早、中稻常规籼稻品种杂交时,早熟性遗传表现为超显性、完全显性或部分显性,但在与感光性强的晚稻品种杂交时,母本不育系的生育期对杂种生育期有较大的影响。对光温敏不育系可恢性较差的遗传机制以及早熟、优质实用光温敏不育系的选育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临麦16是临沧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小麦新品种,2013年7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5年入选云南省小麦主导品种。该品种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常规籼稻与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盆栽条件下 ,研究 1 9个常规籼稻和 1 6个杂交籼稻代表性品种 (组合 )的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 :1常规籼稻与杂交籼稻氮的干物质生产效率 (NUEp)及籽粒生产效率 (NUEg)在品种 (组合 )间的变化幅度均较大 ,两者的变异系数均较大 ,但杂交籼稻的变化幅度低于常规籼稻。2无论是常规籼稻还是杂交籼稻 ,NUEp在抽穗至成熟这段时间内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两类籼稻分别提高 2 8.2 %和 1 3 .3 %。 3杂交籼稻的 NUEp在抽穗期高于常规籼稻 ,成熟期则低于常规籼稻 ;而杂交籼稻的 NUEg则比常规籼稻高。4随品种 (组合 )产量水平的提高 ,杂交籼稻及常规籼稻的氮利用效率 (包括 NUEp及 NUEg)下降 ,且变化幅度减小 ,而氮收获指数 (NHI)则有所提高。 5杂交籼稻的产量、物质生产量与抽穗前的吸氮量的相关关系未达显著水平 ,与总吸氮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而常规籼稻的产量及物质生产量与抽穗前的吸氮量及总吸氮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播期对再生稻次适宜区杂交籼稻食味品质的影响,为再生稻次适宜区种植结构调整和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川优6203、宜香优2115和F优498等3个杂交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四川再生稻次适宜区的隆昌和犍为设置播期试验,通过对稻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测定,以及米饭气味、外观、适口性、滋味、冷饭质地和综合评分等指标的分析,研究播期对再生稻次适宜区杂交籼稻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1)杂交籼稻食味品质受生态点、播期、品种及其互作共同调控。(2)在再生稻次适宜区,播期对不同品种食味品质的影响在不同生态点有差异,2年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滋味,以及2018年适口性和综合评分均表现为隆昌生态点显著低于犍为生态点。与常规播期相比,适当推迟播期能使水稻灌浆结实期避开高温胁迫,提高直链淀粉含量、改善适口性和滋味,进而提高综合评分,使食味品质更为接近再生稻。(3)相关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适口性和滋味与抽穗后20 d至成熟阶段的日均最高、最低和平均温度,以及日照时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综合评分则与日均最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4)GGE双标图分析表明,隆昌生态点采用第3播期,犍为生态点采用第2、第3播期具有较好的综合评分且稳定性好。【结论】在确保水稻产量基础上,隆昌生态点在第3播期(5月初)进行播种,犍为生态点在第2播期(3月20日至25日)进行播种,可以使水稻灌浆结实期避开高温胁迫,改善杂交籼稻的食味品质,优质食味品种宜香优2115、川优6203与适当推迟播期结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统计2009—2018年我国南方籼稻整精米率检测数据,表明我国南方籼稻品种的整精米率呈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整精米率已经成为优质籼稻发展的限制因素.从品质性状遗传、生态环境、栽培管理、稻米加工等方面分析整精米率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合优质常规籼稻的品种选育和优质杂交籼稻配组的实践,对优质籼稻育种进行展望.提高我国南方稻区籼稻品种的整精米率,对提高籼稻种植效益和加工效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升我国稻米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德超甜3号是云南省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科所)以自选自交系德甜38为母本、德甜11为父本杂交育成的高产稳产优质超甜玉米单交新品种。2008年1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的育成,实现了超甜玉米高产与优质的结合。目前,德超甜3号在云南省超甜玉米主栽区示范推广面积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季灌浆期温光资源对不同类型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为适应性双季晚粳稻品种的筛选与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年在浙江富阳和温州两地开展,以当地主栽3个籼稻品种为对照,根据专家推荐选择20个候选粳型品种(包括10个常规粳稻、3个杂交粳稻和7个籼粳杂交稻),评估和研究灌浆期温光条件差异对晚粳稻品质的影响。【结果】(1)基于稻米品质特征聚类,晚籼稻因其特有的长宽比(3.18)与直链淀粉含量(19.40%)归属一类;相比晚籼稻,大部分杂粳型水稻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分别升高了4.31%—5.28%、6.51%—9.33%、25.83%—28.34%、-1.81%—4.27%、11.62%—50.85%和2.31%—2.85%,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则降低了20.98%—28.14%和1.16%—14.85%,表现出明显的米质提升;常规粳稻品种的米质表现则出现分离,部分源于苏南和嘉兴的常规粳稻(4个)与杂交粳类似,同属于米质提升一类;而部分源于江苏、上海的常规粳稻品种(6个)因其在晚季中相对较差的米质表现(高垩白度、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归属一类;(2)晚稻灌浆期稻米品质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气候因子对水稻品质的作用主要以齐穗后10—20 d为主;加工品质(糙米率)与日均辐射(R:-0.40— -0.19,P<0.05)和昼夜温差(R:-0.45— -0.28,P<0.05)呈负相关关系,与日最低温度(R:0.24—0.53,P<0.05)和降雨量(R:0.38—0.45,P<0.05)呈正相关关系;灌浆期降雨增多以及夜间温度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垩白率和垩白粒率(R:-0.37— -0.16,P<0.05;R:-0.43— -0.12,P<0.05),从而降低稻米外观品质,同时夜间温度和降雨与食味值呈负相关关系(R:-0.37— -0.16,P<0.05;R:-0.43— -0.12,P<0.05);双季晚稻灌浆期最高温度与稻米食味值成正相关(R=0.37,P<0.05),日最低温度则与稻米蛋白质含量(R=0.19,P<0.05)和垩白度(R=0.16,P<0.05)及垩白粒率(R=0.12,P<0.05)成正相关。【结论】齐穗后10—20 d是气候因子调控稻米品质的关键时期。南方双季稻区晚粳稻品种米质优化,应着重于优质粳稻基因与当地适应性籼稻基因的融合,选择杂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粳稻)相比常规粳稻更可靠便捷,常规粳稻品种在引进应用时则应考虑育种来源地及其生态适应性,南方稻区优质常规粳稻仍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进行选育。  相似文献   

15.
中国软米两系杂交稻云光14号的选育及在毗邻国家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光14号是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利用光敏核不育系(PGMS)蜀光612 s与抗寒优质强恢复系云恢808配组而成的软米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具有高产(7.65~12.35 t/hm2)、米质优(可达国家优质稻谷2级标准)、口感软、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前期耐低温、后期耐高温、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等特点,2000年10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10月通过越南农业农村发展部审定。  相似文献   

16.
2021年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承担云南杂交籼稻产学研联合体品种区域试验。对供试的9个杂交籼稻品种进行生育期、产量、病害及田间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等鉴定分析。结果表明,综合产量、农艺性状、稻米品质等表现突出的水稻新品种有蜀乡优294、赣73优臻占、清优676、瑞两优712等4个,可为云南省审定和推广杂交籼稻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利用杂交籼稻品种协优107,设计了氮肥处理(N1:10.3g/m2,N2:20.7g/m2,N3:31.0g/m2,N4:41.4g/m2),旨在探讨施氮水平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条件下,新生分蘖随着秧龄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在高氮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在播种后27d内呈增加趋势,之后秧苗进入分蘖衰减期。施氮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苗床LAI的扩增、单株干重的增加均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出适于丘陵山区直播的水稻品种。[方法]以杂交籼稻、常规籼稻、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4个类型共14个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直播方式播种,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对其农艺性状等进行调查,成熟期进行取样考种和测产,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杂交籼稻万优66、万优481、杂交粳稻1503、1505和常规粳稻中科8号产量均超过10 500 kg/hm2。其中,万优66最高,达11 274kg/hm2,其次是万优481,为11 134.5 kg/hm2。且农艺性状方面也较适于直播,可作为水稻直播推广使用。[结论]综合考虑,如果是采取人工收获,可优先选用两个籼稻品种万优66、万优481;若采用机械收获,应选用3个粳稻品种中科8号、1505、1503。  相似文献   

19.
临大麦3号是临沧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大麦新品种,2013年4月通过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委员会登记(滇登记大麦2012009号)。该品种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优质籼稻花后干物质积累、流转与籽粒生长的动态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2007年早晚季,进行桂华占、八桂香、珍桂矮(CK)3个籼稻品种试验。【结果】优质籼稻花后单株叶片和茎干重大,叶片干物质的运转率和运转速率高,但茎中干物质的运转与对照的差异较小。3个水稻品种籽粒干重的动态均可用Richard方程进行模拟,但优质品种的灌浆起动快、活跃灌浆期长,最大灌浆速率小。花后茎叶干物质的再运转占籽粒干重的1/5-1/3,其中优质品种花后叶的再运转对籽粒生长的贡献是对照的1.5~2.0倍。【结论】相关分析表明,花后叶的干物质运转与籽粒生长的关系密切,因此单株叶片干重大、花后运转率高是优质籼稻品质形成的重要生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