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晴隆模式:破解农村贫困与生态退化恶性循环的怪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畜牧业》2013,(19):22-25
一、产业发展概况晴隆县是贵州省"贫困+石漠化"的典型。自2000年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以来,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以场带户,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执行"中心+农户、农户集体转产"的模式联合农户养羊,以草地畜牧业科技扶贫、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为载体,以波尔山羊杂交改良为突破口,找到了破解岩溶石漠化难题的"钥匙"。在政府资助下,通过技术中介组织贫困农户在陡坡岩溶山地开展人工种植优质牧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云南省巧家县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区石漠化分布现状、危害及工程实施效果监测的分析,结果表明:巧家石漠化分布面积广,石漠化程度高且片区分布不均,石漠化已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岩溶项目区的草地植被已得到有效恢复,牧草营养明显提高,既能减轻水土流失,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岩溶地区的草畜矛盾,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云南巧家石漠化现状及草地治理生态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省巧家县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区石漠化分布现状、危害及工程实施效果监测的分析,结果表明:巧家石漠化分布面积广,石漠化程度高且片区分布不均,石漠化已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岩溶项目区的草地植被已得到有效恢复,牧草营养明显提高,既能减轻水土流失,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岩溶地区的草畜矛盾,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方岩溶区草地建设技术与示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草地畜牧业是岩溶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进的最佳结合点。中国南方岩溶区有发展草地畜牧业的优越条件,并已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围栏封育等措施,短期内可提高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增长,而且可以利用畜牧粪便,发展沼气,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燃料问题,减少因薪炭需要对森林的砍伐。就大量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提炼出适合于这些区域的草地建设技术体系,在贵州省威宁、德江、晴隆3个县作技术应用示范,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草地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饲料来源。据有关资料统计:世界永久草地面积为30.5亿公顷,占世界土地面积的1/4。在这上面,饲养着大量的牲畜,为人类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和皮、毛、肉、蛋、奶等畜产品。草地对保护生态环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采取有效对策,可持续发展、利用草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1牧草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外在草原建设与合理利用方面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成果,如优良牧草的选育与野生牧草的驯化栽培及划区轮牧等,大大提高了草地的载畜量和利用率,推动了草原畜牧业的飞跃发展。特别是近…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南地区的草地资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国草地资源调查资料(农业部畜牧兽医司,1996)、中国草业统计(2009)和相关文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中国西南地区的天然草地资源、冬闲田资源、林间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西南地区的草地资源状况。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天然草地总面积35.58×106 hm2,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32.59%,可利用草地面积29.04×106 hm2,各省可利用草地面积占天然草地面积比例都在70%以上;2)按照以服务畜牧业为主要原则,将天然草地资源划为4个区域:热带湿润灌草丛区、亚热带湿润灌草丛区、亚热带半湿润灌草丛区和高原温带湿润灌丛草甸区;3)西南地区岩溶面积达52.23×106 hm2,占土地面积的29.50%,共有292个岩溶县。石漠化面积达11.11×106 hm2,占岩溶面积的21.27%,有88个石漠化严重县;4)西南地区农闲田可利用面积为961.46×104 hm2,农闲田已利用面积为193.11×104 hm2,占农闲田可利用面积的20.09%。冬闲田种草已利用面积共计118.58×104 hm2,占农闲田可利用面积的12.33%,占农闲田已利用面积的61.40%。5)西南地区灌丛、疏林草地面积合计为1 894.84×104 hm2,占草地面积的29.81%,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6.06%。  相似文献   

7.
草地畜牧业是改变岩溶地区贫穷面貌的首选产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湖南省石漠化及草地石漠化的分布,大多分布在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环境恶化,经济落后,财政紧张,人均收入低,石漠化现状严峻.分析了石漠化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对城步县发展奶业的情况进行了介绍,结果表明草地畜牧业是改变岩溶地区贫穷面貌的首选产业.  相似文献   

8.
在<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的基础上,从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措施、治理环节、治理模式3个方面介绍了岩溶地区草地建设和发展畜牧业的丰富经验;阐述了草地建设和发展畜牧业的目标任务、技术途径和投资标准;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部门协作,加强项目管理、确保试点成效,落实草原法规、推进承包经营,强化项目监测、开展效益评价等是草地综合治理试点应落实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高寒地区退化草地改良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退化草地进行改良试验研究的结果表明:施肥改良效果最佳,增加优良牧草在草群中所占比例,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牧草分别比对照区增加9.02%~10.17%、18.40%~27.76%和-6.57%~1.87%,可食牧草增产1倍;围栏封育草地效果次之,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在草群中所占比重分别比对照区增长26.81%~39.85%和20.74%~37.85%,莎草科牧草比例下降11.85%~19.23%,可食牧草增产1倍;划破草皮改良效果极差,禾本科、豆科牧草比例分别增长18.17%~23.86%、19.85%~48.10%,莎草科牧草比例下降4.70%~8.92%,可食牧草增产34.3%~89.7%.由此得出,施肥和围栏封育是草地改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 《四川草原》是草原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和技术刊物,主要反映四川草原科学研究动态,引进和传播兄弟省市和国外草原科研、畜牧业的先进科学技术。刊登的主要内容有:草原、草山、草坡、草场的资源调查及改良利用,人工草场研究,草地生态学研究,野生牧草驯化栽培,优良牧草育种,牧草营养价值研究,沼泽半沼泽地的改良利用,草原资源保护及草山、草坡畜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畜种改良,家畜饲养管理等。对从事草原和畜牧科学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科技管理人员,县、区、乡畜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突出,草畜矛盾尖锐,草地承载力严重下降,如何恢复受损的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提高草地畜牧业的经济效益、突破石漠化恶性循环,是当下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亟需解决的艰巨任务。科学合理地提高草地承载力能够最大化利用草地资源和缓解草畜矛盾,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的目标。因此,本文主要对草地承载力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提出国内外关于草地承载力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与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马占斌 《青海草业》2010,19(2):31-3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化隆县草地面积大,草地类型丰富,界线权属不明确,草原承包工作难度大,超载放牧,草地鼠害严重,毒杂草多的问题,探讨了适宜化隆县草原管理的途径:成立乡镇草原管理委员会,核定草场合理载畜量,以草定畜,实行封山育草、人工种草和退耕还草等草原建设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王元素  李莉  王堃 《草地学报》2014,22(3):475-480
三叶草(Trifolium)混播草地群落持久性研究对喀斯特草地建设与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威宁灼圃示范牧场开展的由白三叶(T. repens)、红三叶(T. pratense)、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紫羊茅(Festuca rubra),分别加上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黑穗画眉草(Eragrostis nigra)、鹅冠草(Elymus kamoji)组成4个5组分混播草地,在绵羊适度放牧下测定牧前、牧后草地现存量,连续进行20年持久性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及组合×利用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所有混播组合影响极显著,而组合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其动态变化与年降水量的动态变化之间无显著的对应关系,但同物种在各混播群落中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差异明显,说明各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生态位互补和竞争共存关系。各物种中生产力与稳定持久性最好的是紫羊茅和白三叶,其次是多年生黑麦草和鸭茅,最差的是无芒雀麦和鹅冠草;而在草地建植初期表现最好的是多年生黑麦草和红三叶。  相似文献   

14.
人工草地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灾害。草地是保护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最后屏障,在石漠化防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全面论述了喀斯特的分布,面临的生态、经济问题,草地建设在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喀斯特地区草地建设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指出喀斯特地区草地建设存在草畜配套不合理、草地使用不合理、产业化程度比较低、缺乏草地配水等主要问题,并提出耐旱耐瘠草种选择、草地配水措施、草地畜牧业的产业化、低成本建植人工草地、灾害预报与控制等研究,是喀斯特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草地畜牧业工程的需要,应用营养学、饲料学等学科理论,本文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白酒糟资源的利用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包括其营养价值、饲用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针对白酒糟饲料化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加工技术滞后、理论研究不足、地域条件限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运用青贮法和微生物发酵等关键技术、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构建饲料加工中心等相应解决对策,并指出大力发展以白酒糟为原料的非常规饲料加工业是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6.
贵州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国内外广泛种植的优质豆科牧草。在调查贵州各地近年来推广种植紫花苜蓿的基础上,根据贵州耕地资源不足、石漠化危害严重、种植业发展局限性明显的现状,结合全省中长期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客观要求,阐述了发展苜蓿产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贵州生态气候条件下苜蓿种植的主要限制因素,并提出贵州苜蓿产业科技工作重点,即加快苜蓿种质资源适应性鉴定、新品种选育研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草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等,以期为贵州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我国草牧业发展理论及科技支撑重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侯向阳 《草业科学》2015,32(5):823-827
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草牧业"。发展草牧业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草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对草牧业的概念进行新的阐释,提出草牧业的概念是草业+草食畜牧业+相关延伸产业的"三合一"产业耦合关系,进一步从草业基础产业论、生态畜产品供需均衡理论、产业技术和产品质量升级刺激经济增长理论、产业融合和耦合理论、创新驱动发展理论等方面论述草牧业是融合多产业的新兴复合产业,其发展主要以生态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为理论支撑。同时针对我国草原区、半农半牧区及农区草牧业发展存在的不同瓶颈问题,提出了相关突破性关键技术和优化模式,阐明不同区域发展草牧业的科技支撑重点,为加快推进草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8.
应用数理统计模型的解析方法,探讨退化天然草地和补播苜蓿的改良草地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2种草地的主要植物种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γ分布模型具有很好的吻合性。改良草地的平均生物量极显著的高于天然草地(P〈0.001),而平均物种数与平均物种多样性指数极显著的低于天然草地(P〈0.001)。2种草地的组成植物种的空间异质性指数与其平均生物量之间均存在着负相关。天然草地的生物量随着物种数的增加而增大,而改良草地随着物种数的增加,生物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9.
草原生态学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牧民亲历了草原最华美的风光,领悟到草原的资源价值和环境功能是不可取代的.草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生产力,是北方各民族发展的文化摇篮,是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北国疆土的生态瑰宝.国务院近年发布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草原地区在今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首先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求全面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国家生态安全地带.二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根据区情实际,遵照中央确定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北方草原地带的景观生态多样性与资源禀赋,使草原生态-产业-文化复合系统可以发挥环境-资源-经济-文化-社会的耦合效应及多项功能.但是,长期以来“草原-畜牧”成为简单的思维定式,单纯地把草原视为天然牧场.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缺乏完整的理解,特别是草原的巨大环境效益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因此,一定要总结历史经验,发扬草原文化的精髓,走向草原发展的科学创新之路.要因地制宜地治理草原退化,实行休牧与轮牧,实现草原的更新复壮.也要进行草原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开发适宜的土地,建设节水的人工草地与饲料地.还要强化草原法制管理,建立草原保育及生态补助的激励机制.总之,要发挥系统耦合效应,构建草原新型农牧产业体系.我们认为,完善对草原生态建设投资的优化管理体制,切实依靠科学技术,严格遵循自然与经济规律,草原地区实行“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休牧轮牧,建设草地,夏牧冬饲,异地育肥,增加投入,集约经营,改善管理,确保安全,系统开放,持续发展”的模式,在发展农牧产业和建立新型产业体系的同时,保护好草原生态安全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