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绿地的滞尘效应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对河南省郑州市不同绿化植物的滞尘量进行了测定,通过建立相关模型研究了郑州市绿地系统净化大气的效应,并采用相关指标和评价分级方法,将植物的滞尘能力划分为5级。郑州市城市绿化植物对空气滞尘总量为9846.38t,其中乔木树种占滞尘总量的87.0%,灌木占11.3%草坪占1.7%,说明对空气中灰尘的净化植物主要是乔木。  相似文献   

2.
以地处安徽省西南部的池州市区为试验区,选取测试点,观测、对比不同植被类型的降温滞尘效应。结果表明,城市绿地具有明显降温滞尘效应,在气温上,裸地变化幅度最大,草地次之,灌草变化较小,乔灌草变化幅度最小,乔灌草调节温度能力最强,最具优良的降温效应;在滞尘方面,乔灌草型的滞尘效果最好,其次是灌草型和草地,并表现出道路绿地的滞尘效应优于公园绿地和住宅绿地。通过对不同植被类型的降温滞尘效应探究,以期为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园林植被滞尘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蓉丽  刘惠  马玲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0):84-85,184
选择适合城市发展的滞尘能力强的植被,是城市绿地设计的基础研究内容,也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要文综述了国内外国林植被滞尘效应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直趋势,最后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为城市绿地和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园林植物,尤其是行道树,不仅具有观赏功能,还能有效滞留或吸附大气中的粉尘、颗粒物等,从而改善生态环境。然而,目前行道树种的选择和规划并无树种滞尘能力相关研究作参考。本文对目前国内外行道树滞尘研究情况进行概述,旨在为园林树种规划提供参考,合理进行植物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行道树在美学、经济和生态等方面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以苏北地区常见的8种常绿树种(香樟、广玉兰、大叶女贞、雪松、龙柏、枇杷、竹子、石楠)为研究对象,降水后每隔4d连续6次监测叶表面滞尘量,对比分析常绿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DPLA)、单叶滞尘量(DPL)以及单株滞尘量(DPP)。结果表明:8种常绿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单叶滞尘量、单株叶片滞尘量分别在0.00041~0.00273g·cm-2、0.0250~0.2783g·leaf-1、0.47~23.21g·plant-1区间。对8种常绿树种进行k类均值聚类分析,得到龙柏的综合滞尘能力最强,广玉兰、枇杷、雪松,女贞和香樟的滞尘能力相对一般,石楠和刚竹的综合滞尘能力最低。说明叶表面粗糙、褶皱较深、背覆绒多毛、能分泌油脂的树种滞尘能力要优于树冠结构疏松、体量较小的树种。  相似文献   

6.
合肥主要绿化树种滞尘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对合肥 15个常见绿化树种滞尘能力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阔叶乔木树种单位面积滞尘量广玉兰 >女贞 >棕榈 >悬柃木>香樟 ;阔叶灌木树种单位面积滞尘量石楠 >木槿 >红叶李 >小叶女贞 >大叶黄杨 >桂花 ;针叶树种单位重量滞尘量雪松 >龙柏 >蜀桧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主城区绿化植物滞尘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汉市主城区常见绿化植物的滞尘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植物种类、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段绿化植物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的异同,并估算了不同供试植物的饱和滞尘量以及武汉市主城区绿化植物每日总滞尘量。结果表明,在同一区域,不同植物种类滞尘能力差异显著;同种植物在不同区域也有着不同的滞尘能力;乔木中白玉兰与悬铃木的滞尘量较高,灌木中法国冬青与红花檵木的滞尘量较高;白玉兰的饱和滞尘量最大,达到27.77 g/m2;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与叶片表面粗糙度及是否有毛有一定关系,与是否革质关系不大;武汉市现有的树种滞尘能力治理降尘还远远不足。  相似文献   

8.
园林植物是城市、自然和景观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自净功能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效降低大气颗粒物浓度,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水平。阐述了园林植物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位点、不同群落结构及其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吸滞作用,阐明今后滞尘的研究应从植物单株向不同群落结构滞尘方向发展,从总的滞尘量向不同粒径滞尘量的纵深角度发展。  相似文献   

9.
南宁市常见绿化树种滞尘综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南宁市友爱立交、民族大道、白沙大道3个区域的7种常见道路绿化树种,测定分析了植物叶面滞尘能力、植物抗性的差异,并选取与植物滞尘效应密切相关的植物高度、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滞尘量、植物抗性和叶面特性等7个分类指标,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南宁市常见道路绿化树种的滞尘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种绿化树种滞尘能力大小依次为:黄金榕〉大叶红草〉鱼尾葵〉白兰〉七彩朱槿〉垂叶榕〉扁桃;抗性能力大小依次为:黄金榕〉扁桃〉白兰〉垂叶榕〉鱼尾葵〉七彩朱槿〉大叶红草;滞尘综合效应高低依次为:白兰〉鱼尾葵〉扁桃〉黄金榕〉垂叶榕〉七彩朱槿〉大叶红草。  相似文献   

10.
以海南龙船花、凤尾竹、希茉莉、鹅掌柴、红背桂花、红绒球、福建茶、黄金榕、朱蕉、扶桑10种灌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灌木的降温增湿和滞尘能力。结果表明:在相同环境生长的不同灌木,降温增湿效应不同,鹅掌柴和扶桑的降温增湿能力最好,最高平均降温率分别为10.05%和9.05%,最高平均增湿率分别为17.11%和17.30%;降温增湿效应比较差的是凤尾竹和朱蕉,平均降温率分别为5.97%和5.78%,平均增湿率分别为9.27%和9.23%。不同灌木的滞尘能力也有差异,其中滞尘能力较强的灌木是鹅掌柴和红绒球,雨后12 d鹅掌柴的滞尘能力是凤尾竹的3.57倍。  相似文献   

11.
城市常见园林植被滞尘效果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蓉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799-11800,11874
对金华市常见园林植被进行滞尘效果差异性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常绿乔木的滞尘能力最好,滞尘效果最好的位置是在离地0.6~1.1 m的高度,滞尘能力不会无限制增加,污染严重区域的滞尘量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地的合理设计和科学养护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防治“雾霾”,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生命支持系统,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的建设质量也逐渐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态城市的提出与建设,城市绿地生态效能的研究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能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城市发展达到良性循环的必然趋势。笔者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从降温、增湿、固碳放氧、降噪、抗污染、生态保健、生物多样性保护7个方面论述了城市绿地生态效能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归纳了生态效能的研究方法、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规划的构建途径,以期为其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维持和改善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当前城市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目前已开展的研究进行综述,概括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不同阶段国内外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的主要特征,并分析指出我国城市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指标不统一,评估体系有待完善和统一;价值估算以部分绿地类型为主,且多以短期的观测指标为依据,缺乏长期全面的监测。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内涵缺乏正确认识造成的,基于分析结果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  相似文献   

14.
现代城市绿地树种规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旺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653-16655
树种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城市绿地已进入生态绿地阶段,树种规划也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针对目前国内树种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某些方法和内容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绿地建设要求的问题,从树种选择与评价、树种配比与群落构建及植物多样性等角度综述了国内外现代城市绿地树种规划的相关研究结果,以期为改进我国树种规划实施现状中不足的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北京城市居住区绿地的滞尘效益   总被引:78,自引:2,他引:78  
该文比较分析北京城市居住区3种不同结构类型的绿地(乔灌草型、灌草型和草坪型)的滞尘效益,并且定量估算北京城近郊8区居住区绿地滞尘量.同时认为由乔、灌、草构成合理的绿化结构,能充分利用空间,最大可能地提高绿地上的绿量,具有较好的滞尘效益.  相似文献   

16.
绿地有降温的作用,同时能减轻城市化带来的热岛效应。概括总结了绿地影响温度的一些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讨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城市居住区绿化中植物配置与造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传明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6):128-130,134
从居住区绿地的分类及功能的角度出发,遵循植物配置与造景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浅谈居住区植物配置与造景的形式,并利用上述理论对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天鹅湖畔小区的植物配置与造景的现状做出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8.
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及分布的主要因素,也限制了园林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文章从干旱胁迫下植物根系、叶片等形态结构及植物光合作用、渗透调节等生理生化2个方面综述了干旱区园林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理,并提出未来抗旱机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