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方法,对东北春小麦中晚熟生态区8个主栽品种的产量与其他几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晚熟小麦品种的产量与各数量性状间的灰色关联位次是:穗粒数>株粒重>千粒重>株高>株穗数>穗长>小穗数,这从农艺性状方面为今后春小麦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甘肃省推广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15个高产优良春小麦品种(系)的对比种植,分析了品种的抗条锈性,对12个品种(系)与产量有关的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穗粒重,单株粒重,穗粒数及千粒重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穗长与每穗有效小穗数应是田间选择的主选性状。文中对抗条锈病的育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春小麦主要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巴彦淖尔市春小麦异地多点试验汇总数据资料。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方法,探索了春小麦主要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联度大小关系。结果表明,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的性状是千粒重,关联度为0.71999,其次是亩穗数,关联度为0.71685,再依次是穗粒数、穗长、穗粒重、株高、基本苗和生育期。在巴彦淖尔市以高产、优质为目标的春小麦新品种选育应选择大粒、多籽、多穗品种。  相似文献   

4.
小麦若干植株性状与产量性状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和1982年结合我院小麦杂交育种试验,对40个遗传型稳定的品种(系)、15个F_1和12个F_2单交组合的若干植株性状,诸如株高、穗下节长、颈长、旗叶和倒二叶的长、宽、叶面积、α夹角,Lf值、叶向值及其与产量性状,包括每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的相关性和遗传特点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我省小麦生育特点和生态条件,对小麦杂种后代若干性状的选育进行了讨论。1、株高与千粒重表现非常密切的相关关系;与每穗粒数的相关性因取材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表现有正相关,弱相关和负相关不等;与穗粒重的相关系数均为显著正相关;与每株穗数表现了弱的正相关;根据我省小麦“两长一短”的生育特点,结合本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我省小麦高产育种应把提高穗粒数作为主攻方向,而增加每穗粒数的关键是提高每穗小穗数。2、穗下节长度和颈长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和株高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完全一致;穗下节长、颈长和株高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育种实践中,把株高作为穗下节长和颈长的间接选择指标是切实可行的。3、旗叶和倒二叶各性状(α夹角、Lf值、叶向值、叶长、宽、面积)的广义遗传力(h~2%)在组合间表现不同,旗叶各性状的遗传力大于倒二叶;F_1叶部各性状的表现与双亲平均值(mp)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这就为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4、旗叶和倒二叶各性状与产量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因性状组合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旗叶各性状比倒二叶各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更为密切。在育种实践中,要注意选择旗叶叶面积适当大,且形态结构合理的品种,对倒二叶各性状的选择也不可忽视。5、从叶长、宽与穗粒数、千粒重的偏相关分析中得知,当叶面积一定时,旗叶长与穗粒数、旗叶宽与千粒重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旗叶长与千粒重、旗叶宽与穗粒数也呈显著正相关。这就说明选育大穗大粒型品种,必须有适当大的叶片,小叶窄叶对形成大穗大粒不利。  相似文献   

5.
新疆春小麦产量性状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相关分析对新疆新近选育的春小麦品种(系)的8个产量性状及其性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是穗粒重,其次是千粒重,第三为收获穗数;相关分析表明,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是穗粒重,其次是千粒重,第三为穗粒数.因此,作者认为本地区春小麦高产育种主攻目标在保证收获穗数的基础上,增加千粒重,兼顾穗粒数的提高,从而选育出适合本地区推广种植的重穗型春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新疆和云南穿梭育种过程中农艺性状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 ~2011年采用异地种植的方法,研究29份春小麦材料在新疆和云南的株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单株有效穗数的表现.按照地理来源和材料类型研究各性状在两地的表现,并分析相应性状在两地间的相关性.[结果]云南点株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的平均值大于新疆点,新疆点的单株成穗数平均值高于云南点.株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在两地间呈正相关,单株有效穗数呈负相关.[结论]在云南和新疆进行穿梭育种过程中应对株高、穗长和千粒重进行严格选择,对穗粒数和穗粒重的选择标准应适当放宽,对单株有效穗数的选择应以新疆点为主.  相似文献   

7.
云南粳稻育成品种(系)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云南粳稻新育成品种(系)主要数量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和找出合理的选择方法,对48个粳稻品种的12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相关遗传力分析,并采用与单株粒重相关极显著的4个性状构建了综合选择指数方程。结果表明:株高、穗长、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剑叶角度、千粒重等性状遗传力较高,遗传变异系数较小。株高、穗长、穗实粒数与单株粒重的相关遗传力均大于单株粒重的遗传力;株高、穗长、穗实粒数、剑叶角度等性状对单株产量遗传贡献率较大。单株粒重与株高、穗长、穗实粒数3个性状构建的综合选择指数方程,相对选择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1个冬春小麦杂种F1代6个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重与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对穗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大,千粒重次之,其它性状作用较小.这为春小麦新品种选育引入冬小麦有益基因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1个冬春小麦杂种F1代6个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重与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对穗粒重的直接作用最大,千粒重次之,其它性状作用较小。这为春小麦新品种选育引入冬小麦有益基因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谷子主要性状间相关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夏谷 2号、红腿谷、九根齐、双绿谷、大同 14、黄软谷、晋谷 2 0、晋谷 2 1、晋谷 2 2、晋谷 2 7、晋谷 32、晋谷33、晋谷 35、豫谷 9号、大粒谷共 15个谷子品种为试验材料 ,研究分析了谷子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谷子营养生长期、穗粒重、倒三叶叶面积、穗重、倒二叶叶面积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 ;穗重、穗粗、倒二叶和倒三叶叶面积与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穗粗、倒二叶叶面积、生育期、营养生长期、倒三叶叶面积与穗重呈显著正相关 ,但穗长与穗重呈极显著负相关 ;各生物学性状除株高外 ,其它各性状间均呈正相关性。因此在谷子育种时宜选倒二叶叶面积大、生育期长、穗粒重高、穗短而粗的品种作为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1.
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叶绿素和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春小麦灌浆期高温胁迫下旗叶叶绿素含量、千粒重、穗粒重均下降,不同品种(系)下降幅度差异较大;从灌浆期到成熟期高温胁迫下春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降幅明显高于常温。高温胁迫和常温下春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与千粒重、穗粒重均呈不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青海春小麦穗粒重与其它农艺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11个春小麦品种穗粒重与其它农艺性状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各衣艺性状均值范围是:穗粒重0.81~1.86g;单株重2.5~3.9g;经济系数0.31~0.58;穗粒数24.5~47.9粒;千粒重32.9~48.2g;株高70.3~109.7cm;穗长7.0~9.8cm;成穗数298~526穗/m2.决定穗粒重高低的首要性状是单株重.穗粒数的增加会使穗粒重略有上升,而株高或穗长的增加在总体效应上会使穗粒重略有下降.对供试品种建立了穗粒重与其它显着性状的回归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内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受气候波动的模拟分析,明确农艺性状选择策略,以135个品种为材料,采用分期播种法(两播期相差40 d),以播期间农艺性状之间的差异模拟受气候波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倒二叶长、穗下茎、穗下节、倒二节有变长的趋势;单株成穗数减少,株高、千粒重降低,穗长、倒三叶长、倒三节变短,旗叶宽、倒二叶宽、倒三叶宽变窄,抽穗期推迟。在农艺性状稳定性方面,穗粒数与单株成穗数、穗长、小穗数、旗叶长、倒二叶长、倒三叶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与抽穗期显著负相关;穗长与单株成穗数、小穗数、穗粒数、倒三叶长呈极显著正相关;旗叶长与倒二叶长、穗下节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与倒三节呈极显著负相关;旗叶宽与倒二叶宽、倒三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下茎与穗下节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与倒三节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与倒三节呈极显著正相关。农艺性状在稳定性上聚为七类(D~2=15.11),抽穗期与千粒重各为一类,需单独选择,其他农艺性状根据需要部分可协同选择。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春小麦品种演变及有关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甘肃省 1 94 9年以来春小麦 6次大更换中骨干品种主要性状演变规律及有关遗传参数的分析得出 :1春小麦主要性状在演变过程中对产量贡献大小顺序从 50年代的穗粒数 >成穗数 >千粒重 >株高 ,转变为现代品种的千粒重 >穗粒重 >成穗数 >株高。产量结构渐趋合理 ,产量潜力得到很大提高。 2株高、主穗长等简单性状遗传力高 ,遗传变异系数与环境变异系数之比也相对较高 ,选择的可靠性大 ;产量潜力的遗传力相对较低 ,遗传变异系数与环境变异系数之比也低 ,选择的难度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剪叶处理对不同穗型水稻(Oryza sative L.)品种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以直立穗突变体R1338、R334和弯曲穗野生型R498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比较直立穗和弯曲穗经剪叶后对其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穂部性状的影响。不同穗型水稻,经不同剪叶处理后,从灌浆期至成熟期,所有试材各器官干重均下降,但直立穗各器官干重均高于弯曲穗;剪倒一叶后直立穗的输出率高于弯曲穗,分别比弯曲穗高7.45%、103.21%,剪倒二叶后弯曲穗输出率高于直立穗,分别比R1338、R334高57.04%、10.82%;剪叶后结实率和粒重都有一定幅度的降低,但与弯曲穗相比,直立穗降低幅度较小,从剪叶处理与对照(不剪叶)比较发现,剪倒一叶对弯曲穗粒重影响较大,而剪倒二叶对直立穗粒重变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水稻穗部性状与穗颈和倒二节间维管束数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51个粳稻品种(系)对穗部性状与穗颈和倒2节间维管柬数量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不同品种(系)间穗颈的维管束数量存在较大变异。穗颈大、小维管束数量、第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量与穗部性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选择穗颈和倒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量多,穗颈大、小维管束数量之比和穗颈与第2节间大维管束数量之比较低的类型,有利于改善穗部性状。  相似文献   

17.
对13个小麦品种(系)26个性状的5种遗传参数研究表明,穗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很低,且与其他性状呈负相关或微弱正相关,这说明现有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已接近或达到高限;同时,穗数、穗粒数的直接通径系数很高,是产量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可见,当前小麦高产育种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前提下,要着力于穗粒数的提高,同时要兼顾千粒重,才能实现小麦高产稳产。进行多性状组合选择方能高产,"倒一叶鞘长+穗长+粒重叶比"相对选择效率较高、简单易行,可作为综合选择的较佳指标。  相似文献   

18.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四川省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生育期、株高、穗位高、除倒伏、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单穗粒重)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玉米杂交种产量最为相关的性状是单穗粒重,其后依次是除倒伏、穗位高、生育期、株高、穗长、百粒重、穗行数、出籽率和行粒数。根据玉米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经济性状-单穗粒重与株高、穗位高、穗行数和穗长关系最为密切;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农艺性状-除倒伏与穗位高和穗长关系密切。说明在四川省选育玉米杂交种时,在保证适当的株高和穗位高的前提下,要注重选育单穗粒重高,抗倒,生育期适当偏长,百粒重较高的长穗、多行型品种;同时不要忽略对品种的出籽率和行粒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对150份水稻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与倒二叶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株高与倒二叶长、倒二叶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穗长与穗粒数、单株粒重和倒二叶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有效穗、千粒重、着粒密度和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穗粒数与生育期、有效穗、千粒重、结实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着粒密度、单株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的正相关关系。有效穗与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着粒密度和结实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千粒重与生育期、结实率和单株粒重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穗粒数、有效穗、着粒密度和结实率间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着粒密度与生育期、穗粒数、单株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穗长、有效穗、千粒重、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单株粒重与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着粒密度、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株高、有效穗和倒二叶宽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选择具有适当株高和有效穗数的兼有穗大、粒多且重、结实率高的重穗型品种可能是提高辽宁水稻单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四川省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生育期、株高、穗位高、除倒伏、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单穗粒重)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玉米杂交种产量最为相关的性状是单穗粒重,其后依次是除倒伏、穗位高、生育期、株高、穗长、百粒重、穗行数、出籽率和行粒数.根据玉米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经济性状-单穗粒重与株高、穗位高、穗行数和穗长关系最为密切;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农艺性状-除倒伏与穗位高和穗长关系密切.说明在四川省选育玉米杂交种时,在保证适当的株高和穗位高的前提下,要注重选育单穗粒重高,抗倒,生育期适当偏长,百粒重较高的长穗、多行型品种;同时不要忽略对品种的出籽率和行粒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