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植物油莎豆DNA提取与SRAP体系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个不同地理来源的油莎豆品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油莎豆DNA快速提取方法;以SRAP反应体系中DNA模板量、Mg2+浓度和引物浓度3个因子分别设置3个水平,共配制27个反应体系,对油莎豆SRAP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改良CTAB法可获得较高质量的DNA,参试材料的A260/A280介于1.70~1.98;在27个SRAP反应体系(15μL)中,最优反应体系为DNA模板25ng、Mg2+1.5mmol/L、引物浓度1μmol/L、dNTPs 0.3mmol/L和Taq酶1U,可扩增出清晰稳定的多态性条带。  相似文献   

2.
甜菜SRAP-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建立适宜甜菜的SRAP反应体系,以40个不同类型的甜菜品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PCR反应体系的主要成分对SRAP扩增结果的影响。对SRAP反应体系中的DNA模板浓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引物浓度以及dNTP浓度进行了探索,确立了适合甜菜的SRAP反应体系为:在20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为40ng,Taq DNA聚合酶1.0U,引物60ng,dNTP(2.5mmol/L)为1.6μL,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3min,反应前5个循环在94℃1min,35℃1min,72℃1min的条件下运行;随后的35个循环复性温度提高到50℃,最后72℃延伸10min。并利用该反应体系对甜菜40个不同品系进行SRAP反应,用6%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不同品系间DNA谱带多态性丰富,证实该体系稳定可靠,可以用于甜菜的分子标记研究。  相似文献   

3.
蓖麻DNA的提取及SRAP反应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建立蓖麻快速有效的DNA提取方法和SRAP标记的技术体系,本研究采用SDS法和CTAB法对蓖麻不同叶片(新鲜嫩叶、老叶和陈旧的嫩叶、老叶)的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并以DNA模板用量、Mg2+浓度、引物浓度和Taq酶用量4个因素的不同水平配制了10个反应体系对蓖麻SRAP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SDS法和CTAB法均可获得较高质量的DNA,多数样品的A260/A280值介于1.7~1.9之间,但以CTAB法更为省工省时,不同叶片DNA的提取效果,以嫩叶效果最佳;设计的10个反应体系中,以反应体系A(总体积为15µL,40ng DNA模板,1.5mmol/L Mg2+浓度,0.2mmol/L dNTPs,0.3µmol/L引物浓度和1Unit Taq酶)最为经济适用,将该体系用于蓖麻的SRAP扩增能获得稳定、清晰的多态性条带。本实验为蓖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目标性状的分析定位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油莎豆块茎在种植过程中萌发较慢的问题,以A2、中油莎1号和内蒙古大粒(ND)为材料,通过对3个油莎豆品种的浸种条件、消毒方式以及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筛选,探究油莎豆块茎的最佳消毒方法及最优萌发条件。结果表明:在75%酒精3 min、氯气16 h时消毒效果最好;3个品种均在35℃浸泡3 d时萌发率最高,分别为58.33%、51.67%和43.33%;A2和中油莎1号均在MS+1.0 mg/L 6-BA+0.5 mg/L NAA的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分别为70.00%和63.33%;内蒙古大粒在MS+0.5 mg/L 6-BA+0.2 mg/L NAA的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为55.00%。6-BA对块茎的萌发有显著作用,但随着浓度升高对块茎的萌发由促进转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蝴蝶兰嫩叶提取的DNA为材料,蝴蝶兰SRAP反应体系中的重要参数Mg2+、Taq酶、模板DNA及随机引物,建立了一套适合蝴蝶兰基因扩增的SRAP反应体系:25 μL的反应体系中Mg2+浓度为2.0 mmol/L,Taq酶1.0 U,DNA模板40 ng,上下游引物0.8 mmol/L。该体系扩增条带清晰,重复性好,有望在蝴蝶兰属植物的遗传育种研究中运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SRAP标记分析油莎豆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14份不同地理来源的油莎豆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其遗传基础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8对具有多态性的SRA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75条带,其中多态性带共306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1.6%,平均每对引物组合的多态性条带为8.1条.UPGMA聚类分析表明,14个参试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在0.09至0.72...  相似文献   

7.
刘振  赵洋  杨培迪  成杨  杨阳 《茶叶通讯》2012,39(4):18-21
以茶树叶片DNA为模板,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Mg2+、引物、dNTP、TaqDNA聚合酶、模板DNA 5种因素5个水平,对茶树SRAP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茶树SRAP最佳反应体系。结果表明,茶树SRAP最佳反应体系为:Mg+22.0mmol/L、引物各0.5μmol/L、dNTP 0.1mmol/L、TaqDNA聚合酶0.5U/μL、模板DNA 4ng/μL,总体积为10μL。运用该体系,从128个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56个引物组合。这一体系的建立及引物组合的筛选为今后利用SRAP标记技术进行茶树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浸泡温度、环境温度、基质及块茎大小的处理对油莎豆块茎萌发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不同来源地的油莎豆块茎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结果表明:35℃温水浸种,有效改善了油莎豆块茎的透水性,并显著提高块茎萌发率;环境温度为35~42℃时,有利于油莎豆块茎发芽,20℃以下的低温不利于块茎的萌发;透气性较好的沙壤土适宜油莎豆的种植,而黏质壤土则相反;在选种育苗时,应优选大粒饱满的油莎豆块茎用于催芽育苗;此外引种我国不同地区的油莎豆品种幼苗长势与地理纬度无相关规律.据上述试验结果,并结合我国海南省的环境条件,应尽快在海南进行油莎豆的南繁育种及栽培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碘显色法测定了油莎豆块茎淀粉含量,以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利用石灰水浸泡法同时从油莎豆中提取出了淀粉和蛋白质,研究料液比、浸泡液pH值、浸泡时间、上清液pH值等因素对大粒油莎豆淀粉、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大粒油莎豆中淀粉含量为31.8%,蛋白质含量为2.9%...  相似文献   

10.
特色油料作物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地下块茎可积累大量油脂,且具有适应性广和抗逆性强等特点,是研究植物抗逆性和地下营养器官富集油脂的优异材料。运输抑制剂响应蛋白1(transport inhibitor response protein 1,TIR1)作为生长素受体可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非生物胁迫。然而,油莎豆CeTIR1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基于油莎豆转录组数据筛选鉴定出4个油莎豆TIR1基因(CeTIR1-1、CeTIR1-2、CeTIR1-3和CeTIR1-4),并采用RT-PCR技术克隆到4个CeTIR1成员的ORFs。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4个CeTIR1蛋白含有典型的F-box蛋白结构域、AMN1超结构域和Transp_inhibit结构域。CeTIR1s序列长度、编码蛋白相对分子量和等电点等理化性质差异较小。4个CeTIR1分别与禾本目莎草科、木犀科及十字花科的植物来源的TIR1s在进化上亲缘关系较近。基因表达分析显示,油莎豆CeTIR1基因在不同组织表达水平差异显著,均在块茎组织中高表达,在根和叶组织中表达量较低。盐胁迫处理下油莎豆幼苗抗...  相似文献   

11.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又称虎坚果,沙草科莎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油莎豆具有适应性广、生长期短、生物量大、含油量高等优势特性。油莎豆茎叶可做青贮饲料,块茎可生吃或熟吃,此外,油莎豆还可用来榨油,榨油后的油饼可用来做饲料。因此油莎豆作为一种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新兴农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为了深入了解油莎豆,促进油莎豆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和研究,本文综述了油莎豆中油脂、蛋白和多糖等主要营养成分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油莎豆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和保肝等生理功能,并就其市场规模和科学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甜菜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则东  王华忠  韩英 《中国糖料》2008,(1):11-13,17
为了建立适宜甜菜的SSR反应体系,笔者以甜菜不育系TB005A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甜菜SSR技术中PCR反应体系的主要成分对SSR扩增结果的影响。对SSR反应体系中的DNA模板浓度、引物浓度、Taq聚合酶浓度、dNTPs浓度以及退火温度进行了探索,确立了适合甜菜的SSR反应体系为;在20μL反应体系中,模板DNA为60ng,引物(50ng/μL)1.2μL,Taq DNA聚合酶1.0U,dNTPs(2、5mM/L)0.6μL。并利用该反应体系对30个甜菜不同品系进行SSR反应,用6%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不同品系间DNA谱带多态性丰富,证实该体系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3.
作物产量与群体结构密切相关。为合理配置群体结构,提高油莎豆光能利用率并最终提高产量,研究不同群体结构对油莎豆块茎生长阶段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进一步挖掘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油莎豆产量潜能。2018年以黑油莎2号为材料,采用三因素大田裂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分别为90 000株/hm2(A1)、110 000株/hm2(A2)、130 000株/hm2(A3);裂区为种植方式,分别为110 cm垄上三行(小行距30 cm)(B1),65 cm垄上双行(小行距20 cm)(B2),45 cm垄上单行(B3);裂裂区为留苗方式,分别为矩形留苗(C1),三角留苗(C2),共18种处理,3次重复。通过测定群体光合速率(CAP)、叶绿素a+b(Chla+b)含量及荧光参数(Fv/Fm和qP),研究不同处理对油莎豆块茎生长阶段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油莎豆块茎形成期,群体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3种密度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块茎增长期和成熟期,群体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油莎豆块茎形成后0 d,冠层和下部叶片叶绿素a+b含量、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块茎形成后25~75 d,冠层和下部叶片叶绿素a+b含量、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呈先增后降趋势。相同密度和留苗方式条件下,群体光合速率、叶绿素a+b含量、Fv/Fm及qP所测指标表现为种植方式B2最大,较B1、B3差异均显著(P<0.05);相同密度和种植方式下,上述所测指标表现为留苗方式C2更大,较C1差异显著(P<0.05)。A2B1C2处理产量达到7520.45 kg/hm2,在所有处理中最高。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提高油莎豆产量的关键。适宜密度下,合理的宽窄行配置和三角留苗方式可有效改善群体结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增加叶绿素a+b含量,提高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是实现植株个体与群体相互协调并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国兰杂交品种(系)为材料,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Taq DNA聚合酶、Mg2+、dNTPs、模板及引物等5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确定国兰杂交品种(系)SRAP-PCR反应的最优反应体系为(25μL体系):Taq DNA聚合酶,1 U;Mg2+,1.8 mmol/L;dNTPs,0.08 mmol/L;模板DNA,100 ng;引物,上下游各0.3 mmol/L;10×PCR Buffer,2.5μL。此外,本试验采用DNA混合池技术(DNA pooling)快速筛选SRAP引物,从180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39对扩增产物丰富、多态性高的引物组合。与常规方法相比,该技术明显缩短试验周期、节约了模板用量,为快速高效筛选SRAP引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油莎豆栽培技术及产业化开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油莎豆的起源、特征特性、用途作了简要概述,并根据较系统的试验和研究结果,介绍了油莎豆的栽培技术要点,提出了油莎豆产业化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油莎豆块茎萌发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浸泡温度、环境温度、基质及块茎大小的处理对油莎豆块茎萌发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不同来源地的油莎豆块茎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结果表明:35 ℃温水浸种,有效改善了油莎豆块茎的透水性,并显著提高块茎萌发率;环境温度为35~42 ℃时,有利于油莎豆块茎发芽,20 ℃以下的低温不利于块茎的萌发;透气性较好的沙壤土适宜油莎豆的种植,而黏质壤土则相反;在选种育苗时,应优选大粒饱满的油莎豆块茎用于催芽育苗;此外引种我国不同地区的油莎豆品种幼苗长势与地理纬度无相关规律。据上述试验结果,并结合我国海南省的环境条件,应尽快在海南进行油莎豆的南繁育种及栽培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先湿法脱皮再干燥的方式可以简化油莎豆榨油前工序,提高榨油效率。为探究最适合的干燥工艺,本文以湿法脱皮油莎豆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薄层热风干燥特性,对比分析不同干燥工艺下脱皮油莎豆品质及所制取油脂的品质变化规律,以期为油莎豆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持。本实验分别将油莎豆在自然干燥以及热风温度为50℃、60℃、70℃,风速0.8 m/s条件下进行干燥,再测定油莎豆的色泽、硬度、复水性以及脱皮油莎豆所制取油脂的品质。实验结果显示,样品干燥后亮度值、泛红度降低,硬度升高;热风50℃样品复水性最好,自然干燥次之,热风70℃下样品复水性最差;热风干燥条件下,随着风温的升高,所制得的油莎豆油的酸价及过氧化值均呈增加趋势,但是远低于国家标准中对食用植物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是一种粮油饲兼用、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其地下块茎富含油脂、淀粉、糖、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地上茎叶可作为畜禽优质饲草。作为一种原产于沙漠地区的多用途作物,油莎豆具有适应性广、生物产量大、高附加值等特性,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我国丰富的沙地等边际土地资源为油莎豆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油莎豆产业基础已经形成,产业链条基本具备,发展前景广阔。本文概述了油莎豆特性与用途、研究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油莎豆产业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油莎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亚麻SRAP反应体系的优化和多态性标记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亚麻SRAP反应体系中主要因子对扩增结果的影响,建立了亚麻SRAP -PCR反应的优化体系;对戴安娜和宁亚17两个品种进行SRAP分析,筛选出19对具多态性的SRAP特异引物组合;本研究为利用以上两个品种构建我国的亚麻遗传连锁图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油莎豆以其适应性广、产量和含油量高而成为我国的新型油料作物.为解析油莎豆的遗传基础,服务于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采用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构建了油莎豆高质量的全长转录组,混合样本的组织来源包括块茎、匍匐茎、根、芽、叶片、叶鞘、花、花茎等.研究基于23.20 Gb高质量的原始数据提取获得环形一致序列319568条,其平均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