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鸽痘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鸽痘是由鸽痘病毒 ( PPV)引起的鸽的主要传染病。 PPV为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成员 ,是体积最大的一类 DNA病毒。PPV主要侵害鸽的局部无毛部位 ,呈现结节状黄白色痘斑病变 ,分皮肤型、白喉型和混合型 3种 [1~ 3 ]。通过对天津市鸽群鸽痘发病情况的调查 ,我们发现天津市大多数鸽群  相似文献   

2.
1997年12月底,我市某鸽场存栏的1000多只青年鸽群中,有40多只发现以眼疾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患鸽拉绿色稀便,单侧眼红肿,流出粘性分泌物,眼睑周围有黄色结痂,无法睁开,有的鼻孔亦被黄色干酪物阻塞,喙部溃烂,严重的甚至脱落。发病半个月,死亡5只,...  相似文献   

3.
用SPF鸡胚从疑似鸽新城疫病鸽群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株能凝集鸡红细胞,这种凝集作用能被抗新城疫病毒阳性血清抑制。病毒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盐酸敏感。将病毒分离物回归鸽子,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且全部感染鸽都发生了血清学抗体转换;静脉接种6周龄雏鸡,10 d后HI价显著增高,且其IVPI为0。试验结果表明该毒株为鸽新城疫病毒。  相似文献   

4.
鸽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SPF鸡胚从疑似鸽新城疫的信鸽饲养场分离到一株新城疫病毒。分离株利用电镜负染技术观察到典型的新城疫病毒粒子。生物学试验表明,该株病毒具有较强的毒力,最小致死量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为68.4小时,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375,6周龄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为1.34,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能引起细胞病变。动物回归试验证明,分离株能致2月龄鸽死亡。  相似文献   

5.
6.
从病死鸽脾脏分离到1毒株,经电镜观察和HI试验、抗体检测,确定为鸽的I型副粘病毒,生物学试验表明,该病毒属于强毒株,其致病指数分别为:MDT=90h,ICPI=1.27,IVPI=1.30。将分离株经滴鼻接种子15日龄非免疫肉乳鸽和4周龄非免疫雏鸡,肉乳命发病后出现与自然发病鸽相同的症状和病变,但不引起鸡发病。  相似文献   

7.
用SPF鸡胚从疑似命ND病鸽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根据HA、HI及病毒中和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毒为鸽NDV。其生物学特性ICPI为1.38,IVPI为1.0,MDT为99.8h,表现出与鸡NDV不同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8.
用SPF鸡胚从疑为鸽新城疫的浙江温州某肉鸽场分离到一株毒株。该毒株能凝集鸡红细胞,初代分离毒HA效价高达8 log2;且其凝集作用能被鸡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抑制;将分离毒回归鸽,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和病变,且感染后10d内全部死亡,说明为强毒株。试验结果表明该毒株为鸽新城疫病毒。  相似文献   

9.
一株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鸡肠道和泡菜为分离源,采用常规微生物学方法分离乳酸菌,筛选到一株产酸性能良好的菌株W7。结合对菌株的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并对W7进行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W7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在培养22h时,活菌数最高;耐酸效果好,在pH值为2.0时,存活率仍然为100%;在胆盐浓度为0.30%时,仍然可以生长;抑菌效果较好;黏附率为79.9%。  相似文献   

10.
青贮饲料中优良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从12种不同来源的青贮饲料中分离到25株乳酸菌,依据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的标准和描述,把25株乳酸菌都鉴定到了属的水平,有17株乳酸菌鉴定到种的水平,其中:玉米乳杆菌2株、布氏乳杆菌4株、短乳杆菌4株、戊糖乳杆菌3株、干酪乳杆菌1株、粪肠球菌1株、坚强肠球菌2株。其余的8株乳酸菌根据本研究的结果还无法确定其种的归属。测定同时已鉴定的17株乳酸菌的产酸速率,结果发现,Sld2-1、Ssd3、Shw3-7和Ssm3-1都表现出较强的产酸能力。  相似文献   

11.
鸽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鸽新城疫(俗称鸽瘟或鸽Ⅰ型副黏病毒病)是由鸽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1-2],其发病率为50%~100%,病死率达20%~95%。2004年12月份,吉林某养鸽场600余只肉鸽发生一起以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综合征的疾病。根据其流行特点及发病情况,疑似为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分离筛选适于在猪肠道生长的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菌株。选用仔猪新鲜粪便,利用MRS培养基,以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菌株;采用形态、生理生化和16 S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通过逐步提高培养基酸度、胆盐浓度和培养温度,对分离菌株进行驯化。结果表明:1)经分离纯化获得的菌株La-5,被鉴定为嗜酸乳杆菌。2)驯化后的菌株La-5c在pH=1.5~3时存活率比原始菌株La-5高出36%~44%,极低pH(1.5)条件下仍有37%的存活率。3)在0.03%~0.3%胆盐中的存活率为85%~90%,而原始菌株La-5为28%~53%。4)在50℃时的存活率为66.1%,而原始菌株La-50.01%。由此可见,与仔猪粪便分离纯化的嗜酸乳杆菌原始菌株La-5比较,驯化获得的菌株La-5c具有耐低pH、高浓度胆盐及高温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鸽痘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鸽痘是由鸽痘病毒(Pigeonpox virus.pvv)引起的鸽的主要传染病Ⅲ.为研究PPV的致病性和免疫机理,更好的防制鸽痘,我们对南京市及周边地区感染鸽痘的鸽群进行了病原分离,得到了2株病毒,本试验对2个分离株作了详细的鉴定.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鸽小肠绒毛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形态的演化过程,通过实体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过程中鸽小肠黏膜进行观察,发现鸽在发育过程中小肠表面的黏膜突起经历了由山脊状到W形板状,再到指状绒毛的变化。在胚胎发育的第13天(胚胎发育总过程的72.2%阶段),小肠表面黏膜突起为山脊状,第14~15天(胚胎发育总过程的77.8%~88.3%)变为W形板状,第16~18天(胚胎发育总过程的88. 9%~100%)变为指状。从出生的幼体到成体小肠表面由指状绒毛转变成断裂的W形排列的板状绒毛,发育到成体时转变为扁指状绒毛,推断这种发育过程中小肠绒毛形态的改变可能是一种对祖先的重演,而喂食鸽乳的特殊育雏方式对其演化方向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鸡胚接种的方法从病死鸽中分离到了一株病毒,其血凝效价(HA)平均为2^8,该病毒株能凝集鸡红细胞的作用可被新城产凤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所分离的病毒株Ⅰ型副粘病毒,该病毒对1日龄雏鸡脑 内致死指数(ICPI)为0.39,肌肉注射1日龄雏鸡不发病,该毒株对雏鸡和鸡胚来说为弱毒力株。用30日龄的幼鸽做人工发病试验时可复制此病,并使其HI平均抗体滴度由第15d的2.9log2上升到第25d的7.25log2。  相似文献   

16.
鸽Ⅰ型副粘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SPF鸡胚,从病死鸽的脑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使鸡红细胞发生凝集,而且这种凝集能被鸡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进一步对该病毒进行回归试验、MDT、ICPI、IVPI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试验,证实该分离株为鸽Ⅰ型副粘病毒(PMV-Ⅰ)中等毒力毒株.  相似文献   

17.
从北京市郊区某肉鸽养殖场发病死亡鸽子的肝脏分离到一株沙门氏菌 ,经鉴定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哥本哈根变种。该菌株有较强的毒力 ,2 .9× 1 0 5CFU活菌可致死小白鼠。该菌株对环丙沙星、沙拉沙星等敏感 ,对链霉素等不敏感  相似文献   

18.
不同来源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Six strains of Lactobacillus were isolated from traditional indigenous dairy products, piglet’s feces and chicken intestine, designated as LS, LT, LJ1, LJ2, LZ1 and LZ2, respectively. Identifications were done according to bacteria morphology,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16S rDNA sequence homology analysi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wer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S, LT, LJ1 and LZ2 strains were Lactobacillus brevis, LJ2 strain was Enterococcus faecium, LZ1 strain was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All of the six strains had obvious bacteriostasis effect on Listeria monocytogenes, Salmonella typhimurium,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