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种群生态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考察,从影响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危害因素,小蠹的生活史,蛀干蛀梢期、种群动态,生命表,空间分布格局以及虫情预测预报等方面阐述了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种群生态的研究进展状况,以此对松小蠹的综合治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疑山郭公虫对纵坑切梢小蠹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疑山郭公虫对纵坑切梢小蠹成虫捕食量及对纵坑切梢小蠹繁殖过程和繁殖率的影响.在室温为22~24 ℃条件下,繁殖期疑山郭公虫平均每天可捕食纵坑切梢小蠹成虫0.61±0.043头.在实验室内,先将纵坑切梢小蠹引入云南松新鲜木段,7 d后再引入疑山郭公虫成虫.结果表明:疑山郭公虫成虫对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的产卵过程形成干扰,从而导致后者繁殖率下降.疑山郭公虫幼虫可以捕食木段内纵坑切梢小蠹幼期各虫态,捕食率为8.3%.在野外,将疑山郭公虫成虫放到受到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树干上,再用尼龙网将其包裹起来.研究结果表明,疑山郭公虫对树干内纵坑切梢小蠹幼期(幼虫和蛹)的捕食率大体为10.6%.疑山郭公虫对繁殖期纵坑切梢小蠹的影响主要包括捕食繁殖期纵坑切梢小蠹成虫、干扰纵坑切梢小蠹繁殖过程以及捕食纵坑切梢小蠹幼虫等.研究初步认为,疑山郭公虫对纵坑切梢小蠹种群增长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以来,云南松遭受纵坑切梢小蠹的猖獗危害,造成大量死亡。1992年在昆明市现有的云南松与栎类、云南松与华山松、云南松与滇油杉混交林及云南松纯林中设置11块定位观察样地,经过四年的观察,结果混交林平均每株受害率为10.9%,纯林均株受害率为48.9%。混交林比纯林的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率降低38.0%。由于混交林内乔、灌、草种类的多样性,带来纵坑切梢小蠹天敌种类的多样性,有效地抑制了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与发展,形成有虫不成灾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以弥勒县的新哨和石林县的长湖受蠹害严重的林区的1000株云南松为定期观察样树,分别不同树木长势级别和受害木等级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1年发生1代,且存在姐妹代现象,姐代种群占79.3%.妹代种群占18.6%.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的攻击有很强的选择性,优先攻击长势差的衰弱木.蠹害的危害从零星和簇状分布开始向大片状发展,待树木衰弱后进行蛀干危害.对蠹害木数量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树木受害越重,转化为枯死木的比例越高,当树木受害等级达4级以上时,树木很难再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5.
纵坑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是中国主要的森林蛀干害虫。在云南,两虫经常在云南松等松类树种上共同危害,造成重大生态和经济损失。这两种小蠹的种群结构因地区而异,其性比、成虫在枝梢上聚集危害的时间及其在树冠上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相同,但在树干上的空间分布规律有很大差异。通过研究并比较这两种小蠹的种群结构、性比、季节分布及空间分布等生态学特性差异,对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以来,云南松遭受纵坑切梢小蠹的猖獗危害,造大量死亡。1992年在昆明市现有的云南松与栎类、云南松与华山松、云南松与滇油杉混交林及云南松纯林中设置11块定位观察样地,经过四年的观察,结果混交林平均每株受害率为10.9%,纯林均株受害率为48.95,混交林比纯林的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率降低38.0%,由于混交林内乔、灌、草种类的多样性,带来纵坑切梢小蠹天敌种类的多样性,有效地抑制了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与发展,形成有虫不成灾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各地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积极开展综合治理的情况下,结合各地的经验以及国内外的防治新技术,总结归纳四川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特征、危害类区,以及综合治理技术方案,为防治提供参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来,云南全省云南松林区遭受纵坑切梢小蠹的猖獗危害,造成大量林木死亡。1992年在昆明市现有的云南松与栎类、云南松与华山松、云南松与滇油杉混交林及云南松纯林中,设置11块定位观察样地,观察云南松混交林蠹害发生情况,1992~1995年经过4年的观察,混交林平均株受害率10.9%,纯林平均株受害率48.9%。混交林比纯林降低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率38.0%。混交林内由于乔、灌、草种类的多样性,带来纵坑切梢小蠹天敌种类的多样性,有效地抑制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与发展,形成有虫不成灾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楚雄市西山公园松小蠹综合法治理技术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松小蠹是一种毁灭性蛀干害虫,有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 niperda Linnaeus)和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 Hartih)两种, 均属鞘翅目小蠹虫科切梢小蠹属。该虫在适生条件下,特别是在树势衰弱的云南松纯林条件下扩散蔓延最快,易造成大面积枯立木,导致大面积云南松林被毁灭,是威胁云南松林生长的最大  相似文献   

10.
受小蠹虫不同阶段为害的云南松光合生理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5年生云南松在横坑切梢小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在蛀梢和蛀干为害期的针叶光合生理反应.Dun-can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云南松在小蠹虫蛀梢和蛀干期显著影响了针叶同化CO<,2>的能力,针叶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了31%和65%,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也出现极显著下降(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针叶净光合速率与各生理生态因子的相关关系以及主要生理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小蠹虫不同的蛀害期而不同.小蠹虫蛀梢和蛀干为害显著降低了针叶叶绿素含量(P<0.05),但受蛀梢为害的云南松针叶叶绿素a/b值显著高于健康或受蛀干为害的云南松.针叶最大荧光(Fm)、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以及Fv/Fo均因小蠹虫蛀梢和蛀干为害而显著下降,尤以在被蛀干时的针叶Fm、Fv/Fm、Fv/Fo下降幅度更大.综合分析表明:受小蠹虫"胁迫"(蛀梢、蛀干)后针叶叶绿素合成受到显著影响,引起了寄主云南松光合机构的破坏,导致寄主云南松树势下降,这必为喜欢攻击亚健康或衰弱林木的次期性昆虫创造合适的寄主.  相似文献   

11.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与气候因子关系密切。大气湿度低、气候干旱,入侵严重;温度越高,小蠹发育速度越快,侵入成功率越高;云南松林立地条件差、阳坡、山脊、林缘、郁闭度低、长势弱均易遭蠹害。森林火灾、乱砍滥伐造成小蠹虫的虫源地,上述因素是酿成云南省小蠹虫大面积危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云南松蠹害林分蠹害木清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的综合防治试验研究结果,提出了云南松蠹害林分蠹害木的清理技术。 包括:(1)蠹害林分受重程度划分;(2)蠹害木分级标准;(3)蠹害木的清理技术。阐明了蠹 害木清理的时间、次数、对象、顺序、方法及清理后的处理等技术措施。对于实施以 营林措施为基础的蠹害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林间小蠹虫种群密度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聚集化合物对松小蠹的林间引诱活性,探讨用聚集信息素进行林间诱集和种群监测的方法,在陆良县云南松纯林中进行了引诱试验.结果表明,除(-)APX*外,几种供试化合物对松小蠹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APX加MBXT、(-)APX加MBXS复配方化合物的引诱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化合物,漏斗状诱捕器诱虫量明显高于IMP诱捕器.对试验林分松小蠹种群动态的监测实践表明,用聚集化合物诱集成虫测报松小蠹成虫扬飞期,确定清理及防治的最佳时期,提高了清理、防治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论抚育间伐对小蠹虫危害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抚育间伐增强云南松林分的转化功能,使死亡量减少而净生长量增多,从而增强林分系统的内能。云南松林分抵御病虫危害的功能与立地环境的优劣有关,也与本身的转化功能有关。间伐被压木乃至间伐Ⅲ级木,林分在蠹害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抵御能力。在立地条件相似的环境中,抚育间伐促进林分的转化功能,所以林分抵御蠹害的抗性也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5.
用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aeptographium yunnanense的毒素处理后,云南松和华山松体内与抗病性密切相关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都明显地下降,表明该毒素可以通过抑制寄主体内与抗性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削弱寄主的抗性,从而有利于菌在寄主体内侵染生长。云南松的酶活性下降的程度较大,而华山松的酶活性较高,毒素处理后活性受抑制的程度相对较小,这表明华山松对云南半帚孢的抗御能力较云南松的强,这也是云南境内云南松受害严重而华山松受害轻微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1997~1999年,在不同试验点的云南松蠹害林分中设置饵木堆、整株饵木和活立木引诱松小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几种方法对松小蠹均有一定的引诱效果。设置的衰弱木饵木堆诱虫效果明显高于健康木饵木堆;在饵木堆上加置MBXS,(-)APX或(-)APX+YS复合剂,诱虫量比不加置这些聚集信息化合物的饵木堆增加4倍以上。试验所用窗式诱捕器以寄主天然化学气味物质为诱饵,对转干期成虫具有较高而稳定的诱捕量,且设置检查方便、价格低廉,适用于梢转干期林间松小蠹诱捕和种群动态监测;活立木上加置(-)APX+YS复合剂,对各时期松小蠹成虫均有一定引诱作用,可用于梢部小蠹种群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和1995年在玉溪市北城镇刺桐关办事处石狗头村,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危害的云南松林中,进行了施肥试验。施肥后的云南松被害株率和蠹害指数平均下降22.69%和33.7%,而未施肥的云南松被害株率和蠹害指数平均下降11.73%和18.3%,被害株率和蠹害指数实际平均下降10.96%和15.4%。试验证明,通过施肥,增强树势,能提高云南松对纵坑切梢小蠹虫危害的抵御能力,起到间接防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云南主要蠹害林区,采集松纵坑切梢小蠹异常虫体76号,在室内进行分离培养、纯化鉴定,致病测定后,到林间接种试验。筛选出对松纵坑切梢小蠹致病性强的本色镰刀菌FusariumconcolrReinr,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iana(Basls)Vuil.粘孢白僵菌BeauveriavelataSamsonetEvans,青霉菌Peniciliumsp.拟青霉菌Paecilomycessp.等5种寄生真菌。经林间蛀干实验,小蠹带菌在干内死亡率分别为85.6%,82.1%,80.5%,81.5%,82.1%,90.1%。  相似文献   

19.
两种小蠹虫在云南松树干垂直分布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曲靖地区受蠹害的云南松林为调查对象,对林内濒死树上的纵坑切梢小蠹虫和横坑切梢小蠹虫在树干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这两种小蠹虫整体平均分布的格局及不同种的聚集分布的特点。明确了树干各段两种小蠹虫的数量比例,为测报和信息素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