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BMPR-IB)基因为小尾寒羊及其与波德代羊、白萨福克羊、无角陶赛特羊杂交后代多胎性能的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该基因分别在11个绵羊群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该基因对小尾寒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尾寒羊和低代杂种后代在BMPR-IB基因编码序列第746位碱基处发生了Q249R突变,小尾寒羊AA、AB和BB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32 3,0.225 8和0.741 9,B等位基因频率为0.854 8,A等位基因频率为0.145 2。小尾寒羊杂种后代群体中B等位基因频率随杂交代数的增加而降低,而A等位基因频率却随杂交代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BMPR-IB基因是影响小尾寒羊及其低代杂种后代高繁性能的一个主效基因,可以用于对绵羊产羔数的辅助选择,并进行横交固定培育多胎新品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检测在小尾寒羊、无角陶赛特羊及陶×寒F1、F2代中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试验采用PCR-RFLP、PCR-SSCP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小尾寒羊、无角陶赛特、陶×寒F1和F2代群体中均未检测到BMP15基因,编码序列第718位碱基处发生了FecXG(B2)突变,与贝尔克莱绵羊和剑桥绵羊相同,说明BMP15 B2突变在这4个绵羊群体中的自然发生率非常低。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53只小尾寒羊母羊(山东梁山和泰安)、25 只无角陶赛特羊母羊(甘肃永昌肉用种羊场)、35只蒙古羊母羊(甘肃武威)。分别采集颈静脉血样提取DNA,利用GenBank中人孕酮受体基因外显子4和绵羊孕酮受体基因 mRNA序列,设计绵羊孕酮受体基因外显子4限制性片段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对其PCR产物克隆、测序验证。用PCR-SSCP检测多态性,通过DNA测序确定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经过研究分析表明,小尾寒羊由野生型AA型、杂合AB型、突变纯合BB型3种基因型组成,蒙古羊由AA型、AB型两种基因型组成,无角陶赛特羊只有AA型一种基因型,不存在突变;在基因型分布上小尾寒羊与无角陶赛特羊和蒙古羊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无角陶赛特羊和蒙古羊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小尾寒羊突变纯合基因型BB和杂合AB中存在4个突变位点,此外在发现的4个突变位点中,只有第4个突变位点246碱基T→C引起氨基酸突变。   相似文献   

4.
选择小尾寒羊等5个绵羊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和克隆测序等分析方法,检测促卵泡素β(FSHβ)基因CDS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其对小尾寒羊产羔数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FSHβ基因CDS区第2外显子存在多态性,在5个绵羊群体中都表现出AA、AB和BB3种基因型。BB型第147位发生T→C的单碱基同义突变。高产羔数的小尾寒羊与甘肃高山细毛羊、特克塞尔羊、陶蒙杂种羊之间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明显(P0.01)。5个绵羊群体均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固定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场-年-季对小尾寒羊产羔数无影响(P0.05),胎次和基因型均影响产羔数(P0.05)。AA型小尾寒羊产羔数最小二乘均值比AB型的多0.77只(P0.05),比BB型的多0.74只(P0.05)。研究表明,FSHβ基因可能是控制小尾寒羊产羔数的一个主效基因或与之存在紧密连锁的一个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5.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了无角陶赛特羊、滩羊、小尾寒羊及其杂交后代滩寒F1、陶滩寒F15个绵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7个微卫星位点均为高度多态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达0.7077~0.8396;5个群体平均位点杂合度达0.7454~0.8665。以Nei氏遗传距离的UPGMA和NJ聚类结果表明,滩羊与滩寒F1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小尾寒羊与陶滩寒F1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可聚为一类;滩羊、小尾寒羊与陶赛特羊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了无角陶赛特羊、滩羊、小尾寒羊及其杂交后代滩寒F1、陶滩寒F1 5个绵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7个微卫星位点均为高度多态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达0.7077~0.8395;5个群体平均位点杂合度达0.7454~0.8665。以Nei氏遗传距离的UPGMA和NJ聚类结果表明,滩羊与滩寒F1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小尾寒羊与陶滩寒F1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可聚为一类;滩羊、小尾寒羊与陶赛特羊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7个微卫星标记对宁夏牧区陶赛特、得克赛尔、萨福克、滩羊、小尾寒羊、滩寒杂种羊6个绵羊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并根据遗传距离对群体间杂种优势进行预测,结果显示:6个绵羊群体共检测到108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在每个群体都检测到5个以上等位基因,7个微卫星座位在6个群体中呈高度多态性,期望杂合度远大于观测杂合度,群体问表型分化系数(Fst)较低,为5.8%,与Gst结果基本一致,总群体近交系数(Fit)为56.90%,群体内近交系数(Fis)为54.36%。根据DC遗传距离和DA遗传距离,预测群体间杂种优势,杂交母本品种以滩寒杂种羊效果最好,滩羊次之,小尾寒羊最差;杂交父本的选择顺序为得克赛尔、萨福克、陶赛特。  相似文献   

8.
为了检测骨骼形态发生蛋白IB型受体(BMPR-IB)基因在小尾寒羊母羊、无角道赛特公羊、道×寒F1和F2代杂交公羊及道×寒F2横交固定所产种公羊中的多态性,分析小尾寒羊基因型与产羔数的相关性,试验采用PCR-RFLP法对BMPR-IB基因进行分型。结果表明:在无角道赛特公羊中只有1种基因型,即野生型(++);在小尾寒羊母羊中检测到2种基因型(BB和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5,0.65;在道×寒F1和F2代杂交公羊中检测到2种基因型(B+和++),F1代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5,0.25,F2代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0.70。小尾寒羊的2种基因型产羔数差异极显著(P<0.01),BMPR-IB基因的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多胎候选基因BMPR-IB与蒙古羊双羔群体繁殖性状之间的关系,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PCR-RFLP),以蒙古羊单羔群体(18只)、多胎类型小尾寒羊(30只)为对照组对蒙古羊双羔群体(50只)进行了BMPR-IB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和蒙古羊单羔群体中都不存在BMPR-IB基因的FecB(A746G)突变,说明BMPR-IB基因不是影响蒙古羊双羔性状的主效基因;而在多胎品种小尾寒羊中检测到了相应的突变,发现了3种基因型,其突变纯合子(BB)、杂合子(B+)和野生型(++)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100,0.733,0.167,将其与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BB基因型母羊和B+基因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差异极显著(P0.01);经x2适合性检验,小尾寒羊该基因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由此推断BMPR-IB基因是控制小尾寒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KAP2基因在不同绵羊群体的多态性,本次试验利用PCR-SSCP的方法,分析新吉细毛羊、道赛特羊和小尾寒羊的基因型和突变位点,并对KAP2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新吉细毛羊基因序列第292位点处发生T→C的突变,绵羊群体基因型可分为AA、AB、BB基因型;A基因频率中新吉细毛羊、道赛特羊、小尾寒羊分别为0.3261、0.3696、0.5217,B基因频率中新吉细毛羊、道赛特羊、小尾寒羊分别为0.6739、0.6304、0.4783,AA基因型频率新吉细毛羊、道赛特羊、小尾寒羊分别为0.2609、0.3043、0.3913,AB基因型频率新吉细毛羊、道赛特羊、小尾寒羊分别为0.1304、0.2174、0.2609,BB基因型频率新吉细毛羊、道赛特羊、小尾寒羊分别为0.6087、0.4783、0.3478。结论:绵羊群体分为AA、AB、BB基因型,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11.
绵羊MyoG基因外显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群体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肌细胞生成素(MyoG)基因外显子1、2在蒙古羊、无角陶赛特羊、德国肉用美利奴羊和白萨福克羊这4个绵羊品种的多态性。结果表明在在外显子1(exonⅠ)所扩增的片段中存在3种基因型(AA型、AB型和BB型),在外显子2(exonⅡ)所扩增的片段中不存在多态性。对于exonⅠ扩增片段,4个绵羊品种均检测到AA和AB基因型;BB基因型只在蒙古羊、陶赛特羊和白萨福克羊中检测到。在4个绵羊品种中,蒙古羊的AA基因型频率最高,而其它3个品种羊是AB基因型频率高;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B等位基因频率。exonⅠ的多态性片段测序分析表明:MyoG基因第305处发生了单碱基突变(T→C),并导致了所编码氨基酸由半胱氨酸变为精氨酸。  相似文献   

12.
以小尾寒羊、滩羊、同羊、欧拉羊共计196头为研究材料,采用PCR—SSCP技术,对绵羊TGF-β1基因6-7外显子区间内的805bp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了一个多态位点。经克隆测序分析发现,第6内含子区内存在一个突变,该突变位点为第7外显子上游的第294位碱基处缺失了AGAC(序列:gi76871756中的14201位)。对不同绵羊群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统计结果表明,多胎品种小尾寒羊以AB基因型为主。x^2检验结果表明,单胎品种滩羊、同羊、欧拉羊以BB基因型为主,所有品种都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对绵羊催乳素受体(PRLR)基因内含子9和外显子10部分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小尾寒羊、中国美利奴(新疆型)绵羊多胎品系、肉用品系、体大品系、萨福克、无角陶赛特、中国美利奴(新疆型)和德国肉用美利奴产羔数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在绵羊PRLR基因内含子9的第259 bp处,存在C→T转换,BB基因型的小尾寒羊平均产羔数分别较AA和AB基因型提高0.81和0.87只(P0.05);②在绵羊PRLR基因外显子10的第304 bp处存在一个G→A转换,该突变导致PRLR基因第387位氨基酸残基由Glu突变为Lys,并使中国美利奴(新疆型)多胎品系中AB基因型的平均产羔数较AA和BB基因型增加0.58和0.80只(P0.05);③在绵羊PRLR基因外显子10第571、585和606bp处分别存在G→A、C→G和C→T突变;其中前2处突变分别导致PRLR基因的第476位氨基酸由Ala突变为Thr,第480位氨基酸由Ser突变为Arg。其中第571 bp处突变导致小尾寒羊AB基因型的平均窝产羔数显著高于AA基因型的窝产羔数,增加0.8只(P0.05)。以上结果提示,PRLR基因可能是控制小尾寒羊和中国美利奴(新疆型)绵羊多胎品系产羔数的主效基因或与之存在紧密的遗传连锁。  相似文献   

14.
利用微卫星DNA多态性预测引进肉用绵羊品种杂种优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旨在利用微卫星DNA在不同绵羊群体中的多态性预测引进肉用绵羊品种与地方绵羊品种的杂种优势。利用23个微卫星基因座对4个国外引进肉羊品种及3个地方绵羊品种的群体多态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杂合度和遗传距离进行遗传检测,并测定引进肉羊与地方肉羊品种的杂交效果。结果,23个微卫星座位在7个绵羊群体中均呈现高度多态,共检测到34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座位等位基因数为15个;多态信息含量在0.532 1~0.936 1,有效等位基因数在2.572 8~9.345 8,平均杂合度在0.549 2~0.936 0,品种平均杂合度在0.714 2~0.829 5,可以用于绵羊遗传多样性的评估。从不同品种看,无角陶赛特的遗传变异最大,而小尾寒羊的遗传变异相对较小;经遗传关系分析,在引进的4个肉羊品种中,与小尾寒羊、蒙古羊及滩羊杂交优势由大到小依次为白萨福克、波德代、无角陶赛特、特克赛尔,与实际杂种优势测定结果一致。利用微卫星DNA多态性预测引进肉用绵羊品种与小尾寒羊、蒙古羊及滩羊的杂种优势是可行的,这将对今后绵羊育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对绵羊催乳素受体(PRLR)基因内含子9和外显子10部分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小尾寒羊、中国美利奴(新疆型)绵羊多胎品系、肉用品系、体大品系、萨福克、无角陶赛特、中国美利奴(新疆型)和德国肉用美利奴产羔数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在绵羊PRLR基因内含子9的第259 bp处,存在C→T转换,BB基因型的小尾寒羊平均产羔数分别较AA和AB基因型提高0.81和0.87只(P<0.05);②在绵羊PRLR基因外显子10的第304 bp处存在一个G→A转换,该突变导致PRLR基因第387位氨基酸残基由Glu突变为Lys,并使中国美利奴(新疆型)多胎品系中AB基因型的平均产羔数较AA和BB基因型增加0.58和0.80只(P<0.05);③在绵羊PRLR基因外显子10第571、585和606 bp处分别存在G→A、C→G和C→T突变;其中前2处突变分别导致PRLR基因的第476位氨基酸由Ala突变为Thr,第480位氨基酸由Ser突变为Arg。其中第571 bp处突变导致小尾寒羊AB基因型的平均窝产羔数显著高于AA基因型的窝产羔数,增加0.8 只(P<0.05)。以上结果提示,PRLR基因可能是控制小尾寒羊和中国美利奴(新疆型)绵羊多胎品系产羔数的主效基因或与之存在紧密的遗传连锁。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BMPR-I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对绵羊产羔数和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PCR-RFLP方法对小尾寒羊、杜泊、德克赛尔及河北肉用绵羊的BMPR-I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测定,并对BMPR-IB基因多态性与河北肉用绵羊产羔数和生长发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频率在各品种间分布极不平衡,BB基因型河北肉用绵羊群体的总体平均产羔数显著高于B+基因型(P<0.05),极显著高于++基因型群体(P<0.01);90日龄时,++基因型河北肉用绵羊的胸宽和腰角宽显著高于B+基因型群体(P<0.05)。说明BMPR-IB基因的基因型对河北肉用绵羊羔羊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小尾寒羊和新疆多浪羊群体BMPR-IB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影响Booroola Merino高产性能的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对小尾寒羊和新疆多浪羊群体进行BMPR-IB基因多胎性分析.结果表明:小尾寒羊和新疆多浪羊群体内均存在BMPR-IB基因(A746G)的突变个体.小尾寒羊群体内存在3种基因型(BB、B+、++),BB和B+基因型在群体内为优势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48和0.397,表明BMPR-IB基因突变位点的B等位基因对小尾寒羊的高繁殖力具有显著的影响.新疆多浪羊群体内存在两种基因型(B+、++),++基因型在群体内为优势基因,而B+基因型频率为0.039.通过对群体产羔率的调查分析发现:新疆多浪羊并非是一个多胎绵羊品种,其高产性能主要体现在地方品种绵羊出现四季发情,因而群体内出现一年四季产羔.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候选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BMPR-IB)基因Fec B突变是否为影响洼地绵羊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试验采用PCR-RFLP分析该基因在洼地绵羊中的多态性,利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不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集的111只洼地绵羊中分析BMPR-IB基因Fec B突变位点的多态性,检测到FecB~B/FecB~B、FecB~B/FecB~+、FecB~+/FecB~+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32,0.514,0.054。不同基因型对产羔数的结果分析可得,FecB~B/FecB~B、FecB~B/FecB~+基因型个体的平均产羔数显著高于野生型个体的产羔数(P0.05),野生型个体也存在多羔现象,Fec B突变为洼地绵羊的多胎主效基因,但其突变野生型个体的产羔数也较高,推断洼地绵羊可能存在其他影响多羔性能的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绵羊PRND基因多态性及其对生长性能的遗传效应,旨在寻找改良绵羊生长性能的分子标记。方法:本研究采用DNA测序的方法检测了兰州大尾羊(n=120)、小尾寒羊(n=190)、滩羊(n=1 020)3个群体共1 330个个体在绵羊PRND基因中的遗传变异,并分析了绵羊PRND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能的关联性。结果:绵羊PRND基因存在多态性。其中,兰州大尾羊未检测到DD型,II基因型频率高于ID型,等位基因I频率高于等位基因D,SNP处于低度多态(PIC0.25);小尾寒羊、滩羊均检测到DD、ID、II三种基因型,II基因型频率均高于DD、 ID型,等位基因I频率高于D,SNP均处于低度多态(PIC0.25);关联分析表明,兰州大尾羊ID型个体的各种生长性能均高于II型个体。其中,兰州大尾羊ID型个体的胸围普遍高于小尾寒羊和滩羊,体斜长差异显著(P0.05)。小尾寒羊管围差异显著(P0.05)。滩羊生长性能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PRND基因在兰州大尾羊、小尾寒羊、滩羊中都存在多态性,对绵羊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青海省海东地区2005~2006年绵羊改良情况调查发现,提高当地羊繁殖性能必须导入小尾寒羊的血统;改良小尾寒羊及其杂种羊肉质,无角陶赛特是优良的父本品种;同时,利用无角陶赛特改良(小尾寒羊×当地羊)杂一代母羊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按现行市场价格,饲养杂一代母羊每只年获纯利润1381.88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