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从江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稻鱼鸭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存在问题,提出从江传统农业发展对策及保护开发模式构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很多科研工作者根据各地区资源实际情况,研究创建了多种稻鱼共养循环农业模式,集成了关键技术,并示范推广应用,如浙江省青田县的稻-鱼、贵州省从江县的“稻-鱼-鸭”等多种循环农业模式,贵州、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以及浙江等地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制订了多项农业循环体系标准,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加快我国“三农”建设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但是在贵州黔西南山地稻鱼共养循环农业体系还不常见,因此很有必要对贵州山地稻鱼共养循环农业体系模式进行探索,这是一种新型的共养循环农业体系,能解决老百姓的增收问题、农村过剩劳动力和农民就地就业问题,促进农户增收,为农村脱贫致富开辟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提升稻鱼共生模式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一轮稻田生态养殖在国内已经广泛开展,为了提升传统的稻鱼共生模式的产量,探讨了不同水平的水稻移栽密度和复合肥(N:P:K=14:2:7)施用量对稻田养鱼产量的影响,以及在不产生面源污染的情况下最适宜稻鱼共生系统的生产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的处理所得到的产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田鱼产量为750 kg/hm2模式下,适当的增加水稻移栽密度(25 cm×25 cm)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P=0.005)而不影响田鱼产量(P=0.175);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产量可以降低对复合肥的依赖,将复合肥施用量水平从750 kg/hm2减少到600 kg/hm2,水稻和鱼产量都没有显著性改变,生产成本下降,环境面源污染风险降低。本试验研究提出适合本地生态条件和生产习惯的稻鱼系统管理模式是:水稻移栽密度30 cm×30 cm,复合肥施用480 kg/hm2,投放规格为55±3 g的冬片9000尾/hm2,设计产量为稻7500 kg/hm2、鱼1500 kg/hm2。实践证明,这种优化模式能较好地利用稻鱼共生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而不产生面源污染等环境压力,可以推荐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地所在的青田县及其周边乃至全国范围内生态条件及生产消费习惯类似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针对山区微流水生态型稻鱼共生种养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简要介绍了研究山区微流水生态型稻鱼共生种养技术的现实意义,提出研究山区微流水生态型稻鱼共生种养技术应用要点,以促进山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不同稻鱼共生方式对水稻性状及稻鱼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适宜的稻鱼共生模式,开展了平作稻养鱼、平作稻凼式养鱼、垄稻沟鱼(垄作稻养鱼)和平作稻(中稻+再生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稻鱼共生方式对中稻、再生稻主要农艺性状及稻、鱼产量有影响。平作稻养鱼和平作稻凼式养鱼共生方式水稻单产能保持平作稻产量水平,增收鱼53.6~69.4kg/667m2,增加纯收益745~780元/667m2;垄稻沟鱼共生方式水稻单产比平作稻增产9.13%,增收鱼66.9kg/667m2,增加纯收益1 040元/667m2。说明垄稻沟鱼经济效益高,效果好,适宜生产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兴义市十字沟田不同投鱼量对稻鱼产量与效益的影响,2019年兴义农业局在万峰林办事处上纳灰村进行了5组稻鱼共生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投鱼量为30kg/667m~2经济效益表现最好,水稻产量为325.72kg/667m~2,收鱼58尾/667m~2,重42.2kg/667m~2,稻+鱼产值5 123.2元/667m~2,纯收益3 904.6元/667m~2。  相似文献   

7.
生态工程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在人工的辅助下,在物质和能量的参与下,以生物为基本组分的生产工艺系统。这种生产工艺系统的正确应用,将能有效地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达到既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我国农业生产上正在应用的如:稻鱼共生系统,粮—猪—肥系统,肥—藻—鱼系统,粪—沼气—肥系统,桤柏混交,旱三熟分带轮作聚土免耕等等都是生产中发挥了很好经济效益的生态工程,已引起了生产者、科技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发展生态产业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其中稻田养鱼即属于生态养殖。它不仅综合立体利用了冬水田资源,同时也利用了水稻与鱼类互利共生的关系,如鱼以稻桩上的虫及水中的虫卵为食,稻以鱼粪为肥,靠鱼松土等,目前这一模式已得到很大发展,不少农户把稻田养鱼作为一项主要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垄栽稻萍鱼立体种养是以水稻为主体,红萍为纽带,鱼类在稻田参与能量和物质的转换,把传统稻田养萍和稻田养鱼以及水稻垄栽技术巧妙地结合起来,人为组成稻、萍、鱼共生复合群体,形成了一条“萍养鱼、鱼肥稻(萍)、稻护鱼、萍助稻”的生产食物链,提高了稻田经济效益。据  相似文献   

10.
鱼、稻共生期,鱼吃掉水稻纹枯病菌核后,转化为鱼粪,是养鱼稻田纹枯病株大大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上海旅游农业的开发建设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分析了旅游农业具有的农业特性、生态特性和娱乐特性等基本特性,阐述了发展旅游农业的作用,提出了上海发展旅游农业的对策:①树立新观念,拓宽旅游农业的功能;②把旅游农业置于都市旅游系统与都市农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③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④旅游农业自身的设计必须强调独创性开发。  相似文献   

12.
上海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提出上海都市农业作为与都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产业,应当优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海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具体来讲,就是要建设以下两大类型6种产业形态的都市农业:(1)产品型都市农业,包括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等;(2)服务型都市农业,包括绿化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等。  相似文献   

13.
贵阳市白云区摆茅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充分利用贵阳市白云区摆茅村优美的农业自然生态环境,结合村内果蔬种植现状,精心设计,科学规划,积极挖掘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以形成农业产业优势,营造乡村气息浓郁的田园风光为目标。将摆茅村规划为6个功能区,分别是自然生态观光区、果树采摘观光区、蔬菜产业观光示范区、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区、生态珍禽养殖观光区、休闲度假区及民俗农耕文化馆。结合每个园区的主题,构建景观,开发各种旅游形式,最终将摆茅村建设成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高新农业技术展示、农事体验参与、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为贵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河南传统农业作物起源与耕作制度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传统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河南传统农业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其耕作制度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以多熟种植和间、混、套作为主要方式。从野生植物驯化为粮食作物到农作物育种;从传统农具的发明创造到精耕细作这种北方旱地典型耕作制度的建立和演变,河南传统农业长盛不衰,许多方面都处于当时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河南传统农业作物起源以及耕作制度的演变过程,为当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和农业资源环境高效利用,为新时期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5.
巴中革命老区贫困县旅游资源开发扶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中市南江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发展旅游经济对带动贫困农户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南江县农村贫困特点和旅游扶贫开发的现状与基础条件,提出旅游扶贫开发对策。结果表明:南江县域贫困人口多,恩格尔系数大,区域连片贫困,多数年份的农业纯收益为负,依托于光雾山风景区进行旅游扶贫开发有效果但不显著。主要结论:南江县扶贫出路在“三农”之外;进一步实施旅游扶贫开发的优势条件已经形成,但尚需克服投入、人才、体制、营销和文化挖掘等5个瓶颈,构建旅游整合特色农产品开发机制、当地老百姓参与旅游开发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The semi-arid Loess Plateau is a central zone of Chinese rain-fed farming. Drought and soil erosion are the two major obstacles to restric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semi-arid Loess Plateau. The traditional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and runoff agriculture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several decades, which have reduced water and soil loss and improved rainwater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o a certain extent. However, its regulative role in rainwater is very much limited, and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such as severe seasonal drought and water shortage, low agriculture productivity,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ow yield-invest ratio, are still going on.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of harvested rainwater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rainfall regulation and utilization on the basis of sophisticated technologies and theories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and runoff agriculture, which not only promotes fulfilling rainfall harvesting in spatial location like the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and runoff agriculture measure but also gets at true rainfall harvesting in time distribution by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and also decreases invalid evaporation for rainfall runoff. Agriculture productivity will be highly increased by using rainwater harvesting for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It not only brings about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to the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overcomes two of the biggest obstacles (drought and soil ero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technology will become a strategic measur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odel in semi-arid Loess Plateau of China.  相似文献   

17.
崇义客家梯田传统农耕知识、技术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义客家梯田是全国三大景观梯田之一,保护和开发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耕作知识和技术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围绕崇义客家梯田的修建与管理、传统耕作模式的类型、传统水稻栽培技术、传统农具等方面的专题进行了走访,对"崇义客家梯田稻作农业系统的传统耕作知识与技术体系"进行了全面考察,收集了客家传统农具、水稻栽培、梯田水资源管理等相关内容的图文资料,了解了当地政府及农民对"江西崇义客家梯田"传统耕作技术的认识及传统农耕技术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客家梯田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展现了中国古代农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它加以保护和开发,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而且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梯田的开发与保护,将使梯田的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得到提升,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常洁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1):149-156
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对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科学评价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把握融合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主要障碍十分必要。通过文献分析,从资源禀赋条件、融合创新水平、融合发展效应3个方面构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AHP、熵权法、障碍度评价等对四川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2005—2016年,四川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总体趋好;(2)融合创新指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非农资源导向的旅游产品大大降低了农业主题旅游产品的市场份额;(3)融合发展的综合效应指数变化呈显著增长,但融合发展的综合效应尚处于起步阶段;(4)总体而言,四川省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尚处于资源依托型向产品(业务)融合型的发展模式过渡;(5)现阶段,融合创新水平是持续影响四川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且障碍度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四川省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必须走精品化发展之路,要推动农业与旅游业资源的协同化、精品化开发,要利用新技术进一步扩大旅游知识的扩散和拓展多元主体参与的渠道,以全面提升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Challenging targets for future agriculture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kinds of problems agriculture is facing, outlines and structures agricultural quality components and defined aims for them, discusses the shortcomings of organic farming, proposes some important research areas and presents an outlook. The quality components are a type of checklist of those factors that we should be aware of concerning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production of healthy food and the practice of good ethics. These components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general aims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Many European and other countries focus on organic farming as a solution, but this approach is dangerous because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a better environment or better food products. Concerning future agricultural research, the following issues are highly important: precision agriculture, low leaching cropping systems, management of soil biological processes and maximum recirculation. Finally, the article discusses some issues of future agriculture such as intensity, nutrient imbalances caused by regional farm specialis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agricultural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相似文献   

20.
朱湖英  杨洪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9):259-266
为了促进武陵山片区农业和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的协调发展,运用产业共生理论分析武陵山片区农业与旅游业的共生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Logistic模型建立农业与旅游业的共生演化模型,分析了模型的稳定性,并应用差分进化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以2001~2012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农业与旅游业的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湘西州的农业与旅游业的共生行为模式是一种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农业为旅游业带来的正反馈作用远大于旅游业为农业带来的正反馈作用。因此,建议湘西州加大旅游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和建立公平的产业间收益分配机制,促进农业与旅游业向对称互惠共生模式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