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云南省柑桔根际短体线虫种类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采自云南省12个县市140个柑桔园的260份柑桔病根样本中分离鉴定出4种短体线虫属线虫: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卢斯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loosi),穿刺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pene-trans)和伤残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vulnus)。其中咖啡短体线和伤残短体虫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从马铃薯根际采集分离鉴定的2种默林属线虫:山地默林线虫(Merilinius montanus Maqbool& Shahina,1987)和短默林线虫[Merlinius brevidens(Allen,1955)Siddiqi,19703,其中山地默林线虫为中国新记录种,短默林线虫为陕西省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3.
云南花卉短体线虫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形态特征和测量数据从云南26种花卉标本中,初步鉴定出3种短体线虫:伤残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vulnus)、咖啡短体线虫(P. coffee)、穿刺短体线虫(P. penetrans),它们均为云南省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为了快速、简便、准确地检测重要植物病原线虫—最短尾短体线虫( Pratylenchus brachyurus ),依据GenBank中短体线虫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I(mtDNA COI)序列,设计了扩增最短尾短体线虫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引物,并对LAMP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成功建立了一种可特异、快速检测最短尾短体线虫的LAMP体系。该体系在64℃下反应60 min,扩增效率最高。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酶切分析和SYBR Green I染色均能特异检测到最短尾短体线虫的扩增产物。所建立的LAMP体系能从供试的9种短体线虫和另外10种植物线虫中特异检测出最短尾短体线虫,其灵敏度可检测到1/200条线虫DNA,是常规PCR的10倍。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最短尾短体线虫的LAMP检测体系,可用于最短尾短体线虫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5.
周银丽  张国伟  胡先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368-10368,10384
[目的]确定石榴线虫病害的种类,为更好地进行病害识别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3~2006年从云南主要石榴产区红河州蒙自县、建水县和曲靖会泽县采集225个石榴根系和根际土壤,对石榴寄生线虫的种类进行调查与鉴定。[结果]分离出一种根腐线虫,鉴定为咖啡短体线虫,属于垫刃目,短体科,短体亚科,短体线虫属。[结论]首次报道了寄生于云南省石榴根际的一种根腐线虫:咖啡短体线虫,石榴是该种线虫的新记录寄主。进一步研究咖啡短体线虫对石榴的危害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河南烟草根际短体线虫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从河南省南阳市烟草根际采集到的一种短体线虫的种类及其对烟草的致病性,为烟草根腐线虫病害的识别与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自河南省南阳市烟草根际的一种短体线虫进行鉴定,并采用温室盆栽接种的方法测定其对烟草的致病性。【结果】形态学分析发现,待鉴定短体线虫与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的形态特征较为一致。rDNA-ITS和rDNA 28S D2~D3序列分析发现,该线虫种群与NCBI数据库中的咖啡短体线虫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基于rDNA-ITS和rDNA 28S D2~D3序列构建的贝叶斯进化树显示,该短体线虫与其他咖啡短体线虫位于同一高度支持的分支。因此,将从河南省南阳市烟草根际采集到的短体线虫鉴定为咖啡短体线虫。接种咖啡短体线虫75 d后的烟株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黄化萎蔫,根部出现褐色病斑甚至坏死腐烂,咖啡短体线虫在烟草根际的繁殖率达到5.81。【结论】河南省南阳市烟草根腐线虫病病原为咖啡短体线虫,其对烟草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香港植物线虫新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描述了采自香港的4种植物线虫:甘蓝矮化线虫、厚尾矮化线虫、艾伦短体线虫和咖啡短体线虫,它们均为香港地区新纪录。  相似文献   

8.
我国黄淮麦区10个短体线虫样品种类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spp.)是植物根系内迁移性寄生线虫,可引起许多作物的根腐线虫病,给世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为明确我国黄淮麦区与禾谷孢囊线虫复合侵染小麦的短体线虫种类,本研究对采自黄淮4省麦区的10个短体线虫样品进行种类的分子鉴定,分析种群系统进化关系及种内遗传变异,以期为我国小麦根部线虫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指导。【方法】对采自江苏、安徽、河南和山东4省小麦孢囊线虫发病田中的10个小麦短体线虫样品进行线虫分离,从各样品中随机挑取5条短体线虫,分别提取单条线虫DNA,扩增r DNA 18S片段并进行测序比对,选取序列有代表性的2个DNA样本进一步扩增其r DNA 28S D2-D3区以及mt DNA-COI基因片段,经序列比对分析后,利用MEGA4.0软件采用邻接法分别构建基于r DNA 18S、28S D2-D3和mt DNA-COI序列的系统进化树,通过聚类关系及相似度分析确定线虫种类,同时利用种特异性引物进行验证。【结果】扩增挑取的50条短体线虫的r DNA 18S区片段,测序得到片段长度在857—935 bp,BLAST比对分析揭示部分样品可能为短体线虫的混合种群;进一步测定的20个代表性DNA样本的r DNA 28S D2-D3区和mt DNA-COI基因的片段长度分别在771—784 bp和415—417 bp;系统进化树以及相似度分析揭示我国黄淮流域4省麦区10个短体线虫样品中有咖啡短体线虫(P.coffeae)、落选短体线虫(P.neglectus)和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P.scribneri),其中,江苏沛县样品JS2和山东潍坊样品SD1是落选短体线虫单一侵染样品,河南永城样品HN2和安徽淮北样品AH3是咖啡短体线虫单一侵染样品,安徽萧县样品AH2、AH5和淮北样品AH4以及河南永城样品HN1和HN3均为落选短体线虫和咖啡短体线虫的混合侵染样品,江苏徐州样品JS1是落选短体线虫和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的混合侵染样品。用SCAR特异性引物扩增20个短体线虫单条DNA样本,结果显示,用落选短体线虫特异性引物PNEG-F1/D3B5能够从JS1-2、JS2-1、JS2-2、AH2-2、AH4-1、AH5-1、HN1-2、HN3-2、SD1-1和SD1-2等10个样本中扩增出140 bp的单一条带,用咖啡短体线虫引物PC1/PC2能够从AH2-1、AH3-1、AH3-2、AH4-2、AH5-2、HN1-1、HN2-1、HN2-2和HN3-1等9个样本中扩增出630 bp的单一条带,用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引物Ps F7/Ps R7从JS1-1中扩增出130bp的单一条带,种类鉴定结果与上述序列分析结果相一致。【结论】我国黄淮流域4省小麦孢囊线虫发病田中的短体线虫种类有咖啡短体线虫、落选短体线虫和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其中落选短体线虫是优势种,证实了短体线虫不同种群复合侵染小麦的现象较为普遍。基于mt DNA-COI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以有效区分短体线虫的近缘种,相比r DNA 18S和28S基因更适于作为短体线虫种类鉴定的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9.
在对我国西藏自治区主要耕作区的植物线虫种类进行调查期间,从林芝地区、拉萨市达孜县采集多种作物的根系组织和根际土壤样品,并采用改良贝曼漏斗法从这些样品中分离出了多种植物线虫,根据形态学特征,从中鉴定出卢斯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loosi)、落选短体线虫(P.neglectus)和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P.scribneri)。其中,卢斯短体线虫西藏种群与文献描述的种群相比尾较短,其他形态特征基本一致;落选短体线虫西藏种群和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西藏种群分别与文献描述种群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其中,落选短体线虫在林芝地区和拉萨市达孜县均有分布,另外2个种均分布于林芝地区。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0月-2010年7月,对南京栖霞区、江宁区和浦口区苗圃地的40种园林植物根际寄生线虫进行了初步调查,根据形态特征和测量值鉴定出短体属和半轮属线虫3个种,分别是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伤残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vulnus)和紧鞘半轮线虫(Hemicriconemoides strictathecatus).其中,紧鞘半轮线虫为江苏省新记录种.在40种寄主植物中,卫矛(Euonymus alatus (8a) 和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8a))为咖啡短体线虫的新寄主,红果栒子(Cotoneaster horizontalis (8a))和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 (8a) 为伤残短体线虫的新寄主,龙爪槐(Sophora japonica var.pendula (8a))为紧鞘半轮线虫的新寄主.  相似文献   

11.
中国马铃薯栽培史考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地方志记载的分析表明:川、鄂、陕、甘交界的山区是马铃薯的最早输入地和栽培区,并以此为中心向周围传播形成西南马铃薯主产区;从马铃薯名称的演变可说明中国马铃薯栽培走向成熟的过程,及以晋北为中心的华北马铃薯主产区和东北马铃薯主产区的形成;论证了台湾和闽粤沿海不是中国马铃薯最早或较早输入地的观点;讨论了研究中国马铃薯栽培史存在的3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甘薯种质资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甘薯种质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为了防止资源的流失,我国在1952~1958年和1979~1982年分别进行了两次全国性甘薯资源的收集工作;在此基础上,在国家统一规划下于1990年和1996年分别建立了"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和"国家种质徐州甘薯试管苗库",主要负责全国甘薯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整理与分发利用等工作。通过资源鉴定和评价研究,筛选出一批包括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和品质优良的种质资源,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甘薯品种改良和资源创新的研究,并成为我国重要的甘薯种质资源交换中心。  相似文献   

13.
我国马铃薯生产的区域优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先概述了我国各区域、各省马铃薯生产情况,然后采用区域优势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区域、各省马铃薯生产的地区优势。基于实证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并对我国马铃薯生产提出了对策建议,希望能对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马铃薯主产区比较优势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和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马铃薯主产区的比较优势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西北、西南地区是我国马铃薯生产最具综合比较优势的区域,种植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三大区域,重心逐步从东北、西北向西南地区转移,各马铃薯种植区域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栽培模式;西北、西南和东北三个地区的马铃薯生产综合比较优势较高;经过GM(1,1)模型的预测发现,未来10年马铃薯生产优势区将进一步向西南、西北地区集中,我国马铃薯生产比较优势区个数也将增加。  相似文献   

15.
较为简要地叙述了目前中国马铃薯品种的品质现状,对中国马铃薯育种中品质性状上存在的问题及品种的品质性状改良目标建立进行了探讨,结合分析了中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研究与利用现状,从倍性育种技术、分子技术与种质资源等的研究与利用方面着眼,提出了中国应加强育种新技术开发和利用以及扩大种质资源利用范围的马铃薯品质改良策略,为今后开展马铃薯品质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近年来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所带来的普遍存在的马铃薯收获后茎叶处理问题,在查阅文献、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马铃薯茎叶当前的利用、处理现状及相关机械化技术,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马铃薯茎叶的处理利用应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相结合的建议,意在为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专用设备的研发及农村新型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马铃薯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保持我国马铃薯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本研究运用VAR模型对1982-2018年影响我国马铃薯产量波动的因素进行分析,揭示我国马铃薯生产影响机制,最后对合理引导我国马铃薯生产平稳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结果显示:(1)自然因素对产量波动多为负向影响,经济、科技和政策以正向影响为主;(2)自然、科技和市场因素对马铃薯产量波动的影响较大,科技进步与政策影响较为长远。研究认为应从制定适当生产引导政策、提升马铃薯生产效率水平、增强应对自然因素冲击能力、拓展多种马铃薯产品消费途径四个方面采取对策措施,稳定马铃薯生产。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甘薯种质资源在新品种培育中利用率低、育成品种遗传背景狭窄、优异资源筛选难等问题,从核心亲本构建的数据、取样策略、有效性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构建中国甘薯种质资源核心种质的具体方法,同时通过分析甘薯核心种质构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甘薯种质资源核心种质构建提供理论参考,促进我国甘薯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和种质创新。  相似文献   

19.
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提出,我国对马铃薯产业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大。为促进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研究和分析金融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十分必要。研究阐述了荷兰和美国马铃薯产业的金融支持方式,并结合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应当从鼓励金融资本进入马铃薯育种产业,开发马铃薯产业链融资工具和发展马铃薯保险3方面实现金融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期望为深入分析马铃薯产业的金融支持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情况与农药使用现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作为继水稻、玉米和小麦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马铃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精准扶贫、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但单产水平因病虫害等瓶颈因素的制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下,项目组在马铃薯六大优势产区开展了有害生物疫情监测和农药使用现状普查工作。明确了我国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虫害共计27种,提出以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黑胫病、疮痂病、金针虫、蛴螬、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块茎蛾、蚜虫、蓟马等“六病六虫”为重点防控对象,根据各区域情况兼顾青枯病、环腐病、黄萎病、粉痂病等病虫害的防控。探明了我国马铃薯单位面积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分别为17次和40.03 kg·hm -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16次和3.49 kg·hm -2。马铃薯现有农药登记产品防治对象的覆盖范围严重不足,青枯病、疮痂病、粉痂病等重要病虫害面临无登记农药可用的窘境。在农药减施策略方面,提出践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针。建立马铃薯病虫害监测预警和早期精确诊断技术体系,为制定科学防控策略,适时精准施药奠定基础。选育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品种布局。适时播种、合理间套作,从时空两个维度阻隔规避马铃薯有害生物的侵染。种薯源头管控,完善种薯认证监管体系。扩大合格脱毒种薯的应用面积,大力推广种薯处理技术。研发推广化学农药高效施用技术与绿色防控替代技术是实现马铃薯化学农药减施的核心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