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研究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创新的理论基础与科学根据.文章从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的基本元素分析入手,在探寻作用原理、组合方式、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揭示做青工艺创新与形成的科学根据.作者研究发现,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创新,是理论指导下的创新,有理论的创立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有理论的传播方式.武夷山茶叶制作先人,接受并运用朱升创立的做青理论,结合当地制茶实践,自主创新出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  相似文献   

2.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分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等一系列工序,制作过程中须结合天气、茶青、制作场所、制茶工具、人工配备、质量监管等情况,灵活把控每一道工序,每道工序环环相扣,掌握恰到好处,才能形成优良品质的武夷岩茶。文章详细阐述了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对其传承具重要意义,同时为深入认识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作为世界级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武夷岩茶品种福建水仙和肉桂为原料,进行两批次试验,以人工控制做青方法为对照,研究了智能控制做青方法对武夷岩茶做青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及毛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做青控制系统运行正常,智能做青的青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总量和黄酮类总量均与人工控制做青无显著差异,毛茶品质相近。智能做青具有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武夷岩茶品质稳定性,实现武夷岩茶的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生产等优点,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聂霖 《福建茶叶》2024,(2):131-133
武夷岩茶是一种具有独特品质和口感的茶叶,其制作过程需要高超的制茶技艺和适宜的制茶环境。“做青”的实现不光和作为原料的鲜茶叶有关,而且还和制茶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做青不仅要“看青做青”,还必须“看天做青”。文章研究了制茶环境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并强调了制茶过程中的气流、湿度、温度和光照等因素的重要性。制茶师需要准确掌握这些环境因素,以调节茶叶的发酵和氧化过程,从而影响茶叶的化学成分和风味特征。加强对制茶环境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提升武夷岩茶的经济和文化效益,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武夷岩茶现代做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意生 《福建茶叶》2015,37(1):11-14
本文认真探讨了武夷岩茶加工对象茶鲜叶的理化状况,影响和促进茶鲜叶化学成分转化的化学方式与物理方式,研究发现并经实践证明,这两种方式的有机组合和协调运作,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了一条实现武夷岩茶做青工艺科学化的路径,使之由传统手工技艺转变为现代做青技术。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造技艺的工艺元素,工艺元素组合和工艺链条构建方面的研究,探索得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造技艺有半数的工艺元素传承于武夷小种红茶制造工艺,做青工艺元素是前贤理论指导下的自主创新,足火和炖火工艺元素是焙火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工艺元素组合与工艺链条构建是武夷山茶叶制作先人的杰出创造、智慧结晶。从而探明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是传承与创新精妙结合的产物。此外,论文还揭示了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造技艺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7.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发展出非常多元的风味表现,从轻发酵到重发酵熟成的果香,其中加工技艺的多样化处理是武夷岩茶独特风味的决定性因素,本文着重分析萎凋和做青两个环节对品质形成的音素.  相似文献   

8.
林小荣 《福建茶叶》2015,37(2):21-23
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武夷岩茶肉桂的制作工艺,结合肉桂茶树品种特性从鲜叶采摘时间与标准、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干、复焙等主要工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在武夷岩茶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初焙、晾索、复焙各工序中,青叶的颜色、水分、气味、形态等发生相应的变化,需通过制茶师傅的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感官来判断青叶是否达到每道工序与工艺的要求。本文详细介绍了武夷岩茶采制各工序适宜工艺下在制叶的感官特征,以期为生产者更好地掌握武夷岩茶的采制技术,提升武夷岩茶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创新之初就蕴含了制作章法。作者研究发现,武夷岩茶制作章法是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的程序和规则,而制作技艺则是程序和规则条件下的操作技巧。为此,本文试从章法定义入手,展开对岩茶制作章法、制作章法与制作技艺的关系、制作章法对形成岩茶品质特征的作用,以及制作章法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茶世界》2017,(9)
正一泡上好的武夷岩茶犹如一件工艺品,能给你带来美妙的享受。古时用兵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制作武夷岩茶也亦如此,在武夷山,看天做茶、看茶做茶、看人做茶,使得做茶成为了一件极其艰辛又充满未知刺激的事情,武夷岩茶密云龙就是集天时与地利的产物,武夷岩茶之精品。那么,"密云龙"究竟缘何而来?占据了哪些天时与地利?  相似文献   

12.
闽北乌龙茶的制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北乌龙茶主要以武夷山的武夷岩茶、武夷水仙、武夷奇种为代表,制造方法独特,工艺精巧,兼有红、绿茶制造原理。在生产过程中,既精选适制的茶树品种鲜叶,又有严格的采摘标准和精湛的制作技术。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法多达13道工序,现除极品茶仍采用传统制法外,大宗产品均采用机械化生产,其制作工序分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5道工序。一、鲜叶采摘标准闽北乌龙茶鲜叶采摘较粗老,一般标准是芽叶发育成熟形成驻芽时,采3~4叶,俗称开面采。由于老嫩程度不同,开面又可分为“小开面”、“中开面”、“大开面”三种,闽北乌龙茶一般应掌握在中…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1月中旬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将在武夷山召开年会。武夷岩茶享誉古今中外,本刊特地为大家制作了武夷岩茶的小专题,一探岩茶神韵。  相似文献   

14.
武夷岩茶产于碧水丹山的武夷山而闻名天下。其独特的制作工艺成就了武夷岩茶的绝佳品质,尤其精制工艺,对最终形成武夷岩茶色、香、味、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个人从事茶叶加工的实际经验,浅谈一些武夷岩茶的精制焙火工艺。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茶饮大国,饮茶人群遍及各个年龄阶段。武夷岩茶是我国代表性茶叶之一,素有中国传统名茶之称。武夷岩茶茶树生长在岩缝当中,故此得名。武夷岩茶有诸多功效,包含提升人体免疫力、抗衰老等等,这也是国内社会大众对于武夷岩茶始终保持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大众对于武夷岩茶质量、产量要求的提升,各种不同的制作工艺开始应用。本文针对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以期探寻得到一种最科学合理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适制武夷岩茶的新品种,丰富武夷岩茶品种资源,从鬼洞种质资源圃群体种中选择14份优异单株(编号GD-1~GD-14),在春茶期根据武夷岩茶的标准采制方法制作茶样并对其理化指标及感官评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4份材料都具备武夷岩茶适制的明显特征,其中GD-3茶多酚含量最高,GD-4水浸出物含量最高,GD-7和GD-14感官评审总分最高,根据理化指标及感官评审综合评定,这4份材料具备优良单株的潜力,有望培育出特色武夷岩茶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合阐述了武夷岩茶拼配对茶叶品质影响的相关性研究,通过从武夷岩茶品种特性,茶叶制作工艺,茶叶原料成本控制,茶叶成品品质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武夷岩茶拼配技艺进行初步梳理,以期能为武夷岩茶品质提升以及产品稳定性提供理论之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武夷山市示范茶场邀请对岩茶制造具有经验的专家,于五月一日至十日先后在武夷山示范场与武夷山茶科所进行不同品种(水仙、肉桂、梅占)和不同工艺(武夷、闽北、闽南与革新)的对比试 验。目的在于重振溪边奇茗的盛誉,探索克服采摘期集中,高峰突出造成的技术难题的途径。 经过20余批的测试结果,现行的乌龙茶综合做青机加以改进后,可以适用于岩茶做青工艺。同时,在高峰期中采用热风萎凋以及缩短做青时间等技术处理,能够避免鲜叶积压,达到稳定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对武夷岩茶水仙4个等级、肉桂3个等级和大红袍3个等级的标准实物参考样感官品质特征和基本理化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实物参考样的各项指标均符合武夷岩茶地方标准的要求,所制作的武夷岩茶标准样品可用于指导武夷岩茶生产和感官审评检验.  相似文献   

20.
漫话武夷岩茶——兼论岩茶优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历史之久,茶区之广,名茶之多,茶艺之精,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其中尤为卓著的是武夷岩茶,为茶中瑰宝,乌龙茶中的珍品.武夷岩茶原产于武夷山,自然环境独特,生长于碧水丹山地带,因受优美生态环境熏陶,使岩茶品质独具“岩韵”风格特点.目前,武夷岩茶广受追捧,这是武夷岩茶“岩韵”的品质、对人体的保健功能和岩茶悠久的茶文化底蕴所造就的;也因武夷山为中国茶树原产地的演化区域,其特殊生态,丰富的名丛种质资源和精湛的制作技艺铸就了武夷岩茶品质优异,同时为世界孕育出灿烂的武夷茶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