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岑 《植物保护》1983,9(4):36-36
植物防病膜剂京2B由中国农科院气象研究室于1980年研制成功。据报导对黄瓜白粉病的防病效果优于托布津和福美砷。喷后,叶片上的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由白色变成暗灰色,分生孢子层也随着干缩。本试验目的是要了解京2B膜剂对黄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控制效果和抑制作用的速度。  相似文献   

2.
为了防止1-3年龄杨树幼林在极端天气下越冬伤害而产生的干梢或者整株死亡;涂刷防冻防病膜剂能够增加树木抗冻物质积累,杀灭冰核细菌,起到了预防干梢型越冬伤害,采用最新研制而成的防冻防病膜剂对幼树进行涂刷,在树木表面形成保护膜。通过2020和2021年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涂刷防冻防病膜剂受害率降低75.9%、冻害指数降低65%、病害降低13.5%;提高幼林越冬成活率达95%以上,涂刷防冻防病膜剂对树木越冬防寒防病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陇东旱塬区冬小麦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平凉43号冬小麦为试验材料,于2012—2014年在平凉市崆峒区草峰镇夏寨村进行全膜覆土穴播(A)、全膜平铺不覆土穴播(B)、膜侧沟播(C)和不覆膜露地条播(CK)4种栽培方式对土壤水热及小麦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膜能够显著提高冬小麦出苗至拔节期土壤含水量和地温,并对表层土壤含水量和地温影响大于深层土壤,土壤含水量处理ABCCK,地温处理BACCK,A和B差异不明显,冬小麦抽穗期后各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和地温与对照相比提高不大,甚至小于对照;覆膜方式对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为处理ABCCK,处理A、处理B和处理C的水分利用效率比CK分别提高83.75%,63.48%和41.31%;处理A、处理B和处理C的经济产量比CK分别增加了2 587.5、1 989.75 kg·hm~(-2)和1 617.0 kg·hm~(-2)。经方差分析,在1%水平下,处理A、处理B和处理C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产量与CK均有极显著的差异,且其各处理之间也有极显著的差异。综上所述,全膜覆土穴播是降雨资源高效利用和提高冬小麦产量的最佳覆膜方式,可在陇东旱塬区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甘肃庆阳市开展了不同种植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及产量相关因子的影响试验,以探讨旱地玉米的高产栽培模式。试验以5个优良品种:郑单958(C1)、东单13号(C2)、登海1号(C3)、登海3521(C4)、先玉335(C5)为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在膜侧种植(A1),膜上种植(A2),露地种植(A3)3种不同种植方式和35 cm(B1),20 cm和50 cm交替使用(B2)2种株距条件下,对种植方式、株距、品种及三者之间互作效应与玉米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其对玉米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侧种植(A1)、膜上种植(A2)与露地种植(A3)比玉米各生育期显著提前,出苗期分别提前2.0 d和1.2 d,成熟期则分别提前7.4 d和11.4 d。两种株距对生育期影响不大。膜侧种植(A1)、膜上种植(A2)玉米产量及百粒重显著高于露地种植(A3),分别增产543.0 kg·hm~(-2)和432.6 kg·hm~(-2),百粒重分别提高了2.36 g和1.82 g。5个品种中登海3521在两年试验中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平均产量达到11 051.15 kg·hm~(-2)。总种植密度不变情况下,株距与品种之间表现出交互作用,B1×C4连续两年获得高产,平均产量达到11 039.7 kg·hm~(-2),不等距种植可以使玉米增产,但不是适用于所有品种,大穗稀植型品种登海3521(C4)在等距种植条件下才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
旱地辣椒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旱作条件下,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因素为栽培方式,设直播(A1)和育苗移栽(A2)两个水平;B因素为覆膜方式,设全膜双垄沟栽培(B1)、半膜垄侧栽培(B2)、全膜平铺栽培(B3)3个水平],研究了不同旱地辣椒栽培模式对辣椒产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育苗移栽较直播栽培的开花期早16 d,红果采收期...  相似文献   

6.
对高粱属(Sorghum)4种植物假高粱(S.halepense)、黑高粱(S.almlzm)、高粱(S.bicolor)和苏丹草(S.sudanense)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假高粱的核型公式为2n=4x=40=28m+12sm,属2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9.92%;黑高粱的核型公式为2n=4x=40=32m+8 8m,属1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68%.苏丹草的核型公式为2n=2x=20=18m+2sm,属1A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5.56%;高粱的核型公式为2n=2x=20=16m+4sm,属2A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7.95%.与高粱和苏丹草两种作物相比,具有入侵性的假高粱和黑高粱为多倍体、核型不对称性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生物测定表明高密棉蚜对有机磷的抗性高于北京棉蚜,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A法)及微量滴度酶标板法(B法 )测定高密棉蚜及北京棉蚜的α-乙酸萘酯酯酶活力和α-乙酸萘酯酯酶动力学。北京棉蚜和高密棉蚜的α- NA酯酶活力分别为 2.23、4.48(A法 )和1.13、3.30(B法)μmol·mg-1pro.·min-1,高密、北京棉蚜的酶活之比为 2 .00(A法 )、2 .92(B法) ;北京棉蚜、高密棉蚜的Km值分别为:6.06×10-5、7.51× 10-5(A法 )和 7.66×10-5、8.87×10-5 (B法) mol·L-1,Vmax值为2.53、5.82(A法)和1.28、3.61(B法)μmol·mg-1·min-1。比较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及微量滴度酶标板法的测定结果,表明微量滴度酶标板法的测定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以普通聚乙烯(PE)地膜为对照,研究了棉田3种成分含量不同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生物降解地膜(A、B1和B2)的降解过程,分析了生物降解地膜对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降解地膜的降解速率不同,降解速率排序为B1AB2;在棉花生育前期,生物降解地膜膜面保持完整,保温保墒效果差异不显著,但随着降解地膜的膜面降解破裂,膜下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开始降低,在棉花生育后期,生物降解地膜比普通地膜的土壤日均温低0.5℃~1.5℃,土壤含水量低2%~3%;A和B2生物降解地膜降解时间较早,使棉花生育中期生长受限,籽棉减产22.47%和23.06%,而B1生物降解地膜处理的棉花生育期与普通PE地膜基本一致,籽棉增产0.89%。B1生物降解膜具有较好的棉田覆盖应用潜力,较适用于南疆棉花种植。  相似文献   

9.
为对比不同结构尼龙网不同风速下的防风效应,开展对均匀型(A)、上密下疏型(B)、上疏下密型(C)3种不同结构尼龙网在6 m·s~(-1)、9 m·s~(-1)、12 m·s~(-1)指示风速下的风洞模拟试验。通过对不同结构尼龙网各风速下加速率等值线图和防风效能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3种结构尼龙网风场存在相似性但差异明显。B型尼龙网风影区下部存在加速区,A、C型则不存在;C型风影区中心位置较低。2 A、C型尼龙网防风效应随风速增大而降低,B型则相反。3测量范围内C型尼龙网防风效应明显优于A、B型。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考虑沙障结构、风况等因素,尼龙网栅栏的布设建议选用上疏下密型结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植物青枯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组群划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15条随机引物对我国11个省(市、区)6种不同寄主植物的43个青枯菌代表性菌株和4个国外青枯菌菌株,进行了PCR扩增.引物OPB11、OPA15、OPE1和OPZ10对上述所有菌株扩增获得了相似的产物电泳图谱,分别具1~5条谱带不等;引物OPB7、OPA10和OPF1对马铃薯菌株获得了相同的产物图谱,但对其它寄主菌株的产物间有明显差别;引物OPA14、OPC,6、OPG14、OPF5、OPK14、OPK20和OPK17对于不同菌株的扩增产物多态性很强.供试菌株被聚类为2个组群,即组群A和组群B.组群A中又可分为7个亚组(A1、A2、A3、A4、A5、A6、A7),其中A1含有2个类型(A1-1、A1-2);组群B中也可分为2个亚组(B1、B2),其中B1含有3个类型(B1-1、B1-2、B1-3),B2也含有3个类型(B2-1、B2-2、B2-3).RAPD组群A中包含了27个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马铃薯菌株,主要是3号小种、生化变种2;组群B中含有20个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的菌株,分属于其它不同的小种和生化变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青枯菌菌株RAPD组群的划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关系不大,而与寄主来源有明显相关性.此外,通过对我国青枯菌菌株组群进行同源性PCR分析表明,来源自马铃薯的3号小种菌株属于美洲分支"Americanmm",而来自其它寄主的青枯菌1号、5号小种菌株属于亚洲分支"Asiaticum",与本研究RAPD组群A和组群B的划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1株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均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ZJ1。采用冷冻干燥法及生物相容性试验进行助剂筛选获得菌剂配方,并进行ZJ1油悬剂的田间防病效果及促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菌株ZJ1油悬剂的最佳配方为10%菌粉(6.0×1010 cfu/g)、7%(v/v)吐温80、50μg/mL两性霉素、2%CaCl2、1%SDS、1%CaCO3、0.5%木质素磺酸钙、5%糊精,余量用花生油补足,芽胞含量为5.75×109 cfu/mL。油悬剂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贝莱斯芽胞杆菌ZJ1油悬剂200倍稀释液对A.solani引起的早疫病和B.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防治效果达90%以上,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可使番茄植株茎粗显著增大。本研究制备的防病促生菌剂环保高效,效果稳定,为其生产及田间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特异性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研究利用通用引物(rDNA1/rDNA2)研究了21个国内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群体和1个韩国马铃薯茎线虫(D.destructor)群体的rDNA-ITS序列,从21个国内群体中扩增出2个大小不同的ITS片段,分别约为940bp和1100bp;经克隆、序列测定和分析比对发现其ITS区存在特异性差异,分别命名为A型和B型,其中18个群体DdTH、DdCL、DdJN、DdMY1、DdYX1、DdZZ、DdLN,DdDX1、DdFN,DdYX2、DDSX1、DdDX2、DdXY,DdLL、DdSX2、DdLY,DdMY2和DdPY的ITS扩增产物约为940bp,称之为A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940bp),3个群体DdSH,DdTS,DdYS为B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1100bp)。设计构建并筛选出A型和B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2对特异性引物DdS1/DdS2和DdL1/DdL2,分别扩增出A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B型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的特异片段252bp和485bp;引入D3A/D3B作为内标,设计出一步双重PCR检测技术;同时优化了检测体系和PCR反应程序。该技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不同型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群体。  相似文献   

13.
绿亨一号(恶霉灵)防治西瓜枯萎病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柳唐镜 《广西植保》2001,14(1):32-33
绿亨一号 ,又称恶霉灵、土菌消 ,是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高效、低毒的内吸性土壤杀菌剂 ,具有内吸性强、药效持久、抗菌谱广、高效低毒、促进生长、健苗壮苗等特点。对土壤真菌 ,尤其是对苗腐菌、腐霉菌、伏革菌、镰刀菌以及丝核菌等有极其显著的防治效果。它既能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 ,又能促进植物生长。  为了解“绿亨一号”对“西风雨”诱发蔓延的西瓜、红子瓜 (籽用西瓜 )、甜 (香 )瓜等枯萎病杀菌防病效果和最佳施用方法 ,作者在 2 0 0 0年安排了绿亨一号杀菌剂田间试验示范及室内测定。结果表明 :绿亨一号防治西…  相似文献   

14.
试验以露地不覆盖(CK1)和地膜露头覆盖(CK2)为双对照,设置了移栽覆盖(A1)和出苗覆盖(A2)2个覆盖时间,4500 kg·hm-2(B1)、7500 kg·hm-2(B2)、10500 kg·hm-2(B3)、13500 kg·hm-2(B4)4个覆盖量,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秸秆覆盖量和覆盖时间对党参...  相似文献   

15.
选择科尔沁沙地南缘7种果粮立体复合模式(模式A1:大扁杏//花生/玉米/花生//大扁杏;模式A2:大扁杏//谷子/玉米/谷子//大扁杏;模式A3:大扁杏//大豆/玉米/大豆//大扁杏;模式B1:大扁杏//玉米//大扁杏;模式B2:大扁杏//花生//大扁杏;模式B3:大扁杏//谷子//大扁杏;模式B4:大扁杏//大豆//大扁杏),分析比较7种果粮立体复合模式土壤水分含量与微生物量碳的变化,评价不同模式区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果粮立体复合模式区玉米地在整个生长季(0~60 cm)平均含水量为:模式A1>模式A2>模式A3>模式B1,模式A1、A2、A3对矮棵作物0~20 cm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显著.不同立体复合模式区玉米地(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顺序为,模式A3>模式A1>模式B1>模式A2;矮棵作物(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状况为:模式A1、A3中的花生与大豆高于模式B2、B4,说明玉米与豆科作物带状间作模式可增加其微生物量碳的含量.不同立体复合模式玉米单位面积产量顺序为:模式A1>模式A3>模式A2>模式B1.模式A1、A2、A3的矮棵作物(花生、谷子、大豆)产量比模式B2、B3、B4略有减产,减产幅度均小于5%,差异不显著.从不同果粮立体复合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模式A1与模式B2经济效益较高.因此,模式A1与模式B2在风沙半干旱区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6.
裘维蕃(1912.5.15~2000.9.18),植物病理学家。江苏无锡人。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1948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中国(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对植物病毒病理学以及防治基础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对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和华北小麦丛矮病的病原学、流行规律以及防病增产措施进行研究,做了大面积  相似文献   

17.
1962年至1963年系统地调查北京及天津白菜区十字花科作物上逐月出现的病毒类型及其相对数量,以确定十字花科作物之间病毒的相互关系。从109个分离物中,根据寄主反应,区分成7个类型,其中Ⅰ、Ⅱ、Ⅲ型都和芜菁花叶病毒(白菜孤丁病毒1号即 K_1)的抗血清起反应,因此认为它们是白菜孤丁病毒1号的相关株系:Ⅰ型定为 K_(1-2),根本不侵染菸草;Ⅱ型定为 K_(1-3),能侵染普通菸,产生局部坏死斑,但不侵染心叶菸;Ⅲ型定为 K_(1-4),能侵染心叶菸产生局部坏死斑,能或不能侵染普通菸与产生局部坏死斑,致死温度稍高于65℃;Ⅳ型为典型的白菜孤丁病毒1号的原株系(K_(1-1));Ⅴ及Ⅵ型是未经鉴定的毒原;Ⅶ型是典型菸草环斑型花叶病毒(K_3)。京、津两地109个分离物中,Ⅰ型(K_(1-2))占59%,Ⅱ型(K_(1-3))32%,Ⅲ型(K_(1-4))5.5%,Ⅳ型(K_(1-1))0.9%,Ⅴ型0.87%,Ⅵ型0.87%,Ⅶ型(K_3)0.87%。其中以 K_(1-2)及 K_(1-3)(芜菁花叶病毒亦即白菜孤丁病毒1号)为主,其他类型均不重要。北京及天津两地十字花科作物上病毒类型的分布显然有些差别,在北京地区 K_(1-3)占51.2%,K_(1-2)占34.1%,K_(1-4)占7.3%,其余 K_(1-1),Ⅴ及Ⅵ各占2.5%,无 K_3,而在天津地区则 K_(1-2)占68.8%,K_(1-3)占22.9%,K_(1-4)占6.3%,有 K_3的出现(2.1%),而无 K_(1-1),Ⅴ及Ⅵ。这种差异可能与当地所栽品种及十字花科蔬菜种类有关,因为北京的白菜以青白口品种为主,而 K_(1-3)和 K_(1-2)在青白口品种上的出现此数为3∶2。天津地区的白菜品种邓鄯沽大核桃纹、高杆连心壮及天津绿上的 K_(1-3)和 K_(1-2)的出现比数相应为1∶5,1∶2及3∶4。根据两种采种株,即越冬菜株及当年播的春化种子的种菜上的毒原类型分析,一般均为,K_(1-2)及 K_(1-3),而出现的次数在越年采种株上为多,可见越年采种株是白菜孤丁病毒的主要越冬寄主之一,春化种子的种菜上的病原可能是从越冬采种株上传来的,根据3—10月各种十字花科作物上病毒类型出现次数的分析,K_(1-2)及 K_(1-3)在四至五月间在留种菜、小白菜、油青菜及甘兰上达到高峯,六月间则出现在白菜及甘兰上,最后则出现在秋白菜上,其中甘兰是京津六至九月间的连续作物,因此作为主要越夏寄主的可能性更大,而萝卜则因其播种较秋白菜早10天至15天,正当传毒翅蚜的发生期,因此认为是一个比较危险的过渡寄主。  相似文献   

18.
抗霉菌素“120”是中国农科院从土中分离所得的一种吸水刺孢链霉菌北京变种所产生的一种抗菌素。1983年,在无锡市郊区蠡园乡进行“120”防治西瓜炭疽病小区试验并与5种常用杀菌剂(托布津、多菌灵、退菌特、波尔多液、农抗“401”)对比。以“120”和托布津效果最好,防效分别为62.22%和61.97%。1984年,在蠡园乡东红村(1亩小区试验)、河埒乡农科站(1.5亩大田示范试验)进一步对比“120”和托布津防治西瓜炭疽病的防病增产效果,结果“120”防病效果60%以上、保瓜效果50%以上、增产30%以上,而托布津的防治效果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利用性诱剂诱捕水稻二化螟的地理区系差异机制,明确各地二化螟性诱剂配比类型,用性诱剂A型诱芯和B型诱芯对二化螟进行地理区系差异诱捕比较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A型诱芯早稻共诱得二化螟86头,B型诱芯早稻共诱得二化螟448头,B型诱芯的诱虫总量是A型诱芯的5.2倍。B型诱芯的配比类型更适合在水稻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秋水仙素对甜荞种子多倍体诱导处理,探讨0.1%(A1)、0.2%(A2)两种浓度的秋水仙素和6(B1)、9(B2)、12(B3)、18(B4)、24 h(B5)浸泡处理时间下最优的诱导加倍组合,通过种子萌发后C1代植株DNA鉴定选育出多倍体甜荞植株,对其形态学特征、气孔和保卫细胞特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以A2 B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