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政钧 《人参研究》2013,25(2):62-64
抚松县“长白山采参习俗”在2008年被列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标签”与“民间风俗”的“旧身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对采参习俗的挖掘与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联系中伴随的转变过程则标志着长白山采参习俗文化的气质和功能的重要变化。对山神老把头节文化空间的关注与宣传,成为长白山采参习俗保护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质性研究,选取吉林省抚松县兴参镇自兴村张氏放山家族为个案,调查长白山采参习俗历史变迁与传承现状。研究基于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理论角度,综合运用文献材料法、深度访谈法等方法,发现长白山采参习俗存在如下现实困境:野山参稀缺、林下参市场经济冲击巨大、人对自然的主观敬畏削弱、缺乏团队意识;此外传承环境、方式以及经济因素都一定程度影响了长白山采参习俗的传承和发展。张氏家族的个案表明:加强传统文化习俗保护,应从多层次联合落实政策,拓展宣传途径,扩大宣传力度,以文化体验增强吸引,抓好院校阵地建设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采参习俗的主体是采参人,主要行为是放山。在放山过程中,采参人怀揣共同志趣,密切帮伙关系,增进技艺交流,让采参习俗得以代代流传。1采参人主体是当地农民据编篡于民国十九年的《抚松县志》记载:“在二百年前后,采者愈多,出产日少,始栽种园参。”“民国三年,三岗营参园参业共七百四十余家,年可出参二十八万斤,每斤能值炉银五六两,出产额约占全国十分之七,总销营口,分销全球,实为我国特别之出产。”  相似文献   

4.
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现状及振兴人参产业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  朴亮 《人参研究》2012,24(4):60-61
吉林省抚松县于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人参之乡".几年来,抚松县以振兴人参产业为己任,用现代化产业的发展思路谋划人参产业发展,一手抓文化,一手抓实业,推动了人参产业健康发展.吉林省实施人参产业振兴战略以来,加快了全省人参资源的整合和产业推进,为人参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抚松县人参产业的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正为庆祝第30届中国抚松长白山人参节,弘扬博大抚松人参文化,挖掘抚松人参精品,提升"长白山人参"知名度、美誉度,促进抚松县人参产业健康发展,2016年9月6日,由抚松县委宣传部主办,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中心承办的抚松县"第11届参王大赛",在国家级长白山(万良)人参市场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采参习俗不仅凝结着森林生存智慧与传统核心价值,而且从不同层面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文化繁荣。随着时代变迁,这一民俗类非遗因种种原因面临断代危险。因此有必要对它加以保护、开发,精炼内涵,放大外延,使之永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8月25日,吉林省长白山人参种植联盟成立大会在吉林省人参协会的组织下,在抚松县人参协会、抚松县参王植保公司的承办下,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隆重召开。其中有省农委人参产业主管部门领导,人参主产区市、县级主管部门领导和业务负责人,省级"长白山人参"品牌原料基地、良种繁育基地、非林地人参种植示范基地、规模规范种参大户、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加工  相似文献   

8.
周娜 《人参研究》2014,(4):62-64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深厚社会历史积淀的社会意识形态,似一杯陈年老酒,滋养着世世代代朴实无华的人们,延续着千百年来传承的文化血脉,其中蕴含了大量具有原始思维特点的观念及信仰形式,也凝聚了丰富的生态主体意识。采参习俗作为传统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民众长期采参经验、采参智慧和知识的结晶。本文试以集安地区采参习俗为视点,运用生态学理论,从道德层面、信仰层面、哲学层面、地理学层面、社会学层面对其加以观照,以阐释其中所蕴含的生态内质及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9.
人参是抚松县经济结构中支柱性优势产业。人参的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5%,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2.93%,亦是地方工业的几个税利较大厂家的省优产品、骨干产品的原料。可见,人参产业是抚松县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经营管理的现状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从抚松县境内五个省属林业局和县林业局辖属林地中一次性划拨给抚松县林参33年轮作用地  相似文献   

10.
正抚松长白山野山参开秤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长白山采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开秤活动在抚松地区有上百年的历史夏秋之际,当野山参下山到山货庄交易时,放山人要把采集到的野山参集中起来,推举出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为经济掌秤,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交易,这种活动即为开秤。开秤前,参商、放山人等云集客栈,喝酒娱乐看戏,然后祭拜山神老把头,再开始野山参的交易为恢复、弘扬和传承抚松地域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参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抚松县有关部门从2015年开始,举行较大规模的开秤节活动全体参与人员,全部清末民初的着装进行开秤仪式活动2017年9月20日,中共抚松县委宣传部、抚松文广新局、抚松人参文化研究会、抚松人参博物馆等联合在抚松境内长白山野山参生态园举办首届长白山人参文化节,其中重头戏就是开秤活动开秤活动仪  相似文献   

11.
《人参研究》2012,24(3):63-64
2012年8月20日,省政府在白山市抚松县召开全省振兴人参产业工作现场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几年来振兴人参产业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经验,深入分析形势,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任务,努力开创全省振兴人参产业工作新局面。省政府副秘书长刘延春主持会议。会议组织参观了抚松县人参生产示范基地、抚松县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  相似文献   

12.
抚松县参茸公司经理、副主任药师王权,日前被国家批准为1992年度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每月100元的特殊津贴。王权是人参之乡抚松县土生土长的人参专家,对鉴别野山参和人参加工有丰富的经验,是我国少有的人参专家。  相似文献   

13.
1995年4月13日,位于长白山腹地的抚松县人参博物馆门前人头攒动,鼓乐齐鸣,种参人怀着特有的自豪感,在这里举行“中国人参之乡”命名庆典仪式。  相似文献   

14.
省民俗学会编缉、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人参文化研究》一书,荟萃了人参文化研究新成果。人参文化理论是人参之乡——抚松县的有关人士提出来的。1989年,抚松县文化局干部祝绍中提议、王德富执笔撰写的《初论人参文化》一文发表后,立即在国内外产生反映。省内有关部门组织专题研讨会,上海文化艺术报转载了人参文化论文,吉林电视台拍摄、播放了《人参文化》专题片,德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有意来我省共同探讨人参文化理论。迄今为止,人参文化论文已获得多项奖励。  相似文献   

15.
蒸参水浓缩物中人参皂苷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蒸参水是红参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 ,生产上一般将其做为废弃物倒掉。但在红参蒸制过程中 ,一部分人参皂苷溶于蒸参水中 ,里面还含有一定量的人参多糖 ,将其废弃势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了探讨蒸参水的利用价值 ,我们进行了蒸参水浓缩物中人参皂苷的含量测定 ,为今后开发利用蒸参水资源提供技术依据。1 材料和设备1 .1 试验材料蒸参水样品 2份 ,分别取自抚松县和通化县。1 .2 仪器和试剂UV~ 2 1 0 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日本岛津产。人参皂苷Re标准品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甲醇、正丁醇、乙醚等均为分析纯。2 方法和结果2 .1…  相似文献   

16.
施肥是栽培管理的主要环节之一,因土、因作物平衡施肥是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保证.但目前长白山区人参施肥主要是凭经验施肥,存在着许多盲目性.作者自1990年开始对长白山区主要人参产区施肥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人参营养与施肥的研究,改进人参施肥技术,促进长白山区人参高产、优质提供科学依据.二、人参施肥现状调查调查区域按土壤类型分两大类:一是白浆土区,主要包括长白县、靖宇县、抚松县;二是暗棕壤区,主要包括集安市、通化  相似文献   

17.
特大山参     
人参之乡吉林省抚松县在长白山区原始森林中挖到一苗特大山参,这苗参重量为305克,身长975mm,芦长180mm,具有明显的紧皮细纹,皮条有明显的珍珠疙瘩,属凤凰形态。它比1981年挖到的现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吉林厅的那苗山参还重20克,据专家鉴定,这苗特大山参生长了500年,在它周围还挖到16苗山参。8月26日,吉林省抚松县药材公司以人民币35万元收购了这苗山参,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收购山参史上最重的一苗特大山参。  相似文献   

18.
<正>人参传说故事是中国故事中最繁荣的一族。人参,作为中草药之首,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从古至今,一直闪烁着神话般迷人的光彩。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参之乡抚松县文联开创了搜集整理人参故事之先河,1962年出过第一本《抚松人参故事》,打响第一炮,于1963年又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长白山人参故事》,1980年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人参的故事》,1982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是世界人参生产大国,人参的应用历史悠久,大约有五千年左右。韩国的人参产业近些年搞得有声有色,名声在外。我是研究人参文化的工作者,在人参之乡抚松县工作,几年前县委领导派我和姚振德同志前往韩国考察他们的人参产业和人参文化,以取长补短。于是,我们俩飞往韩国,对其人参产地、人参市场、人参文化、电视宣传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虽然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也有很大的感触,写出来,或许对我国的人参产业文化有些许启迪。  相似文献   

20.
尹相永 《人参研究》2003,15(1):46-48
老虎洞村 ,是著名的人参之乡抚松县兴参镇的一个普通的行政村。因为村外山上有个石洞 ,洞里昔日栖息过一窝老虎 ,故而得名。人参 ,是长白山三大特产之一 ,是长白山人致富的经济植物。栽培人参 ,又是长白山区的支柱产业。尽管发生过人参经济危机 ,但是广大参农并没有放弃人参特产业。在这里 ,谁想有钱花 ,就得种人参 ,谁想发财 ,就得卖人参。平凡的老虎洞人在改革开放的 2 0年里 ,也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1 从集体转为承包 ,人参经济长足发展1 964年 ,在人民公社时期 ,县里投资 5万元人民币 ,在老虎洞村的土地上 ,成立了兴参镇老虎洞参场 ,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