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个微凉的午后,落山风从树林深处走出来,在树梢上轻轻滑过时,我感觉到了她的存在;风儿吹过后惊起几只不知名的草虫,轻点着几株不起眼的野花时,我感觉到了她的存在;花旁的溪流里映出几朵远在天边如絮的飞云时,我感觉到了她的存在。是的,自然就是我身边这些在不经意间就可能流逝的感觉,她是风、是云、是草、是溪水、是树木……恰好这时我手中捧着一本书,题为《自然的终结》。起初,我对这样的书名费解、困惑,但是当通读过全书后,我却不禁头涔涔而汗汩汩了。那种震惊程度绝不亚于当年读到尼采的那句:“上帝死了”。如果说尼采是… 相似文献
2.
我可以说是《新疆林业》杂志的老读者,也是个林业工作者,经常写一点东西,在他们指正下,得以变为铅字,结下不解之缘。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刊物越办越好,诚如现在目录眉顶上的四句话“实用的技术性,丰富的知识性,翔实的资料性,浓郁的趣味性”吸引着我,读《新疆林业》使我学习和掌握了不少知识,也丰富了生活情趣,所以我说《新疆林业》是比较好的一种专业期刊,应该说他是广大林业工作者尤其是在新疆林业战线上工作的同志的良师益友,当然对不是在新疆工作的同行也有助于了解和认识新疆。对不在林业战线上工作的同志如巴楚县二中张启胜… 相似文献
3.
去年春天,在北京的“非典”期间开始读这本书。那些日子拥有特别丰裕的时间.却以失去空间为代价,不敢见人,也见不到自然。只能坐班车,在办公室和宿舍两点一线度日。“围城”中,强烈地感念往日不曾珍视当下遥矣远矣的大自然。偶得三联版程虹新著《寻归荒野》.颇像苏轼当年得到数篇美文不忍一次性消耗,限定自己每天只读一篇.我也限制自己慢慢地去领略这句微缩的大自然美景,那关于大自然的间接描写。 相似文献
4.
1990年夏,一个细雨迷蒙的黄昏,我与四位朋友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片原始森林中迷了路。森林浓密沉默,我们又累又慌。蚂蟥常常爬到脚上或落到头上,同行的一位女伴不时发出惊叫,加剧了大家恐慌的情绪。我心里愈来愈紧张,但只有强打精神,唱歌讲笑话,鼓动士气。天色越来越黑了,我们的心也像周围的森林一样越来越暗淡。彷徨之际,忽然一束光闪过夜空,这是远远的一辆汽车的灯光,我们已糊里糊涂地走近了公路!我们又笑又喊,兴奋地跳,那是一种强烈的感受,死里逃生的感受。对迷失在原始森林中的我们来说,大自然并不是友善的、透明的… 相似文献
5.
6.
<正>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愈发紧密。然而,由于社会、学校和家长过度关注学生的学科考试和竞争,自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导致学生缺乏对自然环境的认识、理解和关心。在当前开展“双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减少不必要的学科竞赛)教育改革背景下,构建我国自然教育体系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此,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20年推出了《自然教育理论与实践》(骆桦、黄向著,ISBN 9787568169400)一书,对该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可为构建我国自然教育体系提供指导。书中系统介绍了自然教育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有助于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自然教育的方法和策略,还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系统、基础的自然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杨进先是基层金融一线资深的专家型领导,担任龙江银行的董事长。长期以来,许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金融家、企业家,却不知道他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生态摄影家。 相似文献
8.
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两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关系,它们之间彼此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促进.能否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是悠关一个国家或地区兴衰存亡的大事.是拷贝以往不当的发展模式,使人类被生态的、社会的和经济的灾难旋涡所吞噬,还是明智地走一条发展的新路子,把人类引入光明的未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9.
詹昭宁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3,(4):1-3,15
近年来,在中国森林经营中出现了源于德国的近自然林目标树作业法,针对其涉及的作业法与森林经营方案的重要性和权威性、“近自然林”经营的产生背景、近自然林经营的条件以及引进目标树作业法等问题,提出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人是自然之子。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浓郁的自然情结,只是生存的压力和世俗的欲望将赤诚掩盖,多数人迷失了本真。也正因如此,我们希望文化的指引,从而返璞归真。科普作家蒋红星历时三年写作,最近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解析自然》一书,向我们提供了一份自然知识的文化大餐。品尝这份精神食粮,可以让我们认知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在内心成为自然的一分子。蒋红星长期从事林业工作,在科普创作方面颇有建树。林业以森林为工作对象,工作阅历不断增深了作者与自然的 相似文献
11.
《云南林业》———我的良师益友□董光荣1980年,《云南林业》沐浴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复刊了,到本期为止,历时18个寒暑、整整出刊100期,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6935天,我与《云南林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云南林业》成了我的良师益友。18年... 相似文献
12.
黄磊 《绿色中国(A版)》2014,(21):46-49
我热爱的田园生活我自小就生活在城市中,大约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居住的大院要拆掉盖成楼房,于是全家暂时拆迁到十里居(现在北京朝阳区东四环东风北桥一带)。那时三环外还有许多农田,我家住的算是城乡接合处,我的窗外就是亮马河,河的两边都是麦田,还有一个村庄。我们几个小朋友常跑到人家村子里去看狗,还有猪。要不就是到打麦场去玩摔跤,还有几次到麦田里去抓野兔子,可从来也没抓到过。 相似文献
13.
春天来了,天气转暖,闲不住的我经常趁午休时分去附近的地坛转转。一来是消消食,完成所谓的“减肥大计”,其次也是为了感受一下季节的变化,感受一下自然。北京的冬天无疑是单调的,地坛公园里满目皆是干枯的枝丫,干枯棕黄。不过,随着春天的暖风,草木泛起新绿,甚至个别花朵已倔强地开出来,展示自己。 相似文献
14.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然而,很多父母还没有意识到:未来社会,孩子们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并非知识所带来的挑战,而是“理财盲”的威胁!这绝非危言耸听,教育学家在大声疾呼:未来社会,可怕的不是“文盲”、“电脑盲”,而是“理财盲”! 相似文献
15.
16.
17.
在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正在得到大力提倡的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力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显然是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以来,人类的发展是以自然的损失为成本甚至代价的。如果从更长远的视角看,这种发展模式其实是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就开始渐成主流。 相似文献
18.
19.
提起高原,人们脑海里也许会出现“贫瘠”、“缺氧”、“人烟稀少”、“荒凉”这些乏味且枯燥的词。然而,正是这片荒凉的土地繁衍孕育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哺乳动物——藏羚羊。有了它们的存在,这片高原立刻显得生机勃勃。《西藏藏羚羊》是从藏羚羊的进化以及生存环境的概括讲起的,藏羚羊生长在青藏高原的羌塘大地上,这片大地地势平坦开阔,而且目照时间比较长,空气也很稀薄,干旱寒冷,并且紫外线辐射比较强。整本书围绕藏羚羊的生长、繁衍、分布区域、存在价值以及人类对它们的保护为线索展开讲述,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藏羚羊的世界。 相似文献
20.
1999年首期《中国作家》杂志以“小说精品金刊”形式推出,其中武汉市作协专职作家胡发云的作品,长达8万字的中篇小说《老海失踪》在读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小说月报》、《新华文摘》杂志也分别作了选载。1999年3月10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和小说月报杂志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