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瓜黑斑病菌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黄瓜黑斑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黑斑病菌的作用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室内测定抑菌效果最好的是75%肟菌.戊唑醇和戊唑醇悬浮剂,其次为20%烯肟.戊唑醇。  相似文献   

2.
黄瓜靶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瓜靶斑病菌在10~35℃下均能生长,以30℃左右最适。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以25~30℃最适;同时要求90%以上的相对湿度,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光照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但对孢子的产生有抑制作用,紫外线对孢子有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感黄瓜枯萎病的病株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和形态观察;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测定了12种化学药剂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毒力;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室内抑制效果较好的7种化学药剂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经鉴定,感黄瓜枯萎病病菌为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抑菌效果最好的是36%噁霉·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抑制率为93.92%,其次是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62.5%精甲·咯菌腈悬浮剂1 500倍液和99%恶霉灵粉剂3 000倍液,抑制率分别为85.48%、81.20%和80.45%;8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99%恶霉灵粉剂3 000倍液和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为79.48%~93.61%,可作为土壤处理剂防治黄瓜枯萎病,而且对黄瓜安全无害,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扑海因、三唑酮、代森锰锌、福美双6种药剂对轮纹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扑海因对轮纹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进行多菌灵∶扑海因=1∶1、多菌灵∶扑海因=2∶1、甲基托布津∶扑海因=1∶1、甲基托布津∶扑海因=2∶1这4种混配药剂对轮纹病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除了多菌灵∶扑海因=2∶1的处理外,其余3个处理共毒系数均大于100,说明混配后具有明显的加性效应,其配比可作为药剂加工的混配比例.  相似文献   

5.
田英  邓庭和  王晓东  张莉 《北方园艺》2011,(24):162-164
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对“红大片”、“红小片”、“新籽一号”、“民籽一号”、“黑丰大板”和“内蒙黑中片”6个打瓜品种进行打瓜细菌性果斑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黑丰大板”、“内蒙黑中片”的抗性较强,属于中抗品种;“新籽一号”、“民籽一号”属于中感品种;“红大片”、“红小片”抗性较差,属于感病品种,未发现高抗或免疫品种;用9种杀菌剂对打瓜细菌性果斑病进行了室内、盆栽防治试验,所有供试药剂对该种病害防治效果都不理想,其中较好的为53%氢氧化铜粉剂1.5 g/L,防治效果为54.6%.  相似文献   

6.
郭文侠 《蔬菜》2014,(6):69-69
由于气候影响,大荔县黄瓜靶斑病大面积发生,温暖高湿利于靶斑病的发生,介绍了靶斑病与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区别,提出轮作、药剂浸种、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黄瓜靶斑病药剂防治持效期的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体条件下研究了7种杀菌剂对黄瓜靶斑病病菌防治的持效性。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持效期不同。福美双对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持效期达15 d以上,15 d后抑菌率仍达85%以上;溴菌腈、苯醚甲环唑、异菌脲对病菌菌丝生长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持效期也可达15 d;腈苯唑、烯肟菌酯对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差,持效期为7 d;甲基托布津的抑菌效果最差,对病菌菌丝生长几乎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黄瓜褐斑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褐斑病菌的作用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室内测定抑菌效果最好的是50%多.福.锰锌可湿性粉剂在25 600倍液、10亿个.g-1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在19 200倍液时抑菌率均为100%,20%烯肟.戊唑醇、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和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次之。该结果为田间防治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邵阳地区柑桔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以及针对性开展防治药剂筛选,对2021年9月采自湖南邵阳的柑桔炭疽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后,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室内离体接种方法对分离病原菌的致病性进行测定,通过切片方法观察其侵染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不同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共分离到了11株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菌株,结合rDNA-ITS和rDNA-GAPDH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鉴定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该菌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多在叶片气孔处侵染为害。在7种供试药剂中,250 g/L吡唑醚菌酯抑菌乳油的抑菌效果最明显,EC50值为0.756 mg/L,有柑桔炭疽病防治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黄瓜褐斑病防治药剂的活体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选取蔬菜上常用的11种杀菌剂,运用活体微量筛选方法,测定了供试药剂对黄瓜褐斑病的生物活性,并挑选出活性最好的4种药剂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选的4种药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乳油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褐斑病的田间最高防效可分别达到92.71%、89.16%、87.31%和73.20%,是防治黄瓜褐斑病的优良杀菌剂。  相似文献   

11.
以6个黄瓜品种(系)为试材,以来自山东、辽宁、黑龙江的200个黄瓜棒孢叶斑病菌为供试菌株,采用苗期接种鉴定及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毒力分化。结果表明: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存在生理小种分化现象,并将200个菌株分为4个生理小种,初步筛选出D0330、D1306、D0649和D2025作为研究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的鉴别寄主备选材料;AFLPs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与毒力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瓜菜》2019,(9):18-21
为明确植物诱抗剂净都煞对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诱导抗病效果及最佳诱导方案,测定了净都煞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了不同诱导浓度、诱导次数、诱导间隔期以及诱导持续期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诱抗效果。结果表明,净都煞本身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不具有杀伤力,但对黄瓜幼苗具有明显的诱抗效果;2.0 mL·L-1的净都煞间隔7 d诱导黄瓜3次,持续1 d对棒孢叶斑病菌的防效最高,达到68.93%。此研究结果为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治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3.
以黄瓜褐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为供试病原菌,通过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和田间小区防效试验,测定了噁酮锰锌对黄瓜褐斑病的防效。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噁酮锰锌和代森锰锌对黄瓜褐斑病菌的EC_(50)分别为1.16 mg·L~(-1)和6.23 mg·L~(-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用68.75%噁酮锰锌水分散粒剂468.0、625.5、937.5 g·hm~(-2)连续3次施药后,对黄瓜褐斑病的防效可达到78.61%、89.33%和90.28%。且试验浓度下对黄瓜安全,无药害产生。  相似文献   

14.
黄瓜褐斑病抗源鉴定与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方法,对34份黄瓜种质资源进行了褐斑病抗性鉴定,从中筛选出5份高度抗褐斑病资源、2份抗病资源、3份中抗资源,其余均为感病和高度感病资源。鉴定结果说明现有黄瓜种质资源中蕴涵着潜在的改良黄瓜褐斑病抗性基因。通过对高抗/高感亲本杂交F1、F2代及回交世代的抗病性分离观察表明,符合孟德尔的1∶2∶1和1∶1的分离规律,认为抗病性由1对单隐性基因控制,感病相对于抗病为不完全显性。研究结果对黄瓜抗褐斑病育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近年来国内流行的一种新病害,对黄瓜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命名、分类、发病规律、抗病鉴定技术、抗病资源和防治方法。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瓜菜》2019,(10):11-17
甜瓜(Cucumis melo L.)是我国重要的瓜类经济作物,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甜瓜靶斑病是近年新突发病害,通常引起叶部靶斑症状,对甜瓜生产造成重要损失。为了更好地防控甜瓜靶斑病,系统研究了多主棒孢甜瓜分离物广西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深入探讨了该菌的最适产孢,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条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最适氮源是KNO_3,最适温度是27℃,最适pH是6~9,最适产孢培养基是寄主干叶培养基。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是蔗糖和葡萄糖,最适pH是5~8。  相似文献   

17.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RFP标记转化株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已成为我国黄瓜生产上的重要新流行病害,目前尚缺乏抗性品种,病原菌侵染机制及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尚不清楚。为了开展多主棒孢的病原学研究,本试验采用农杆菌基因介导技术(ATMT),获得了红色荧光蛋白(RFP)标记的多主棒孢转化株,转化株在PDA培养基转接6次后仍能在菌丝和分生孢子上发出强烈的红色荧光,生物学测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转化株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