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选育抗寒性好的巨桉品种,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巨桉12个种源的80个家系样品的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和成分.采用KOH-CH3OH-BF3酯化、硅胶脱色和程序升温的方法,将细胞膜中的主要脂肪酸--棕榈酸(16∶0)、棕榈油酸(16∶1)、硬脂酸(18∶0)、油酸(18∶1)、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完全分离.运用归一化方法得出了上述各种脂肪酸含量.通过对IUFA分析,筛选出了抗寒性好的18,14,39,38,26,35,36,37八个家系品种和抗寒性差的2, 80,58,51,70,68,62, 67,60 九个家系品种,这种方法筛选出的品种与实际越冬大田试验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源香椿叶片脂肪酸组分含量与抗寒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西峡、江苏南京等10个种源1年生香椿为材料,研究低温胁迫对香椿叶片脂肪酸组分含量的影响,并分析其与香椿种源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香椿叶片膜脂脂肪酸组分相同,主要有月桂酸(12∶0)、软脂酸(16∶0)、硬脂酸(18∶0)、亚油酸(18∶2)、亚麻酸(18∶3)和花生酸(20∶0)。但含量配比和膜脂脂肪酸不饱和度(IUFA)存在明显差异。福建霞蒲、贵州黔西南和湖南洞口3种源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IUFA指数也较小。而其余北方种源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IUFA也较高。抗寒性较强的种源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或脂肪酸不饱和度高。研究表明,叶片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脂肪酸不饱和度与香椿种源抗寒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桉树细胞膜脂肪酸含量与抗寒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桉树叶片细胞膜脂肪酸,其组成是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不同桉树种类之间,在秋季叶片膜脂脂肪酸含量,配比和IUFA值有较大的差异,但到冬季种类间的差异缩小.用低温(2℃)胁迫试验,在秋季可使膜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增加.这说明桉树叶片膜脂肪酸不饱和度既与种类间的遗传特性有关,又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造林17个月后巨桉的12个种源、80个家系的树高和地径生长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巨桉家系幼林种源间、家系间树高和地径生长差异显著;树高和地径生长相关密切;5号和33号家系树高生长最优,其次是9,63和75号家系;地径生长以5,33和75号家系最优,其次是6,9,14,25,36,41,45,63,64,70,77和80号家系.该研究为巨桉种源和家系的早期选择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桉树是优质速生丰产树种,在我省已广泛引种栽培,但低温成为限制其北移的主要因素.利用气相色谱仪定量分析桉树叶片中细胞膜脂肪酸的成分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桉树叶片中的脂肪酸组分主要有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低温有利于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和IUFA值的提高;抗寒力强的种类本身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IUFA值也较高,且变化幅度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6.
不同地区文冠果种仁油脂肪酸组分及含量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气相色谱方法,对14个地区的文冠果种仁油脂肪酸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测得种仁油含有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花生酸(C20∶0)、亚麻酸(C18∶3)、廿碳二烯-11,14酸(C20∶2)、山俞酸(C22∶0)、"蜜"酸(C20∶3)、木焦油酸(C24∶0)、神经酸(C24∶1)等11种脂肪酸,碳链长度主要集中在C16~C18之间,适合生产生物柴油.亚油酸、"蜜"酸、亚麻酸、廿碳二烯-11,14酸、山俞酸、木焦油酸、神经酸的含量随着地理纬度和经度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棕榈酸、花生酸、硬脂酸的含量随着地理纬度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但随着经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油酸的含量随着地理纬度和经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引自澳大利亚东部的桃金娘科伞房属4个树种或亚种在广东省德庆试验点的早期生长表现。结果表明:10年生时,4个树种或亚种生长量最大的是斑皮柠檬桉,其次是大叶斑皮桉(Corymbia henryi)、柠檬桉和斑皮桉,平均单株材积分别为0.2026、0.1748、0.1634和0.0526 m3;与8年生时比较,4个树种或亚种在10年生时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材积增长均在15%以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Ⅰ内,柠檬桉和大叶斑皮桉3个生长性状在家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种源间胸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树高和单株材积无显著差异;在试验组Ⅱ,斑皮柠檬桉和斑皮桉的3个生长性状在树种或亚种、种源、家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以单株材积高于对照为选择目标,选出柠檬桉3个种源4个家系,斑皮柠檬桉4个种源11个家系,大叶斑皮桉2个种源3个家系,共计9个种源18个家系,分别占参试种源和家系总数的50%和19.4%。  相似文献   

8.
自然降温过程中猴樟和香樟幼苗的抗寒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猴樟、香樟当年生幼苗为材料,研究10月至次年3月自然温度变化对猴樟和香樟幼叶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2种樟树叶片中的MDA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SOD呈现升-降-升-降的双峰曲线;脂肪酸组成成分主要有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IUFA值(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变化趋势与亚麻酸含量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猴樟的MDA含量、SOD活性及IUFA值高于香樟,综合各项指标,猴樟幼苗的抗寒性略强于香樟。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巨桉(Eucalyptus grandis)家系优良单株扦插生根的差异及扦插季节、生根激素和培养基质对巨桉扦插生根的影响,设计了春、夏、秋和冬4季,ABT-1、GGR和根太阳3种生根激素,黄心土、泥炭土和珍珠岩混合的3种培养基质进行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巨桉家系优良单株的插穗生根率差异极显著,家系1145的优树生根率最高(97.2%);不同季节的生根率差异极显著,春季生根率最高,夏季最低;3种激素作用下的生根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GGR的促根效果最佳;黄心土+泥炭土+珍珠岩(1∶1∶1)的生根率最高。构建了扦插季节、生根激素选择和培养基质种类与配比关键要素的巨桉扦插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10.
对8年生巨桉种源、家系试验林进行全面调查分析表明:生长性状在不同种源、家系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形质性状在不同种源间差异不显著,在不同家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耐寒能力在不同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不同家系间差并不显著。通过综合评价和比较,选出适应福建省永安地区种植的巨按优良家系10个,树高、胸径、材积和耐寒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4.80m、16.6om、0.1749m^3和4.42,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8.96%、加.44%、67.17%;优良个体15株,其树高、胸径、材积和耐寒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7.91m、20.63cm、0.2976m^3和4.85,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44.9%、48.8%和184.1%。这些优良材料可以通过无性繁殖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低浓度SO2对油桐叶片细胞膜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系统是细胞内光合和呼吸等生理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SO2对光合系统的破坏首先会引起细胞膜系统的变化.气相色谱测定表明,体积分数为0.3×10-6的SO2对油桐叶片处理10d以上,会使不饱和脂肪酸含量UFA、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C18:3、C18:3/IUFA上升,使饱和脂肪酸含量、C16:1trans、C16:1trans/IUFA下降;但随着SO2熏气时间的延长,会使不饱和脂肪酸含量UFA、不饱和脂肪指数IUFA、C18:3、C18:3/IUFA下降,饱和脂肪酸含量上升,熏气111d后,处理的UFA、IUFA、C18:3、C18:3/IUFA分别是对照的94.74%、92.52%、87.87%、94.97%;处理的饱和脂肪酸、C16:1trans、C16:1/IUFA分别是对照的1.16、1.15、1.24倍.熏气112d后,会使极性脂和中性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C18∶3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UFA和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及C18:3/IUFA值下降.因此,长期低体积分数SO2处理会使细胞膜的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使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饱和脂肪酸含量上升,从而使细胞膜的功能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巨桉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20个l0bp随机引物对巨桉11个种源80个个体进行了群体遗传变异的比较分析。共检测到149个位点,其中89个为多态性标记位点,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9.73%。其种源内多态位点百分率(P)、香农信息指数(SI)及遗传分化指数(DC)值均较高,巨桉各种源内遗传变异性丰富;种源间遗传分化指数百分比(PDC)显示,PDC值介于1.52%~10.42%之间,说明巨桉种源间遗传变异较小,即种源群体的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8号、10号种源内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3号和6号种源内的变异水平较低。这些为巨桉种源的选择提供了有利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对代表全分布区的29个地理种源包含147个家系的18年生巨桉子代测定林的生长性状进行观测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除树高以外,其他性状在种源和家系间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树高家系遗传力为0.879 7,树高单株家系遗传力为0.296 2;胸径家系遗传力为0.943 4,胸径家系单株遗传力为0.662 9;材积家系遗传力为0.950 9,材积单株家系遗传力为0.747 2。通过生长性状的多重比较并结合早期纤维密度的分析结果,筛选出15个速生优良家系,其平均家系材积遗传增益67.9%;在家系选择基础上选出速生优良单株13株,其平均单株立木材积遗传增益172.2%,选出的优良家系及单株将来可以用作营建巨桉实生种子园和杂交育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4.
巨桉家系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建立在广西南宁的巨桉家系试验林(46个家系)连续3年度的测定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巨桉家系间在树高、胸径以及单株材积等性状上有较显著或显著的生长差异;家系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这3个主要生长性状受中等程度遗传控制,家系生长较稳定;用逐步聚类法对46个巨桉家系进行了分类与选择,初步选择出9405、9409、9410等13个家系为优良家,占参试家系总数的28.26%.  相似文献   

15.
邓恩桉种源家系/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进了邓恩桉全分布区10个种源300个家系种子,成功育苗216个家系建立了种源/家系试验林.试验林生长表现良好,并遭受1999年底的特大寒流袭击,为选择速生、耐寒的优良材料奠定了良好基础.分析表明:邓恩桉种源间的生长差异小于家系间和个体间的差异,家系间在生长量和抗寒性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新南威尔士州种源总体优于昆士兰州种源;生长量与抗寒性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因而在优良材料选择时应根据选择目的和推广应用地域实际决定生长量和抗寒性的选择权重;采用综合指数选择排序列出的16个居前家系中,其生长量仅比平均数提高7%,但抗寒力提高了24%.  相似文献   

16.
对尾叶桉11个种源174个家系2 3年生试验林的生长与抗风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尾叶桉种源间、家系间、区组间的差异以及种源与区组、家系与区组的交互作用均极显著。台风对尾叶桉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造成风折,占整个试验林木的22 5%。尾叶桉种源 家系的生长性状与其抗风性能呈显著的负相关;通过对174个家系的生长和抗风性的综合指数选择,初步选出了32个适合粤西生长的既抗风、生长又快的家系。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巨桉种源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巨桉是一种速生高产、生产周期短的造纸工业原料林树种。从澳大利亚引进巨桉 32个种源、139个家系种子进行试验 ,造林成活率达 96 4% ,4年生保存率达 89% ,平均树高 12 6 9m ,平均胸径 12 8cm ,最好单株树高 2 0 6m ,胸径2 1 4cm。 32个种源中 31个年均高生长超 3m ,30个种源年平均胸径生长超 3cm。 139个家系中 134个家系平均高生长超3m ,占总家系的 96 4% ,133个家系年均胸径生长超 3cm ,占总家系的 95 7%。  相似文献   

18.
分析引自澳大利亚东部的桃金娘科(Myrtaceae)伞房属(Corymbia) 4个树种/亚种在广东省乐昌试验点的早期生长表现,结果表明:10 a生时,4个树种/亚种生长量最大的是大叶斑皮桉(Corymbia henryi),其次是斑皮柠檬桉(Corymbia citriodora ssp. variegata)、柠檬桉(Corymbia citriodora ssp. citriodora)和斑皮桉(Corymbia maculata),平均单株材积分别为0067 4、0059 0、0054 1和0034 1 m3;与8 a生时比较,4个树种/亚种在10 a生时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材积增长均在67%以上,其中斑皮桉的材积增长率高达1450%。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组Ⅰ,柠檬桉和大叶斑皮桉3个生长性状在家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种源间胸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树高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单株材积差异不显著;在试验组Ⅱ,斑皮柠檬桉和斑皮桉3个生长性状在种源、家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以单株材积高于对照为选择目标,选出大叶斑皮桉2个种源2个家系,斑皮柠檬桉5个种源11个家系,共计7个种源13个家系,分别占参试种源和家系总数的389%和140%。  相似文献   

19.
对细叶桉3个种源50个自由授粉家系的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进行种源间和家系间差异分析和家系遗传变异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细叶桉主要性状种源间和家系间差异都极显著,种源间的差异大于家系间的差异,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Laura种源优于其它种源。细叶桉家系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呈中度至强度遗传;枝下高、干形和冠幅与生长性状遗传相关极显著。运用指数选择法对50个家系进行多性状综合选择,初步选出5个优良家系,可望获得22.23%的综合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20.
《林业资源管理》2016,(5):107-111
对9个不同种源的巨桉进行了桉树枝瘿姬小蜂自然侵害后的受害情况、生长性状和干形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受害程度不同,其中,种源南非1/SAG-TER1受害最为严重,种源南非6/SAG-URO受害最轻;不同种源的生长性状表现出显著差异,种源南非6/SAG-URO的树高、胸径、冠幅等指标均最大,且与种源16892和17907有显著差异;不同种源间巨桉树干通直度、圆满度无显著差异,分枝状况有细微的差异,分枝角度有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种源巨桉生长性状和干形性状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幼林树高与受桉树枝瘿姬小蜂侵害状况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对不同种源的巨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种源南非6/SAG-URO的抗性最优,可以作为后续抗性选育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