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茶文化专集《茶业与民生——第十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精编》一书,9月中旬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作者撰写的《对澧县野茶和城头山出土陶杯的认识》,作为我国最早城市野茶文化研究新学科的研究成果囊入其中并荣获证书。《茶业与民生》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部主任沈立江主编,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周国富作序。该书从收到来至8个国家的170篇优秀论文中,经权威专家严格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中国最早的城市——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蕴藏的野茶陶杯文化的研究剖析,挖掘出"和"文化内涵是起源中国野茶文化并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进化哲理;探讨并提出了城头山野茶的"和"文化利用、弘扬与建设是推进茶叶大省向千亿茶业强省转变的哲理性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中国最早的城市"———城头山古文化遗址、野茶陶杯文化,探讨了其兴盛的原因与其文化价值以及其对当代中国茶业发展的价值,阐述了弘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城头山野茶陶杯文化精神的必要性和使命感,并认为它是打造中国茶民族品牌成为世界茶叶强国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4.
季小明 《中国茶叶》2010,32(12):51-53
洞庭山碧螺春茶产自历史悠久的碧螺春原产地江苏苏州太湖洞庭东、西山。据地方史记载,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就有茶叶出自"长洲县(今苏州市)洞庭山"的记述。宋朝时,此茶已作为贡茶,据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1084年)记载:"洞庭出美茶,旧入为贡……"。清初,洞庭茶俗称"吓煞人香",据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1757年)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康熙某年,按候采者  相似文献   

5.
试验结果表明,在洞庭湖区澧阳平原稻田土壤肥力条件下,史丹利缓释肥和宝塔牌水稻测土配方专用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较好,史丹利水稻普通肥次之,史丹利水稻高钾肥的增产效果一般。  相似文献   

6.
"双上绿芽"茶产于湖南省澧县云秀太青有机茶专业合作社有机茶园基地,基地分布于海拔千米的高山上,常年云雾缭绕,生态环境优越,雾日180天左右,雨量充沛,年降水量约1500mm,土质肥沃,气候温和,年均气温l5.5℃,日照短,昼夜温差大。这里的茶树,具有芽头肥壮,白毫披覆,持嫩性强,内含物丰富,碳氮比小的特点,是湖南省农业厅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出口茶叶基地和湖南省名茶生产基地,2004年获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IMO)有机产品认证书,2006年7月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有机茶认证证书,2009年获得农业部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有机产品认证。凭借"双上绿芽"有机茶的优良品质,加以多年的潜心运作,"双上绿芽"现已是中国名茶中的高端品牌,在2005年的中华历史文明全国集邮展览暨"城头山遗址"特种邮票首发式上被指定为专用茶,2005年11月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叶》2014,(11):40-41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角,与川甘两省接壤。据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尚书·禹贡》记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宁强县嶓冢山亦称汉王山,即是三千里汉江发祥之源。宁强种茶历史悠久,茶叶内质优异,200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六大优势茶区之一,2013年宁强县政府被汉中市政府授予"全市茶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2014年,宁强县高寨子镇被汉中市赛茶大会组委会授予"十大美丽茶乡"。  相似文献   

8.
郑瑛中  王晚霞 《茶叶》2010,36(4):246-248,252
临海市南部山区盖竹洞发现有古碑确切记载的最早植茶遗址,为东汉末年著名道士葛玄"仙翁茶园",出自葛玄侄孙葛洪名著《抱朴子》,宋《嘉定赤城志》亦有记载。清代著名史地学家齐召南所撰古碑犹存。证明临海自"葛仙翁植茗"开始,已有1800余年的茶史,明清两代,茶叶列为贡品,当代已成为全国名茶产区,茶文化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9.
薛德炳 《茶叶通讯》2014,41(4):52-54
近读2013《中国茶叶》3~6期关于《神农本草经》的考证结论:出自汉或后编辑的《神农本草经》中未收录"茶",仅有荼,苦菜,列菜部;且没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的记录;"神农得荼"的传说首见于康熙二十四年(1717年)刊印陈元龙编《格致镜原·饮食类·茶》:《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陈氏所引《本草》可能是宋以后的版本,信证度不高。  相似文献   

10.
《茶叶》2015,(1)
<正>品名——叙说历史名茶的前世今生天目青顶原称天目山茶、天目云雾茶。早在西汉元始年就有梅福天目植茶的文字记载。唐陆羽在《茶经》中赞道:"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明代被列为"贡品"。清宣统二年在南洋劝业博览会上荣获特等金质奖。1986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  相似文献   

11.
隔年深耕对夏玉米花后叶片衰老和子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华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作区夏玉米开花后叶片衰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隔年深耕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叶片各生育期SOD、POD活性,且MDA含量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维持了叶片后期较高的生理功能,最终产量表现为秸秆还田与隔年深耕相结合时产量高于其他处理,起到良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2.
郑云飞 《中国稻米》2021,27(4):12-16
稻作是东亚地区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证明中国是稻作起源地,颠覆了稻作起源于印度学说,确立以稻作农业为特色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近年来中国考古取得丰硕成果,良渚古城遗址、一万年以前水稻遗存、大规模的古稻田等发现填补了中国文明史的许多空白,不断更新了稻作起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Journal of Crop Improvement》2013,27(1-2):163-179
SUMMARY

Soil salinization and the related groundwater mineralization,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s Huang-Huai-Hai Plai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adopted, the experience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in the comprehensive reclamation of salt-affected soi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this Plain.  相似文献   

14.
BOOK REVIEWS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LEIGH, J, H. and MULHAM, W. E. Pastoral plants of the Riverine Plain.
ANDREEV, N. G. Lugovodstvo. [Grassland management.]
HILLS, E. S. (Ed.) Arid lands, a geographical appraisal
MCDONALD, P.; EDWARDS, R. A.; GREEN HALGH, J. F.D. Animal Nutrition Edinburgh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生境管理”策略—间作植物增强天敌控害能力和利用植物挥发物的对害虫和天敌的行为进行调控已在茶树害虫生态控制系统中开展了一系列尝试。增加茶园“斑块”中的植物多样性能明显增加天敌类型和数量,罗勒、迷迭香以及某些豆科植物释放的挥发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害虫产生引诱或驱避效应,仙鹤草的提取物能够用来增强天敌的捕食能力或寄生能力。源自茶树本身的系列挥发物例如顺-3-己烯醇、反-2-己烯醛、罗勒烯、芳樟醇、香叶醇和吲哚等能用于诱集和驱避害虫,聚集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敌。水杨酸、茉莉酸、苯并噻二唑及β-氨基丁酸等诱导剂处理茶树可以增进茶树的直接抗虫性能,并促进茶树挥发物的释放以提高天敌定位能力。  相似文献   

16.
‘白叶1号’茶树品种在溧阳开采期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润  钱半吨  蒋文妍  王文斌 《茶叶》2014,40(3):134-137
本文分析了溧阳地区引进种植白茶品种‘白叶1号’10年以来,前期气象条件与茶树萌动、春茶开采的关系,制定白茶萌动期和开采期预报方案,结果表明:日均温大于10℃后进入春茶生长关键阶段,本地白茶的萌动起点应在稳定通过5℃和6℃的初日之间;开采期积温预报法需要过10℃有效积温达到67℃或稳定通过6℃有效积温达到147℃,其中过10℃有效积温指标的稳定性更高;气象因子预报法选择气温和降水为主要影响因子,拟合回归方程进行预报.实际生产中综合参考各项指标,并结合白茶生长情报,可以跟踪指导茶区适时开采,对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甘蔗属起源及其与近缘属进化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甘蔗起源、进化、分子遗传学在甘蔗与其近缘属的进化关系研究上的应用,回答了甘蔗的起源中心、甘蔗属及其近缘属之间的进化关系,以及当前如何利用细胞学手段和分子标记技术,从微观分子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生活史进化等生态和进化问题,最后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花生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与DNA分子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研究结果表明在栽培花生种质资源中用分子标记技术只检测出很少的多态性,让人产生花生缺乏遗传变异的结论,但显然与花生的起源和进化研究结果相矛盾.另外通过对国内外花生种质资源的综合鉴定,几乎所有的性状都存在丰富的变异.本文综述了花生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和产生的途径,以及花生DNA分子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认为花生栽培种在遗传性状和DNA分子水平上都存在丰富的变异.  相似文献   

19.
Recently, a dual or multiple origin of domesticated rice has been the prevailing opinion among rice scientists because rice is clearly differentiated into two major varietal groups, indica and japonica, and several minor groups. Molecular clock studies that suggested that divergence in the A-genome wild rice genepool occurred prior to domestication gave further weight to the opinion that rice had a dual origin. However, recent analysis of the major gene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ence in degree of shattering between rice and wild rice has revealed that it is the same mutation in indica and japonica rice, which is not compatible with a dual origin of domesticated rice. Here, we discuss the geographic and genetic reasons why a single origin for domesticated rice is compatible with current data regarding the evolution of rice. The apparently conflicting data regarding the origin of rice can be resolved by the role hybridisation–introgression has played during rice evolution since domest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