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漂族”群体在异地社会融入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社交孤独、水土不服、人际矛盾等社会适应问题,引发社会普遍关注。为提升“老漂族”群体社会适应性,团队迎合老年人爱茶、重养生特点,设计“品茗香,阅人生”项目,在连续5次主题活动中服务“老漂族”群体在传承发展宋韵文化过程之中逐步实现社会融合,提供了可操作、可模仿的基于宋韵文化传承发展的老年社会工作实践路径范式。  相似文献   

2.
文星 《福建茶叶》2007,(B02):41-41
茶清,品乃高,清在人品,品会茶清。 “当你感到生活平淡无味时,沏一壶好茶,茶香浮动,茶味透齿,融发无限温馨回忆,让结茧的心灵软化,再度体会生活中的真意与乐趣”,这就是陈家星对茶的境界。安溪历史上第一个非安溪人在人民大会堂正厅里夺得茶王称号且很有佛缘的性情中人,因为爱茶,所以执着。以茶品味人生,以“清品”作为品牌,进而体现了铁观音茶叶的醇厚质地。在阐述中,陈家星所展现出来的对铁观音的认识与见解且是十分的独到。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国已故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首倡的“茶德”的内容进行了研究,指出:“茶德”内容的探讨,直以合乎茶性、人性和正确人生价值观,以及简洁、全面为原则;茶德的内容由“茶德”基本规范和“茶德”总原则构成;茶德基本规范拟为:“俭、敬、清、和”;茶德基本规范的具体涵义,宜从艺术、修性、交谊、健身四层面和价值目标、约束守则两大部分展开,并列表试析了“茶德”诸基本规范的具体涵义,以图厘清“茶德”内容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4.
茶产业是上杭县传统与特色产业之一,是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产业。该文基于对上杭县下都镇“砂睦团茶”发展现状的调研,以点带面,对存在着如茶园建设不合理、制茶工艺不规范、茶叶成品结构单一、茶树老龄化等问题,针对性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进一步改善下都镇砂睦村科学管理茶园、规范化生产茶产品、提升品牌竞争力,为促进“砂睦团茶”产业健康发展,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财标 《福建茶叶》2014,36(6):49-50
当今茶叶市场真可谓“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热点不断”.自90年代兴起的铁观音热开始,茶叶市场似乎执着于“热点”的酝酿,由云南普洱、安化黑茶、武夷金骏眉,到当下的武夷大红袍、福鼎白茶.虽然其间有传奇,有悲剧,有正面效应,也有投机取巧,但每次“热点”都给予市场一个导向,并影响着厂家、商家经营活动及消费时尚.福建茶每每成为市场“热点”,是福建茶之幸,更是福建茶农之幸!在“热点”不断的当今茶市,福建本土的“陈年老茶”以一类特殊的茶品走进人们的视线,是否也会成“热点”亦未可知.现就针对“陈年老茶”的市场现状和几点思考,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6.
所谓“茶馆文化” ,概言之 ,就是茶馆方法的发现、发明、推广和应用的过程及其产物。人类处于蒙昧时期 ,尚未形成“茶”的概念 ,茶与相类植物只能被当成生活的必需品食物而存在。接着便是认知了茶的解毒“功能” ,这了不起的“发现”与“发明” ,使茶进入“药用”时期。接着又是众所周知的“饮用”时期 ,茶馆文化便应运而生。1 茶摊 :茶叶义卖、营生并举的方法由饮茶进而演变成营生和服务的手段 ,乃在东晋。陆羽《茶经》引述《广陵蓍老传》云 :“晋元帝时有老姥 ,每旦独提一器 ,往市鬻之” ,“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这是典型的“义卖”…  相似文献   

7.
特早芽品种“元宵茶”区域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元宵茶”是从霞浦县崇德乡后溪岭自然村特早芽“春分茶”群体单株选育出来的无性系新品种。在省农业厅经作处茶叶科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霞浦县茶科所建立品比试验区与母本国,采取边选育、边繁育、边区试的办法,把特早芽品种“元宵茶”引到清流县、福安市、拓荣县与省茶科所区试。对“元宵茶”在不同区域的适应性、抗逆性、幼龄期生长情况、产量、品质、萌芽特性进行考察,通过不同地区试种实践,为推广提供依据。现将各地引种情况报告如下。二、引种经过与方法霞浦县茶叶局为选育、开发特早芽品种“元宵茶”。于1993年在霞浦…  相似文献   

8.
《茶叶》2014,(1):12-12,I0001
2013年10月25日,由浙江省茶叶学会、浙江省医学会、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浙江大学茶文化与健康研究会、浙江老茶缘茶叶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纪念茶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讨会三十周年座谈会”在杭州金溪山庄隆重举行。省、市老领导沈祖伦、陈法文、徐鸿道、虞荣仁和茶学界、医学界等专家、学者100余人欢聚一堂,共叙茶事,气氛十分热烈。  相似文献   

9.
粗老茶之“发酵”,历来国内外均采用自然渥堆的生产方式。在我们厂里粗老茶之蒸、揉和干燥已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如何寻求“发酵”机械化的途径,使粗老茶的初制过程,循着不断前进的方向实现机械化的联动化,又能缩短生产  相似文献   

10.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7):33-34
茶,钟山川之灵禀,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韫玉。宋徽宗《大观茶论》:“夫建茶擅瓯闽之秀气,臻山川之灵禀。”茶为草木之灵芽,本是大自然之杰作,是上天赐予人类的最佳饮料。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一般认为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的“茶”写成“荼”(读作“ú”)。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在《诗经·邶风·谷风》中记载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相似文献   

11.
翁颖萍 《茶叶》2006,32(4):239-242
“茶乐”包含“以茶为主题的音乐”和“为茶而伴的茶艺音乐”,并从这两方面诠释了“茶乐”。探讨了“为茶而伴的茶艺音乐”的选择,说明茶艺应选择与其主题、特点相符的音乐。  相似文献   

12.
黄贤庚 《福建茶叶》2009,31(3):45-45
在很多经销茶叶店(馆)中,及有的茶书茶文中,甚至有的大部头茶叶全书,都把茶的“名丛”字误写为“名枞”字。这在产茶当地和茶界人士中,尚知其意,而业外人士若按字面去解释,则感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13.
“茶百戏”是盛行于我国宋代的经典茶汤游戏,融茶艺与书法绘画于一体,既能饮茶保健,又可陶冶情操,雅俗共赏,情趣盎然。本文从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出发,通过对武夷山老年人的娱乐方式的问卷调查和焦点访谈,发现了老年人现有的娱乐方式的不足,从而别出心裁地试图搭建“茶百戏”通向老年人茶叶消费群体的桥梁,在论证将传统茶百戏引入老年人的娱乐生活中的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因此,本文对于传承和弘扬“茶百戏”文化遗产及创新老年人娱乐方式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今年走访了湖北省著名茶区——合丰、五峰、宜都、宜昌等地和国营走马茶场、宜都茶厂等单位,参加座谈的有老茶工、老干部,有专职技术人员,也有七十多岁的老茶农等提供的资料、得益不浅。为了更好了解“宜红茶”来历与品质特点而改进我省“宜红”品质促进茶叶生产,特整理供茶界同志们参考。根根“中国茶讯”五○年综合版资料结合本人访问调查材料,关于“宜红”的来历  相似文献   

15.
林黎 《福建茶叶》2023,(10):1-5
本文围绕南平市茶产业发展,通过对南平市“三茶”统筹发展相关数据采集和实地调研,采用SWOT法,分析南平市茶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茶文化发展需要围绕现代社会之“美”,茶科技的发展秉承传承与创新,强调“三茶”统筹意义在于统筹,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饮茶对于历代文人而言,不仅是解渴提神的感官享受,更是品味人生、吟诗作画的风雅之事。本文旨在通过阐释朱熹文人生涯中以茶明理、以茶喻理、论茶明德、论茶授学的精彩片段,剖析他“寓理于茶”的独特茶美学思想,呈现宋代文人茶审美的风貌特色,为当代的茶消费审美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7.
武夷山的名茶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成了贡茶。如“松制”,在清朝乾隆时曾一度与“小种”等名茶入贡。到光绪时期又有一种叫“松际”的名茶。在已知的资料中,关于松制与松际这两种名茶的报导很少,乃至鲜为人知,今试析二者之由来及其关系。因资料贫乏,仅此分析,但求同好,赐予真切。 一、“松制”由来 在明朝,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造成武夷山茶业衰微而无茶可贡后,官府才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因本山茶枯……御茶改贡延平。”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宁太守郭章”请于两台,蠲其税。“①这样,武夷山的茶户、茶僧便免除了贡徭赋…  相似文献   

18.
《茶叶》2009,35(1):54-54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和茶文化的发源之地。茶及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茶益健康,茶冶情操,茶促沟通,茶建和谐。我们倡导“茶为国饮”,倡导国人“饮茶、知茶、爱茶”。  相似文献   

19.
韵味老茶     
<正>饮茶有三种感受:一是解渴,二是享用,三是感受。轻轻地啜一口老茶,品茶犹如品味生活,感受人生,能品味那种舌尖感觉。茶是知己,藏茶、泡茶、品茶、悟茶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朋友钟先生家里喝到一种表面看起来有点"黑不溜秋"的普洱茶后,为其色其味所吸引。原来该茶产自南糯山,钟先生好不容易从茶农手中寻得。藏茶,钟先生家中办了个"老茶博物馆",他因喜欢茶,就要藏茶,朋友家中的那些我叫不出名字的老茶成了宝  相似文献   

20.
高旭峰 《福建茶叶》2023,(5):185-187
“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其持续流传的过程中,不断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联系,从而出现了众多与茶相关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由于中西方“茶”文化的传播情境和发展途径并不相同,中西方对“茶”文化的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了解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和内涵,对中西方“茶”文化的有效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