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玉米科学》2006,14(3):F0002-F0002
郭庆法(Guo Qing-fa),男,汉族,中共党员,1954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嘉祥。1979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2000年9月至2002年7月在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现任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济南分中心主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协作攻关首席专家。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玉米协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玉米专业组副组长、山东省农业顾问团成员、山东农学会常务理事、“十五”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玉米执行专家、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一)科研工作取得多项重…  相似文献   

3.
《玉米科学》2004,12(3):F002-F002
王玉兰(Wang Yulan)教授,1937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汉族。1956-1960年就读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一直在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任教,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东北特用玉米研究会理事长、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常委、吉林省特用玉米首席专家、全国特用玉米东华北区区域试验主持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3年获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  相似文献   

4.
《杂粮作物》2005,25(3):F002-F002
邹剑秋,1965年7月生,女博士,研究员,辽宁省西丰县人.1990年8月被分配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从事高粱遗传工作至今.  相似文献   

5.
《玉米科学》2005,13(2):F002-F002
董存吉(Dong Cunji),男,汉族,1935年生人,山西省河津市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58-1998年任职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玉米育种课题主持人、玉米育种研究室主任、党委副书记、副所长等职务。在职期间曾任山西省种子协会理事、作物学会理事、遗传学会会员、品种审定委员会委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玉米病害的危害情况,对参加2002~2004年全国普通玉米及鲜食玉米区域试验的玉米品种的主要病害抗病性进行了统计,指出了我国现在玉米抗病育种的进展、抗病育种存在的问题及抗病育种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玉米科学》2004,12(4):F002-F002
陈伟程(Chen Weicheng)广东南海市人,1934年12月2日出生于广西梧州市。中学就读于广州市培正中学。1956年河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留校任教。1960-1963年北京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小麦育种学家蔡旭教授和著名玉米遗传育种学家李竞雄教授。  相似文献   

8.
《玉米科学》2005,13(1):F002-F002
刘克礼(Liu Keli),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人,1937年11月生,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现任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副院长、院党委委员。曾任中国农学会理事,内蒙古农学会常务理事。他长期从事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生理、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作物育种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治学严谨,学识与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优良,深受学生的拥戴。先后获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相似文献   

9.
《玉米科学》2005,13(3):F0002-F0002
姜惟廉(Jing Weilian),女,江西鄱阳县人,1940年12月24日生于四川重庆市。中学就读于北京师大附中。196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分配到辽宁省国营农场良种繁育场从事两杂制种及育种工作。在基层的8年磨练,对她的一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刻苦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堂堂正正做人、耐得住寂寞与清贫的优良品德。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玉米育种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辽宁省玉米育种目标的变化、育种技术方法的变化与进步,回顾了杂交种的选育、种质创新与自交系选育取得的重要成就。介绍了农家品种、综合种、品种间杂交种的鉴选与应用,分析了杂交种的选育和应用、自交系的选育和种质创新、理论研究。就辽宁省玉米育种现状从种质、育种方法、目标和品种审定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玉米转基因和育种改良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云凤  王国英 《玉米科学》2003,11(3):009-012
玉米转基因技术的开拓和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育种改良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有些成果已进入商业应用阶段.论述了玉米转基因的研究进展,对在育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玉米抗茎腐病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玉米高产栽培中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是品种的根茎品质。而根茎品质中除了本身的形态特征外最重要的是对茎腐病的抗性。玉米茎腐病是一种致病菌种众多,土壤传染的病害。发病组织表现在茎秆,主要侵染途径则经由根部,故亦有通称为根茎腐病或茎基腐病。国内黄河流域玉米产区乳熟期发病时往往伴随整株突发性失水枯死症状,故又称为青枯病。世界玉米产区茎腐病均有发生,产量损失一般10%左右,最高可达30~50%。  相似文献   

13.
《大麦与谷类科学》2007,(1):F0004-F0004
潘永东,男,汉族,1962年出生,甘肃武威人,副研究员,1985年7月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同年被分配到甘南州农林局工作。1986年11月调到甘南州农科所从事青稞(裸大麦)育种工作。1997年11月调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事啤酒大麦育种工作。200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玉米病害发生现状及育种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杨镇  姚峰  那桂秋  赵任飞 《杂粮作物》2002,22(6):357-359
目前辽宁省玉米大、小斑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几年玉米丝黑穗病、瘤黑粉病、青枯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顶腐病和病毒病等病害发生普遍,且日趋严重,逐渐成为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为提高品种的抗病性,把病害为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在玉米育种上各学科要加强合作,联合攻关。要拓宽选育品种的遗传基础,增强抗病基因的多样性。要明确抗病育种目标,培育水平抗性品种。在生产上要采用抗病品种,并注意品种搭配及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5.
《大麦与谷类科学》2007,(4):F0002-F0002
陆维忠,男,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出生于1938年7月,1965年8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1965年9月至1972年2月任职于中国农科院南京农学院小麦研究室。1972年3月随单位涮整,任职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1984至1998年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遗传生理所副所长、所长,兼任农业部和省级重点试验室副主任、主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自1986年起主要从事小麦赤霉病遗传与抗性改良研究。“七五、八五”期间,主持农业部重点项目“主要农作物品质和抗病遗传及基因定位研究”。自1990年起主持863计划…  相似文献   

16.
《玉米科学》2005,13(4):F0002-F0002
陈彦惠(Chen Yanhui),男,1958年10月出生于河南南阳市。1982年从师于我国著名玉米育种家吴绍教授开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1985年河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留校任教,1992年和1996年分别破格晋升副教授和教授。1997年又从师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戴景瑞教授,2000年获农学  相似文献   

17.
玉米粗缩病和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介绍了玉米粗缩病的病原、寄主、传播方式、表现症状和对玉米植株超微结构的影响、粗缩病抗性鉴定方法、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和预测模型以及抗病育种的研究现状等,提出选育抗病品种是解决玉米粗缩病危害的根本途径,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玉米育种现状与技术发展方向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辽宁省“八五”至“九五”期间玉米育种现状的分析和总结,概括地阐述了辽宁省玉米育种水平以及存在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品种推广速度慢、面积小、寿命短,并提出了将来技术发展方向应以商业化育种为目标,扩增种质资源为基础,采用新型生物技术等育种手段。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玉米杂交种选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玉米是辽宁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辽宁省有20多家玉米育种单位,几百人从事玉米育种研究,主要进行晚熟玉米杂交种选育,而大多数选育者只注重二环系,不注重种质的长期改良,短期行为十分严重,大多在低水平下重复,缺乏后劲和长远目光。用二环系选系的结果,造成玉米遗传基础狭窄,很难培育出有突破性的新自交系和新品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满足农民的需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投入力量,加强研究,以进一步提高辽宁省玉米育种水平,促进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1 育种目标辽宁省的…  相似文献   

20.
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与玉米育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泽斌  田志国 《玉米科学》2004,12(1):018-020
群体改良是现代玉米育种的基础环节,非常重要,在国外被称作前育种(Pre-breeding),是玉米种质改良创新的核心技术.为了适应玉米杂交育种的需要,必须把群体改良技术转向相互轮回选择.CIMMYT已经全面转向相互轮回选择,而沿用了几十年的全同胞、半同胞、S1、S2及改良穗行法等已很少使用.美国、印度、津巴布韦、巴西等国也逐渐转向相互轮回选择.文章详细介绍了CIMMYT重点利用的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技术,并提出了对方法的优化及与育种结合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