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辐优63是怀化地区农科所用辐南A与明恢63测配选育而成的产量高、米质好、抗稻瘟病力强的三系系籼组合,经区试鉴定和多年多点生产试验表现好,一般亩产550~700公斤,高的达780公斤。特别在山区种植比汕优63增产明显,抗性、米质均优于威优6号和汕优63,是丘陵山区作中稻、湘中、南双季稻区作晚稻较理想的接班组合。1989年通过怀化地区品种审定,“八·五”期间列为重点推广新组合。1产量表现 1986年参加地区区试,平均亩产565公斤,居参试12个组合首位,比对照威优6号增产3.7%。1987年参加省中籼区试鉴定。平均亩产554.7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2.3%,…  相似文献   

2.
名称类型简介 D702优多系1号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稻 (中迟熟) 中迟熟基本营养型杂交稻,中晚稻兼用.作中稻全生育期139天,作双晚全生育期127天.一般亩产550~650 kg.稻米外观和加工品质优于汕优63,口感好,有五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四项指标达优质米二级标准.抗稻瘟病.适宜汕优63、特优和D297优系列组合种植的地方栽培. D702优527 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稻 (中迟熟) 全生育期比汕优63长2天.三明市杂优双晚区试,平均每667 m2产量483.33 kg,米质和外观优,口感好,有7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4项指标达优质米二级标准.拟作为汕优63、特优和D297优系列组合接班组合. D优68 优质高产抗病杂交稻 (中迟熟) 作单晚全生育期142天,作双晚全生育期127天.米质优,口感好,精米率72.3%,整精米率56.8%.适宜作中稻和单季晚稻和闽南双晚栽培. D优527 优质高产杂交稻 (中迟熟) 全生育期142天,适宜作中稻和单季晚稻及闽南双晚栽培.集优质、高产、抗病于一体、综合性状突出.一般亩产600~650 kg. Ⅱ优6号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 (中迟熟) 中晚稻兼用,生育期比汕优63长2~3天,优质、高产、抗病.穗大粒多,千粒重大,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后期转色好.1999年在尤溪西城镇麻洋村和洋中镇后楼村作再生稻栽培示范,头季稻和后季稻两季单产分别达1112 kg、1016.6 kg. D宝优6号亚种间超级稻 (中迟熟) 全生育期与汕优63相当,中晚稻兼用,作单季稻栽培,增产尤为显著.一般亩产550~650 kg.米质好,中抗稻瘟病. D奇宝优1号亚种间杂交稻 (中迟熟) 全生育期要比汕优63短4~5天,故适宜作烟后作和望天田栽培.1998年参加三明市双晚杂优组合区试,平均亩产478.2 kg. 以上品种种子价格面议. 联系电话:(0598)6483073,6483444,13806967730 联系地址:福建省尤溪县管前新街168号,邮编 365116.  相似文献   

3.
汕优六三是福建三明地区农科所用珍汕97A与明恢63配制的籼型杂交中稻。1984年引进在我省部分县、市作中稻栽培,1985年又在一些县、市进行了双晚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汕优六三增产优势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优于目前推广的杂交稻,在我省适合作中稻和双晚栽培。 1985年郴州地区共试种36.5亩双晚汕优六三,平均亩产482公斤,比当年杂交晚稻平均亩产371公斤,增产30%,其中最高亩产617公斤。作双晚栽培的汕优六三全生育期128~135  相似文献   

4.
优 163(优 ⅠA ×明恢63)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合作选配而成。不育系优ⅠA为印尼水田谷 6号不育细胞质。保持系优 ⅠB系从协青早B中选优而来。开花习性好,生育期较短的变异单株经稳定而成。该组合经1987~1989年的组合比较、多点试验、省区试和不育系试繁、试制,均表现优异。 一、主要特征特性 该组合属基本营养生长型。全生育期在四川和湖南作中稻比汕优63短2~3天。在湖南作双季晚稻栽培比威优6号长3天左右。作中稻栽培,株高110厘米,作双晚栽培株高105厘米左右,比汕优63矮5~6厘米,株型紧凑。叶片较汕优6…  相似文献   

5.
超级杂交稻的生育特性及经济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5个超级杂交稻组合和汕优63为供试材料,设计从4月20日到6月20日的7个播期,研究超级杂交稻组合的生育特性和经济性状。结果表明,两优培九、P88S/0293、协优9308、协优9320的生育期显著长于汕优63,适宜作一季稻栽培;国稻1号的生育期与汕优63相近,可作一季稻或双季晚稻栽培;两优培九、P88S/0293、国稻1号表现较强的感温性,协优9308和协优9320还表现一定的感光性,协优9320和协优9308的基本营养生长期较长,国稻1号较短;超级杂交稻组合具有明显的穗重优势,表现穗大粒多;协优9308和协优9320具有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在适宜条件下,5个超级杂交稻组合的产量优势明显;产量≥10.5 t/hm2的平均穗粒结构是:有效穗222.93万/hm2,每穗总粒数216.15粒,结实率83.75%,千粒重27.42 g。  相似文献   

6.
威优46-989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从大面积推广的三系杂交稻组合威代46中,通过纳会选优培育出农艺性状完全稳定了的可以自己年年留种的新型杂交水稻新品系。该品系1995年经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当前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稻汕优10号、汕优63、威代46、新香优63等23个组合和品种作对照进行大区品比试验,产量名列第一。比杂种一代成优46增产8.0%,比汕优10号增产12.5%,比汕优63增产8.6%。威代46-989株高95cm,茎杯粗壮,株型紧凑,叶片直立不披散,稳大粒多,平均每德比威优46多16粒。公顷产g可达9000kg,高产可达到11250kg.耐肥抗倒性特强,后…  相似文献   

7.
特优航 1号系福建省农科院以龙特甫A与利用航天技术育成的恢复系航一号配组而成的籼型晚稻新组合 ,于 2 0 0 2年 1 2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特优航 1号主要特征特性1 1 产量表现2 0 0 0年参加福建省晚稻区域试验 ,平均单产6 92t/hm2 ,比对照汕优 63增产 9 66% ,2 0 0 1年继续参加省晚稻区试 ,平均单产 7 0 0t/hm2 ,比对照汕优 63增产 9 5 6%。2 0 0 1年在闽北建瓯市小松镇湖头村区试 ,平均单产 8 2 8t/hm2 ,比ck (汕优 63)增产 9 8%。 2 0 0 2年在建瓯市示范种植1 5hm2 ,平均单产 7 99t/hm2 ,比ck (汕优 63)增产 9 2 %。该…  相似文献   

8.
汕优67系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育成的杂交晚稻新组合,其恢复系明恢67是用IR54与明恢63杂交选育而成。19 88年晚季省区试,19个点平均亩产404.6公斤,居8个参试组合首位,比对照1汕优6号增产9.26%,比对照2汕优63增产0.55%。 该组合在福建省作双晚种植全生育期131天,比汕优 6号迟 3天,  相似文献   

9.
汕优桂34     
汕优桂34原名汕优3024—1,是广西水稻研究所近年育成的釉型感温新组合。它产量高,株型好,抗性较强,米质较好,在华南南部早、晚双季均可种植,早稻在南宁生育期128天,晚稻115天,其他税稻地区可作中、晚稻种植,生育期130天和115天左右。 该组合1983—1984年参加广西杂交早稻区试,名列第一。1983年早稻10个点平均亩产1007.8斤,比汕优2号增产10%,1984年早稻9个点平均亩产1041.3斤,比汕优2号增产5.3%。1984年参加南方稻区杂交晚稻区试,名列第一位, 14个点平均亩产862.41斤,比汕优2号增产6.26%,其中8个增产点平均增产10.4%。1983年广西浦北县晚稻试…  相似文献   

10.
天优3301是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天丰A×闽恢3301配组育成的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08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产量高,2a福建省晚稻区试平均产量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89%,居第1位,是福建省晚稻区试历年来比对照增产幅度最大的组合;米质优,评为福建省第三届优质稻品种;抗性一般,  相似文献   

11.
威优64(V20A ×测064—7) 1981年由袁隆平等育成。其恢复系测64—7是从IR9761—19—1群体中经多代测交筛选育成的。该组合属早熟中籼类型,在湖南作早稻全生育期125天左右,作中稻130天左右,作晚稻108—110天,适合于华南北部地区作早稻,长江流域部分山区、高海拨地区作一季中稻和双季稻地区作中熟晚稻栽培。 该组合1982—1983年参加南方稻区杂交晚稻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885.8斤,比统一对照汕优2号增产3.55%,1984在参加南方稻区杂交早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027.8斤,比统一对照湘矮早 9号增产13.9%。在大面积上作早稻一般亩产900—1000斤,作…  相似文献   

12.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利用辐射等手段处理明恢63,获得了比原亲本材料早熟10~20天的早熟突变体,经定向培育,定向配组,现已筛选出晚3恢复系。该恢复系比明恢63短15天左右,与V20A、珍讪97A、优IA等不育系配组,优势强、产量高、生育期适中。其中汕优晚3通过3年多点试验,普遍反映比威优64、汕优64、汕优桂33、汕优桂99增产。 1990年在韶关市、桂林市、华容县、桃源县、大庸市永定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地进行多点试验,汕优晚3平均亩产502kg,比对照威优64增产13%,比汕优桂33增产10.3%,均达极显著水平,生育期比威优64长5.3天,比汕优桂33短4…  相似文献   

13.
冈优12     
冈优12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用冈46A与明恢63配组而成的中籼迟熟组合。冈46A的保持系来源于二九矮7号/V41//珍汕97/雅矮早;其不育胞质为西非栽培稻Cam-bikakakwm。 一、产量表现 该组合1990年通过四川省级区试;同年参加全国籼型杂交稻区试中稻组试验,18个试点平均亩产579.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居第一位。1991年续试,21个试点平均亩产545.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9%,达显著水平,居7个组合之首。两年全国区试平均亩产比汕优63增产2.65%,日产量增0.18公斤,是近几年来全国区试中稻组中唯一比汕优63连续两年增产的组合。适宜在川、云贵…  相似文献   

14.
优647是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选配的中熟杂交稻新组合。1990年我县在熟坪乡大龙溪村参与中迟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亩产515公斤,比对照汕优64增产13.81%,居中熟组第一位,日产量3.9公斤。1991年,作一季中稻试种24亩,作双晚试种110.5亩,据田间考查验收,其中龙田乡龙田村六组作双季晚稻栽培15亩,平均亩产626.5公斤,农户贺承杰种植0.85亩,平均亩产672.9公斤。太平乡溶溪村作中稻栽培9.5亩,平均亩产534公斤,在松板、太平等村作晚稻栽培55亩,平均亩产525公斤,经验收太平村周玉兰种植的0.8亩,折合亩产稻谷625公斤。均比对照威优64增产。 威优647作晚…  相似文献   

15.
汕优46是中国水稻所用珍汕97A×密阳46配组而成。1990年引进作再生稻和晚杂栽培均表现高产,在县农技中心试验基地作再生稻,头季稻实产达595公斤,比对照汕优63(522.5公斤)增产13.9%,再生稻产量250公斤,作二晚栽培实产582.5公斤。”比对照105增产11.5%,比对照威优64增产10%,实现三季获高产。 1.主要特征特性:汕优46在我县海拔25.7—103米地区作再生稻栽培,头季稻全生育期135天,比汕优63早4天,株高115厘米, 株型适中,生长茂盛,分蘖力中等,后期熟 色较好。从试种到收获,均未出现白叶枯病、 叶瘟和穗颈盛,纹枯病发生中度偏轻。成熟整齐,成德率高…  相似文献   

16.
汕优桂99     
汕优桂99是广西水稻研究所新育成的杂交组合,1989年10月经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成为广西的重点推广组合。 一、产量表现该组合1987年参加广西水稻所杂交早、晚稻组合比较试验,早稻平均亩产476.19公斤,比对照汕优2号增产5.4%,晚稻比汕优2号增产10.5%,均达显著水平。1988~1989年参加广西杂交早、中、晚稻区试(桂南10个试点),两年结果单产居首位,亩产435~496.65公斤。1988年该组合参加广西桂中、北稻区杂交晚稻区试,桂中稻区区试中比汕优2号增产8.29%,比汕优桂33增产4.12%,产量居首位。桂北稻区比汕优 2号增产5. 93%,比汕优桂33…  相似文献   

17.
株两优58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株两优58是用广亲和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株1S与恢复系测58选配而成的两系杂交中晚稻新组合。1998,1999两年怀化市中稻区试平均产量7893kg/hm2,比汕优63增产4%,全生育期128d,比汕优63短6d;同期参加株洲市晚稻区试平均产量7209kg/hm2,比威优46增产2%,全生育期116d,比威优46短2~3d。1999年通过怀化市农作物品种审定,2000年通过株洲市农作物品种审定。为了加速其推广,1998年以来对其高产制种技术进行了研究,1999年在怀化鹤城制种1hm2,平均单产3619.5kg/hm2,2000年靖州制种3.5hm2,平均单产3678kg/hm2,2001年靖州制种16.7hm2,平均单产3652.5k…  相似文献   

18.
Ⅱ优航2号(Ⅱ-32A×航2号),属中籼三系杂交稻组合,具有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优点。现将Ⅱ优航2号的特征特性及作烟后稻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产量表现Ⅱ优航2号2004年参加福建省中稻组区试,平均产量602·33 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27%,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产量570·54 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8·27%,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29·98 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7·69%。2006年在尤溪县西城镇音头村连片种植7 hm2,经专家验收,平均干谷产量763·6 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02%。2主要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19.
汕优桂99     
汕优桂99是广西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杂交组合,1989年10月经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为广西的重点推广组合。1产量表现1988~1989年参加广西杂交早、中、晚稻区试(桂南10个试点),两年结果单产居首位,亩产435~496.65kg。1988年该组合参加广西桂中、北稻区杂交晚稻区试,桂中稻区区试中比汕优2号增产8.29%,比汕优桂33增产4.12%,产量居首位、桂北稻区比汕优2号增产5.93%,比汕优桂33增产5.24%。高寒山区作中稻种植比汕优2号增产8.22%,比汕优桂33增产7.…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不同生态条件下超级杂交稻产量稳定性及其与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以两优培九、中浙优1号等8个具有代表性的超级杂交稻品种为材料,普通杂交稻汕优63和超级常规稻品种胜泰1号为对照,于2007~2009年在湖南桂东、长沙、南县进行了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超级杂交稻在不同地点种植条件下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表现出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地点间差异及年度间差异。其中,超级杂交稻比汕优63平均增产2.3%~22.2%,比胜泰1号平均增产4.3%~29.3%;不同地点间产量均以桂东点最高,3年平均为11.45±1.08 t/hm2,其原因是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超级杂交稻品种的产量构成表现出大穗型、多穗型、大粒型等多种类型,但不同类型品种均以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